●卷八
○歷山
齊州城東有孤石,平地聳出,俗謂之歷山。以北有泉,號舜井。東隔小街,
又有石井,汲之不絕,云是舜之東家之井。乾元中,有魏炎者于此題詩曰:“齊
州城東舜子郡,邑人雖移井不改。時聞洶洶動綠波,猶謂重華井中在。”又曰:
“西家今為定戒寺,東家今為練戒寺。井中投一瓶,兩井相搖響。”泙濞又曰:
“齊南郡里多沮洳,娥皇女英汲引處。竊向池中深畊來,澆茆畦土平流去。”
炎雖文士,其意如是,則誠以為舜之所居也。按鄭玄“歷山在河東。”應物云:
“在雷澤。”皇甫謐云:“在濟陰。”今東齊也名歷城,與舜耕歷山其名相涉,
故俗人混同。其說在河東者近是。
○二朱山
密州之東,臨海有二山。南曰大朱,北曰小朱。相傳云仙人朱仲所居也。按
朱仲,漢時人,仙傳所載,不言所居。若爾,朱仲未居之前,山無名乎此西北數
十里,有春秋時淳于城。淳于,州國也。吳楚之人謂居為千古,謂州為朱然。則
此山當名州山也。漢末崔炎于高密従鄭玄學,遇黃巾之亂,泛海而南,作《述初
賦》,其序云:“登州山以望滄海。”據其處所,正相合也。大朱東南海中有句
游島,去岸三十里,俗云句踐曾游此島,故以名焉。《述初賦》又云:“朝發兮
樓臺,回盼子句榆,朝食兮島山,暮宿兮郁州。”郁州,今海州東海縣,在海中。
《晉書》石勒使季龍討青州刺史曹嶷,嶷欲死保根余山,然則句榆、根余當是一
山,亦聲之訛變耳。
○嶧山
兗州鄒嶧山,南面平復。東西長數千步,廣數步。其處生桐柏,傳以為貢嶧
陽孤桐者也。土人云:“此桐所以異于常桐者,諸山皆廢地兼土,惟此山大石攢
倚,石間周回皆通人行,山中空虛,故桐木絕響,以是珍而入貢也。”按《漢書
·地理志》:“下邳縣西有葛嶧山,古之嶧陽下邳也。”郭緣生《述征記》云:
“嶧山在下邳西北,多生梧桐,則《禹貢》嶧陽下邳者是也。”《鄒山記》云:
“鄒山,蓋古之嶧山,始皇刻碑處,文字分畛,始皇乘羊車以上,其路猶存。”
按,此地春秋時邾文公卜遷于嶧者也。始皇刻石紀功,其文李斯小篆。后魏大武
帝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歷代摹拓以為楷則。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
火焚之,由是殘缺,不堪摹拓。然尤止官求請,行李登涉,人吏轉益勞敝。有縣
宰取舊文,勒于石碑之上,凡成數片,置之縣廨,須則拓取。自是山下之人,邑
中之吏,得以休息。今閑有嶧山碑,皆新刻之碑也。其文云:“刻此樂石。”學
者不曉樂石之意。顏師古云:“謂泗濱磬石作此碑。”始皇于瑯琊、會稽諸山刻
石,皆無此語。惟嶧山碑有之,故知然也。
○羑里城
相州湯陰縣北有羑里城,周回可三百余步,其中平實,高于城外地丈余,北
開一門。相傳文王演《易》之所。書曹子建《詰紂文》云:“崇侯何功乃用為輔。
西伯何辜囚之囹圄。囹圄既成,負土既盈,興立炮烙,賊害忠貞。觀此意,見文
王見囚之地,紂使負土,實此城也。未詳子建所據。今按,此東頓邱、臨黃諸縣,
多有古小城,或周一里,或三百步,其中皆實。郭緣生《述征記》云:“彭城郡
有秺城,云是崇侯冢。自淮迄于淮河上,城而實中秺丘壟可阻,謂之固。然
則小城而實,皆古人因依立冢,以為保固。子建所云:“負土既盈”,或承流俗
之傳耳。大歷中,湯陰有一尉,姓張,與數人同行,過羑里城。或問此是何城,
張尉答曰:“此是郭令公圍相州時所筑。”或曰:“此是羑里城。紂囚文王之處。
何關郭令公筑?”張尉曰:“某比在河南,是不知文王與紂事,只將謂令公所筑
也。”
○文宣王廟樹
兗州曲阜縣文宣廟門內并殿西南,各有伯葉松身之樹,各高五六丈,枯槁已
久。相傳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樹枯死。至仁壽元年,門內之樹忽生枝葉,乾
封二年復枯。俗稱千年木,療心痛。人多竊割削之,樹身漸細。去地丈余,皆以
泥累泥封,猶不免焉。亦有取為笏者也,色紫而甚光澤。肅宗時,二樹猶在。廣
德初,御史大夫李季卿河南宣慰,過曲阜,謁文宣王廟,因遍尋魯中舊跡。縣使
一老人導引,每至一所,老人輒指云,此是顏子陋巷,此是魯靈光殿階,此是泮
宮。季卿聞之皆沈吟嗟賞,曰:“此翁真魯人也。”次至池水,復指之:“此是
釣魚池。”季卿問曰:“何人釣魚?”老人對曰:“魯人靈光此釣魚。”季卿曰:
“魯人敗矣。”又于路側見古碑,季卿問是誰碑,諸君并不能對。有一尉遽走至
碑下,仰讀其題云“李君德政碑”,走還白云:“李君德政碑。”季卿笑曰:
“此與魯人靈光何異?”
○孟嘗鑊
青州城南佛寺中,有古鐵鑊二口,大者四十石,小者三十石,制作精巧。又
有一釜,可受七八石,似甕而有耳。相傳云是孟嘗君家宅,鑊釜皆是孟嘗君之器
也。至德初,胡寇南侵,司馬李伾毀其大鑊,以造兵仗。其小鑊及釜,僧徒懇
請得免。至今以鑊燒長明燈,釜以貯油。按孟嘗君門客三千人,當時應有此器。
然至今千余歲,累經喪亂,何能使茲二器如日棠之勿翦乎或恐傳者之妄。
○佛圖澄姓
刑州內邱縣西右中邱城寺有碑,后趙石勒光初五年所立也。碑云:“太和上
佛圖澄愿者,天竺大國附賓小三之元子。本姓濕,所以言濕者,思潤理國,澤被
無外,是以號之為濕。”按《高僧傳》、《名僧傳》、《晉書·藝術傳》,佛圖
澄并無此姓。今云姓濕,亦異聞也。大歷中,余因行縣,憩于此寺,讀碑見之。
寫寄陸長源,長源大喜,復書致謝。
○巨骨
李司徒勉在汀州,曾出異骨一節,正可為硯。云在南海時,有遠方客所贈,
云是蜈蚣脊骨。又太子少師薛萼為邢州留后,亦有大骨。面廣尺余,形圓有兩耳,
高可三四寸。云洺州人掘漳河古堤,于甕中所得。刺史魏凌知萼愛奇,故封寄焉。
題云:“閻老王尾□骨。”凌與萼酒徒相狎,故有此戲。
○大魚腮
海州土俗工畫,節度令造海圖屏風二十合。余時客海上,偶于州門見人持一
束黑物,形如竹篾。余問之,其人云:“海魚腮中毛,擬用作屏風貼。”因問所
得,云:“數十年前,東海有大魚,死于岸上,收得此。惟堪用為屏風貼,前后
所用無數。”今官造屏風,搜求得此,奇文異色,澤似水牛角。小頭似豬鬃,大
頭正方。長四五寸,廣可一寸,亦奇物也。今人間大魚腮中翣毛長不盈寸,此物
乃長四五寸,魚亦大矣。《交廣記》云:“吳時,滕循為廣州,人或言蝦須有一
丈長,循不之信,其人后故至東海取蝦須長四丈四尺,封以為寄。”魚腮長五尺,
無足怪者。
○竊蟲
人家有小蟲,至微而響甚細。尋之,卒不可見。俗人以其難見,號“竊蟲”
云有此者不祥。余曾睹此蟲,大如半胡麻,形鼠婦,有兩角,白色。振其頭,則
有聲,或時暫止,須臾復振。床壁窗戶之間、暗黑之處,多有之。拾遺孟匡朝貶
賀州,作《竊蟲賦》,比之鬼魅,似都不識此蟲。
○霹靂
人閑往往見細石,赤色,形如小斧,謂之霹靂斧。云被霹靂處,皆得此物。
余曾于小朱山僧海德房中見一石,與前后所見者相類。問:“將此何用曰:“房
中大石,往年被霹靂為兩段,于霹靂笮得此。俗謂之霹靂楔,偶然收之,無所用
也。”按《玄中記》云:“玉門之山西有國山,山上有廟,國人歲歲出礸數千,
名曰霹靂,給霹靂用。従春至秋乃罷。”諸字書檢無礸字,《禮記》有雜金鉆、
牛骨鉆,礸音為祖合。礸字石傍,與金相類,讀宜同矣。盛宏之《荊州記》
亦載南中雷神,有洪五之事。然則俗傳霹靂之石,其信然乎夫雷者,陰陽薄觸之
為耳。激怒尤盛,或當其沖,則謂之霹靂。若以為神道譴怒,而降之罰,又何待
一拳之石,以成其威耶
○魚龍畏鐵
海州南有溝水,上通淮楚。公私漕運之路也。寶應中,堰破水涸,魚商絕行。
州差東海令李知遠主役修復,堰將成輒壞。如此者數四,用費頗多,知遠甚以為
憂。或說梁代筑浮山堰,頻有缺壞,乃以鐵數萬斤,墳積其下,堰乃成。知遠聞
之,即依其言而塞穴。往堰之將壞也,輒聞其下殷如雷聲。至是,其聲移于上流
數里。蓋金鐵味辛,辛能害目,蛟龍護其目,避之而去,故堰可成。大歷中,刑
部郎中程皓家在相州,宅前有小池,有人造劍,于池內淬之,蛇魚皆死。余家井
中有魚數十頭,因有急,家人以藥杼投之于井,信宿魚皆浮出,知魚亦畏鐵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