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封氏聞見記  

唐·封演


    卷六

  
    ○飲茶

    茶,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 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太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 又不夕食,皆恃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従此轉相仿效,逐成風俗。起自 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類甚多。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 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遠傾慕,好事者 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 飲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臨懷縣館,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請為之。 伯熊著黃衫、戴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茶熟,李 公為歠兩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鴻漸能茶者,李公復請為之。鴻漸身衣野服, 隨茶具而入。既坐,教攤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畢,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 煎茶博士。鴻漸游江介,通狎勝流,及此羞愧,復著《毀茶論》。伯熊飲茶過度, 遂患風氣,晚節亦不勸人多飲也。吳主孫皓每宴群臣,皆令盡醉。韋昭飲酒不多, 皓密使茶茗以自代。晉時謝安詣陸納,納無所供辦,設茶果而已。按此,古人亦 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 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亦足怪焉。《續搜神記》云:“有人因病能飲 茗一斛二斗,有客歡飲過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肺。置柈中,以茗澆之,一 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

    ○打球

    打球,古之蹙踘也。《漢書·藝文》:“《蹙踘》二十五篇。”顏注云: “踘,以革為之,實以物,蹙躡為戲。蹙踘,陳力之事,故附于兵法。蹙音子六, 踘音鉅六。近俗聲說蹋踘為球字,亦従而變焉,非古也。”太宗常御安福門,謂 侍臣曰:“聞西蕃大好為打球,比令亦習,曾一度觀之。昨升仙樓有群胡街里打 球,欲令朕見此胡,疑朕愛此,騁為之。以此思量,帝王舉動豈宜容易。朕已焚 此球以自戒。”景云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園亭子賜觀打球。吐蕃 贊咄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請與漢敵。”上令仗內試之,決數都,吐蕃皆勝。 時玄宗為臨淄王,中宗又令與嗣虢王邕、駙馬楊慎交、武延秀等四人敵吐蕃十人。 玄宗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吐蕃功不獲施,其都滿贊咄尤此仆射也。 中宗甚說,賜強明絹斷百段。學士沈佺期、武平一等皆獻詩。開元天寶中,玄宗 數御接觀打球為事。能者左縈右拂,盤旋宛轉,殊可觀。然馬或奔逸,時致傷斃。 永泰中,蘇門山人劉鋼,于鄴下上書于刑部尚書薛公云:“打球一則損人,二則 損馬。為樂之方甚眾,何必乘茲至危,以邀晷刻之歡耶!”薛公說其言,書鋼之 言置于座右,命掌記陸長源為《贊美》,美之。然打球乃軍州常戲,雖不能廢, 時復為耳。今樂人又有躡球之事,戲彩畫木球高一二丈,妓女登榻球轉而行。縈 回去來,無不如意,古蹋球之遺事也。

    ○拔河

    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旦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 戰。梁簡文臨雍部,禁之而不能絕。古用蔑纜,今民則以大麻纟亙,長四五十丈, 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于前。分二朋,兩朋齊挽。當大纟亙之中,立大旗為界, 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中宗時,曾以清明日 御梨園球場,命侍臣為拔河之戲。時宰相、二駙馬為東朋,三宰相、五將軍為西 朋。東用貴人多,西朋奏勝不平,請重定,不為改,西朋竟輸。仆射韋巨源、少 師康休璟年老,隨纟亙而踣,久不能興。上大笑,左右扶起。玄宗數御樓,設此 戲,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動地。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進士河東薛勝為《拔 河賦》。其詞甚美,時人兢傳之。

    ○繩妓

    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樓設繩妓。若先引長繩,兩端屬地,埋鹿盧 以系之。鹿盧內數丈,立柱以起,繩之直如弦。然后妓女以繩端,躡足而上,往 來倏忽,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側身而過者,有著屐而行,而従容俯仰者。或 以畫竿接脛,高五六尺,或蹋高蹈,頂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擲倒,至繩還注,曾 無蹉跌。皆應嚴鼓之節,真奇觀也。衛士胡嘉陵作《繩妓賦》獻之,辭甚宏暢。 玄宗覽之大悅,擢拜金吾倉曹參軍。自寇氛覆蕩,伶人分散,外方始有此妓,軍 前宴會,時或為之。

    ○石志

    古葬無石志,近代貴賤通用之。齊太子穆妃將葬,立石志。王儉曰:“石志 不出《禮經》,起元嘉中顏延之為王珍石志。素施無名策,故以紀行跡耳,遂相 祖習。儲妃之重,禮絕常例,既有哀榮,不煩石銘。”儉所著《喪禮》云:“施 石志于壙里,禮無此制。魏侍中繆襲改葬父母,制墓下題版文。原此□,將以千 載之后,陵谷遷變,欲后人有所聞知。其人若無殊才異德者,但紀姓名、歷官、 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業,則為銘文。”按儉此說,石志,宋齊以來有之矣。 齊將有發古冢,得銘云:“青州二十子,東海女郎。”河東賈昊以為司馬趙女, 嫁為茍晞子婦,檢之果然。東都殖業坊十字街有王戎墓,隋代釀家穿傍作窖,得 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侯王君銘。”有數百字。然古人葬者亦有石志,但不 如今代貴賤通為之耳。

    ○碑碣

    墓前碑碣,未詳所起。按《儀禮》。廟中有碑,所以系牲,并視日景。《禮 記》:“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天子諸侯葬時下棺之柱,其上有孔,以貫 繂索,懸棺而下,取其安審,事畢因閉壙中。臣子或書君父勛伐于碑上,后又 立之于隧口,故謂之神道,言神靈之道也。古碑上往往有孔,是貫繂索之象。 前漢碑甚少,后漢碑蔡邕、崔瑗之徒多為人立碑。魏晉之后,其流浸盛。碣亦碑 之類也。《周禮》:“凡金玉錫石,楬而璽之。”注云:“楬,如今題署物。” 《漢書》云:“庵寺前,揭著其姓名。”注:“名揭,找也。”揭杙于庵處, 而書死者之姓名,楬音揭。然則物有標榜皆謂之揭。郭景純《江賦》云:“峨 嵋為泉陽之揭,玉壘作東別之標。”是也。其字本従木従曷,以石為墓碣,因變 為碣。《說文》云:“碣,特立石也。”據此,則従木従石,兩體皆通。隋氏制 五品已上立碑,螭首龜趺,趺上不得過四尺,裁在長禮。今近代碑稍眾,有力之 家多輦金帛以祈作者,罹人子罔極之心,順情虛飭,遂成風俗。蔡邕云:“吾為 人作碑多矣,惟有道無愧詞。”隋文帝子齊王攸薨,僚佐請立碑。帝曰:“欲求 名,一卷史書足矣。若不能,徒為后人作鎮石耳。”誠哉是言也。

    ○羊虎

    秦漢以來,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馬之屬,人臣墓前有石羊、 石虎、石人、石柱之屬。皆所以表飭墳壟,如生前之像儀衛耳。國朝因山為陵, 太宗葬九,山門前亦立石馬。陵后司馬門內,又有蕃酋曾侍軒禁者一十四人 石象,皆刻其官名。后漢太尉楊震葬日,有大鳥之祥,因立石鳥像于墓。《風俗 通》云:“《周禮》方相氏,葬日,入壙驅罔象,罔象好食亡者肝腦。人家不能 常令方相立于側,而罔象畏虎與柏,故墓前立虎與柏。”或說秦穆公時,陳舍人 掘地得物若羊,將獻之,道逢二童子,謂曰:“此名謂蝹,常在地中食死人腦。 若殺之,以柏束兩枝捶其首。”由是墓側皆樹柏。此上兩說各異,未詳孰是。按 《禮經》云:“天子墳高三雉,諸侯半之。大夫八尺,士四尺。天子樹松,諸侯 樹柏。大夫樹楊,士樹榆。”《說文》云:“天子樹松,諸侯柏,大夫榆,士楊。” 按《禮經》:“古之葬者,不封不樹,后代封墓,而又樹之。”《左傳》云: “爾墓之木拱矣。”又曰:“樹吾墓檀。”仲尼卒,弟子各自他方持其異木,樹 之于墓。蓋殷周已來,墓樹有尊卑之制,不必專以罔象之故也。《風俗通》又云: “汝南彭氏,墓頭立石人石獸,田家老母到市買數斤餌,暑熱行疲,息石人下, 遺一斤餌。客來見道行人,因調之云:‘石人能愈病,人來謝女。’轉相告語, 頭痛者摩石人腹,病者多自愈。因言得其福。乃號曰石賢士。輜駢轂系,帳峴天, 絲竹之音聞數里。數年稍自休歇。”樵子云:“石門于墓,古之道耶!”答曰: “古不崇墓,況損人工而為觀乎非古也。”盧思道《西征記》云:“新郎城西有 漢桂陽太守趙越墓,匕北有碑,碑有石柱,東南有亭,以石柱為名。”然墓前石 人、石獸、石柱之屬,自漢而有之矣。

    ○紙錢

    紙錢,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節,舁以引柩。按古者享祀鬼 神,有圭璧幣帛,事畢則埋之。后代既寶錢貨,遂以錢送死。《漢書》稱盜發孝 文園瘞錢是也。率易従簡,更用紙錢。紙乃后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已來始有 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猶涂車芻靈之類。 古埋帛金錢,今紙錢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也。

    ○道祭

    玄宗朝,海內殷贍,送葬者或當衢設祭,張施帷幙,有假花、假果、粉人、 面獸之屬。然大不過方丈,室高不逾數尺,議者猶或非之。喪亂以來,此風火扇。 祭盤帳幙,高至八九十尺,用紙三四百張。雕鐫飾畫,窮極精巧。饌具性牢, 復居其外。大歷中,太原節度辛景云葬日,諸道節度使使人修范陽祭,祭盤最為 高大,刻木為尉遲鄂公突厥斗將之戲,機關動作不異于生。祭訖,靈車欲過,使 者請曰:“對數未盡。”又停車設項羽與漢高祖會鴻門之像,良久乃畢。缞绖者 皆手擘布幕,收哭觀戲。事畢,孝子陳語與使人:“祭盤大好,賞馬兩匹。”滑 州節度令狐母亡,鄰境致祭。昭義節度初于淇門載船桅以充幕柱。至時嫌短,特 于衛州大河中河船上取長桅代之。及昭義節度薛公薨,絳忻諸方并管內陽城南設 祭,每半里一祭。南至漳河二十余里,連延相決。大者費千余貫,小者猶三四百 貫。牙相窺覘,競為新奇。柩車暫過,皆為棄物矣。蓋自開辟至今,奠祭鬼神未 有之盛者也。

    ○忌日

    忌日請假,非古也。《世說》云:“忌日惟不飲酒作樂。會稽王世子以忌日 送客至新亭,主人欲作樂,王便起去,持彈往衛洗馬墓下彈鳥。”《晉書》又載: “桓玄忌日與賓客游宴,惟至時一哭而已。”前代忌日,無假之證也。沈約《答 庾光祿書》云:“忌日制,應是晉宋之間,其事未久。制假前止是不為宴樂,本 不自封閉,如今世自處者也。”居喪再周之內,每至忌日哭臨受帛,無不見人之 義。而除服之后,乃不見人。實由世人以忌日不樂,而不能竟日興惑,以對賓客, 故弛懈放逸自晦,不與外接。設假之由實在于此,顏之推亦云:“忌日感慕,故 不接外賓,不理庶務。”不能悲愴自居,何限于深藏也。世人或端坐奧室,不好 言笑。卒有急迫,寧無盡不見之理。其不知禮意乎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  

制作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庆市| 嘉黎县| 大荔县| 兴隆县| 雷波县| 漳平市| 柯坪县| 岚皋县| 自贡市| 康乐县| 营口市| 延吉市| 饶河县| 巍山| 双流县| 博爱县| 增城市| 灵宝市| 定陶县| 郯城县| 禄丰县| 苏尼特左旗| 柳江县| 浏阳市| 依安县| 霍山县| 松溪县| 四川省| 宁晋县| 罗定市| 南乐县| 广宁县| 大渡口区| 格尔木市| 洱源县| 大丰市| 建瓯市| 潼南县| 云龙县| 米泉市| 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