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 一百卷 宋 王溥 撰
唐德宗時,蘇弁、蘇冕兄弟類輯唐初至德宗時事編成《會要》49卷。武宗時,崔鉉、楊紹復等又承其后為《續會要》40卷。王溥在前人基礎上擴充史事至唐末,題為《新編唐會要》,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進呈。從記載內容時間可知,蘇冕弟兄創建"會要"體制,記述內容宏富,德宗以前史事頗詳;崔鉉續作,止于大中,內容尚可;晚唐咸通以后,由王溥續作,記事益稀可證,文獻價值不高。因此,王溥在《唐會要》上出力并不多,首創"會要"此體并纂修成書應歸功于蘇氏兄弟。
"會要"內容也以記朝制典章為主,但類例與《通典》等有別;《通典》等貫通古今,除甄錄材料外,還附有作者的評論見解;"會要"則斷代為書,單純類輯史料而不發議論,且分目詳細。《唐會要》就有512目之多。
綜觀此書,內容極其廣泛,除職官、兵刑、禮樂、輿服、宮殿、科舉、學校、戶口、租稅、鹽鐵、漕運等制度、政策、法令外,前有帝號、儲君,后有民族、外邦等,不同一般典制文獻。其中一部分內容遠遠超過兩《唐書》諸志,某些方面《通典》亦所不及。如"氏族"、"宮殿"、"寺院"、"府兵"等項內容,多記述唐前期史事,《通典》中少見。再如"謚法"條中,上官儀謚"文"、姚合謚"懿"、漢中王瑀謚"宣"、宋申錫謚"穆"、李德裕謚"忠",皆兩《唐書》所不載。
此書資料與《通典》同出一源,多采自當代一手資料,如唐令、詔敕、奏議以及有關檔案卷冊,可用校閱兩《唐書》、《冊府元龜》等重要典籍。而且《通典》只記到安史之亂前后,《會要》則一續再續纂成有唐一代典要,大量不見于《通典》的史料可在此書上找到,急劇變化的中晚唐制度得據以考索,這是此書的最為可貴之處。
但是由于前后修撰年代久遠,致使內容詳略不均,結構散漫,類目瑣碎,資料排比不連貫系統,先后次序也不如《通典》秩然成理,間附"蘇氏議曰"更不如《通典》杜佑之論精審,這都是《唐會要》不如《通典》之處。
此書版本有《四庫全書》抄本、乾隆時武英殿聚珍版(以四庫本排印)、《叢書集成》本(據聚珍版)、《國學基本叢書》本(據《叢書集成》本)以及中華書局1955年據《叢書集成》翻印本。這些版本均屬一個系統,脫誤較多。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方詩銘點校本,是目前較好的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