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 一百五十卷 宋 薛居正等 撰
《舊五代史》,原稱《五代史》,或《梁唐晉漢周書》,共150卷,修于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四月至七年閏十月,由薛居正監修,盧多遜、張澹、李昉同修。后歐陽修私撰《五代史記》,稱為《新五代史》,薛史則稱為《舊五代史》。至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詔令只用“歐史”,于是“薛史”漸湮不傳。清乾隆中開四庫館時,未能找到原本。館臣邵晉涵等就《永樂大典》中輯錄排纂,再用《冊府元龜》、《資治通鑒考異》等書引用的《舊五代史》材料作補充,大致恢復了原書面貌的十之七八。同時還從其他史籍、類書、宋人說部、文集、五代碑碣等數十種典籍中輯錄了有關的資料,作為考異附注,與今輯本《舊五代史》正文互相補充印證,在不少方面豐富了原本的內容。今輯本《舊五代史》作為《四庫全書》之一,于乾隆四十年(1775)編成繕寫進呈,標明原文輯錄出處,補充和考證史實的注文附在有關正文之下,部分文字考訂則另附黃色粘簽。
《舊五代史》的體例或仿《三國志》,各國單書,而以五代為正統,共分五個單元,總計收人物598,117萬余字。梁、唐、晉、漢、周書分述五代盤踞中原始末,起于梁太祖開平元年(907),止于周顯德六年(960),凡53年。《世襲列傳》、《僭偽列傳》記述十國人物大事,大致是以曾對五朝入貢者列入《世襲列傳》,否則入《僭偽列傳》。《外國傳》除高麗、新羅、占城等外,還記契丹、吐蕃、回紇等。10篇書志則通載五代文物典制。
《舊五代史》成書距五代之亡僅十四年,編撰者大都親身經歷過五代的歷史場面, 見聞較近,因而保存了比較豐富的原始材料。其參考材料甚多,除以范質撰《五代通錄》65卷(以編年形式通敘五代之事)為基礎外,還利用了當時社會存在的大量第一手資料,尤其是各朝實錄。五代各朝均撰有完整實錄,到宋朝時仍保存完好,僅據《宋史·藝文志》著錄者即有近20種,如張兗、郄殷象撰《梁太祖實錄》、趙鳳、張昭遠等撰《唐懿宗實錄》、《唐獻宗實錄》、《唐莊宗實錄》、姚顗等撰《唐明宗實錄》、竇寶固等撰《晉高祖實錄》、《晉少帝實錄》、蘇逢吉等撰《漢高祖實錄》、張昭等撰《漢隱帝實錄》、《周太祖實錄》、王溥等撰《周世宗實錄》以及高遠撰《南唐列祖實錄》、李昊撰《后蜀高祖實錄》等。因此,《舊五代史》的材料來源是比較真實可靠的。相比之下,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刪去了許多重要的史料。
《舊五代史》的版本,均源于邵晉涵原稿與乾隆時輯佚繕寫本,輾轉流行于世,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本子:(1)乾隆四十年輯佚繕寫本,保存于武英殿,后流落于民間,南昌熊羅宿購得后,于1921年影印行世,通稱"影庫本"。(2)乾隆四十九年繕寫文津閣《四庫全書》本與武英殿刊本,世稱"殿本",補充史實注文仍附于正文之下,文字、史實考訂則作為"考訂"附于卷末,文字內容多所變動,并刪掉輯佚出處。(3)邵氏原稿有傳抄本存于盧文弨抱經樓中,1925年經吳興劉氏嘉業堂刊印,簡稱"劉本"。此本根據"殿本"作了大量補校,體例比較蕪雜。商務印書館據此影印為"百衲本"。(4)乾隆時孔葒谷校抄本。此本為乾隆五十七年群碧樓收得邵氏原稿本,校勘出孔葒谷之手,未見傳世,僅見近人章鈺"過錄本"。(5)彭元瑞校抄本,此為彭氏得原稿抄成,基本保持"薛史"原目。(6)中華書局,1975年版校點本。此本以"影庫本"為底本,同時出殿本、劉本以及其他抄本參校,并吸取孔、彭諸家校勘成果,已超出"百衲本",成為通行佳本。
后世對《舊五代史》作補注、考訂的著作也有不少,茲舉其要者:(1)宋陶岳撰《五代史補》5卷,成于真宗祥符五年(1012)。(2)宋王禹偁撰《五代史闕文》1卷,此書乃社會傳聞,并非信史,可作一般參考。(3)清邵晉涵《舊五代史考異》5卷,此書為邵氏輯佚"薛史"時仿《三國志》注文形式而成考異,參考價值很大。
另外,近人陳垣發現《舊五代史》乾隆輯佚本問題不少,乃撰《舊五代史輯本發覆》3卷,于1937年刻印行世。郭武雄有《五代史輯本證補》,1976年由臺北商務印書館刊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