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二百卷 后晉 劉昫等 撰
《舊唐書》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本名為《唐書》,《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以及南宋刻本均題為《唐書》。后來為了區別北宋歐陽修、宋祁等人編的《唐書》,乃有新、舊《唐書》之說。明嘉靖時聞人詮刻本定名為《舊唐書》,沿用至今。
《舊唐書》的正式修撰,始于后晉天福六年(941)二月,最初由宰相趙瑩監修,他在組織人員、收集史料和確定體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議和規劃。在具體編撰過程中,張昭遠負責本紀,用力最勤;賈緯長于史學,會昌以紀傳補充,多出其手;趙熙作文字修改,也出了一定力量。此外,鄭受益、尹拙等都參加了一些具體編撰工作。由于開遠二年(945)六月書成時,恰好劉昫為宰相,領監修職銜,由他上奏,所以題為“劉昫撰”。
《舊唐書》修撰時間短促,基本上是抄撮已成唐史有關文獻。如,吳兢、韋述、令狐峘等人相繼撰述的《唐書》130卷,它對唐初至唐代宗時期的歷史事件敘述比較完整。還有唐高祖至唐文宗的各朝實錄。所以《舊唐書》前期文獻資料完整,國史、實錄可依之處不少,材料翔實,敘事詳明,條理清楚,文字簡潔,體例完整,很受后人重視。司馬光編《資治通鑒》選用兩唐書資料時,多以《舊唐書》為主。后期(主要是唐穆宗以后)無本可據,史料零亂,本紀內容繁瑣冗雜,敘事首尾不完整。《歷志》、《經籍志》止及玄宗時代。而列傳中唐末人物缺漏較多,資料不全,或列履歷表,或作附傳,少則二、三人,多則七、八人,而《劉文靜傳》則附十六人之多。《舊唐書》編纂粗糙,回護之處不改,照抄國史原文不變,脫稿前又缺乏認真核對,或一文復見,或二傳一人,互不相統。
但是,《舊唐書》的史料價值不可忽視,照抄國史、實錄以及唐末文書檔案,具有較高的文獻參考價值。更難能可貴的是此書保存了不少原始資料,如龐勛、黃巢、李茂貞、王行瑜、朱溫等人事跡,《懿宗本紀》、《僖宗本紀》中甚詳。《昭宗本紀》、《哀宗本紀》對藩鎮、宦官的飛揚跋扈,敘述頗為全面,對研究晚唐社會政治史參考價值極大。尤其是《舊唐書》中記錄的一些文章,如《呂才傳》中所載論宅經、祿命葬文,《盧藏用傳》中所載析滯論,是唐代反對迷信的重要篇章。《賈耽傳》所載進奏表文,以及《李百藥傳》中的《封建論》、《魏征傳》中的《十漸不克終疏》,均屬唐代歷史名篇,更不可忽視。至于諸志中可取之處也有不少,如《歷志》、《天文志》多據李淳風、僧一行的舊著,保存了《麟德歷》、《大衍歷》中某些內容。《地理志》經玄宗、德宗時期一再修訂,分別注明了不同時期的統計數字材料與重大變革史事,超過其他著述,值得重視。
《舊唐書》的版本主要有:(1)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越州刻本,殘存67卷,“百衲本”用此殘本與聞人詮本配補而成。(2)明嘉靖十八年(1539)聞人詮刻本,為傳世最古的刻本,據聞刻序稱“遺籍俱出宋時模板”,但與今傳紹興本不同,可能不是一個系統。(3)至樂樓抄本,明抄或清抄尚難確定,每卷校勘人同紹興本,可能抄自宋本。(4)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刻本,即所謂“殿本”。據沈德潛校刻跋,是用《新唐書》、《通典》、《通志》、《文獻通考》、《新舊唐書合抄》等校聞本后所刻,每卷附有考證。(5)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揚州岑建功懼盈齋刻本,據“殿本”仿汲古閣“十七史”版式重刻,附校勘記66卷,逸文12卷,均出自當時學人劉文淇之手,資料豐富。(6)清同治年間廣東陳氏葄古堂刻本,屬于“聞本”系統。(7)中華書局,1975年標點本,屬于“殿本”系統。2000年,中華書局又出簡體橫排本。
《舊唐書》考訂校補之作主要有:清羅士琳等撰《舊唐書校勘記》66卷,岑建功輯《舊唐書逸文》12卷,張道撰《舊唐書疑義》4卷(正覺樓叢刻本),龔向農撰《舊唐書札迻》(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