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李善注 六十卷 唐 李善 撰
李善,唐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人,郡望江夏平春(今屬湖北)。性方正清雅,有士君子之風。初師事曹憲學《文選》,頗能承繼其業(yè)。顯慶中,累補太子內(nèi)率府錄事參軍、崇賢館直學士、兼沛王侍讀。后除潞王府記室參軍,轉秘書郎。乾封中,出為涇城令。咸亨二年,坐與賀蘭敏之善,流姚州。遇赦還,寓居汴、鄭間,以講授《文選》為業(yè)。時從其學者甚多,頗能傳其業(yè),號"文選學"。
其所注《文選》,系《文選》學史上無與倫比的權威著作。征引繁富,多后人未見之書。雖"釋事忘義",為人所嗤,然于語源及典故之注釋,極為詳盡。學界甚至認為,自從有了此書,《文選學》即為《文選李善注》之學。《文選李善注》之學,則包括《文選李注》之文獻學,《文選李注》之小學,《文選李善注》之文論學。此書所引群書,歷代文獻家都認為是珍本的寶藏,古佚的淵藪。清儒之校勘、輯佚,即大大利用了此書。此書除大量引用古代小學典籍,足供輯佚、考異之用,書中專為《文選》中文字所作的音釋,也是漢語史上的瑰寶。另外,此書對于文學理論和批評也很有見地,啟發(fā)了后世不少文論家。總之,李善在《文選》學上的成就,不僅超過了他的同門許淹、魏模和公孫羅等人,而且比他的老師曹憲,也有了一大突變,成為《文選》學史上的集大成者。
此書今知其最早的刻本為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校刻及仁宗大圣七年(1029)重刻本,今存全帙刻本,則以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尤袤刻本為最早。清嘉慶十四年(1809)番陽胡克家囑顧廣圻(千里)、彭兆蓀據(jù)尤本校勘重雕,世稱"胡刻",成為近代《文選》最流行的一個本子。中華書局1977年把胡刻本縮小影印出版,加了斷句,并將尤刻與胡刻較重要的異文校出,和篇目索引、著者索引一起附在書后,以備讀者查檢。另,哈佛燕京引得編纂處所編《文選注引書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日本學者斯波六郎編《文選索引》(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57-1959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也為進一步研究此書提供了便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