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 十七卷 唐 李鼎祚 撰
李鼎祚,蜀人,天寶末年玄宗遷蜀時,因迎駕進(jìn)《平胡論》而召為左拾遺。其人擅《易》,能讀當(dāng)時所剩之漢《易》,因輯錄由漢及唐的《易》著共30余家之說,以成《周易集解》,于代宗登位(762)時上于朝。此書為唐朝保存漢易的唯一文獻(xiàn),所集之《易》注,雖亦及王弼、韓康之魏、晉《易》,然大半集漢《易》之說。于東漢之《易》注,引虞翻《易》獨(dú)多,與孔穎達(dá)《周易正義》言漢《易》,僅及荀、劉、馬、鄭而未及虞氏,大不相同。迨五代時,唐中葉尚存之各家《易》注,全部散佚,故此書之輯,又有保存古文獻(xiàn)之功。且成書之時,在孔《疏》之后,全書之內(nèi)容,上及魏《易》百余年前之漢《易》。由漢《易》直繼《易經(jīng)》12篇之旨,庶可窺見通貫三古之《易》理。故此書猶繼往圣之絕學(xué),無他書可媲美。然此書在唐代之影響不及孔穎達(dá)《周易正義》,流傳不廣。自唐五代迄明末,皆未聞儒林有重視此書者。清乾嘉之后,時重樸學(xué)考據(jù),此書因保存漢《易》而始受重視。
此書有10卷本與17卷本兩個系統(tǒng)。其中孫星衍《岱南閣叢書》本10卷,《津逮秘書》、《四庫全書》、《學(xué)津討源》、《古經(jīng)解匯函》、《叢書集成初編》等本均為17卷。清人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1994年中華書局出校點(diǎn)本)為后人研究此書之集大成,可資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