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何茲全先生受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張永堂教授之約,而為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研究生講中國思想文化問題所寫。在這短短的六講里,作者講了產生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和環境、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特點和發展,也嘹望了中國文化的未來。
![]() |
中國文化六講 | |
作 者:何茲全 著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139998 出版日期:2008-7-1 定 價:¥25.00 元 |
本書是何茲全先生受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張永堂教授之約,而為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研究生講中國思想文化問題所寫。在這短短的六講里,作者講了產生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和環境、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特點和發展,也嘹望了中國文化的未來。
何茲全,1911年生,山東菏澤人。著名歷史學家,1950年起任教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主要致力于研究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我國魏晉封建說的創始者和代表者。
自 序
前 言
第一講 影響中國文化素質的兩個根源
第二講 國家形態——走向專制
第三講 中國傳統文化的幾條主流
第四講 中國的城市復興和文藝復興
第五講 近代中國的新思潮
第六講 中國文化的未來
第一講 影響中國文化素質的兩個根源
一、農耕生活
錢穆先生研究人類文化,認為人類文化,從源頭處看,大別之不外三型:一是游牧文化,二是農耕文化,三是商業文化。游牧文化發生在高寒的草原地帶,農耕文化發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業文化發源在濱海地帶以及近海的島嶼。三種自然環境,決定了三種生活方式;三種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種文化類型。
地中海的商業文化,發展出古希臘、羅馬文化,再發展出近現代歐洲文化和文明。農耕型文化,有埃及、兩河流域、印度和中國,都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其中,中國文化一線,又一直延續下來沒有中斷,而且逐步擴大,由東往西,由北往南,由黃河流域而長江流域,而珠江流域。不像埃及、兩河流域乃至印度,中間幾換主人,文化未能一線發展下來,而且除印度外,局面都不大。因為局面不大,就常常被外來勢力征服。游牧型文化,古代歐洲有日耳曼,亞洲有匈奴、鮮卑、突厥等,其文化發展水平對后世的影響,遠不能和商業文化、農耕文化相比。在民族大遷徙后,日耳曼人即接受羅馬文化,日漸脫離游牧文化,游牧文化圈日漸縮小。盡管日耳曼族是偉大的,日后對近代歐洲文化有很大貢獻,那是它改革后的事,與游牧文化關系甚小。亞洲的匈奴、鮮卑、突厥等,和日耳曼人走的是同一路線,由游牧生活改變為接受漢人農耕生活。游牧地區、游牧文化圈,日漸縮小。時至今日,便只有西方歐洲文化和東方中國文化兩大系統,源遠流長,成為人類文化的兩大主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