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詩論史》 中國詩論史(上中下)
作  者:霍松林 主編
出 版 社:黃山書社
ISBN:9787807074595
出版日期:2007-1-1
定  價:¥160.00 元
 

  本書對歷代詩詞曲論專著進行逐一研究。凡重要者介紹其作者、時代和版本情況,概述其主要的理論內容,評價其在中國詩論史上的地位;凡理論價值不高者則列入“存目”,只作簡介。全書分詩論、詞論、曲論三類,各按成書先后編排,包含詩論專著302種,詞論專著104種,曲論專著31種,總計437種。

  霍松林,1921年生,甘肅天水人。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詩人、書法家,德高望重,蜚聲四海。幼承家學,有“神童”之譽。早年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1951年赴陜執教至今,現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第一編 先秦兩漢詩論

概 說

第一章 中國詩論的濫觴和“詩言志”說的提出
  第一節 中國詩論的濫觴
  第二節 春秋賦詩、引詩和“詩言志”說的提出

第二章 儒家詩教的建立——孔門詩論
  第一節 孔子及其思想
  第二節 孔門詩論
  第三節 孔門詩論的評價和影響

第三章 戰國詩論
  第一節 戰國墨、道、法、雜諸家詩論
  第二節 孟子論《詩》
  第三節 荀子論《詩》
  第四節 屈原詩論

第四章 漢代今文經師的《詩》學
  第一節 三家《詩》
  第二節 劉向的《詩》論
  第三節 《禮記》論詩

第五章 《毛詩》和鄭玄論《詩》
  第一節 《詩》毛氏傳
  第二節 《毛詩》序
  第三節 鄭玄論《詩》

第六章 漢代非正統詩論
  第一節 《淮南子》論詩
  第二節 司馬遷論詩

第七章 漢代屈原論
  第一節 西漢屈原論
  第二節 班固和王逸論屈原

第二編 魏晉南北朝詩論

概 說

第一章 曹魏詩論
  第一節 曹丕、曹植的詩論
  第二節 阮籍、嵇康的樂論

第二章 兩晉詩論
  第一節 陸機與西晉詩論
  第二節 東晉評詩的風氣與葛洪、李充的詩論

第三章 詩學日尊與詩體的律化——文筆之辨和詩的聲律說
  第一節 文筆之辨與詩學日尊
  第二節 永明體與聲律論

第四章 南北朝詩論派別的分野(上)
  第一節 古體、今體與宮體之界別與論爭
  第二節 本之雅什,兼重緣情綺靡——沈約、蕭子顯與蕭繹

第五章 南北朝詩論派別的分野(下)
  第一節 蕭統與《昭明文選》
  第二節 顏之推與北朝詩論

第六章 劉勰的詩學巨著《文心雕龍》(上)
  第一節 劉勰與《梁書·劉勰傳》
  第二節 “文之樞紐”與“唯務折衷”
  第三節 “剖情析采”與“以裁厥中”

第七章 劉勰的詩學巨著《文心雕龍》(下)
  第一節 以構思為中心的創作論——《神思》兼及《養氣》
  第二節 對體制風格的認知與創作規范——《體性》與《定勢》
  第三節 批評論中的“圓照”、“博觀”、“六觀”和“見異”——《知音》

第八章 鐘嶸的評詩專著《詩品》
  第一節 鐘嶸的身世和《詩品》的體例
  第二節 明體與評詩的理論體系
  第三節 評體與評詩的標準和審美原則

第三編 隋唐五代詩論

概 說

第一章 隋及初唐詩論
  第一節 王通和隋代詩論
  第二節 唐初史官論詩
  第三節 “四杰”和陳子昂

第二章 盛唐詩論
  第一節 李白和杜甫
  第二節 殷瑤和王昌齡

第三章 中唐詩論
  第一節 皎然和劉禹錫
  第二節 韓愈
  第三節 元結、白居易與元稹

第四章 晚唐五代詩論
  第一節 杜牧和李商隱
  第二節 皮日休及其他
  第三節 司空圖
  第四節 晚唐五代的句圖、詩格和本事詩

第四編 兩宋及金代詩論

概 說

第一章 北宋的詩歌革新
  第一節 詩歌革新的發端與反對西昆體的斗爭
  第二節 范仲淹、梅堯臣與蘇舜欽
  第三節 詩歌革新的集大成者歐陽修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詩壇紛爭
  第一節 道學家論詩
  第二節 司馬光和王安石
  第三節 蘇軾

第三章 黃庭堅與江西詩派
  第一節 黃庭堅
  第二節 陳師道和呂本中
  第三節 楊萬里

第四章 南宋三家詩話
  第一節 張戒及其《歲寒堂詩話》
  第二節 姜夔的《白石道人詩說》
  第三節 嚴羽的《滄浪詩話》

第五章 南宋道學家論詩
  第一節 朱熹
  第二節 真德秀的《文章 正宗》
  第三節 包恢的心學與詩學

第六章 陸游、葉適和劉克莊
  第一節 陸游
  第二節 葉適與永嘉四靈
  第三節 劉克莊

第七章 宋代兩種傾向的詞論
  第一節 婉約詞論的先驅李清照
  第二節 豪放詞論的張揚者蘇軾、王灼、胡寅與范開

第八章 金代詩論
  第一節 趙秉文
  第二節 王若虛及其《滹南詩話》
  第三節 元好問及其《論詩三十首》

第五編 元明詩論

概 說

第一章 元代詩論
  第一節 元初詩風的轉變和理論的表現
  第二節 元中后期詩論
  第三節 《瀛奎律髓》和《唐才子傳》
  第四節 元代詞曲論

第二章 明初詩論
  第一節 宋濂等的正統詩論
  第二節 高楝的《唐詩品匯》

第三章 從李東陽到前七子的復古詩論
  第一節 李東陽
  第二節 李夢陽
  第三節 何景明和徐禎卿

第四章 復古之風之再起——后七子的詩論
  第一節 前七子復古聲浪之衰息與嘉靖中期之反復古
  第二節 后七子復古思潮之再起——謝榛、李攀龍
  第三節 王世貞和王世懋
  第四節 后七子的追隨者和胡應麟

第五章 嘉靖、隆慶、萬歷間的文學新思潮和詩論
  第一節 徐渭
  第二節 李贄
  第三節 湯顯祖
  第四節 民歌的鼓吹和馮夢龍

第六章 晚明性靈派的詩論
  第一節 焦茲、屠隆與性靈派的起來
  第二節 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
  第三節 鐘惺和譚元春

第七章 明末詩論
  第一節 陸時雍和許學夷
  第二節 陳子龍

第八章 明代詞曲論
  第一節 明代詞論
  第二節 明曲概述和明初曲論
  第三節 徐渭、何良俊和晚明的本色之論
  第四節 李贄、湯顯祖、沈琮和才情、聲律之爭
  第五節 王驥德、呂天成及其他

第六編 清代詩論

概 說

第一章 錢謙益和虞山詩派的論詩“三絕”
  第一節 錢謙益
  第二節 《圍爐詩話》、《鈍吟雜錄》和《載酒園詩話》

第二章 清初三大家的詩論
  第一節 黃宗羲
  第二節 顧炎武
  第三節 王夫之

第三章 葉燮和《原詩》
  第一節 葉燮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節 《原詩》的詩學觀
  第三節 薛雪的《一瓢詩話》

第四章 清代前期的五部重要詩論專著
  第一節 賀貽孫的《詩筏》
  第二節 金圣嘆的《杜詩解》
  第三節 《詩辯坻》、《靜志居詩話》和《繭齋詩談》

第五章 清代四個重要詩派的詩論(上)
  第一節 神韻派的代表人物王士禎及其理論主張
  第二節 格調派的代表人物沈德潛及其理論主張

第六章 清代四個重要詩派的詩論(下)
  第一節 性靈派的代表人物袁枚及其理論主張
  第二節 肌理說的代表人物翁方綱及其理論主張

第七章 清代中期的其他詩論家
  第一節 趙翼和他的《甌北詩話》
  第二節 李調元和他的《雨村詩話》
  第三節 洪亮吉和他的《北江詩話》
  第四節 方東樹和他的《昭昧詹言》
  第五節 潘德輿和他的《養一齋詩話》

第八章 清代詞論(上)
  第一節 王士禎、鄒祗謨與陳維崧的陽羨派詞論
  第二節 朱彝尊、汪森和浙西派詞論
  第三節 浙派后繼者厲鶚、王昶、吳錫麒和郭麟

第九章 清代詞論(下)(附曲論)
  第一節 張惠言和常州派詞論
  第二節 常州派詞論大家周濟
  第三節 清代前、中期的幾部重要戲曲論著

第七編 晚清詩論

概 說

第一章 晚清詩論
  第一節 晚清新興詩論的先驅——龔自珍和魏源
  第二節 黃遵憲的“新派詩”和梁啟超的“詩界革命”論
  第三節 晚清傳統詩論——劉熙載、何紹基和陳衍

第二章 晚清詞曲論
  第一節 譚獻、陳廷焯、況周頤論詞
  第二節 劉熙載、謝章 鋌、王國維論詞
  第三節 王國維的曲論

后 記

淡定從容的氣性樸實厚重的學問
——評霍松林主編《中國詩論史》

汪涌豪  文匯讀書周報

  皇皇三大冊,洋洋百余萬字,由霍松林主編,漆緒邦、梅運生、張連第三先生歷十余年撰寫的《中國詩論史》終于出版了。開卷細讀,深感評騭的平情與允妥。其樸厚的體調和從容的意態,更讓人想見老輩學人的謹重與端嚴。

  霍先生,尤其是三位具體的撰者都是個人20年前拜識的學界前輩。說起這20年,古文論研究大抵走的是如下兩條發展路徑:一是以“述”為主,立足于文本的清理和總結,還原古代文學批評的基本樣態;一是以“作”為主,立足于原典背后意義的闡發與建構,以接續傳統資源的當下生命。從目前看,走前一條路的人多些,成果也更豐富,通史之外,一些分體通論的不斷出現,在在呈示著這一路研究的耕深拓廣。如今,又添此新作,陣容與規模更不同凡響了。全書從詩學批評切入,是為分體專論。但因作者用力勤,論列細,所謂綆長而汲深,故所得甚夥。至從先秦說起,一貫直下晚清,眼界闊而視境遠,更使全書在格局上拉來了與同類著作的距離,故又可稱轍遠而遇廣。

  具體地說,盡管全書采用的是按朝代分編,依年代為序的通行體例,且立論與判斷少有驚聽回視之論,但有一分事實,說一分道理,樸實到極處,恰恰體現出一種難得的淡定與自信。更不要說在許多史料的處理和細節究明方面,都有自己的見解。其平易中見奇崛的貼體確當,娓娓敘述中見從容做細活的靜氣與耐力,足以糾正“老手頹唐”的舊說,而向人垂示一種從心所欲的高上境界。其間尤可肯定者有三:

  一是背景交待不憚煩細,纖悉備至。這一點看似簡單,其實最見功夫。蓋一般著述介紹某一種文學思潮或觀念、命題時,通常也交待背景,但多常識的重復,草草說過,既不能提攜起一個特定時段趣尚變化的消息,也鮮少近事切理的針對性。本書這部分內容不僅翔實,且多為作者讀書自得,故運用得既精到恰好,又綽有余裕。譬如論及劉勰生平及其與佛學的關系,就能結合南朝特殊的文化氛圍,將《梁書》與《南史》本傳相對照,點出前者“然勰為文長于佛理”一句用“然”字轉折來區分不同階段劉勰思想的差異,對了解作者生平殊為關鍵;而后者刪去此字,是將論文為文混為一談,影響所及,一直至于今人對《文心》旨趣的偏誤理解。可謂其大無外,其小又無內。如此于細小處見大義,眼光是很老辣的。

  再是縷列分析往復再三,切中肯綮。本書對各家理論都能做到條分縷析,概括無遺。由于材料精熟,解讀精細,有時即使一段文字、一個命題,也能分析出幾重涵義,從而使歧義、多義與復義之間隱藏著的古人的深在思想,一一得到究明與落實。譬如介紹金代趙秉文的詩論,于《答李天英書》一文,寥寥數句,能厘析出互相關聯的三層意思,從而解明其在如何學古方面所持的立場。類似的例子書中還有很多。當然,不看具體的對象,不酌量問題的輕重,全盤一味如此,也不免支離。作者的這種分析,通常與一個時代詩學發展的主干與脈絡相掛聯,在火候的把握上足稱允當。

  最后是立論判斷穩妥含蓄,引而待發。記得汪容祖《史學九章》曾對學術研究中“縱任今情籠罩而疏于識古”的現象提出過批評。再往前,乾嘉學派要人于“古人之身處”多下功夫,而對“后人所知,乃反詳于古人”也多有否定。本書作者于此可謂恪守分際,沒有把握,從不把話說死。如對“詩言志”這個命題,能從春秋賦詩、引詩說起,指出它盡管涉及作詩,但主要指用詩。“詩以言志”既是理性的行為,那么此“志”必然指用詩者的理性之“志”,而非作詩者的抒情之“志”。這就清理了“志”的理解上存在的種種誤讀,并排除了“情”的攪擾。引申下去,傳統詩論在某種意義上多是讀詩用詩之論,即旁觀者的工具論,儒家的許多詩論學案都圍繞“詩以為用”展開,強調詩的工具性、手段性和功利性,這些都與言說者的旁觀身分有關。故詩論是可以分為兩途的,用詩者、旁觀者之論與作詩者、當行者之論正不相同。當然,這類后續引申,作者通常是謹重不言的,只是字里行間,逗而待出。倘讀者細加尋繹,自能浚發思考,有所領會。

  若要說本書的不足,在新材料的占有與拓展方面還是稍有欠缺。譬如近年來為學界廣為關注的上博簡《孔子詩論》等就未被引入,其實類似這樣的新資料,正涵養著學術轉進的新的生機。此外對詩論中“道”的關注充分,對“技”的層面,具體到寫作技巧、表現手法和字法句法等關注太少,其實這恰恰最能體現傳統文學走向自覺過程中,自身本位落實的軌跡,它小可以明了古人真實的趣味和期許,大可以開顯傳統文論的“漢語性”基因,因此是可以做大的拓辟與發明的。至若未能充分關注域外研究,以達成不同文明的“多邊互鏡”,更廣泛存在于當下的古文論研究,豈只本書未能突破。于此,我們或許要特別提出:倉促求新,固然不足取,躁競求異,更要不得。但一種擺落窠臼的放空自己,一種脫棄常套的探索未知,用他者的眼光和今天的視境,去原古人的立場,明古人的文心,是不是就一定與立論穩健、行文不茍的迂徐大度不能相容?應該也未必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冶市| 元氏县| 凤山市| 湖口县| 巴彦县| 大方县| 安徽省| 仙游县| 墨脱县| 西充县| 杭锦旗| 义乌市| 罗定市| 沁源县| 苍南县| 元阳县| 九江市| 保靖县| 茂名市| 嵩明县| 长垣县| 通许县| 邢台市| 嘉善县| 湟源县| 陕西省| 灵武市| 旺苍县| 棋牌| 临高县| 越西县| 潍坊市| 开远市| 花莲市| 晋州市| 阜平县| 固安县| 和硕县| 吕梁市| 大荔县| 克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