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佛教與中國文化》 佛教與中國文化
作  者:湯一介 著
出 版 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7-80123-208-9/B·19
出版日期:1999年9月
定  價:¥20.00 元
 

  中國文化曾受惠于印度佛教,印度佛教又在中國得到發揚光大。自西漢末以來,印度佛教曾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如哲學、文學、藝術、建筑以至民間風俗習慣都有深刻的影響。而到七、八世紀以后,佛教在印度衰落了,至十三世紀基本湮滅。但正是隋唐以來,佛教在與中國文化結合的情況下形成了若干影響極大的佛教宗派,使佛教得到了重大發展,并由中國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以及越南等地。這個歷史發展過程說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本書通過寫佛教在中國、佛教與儒道、禪宗的超越、佛教文獻考等幾個方面,來說明佛教給中國文化帶來的影響與發展。

  湯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儒藏》編撰中心主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儒藏》編撰與研究”首席專家。曾獲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并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教授、麥克瑪斯特大學兼任教授、紐約州大學宗教研究院研究員、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胡適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錢賓四學術講座主講教授。著有《郭象與魏晉玄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儒道釋》,《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在非有非無之問》,《非實非虛集》,《昔不至今》,《郭象》,《佛教與中國文化》,《生死》,《和而不同》,《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La Mort》等。主編《國故新知--中國文化的再詮釋》,《論傳統與反傳統》,《影響世界的著名文獻·哲學卷》,《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論著輯要叢書》七卷,《道家文化研究叢書》12卷,《國學舉要》八卷,《20世紀西方哲學東新史》14卷。

自序
佛教在中國
文化的雙向選擇——印度佛教輸入中國的考察
魏晉玄學與魏晉時期的佛教
魏晉南北朝反佛思潮
僧肇的《肇論》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
南北朝佛學對道家重玄學建立的意義
唐代排佛之根據——讀《全唐文》札記
天臺宗概述
華嚴“十玄門”折哲學意義
佛教與儒道
儒、道、佛的生死觀念
何承天與佛教
佛道關于老子化胡問題的爭論
佛道關于生死、神形問題的爭論
道教的“承負”說與佛教的“輪回”說
佛教在“出世”與道教的“入世”
禪宗的超越
論禪宗思想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
禪宗的覺與迷
印順《中國禪宗史》序
禪師話禪宗
佛教文獻考
記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所藏《磧砂藏》功德使考——讀《資治通鑒》札記
湯用彤《校點高僧傳》序言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禪宗的生死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苦在無明之未能除

  佛教認為,人世間是一大苦海,人生有不能逃避的“八苦”,即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蘊聚。人之所以不能逃避這種種苦難,是由于“無名”(不覺悟)引起的。佛教的教義就是教人如何脫離苦海。要脫離苦海就要照佛教的一套來修行,出家和坐禪等等都是不可少的。佛教傳入中國,經過六、七百年,在中國形成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若干個宗派,其中以禪宗影響最大。   禪宗的真正締造者是唐朝的和尚慧能,這個佛教宗派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其生死觀的基本觀念。慧能認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或本性),明了人之本心,即洞見佛性。“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佛性”是什么?照慧能看,佛性就是每個人的內在生命本體,如果一個人能夠自覺地把握其生命的內在本體,那么他就達到了超越生死的成佛的境界。用什么方法達到這種超越生死成佛的境界呢?禪宗立了一直接簡單的修行法門,它把這門法叫作“以無念為宗”,即以“無念”為其教門的宗旨。所謂“無念”,并不是“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不是對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觸事物時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響,“不于境上生心”。因此,人并不需要離開現實生活,也不需要坐禪、讀經、拜佛等等形式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照樣可以達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挑水砍柴無非妙道。”這種達到超越生死成佛境界,全在自己一念之悟,”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佛”。“悟”只是一瞬間的事,這叫“頓悟”,瞬息間克服“無明”(對佛理的盲無所知)而達到永恒的生死的境界,這就是禪宗所追求的“成佛”境界。

  中國的禪宗雖不否認在人生中有“生、老、病、死”等等之苦,但是只要自己不以這些“苦”為“苦”,那就超越了“苦”,而“苦海”也就變成了“極樂世界”,這全在自己覺悟還是不覺悟。因此,人應該自自然然的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一切聽任自然,無執無著,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超生死得佛道,并不要求在平常生活之外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覺悟,內在的平常心即成為超脫生死的道心。所以照禪宗看,人的痛苦是在于他的不覺悟(無明),苦在于無明之未能除,只要人克服其迷悟,就無所謂“苦”了。

  總觀中國的儒道佛對生死問題的看法雖不相同,但是否其中也有共同點?照我看,儒道佛都不以生死為苦,而以其追求的目標未能達到為“苦”。儒家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為“苦”,即以不能實現其道德理想為“苦”;道家以“苦心勞形,以危其真”為“苦”,即以不能順應自然為“苦”;禪宗以“于外著境,自性不明“為“苦”,即以執著外在的東西,而不能除去無明為苦。

  今天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科學技術有了空前的發展,把人作為自然人看,對人的生和死都可以或者大體可以作出科學的解釋,但人們的生死觀仍然是個大問題,因為它不僅是個科學問題,而且也是個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問題。由于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和社會理想的不同,因此會形成不同的生死觀,這大概是無可置疑的。因此,我們把中國古代儒道釋對生死問題的不同看法作為一種理論問題來討論,這大概和其他理論問題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源县| 西宁市| 张家川| 普兰店市| 黄山市| 安康市| 恩平市| 东阿县| 乌拉特后旗| 巴马| 舟曲县| 定州市| 张家界市| 武川县| SHOW| 建湖县| 武隆县| 大兴区| 嘉祥县| 布尔津县| 辉南县| 资源县| 临高县| 黄浦区| 固安县| 康定县| 新龙县| 四川省| 二手房| 沅江市| 武川县| 广德县| 渭南市| 商城县| 旬邑县| 唐山市| 望都县| 周口市| 德州市| 亳州市| 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