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突厥政權"東征"考》
芮傳明
古突厥文碑銘中涉及到后突厥政權的"東征"事件,但是,有關這一征戰的時間和地點都十分曖昧,故導致后世學者聚訟紛紜。有人將它說成是后突厥汗國首任可汗骨咄祿統治期間(682-691)寇侵中原的事件;有人則認為這是第二任可汗默啜在圣歷元年(698)入侵定、趙諸州的事件。作者則提出了新的看法。
1."東征"肯定發生在默啜可汗在位期間(691-716),而非骨咄祿可汗在位期間。因為,碑銘所書者,乃是最值得夸耀的"光輝業績",而對比骨咄祿和默啜的兩次征戰,便能清楚地看到,默啜在東方的軍事活動,無論從規模上而言,還是從成敗的結果上而言,都遠遠勝過骨咄祿對中原地區的征戰(嚴格地說,骨咄祿的寇侵是以失敗告終的)。此外,仔細分析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的內容,便可發現,突厥人在697年左右對東方有過一次征戰,故將后突厥汗國之"東征"的主要內容定在697年左右當無疑問。
2."東征"的主要內容是征討契丹。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造反,攻陷營州。在短短四個月內攻陷大片城池,令中原王朝窮于應付,捉襟見肘。于是默啜可汗乘機火中取栗,率領大軍擊潰契丹,既"有功于"唐朝,又擴張了突厥的勢力。翌年,默啜可汗再次幫助唐廷鎮壓了復叛的契丹人,從而控制了東方的契丹和奚,使突厥汗國達到空前的強盛。基于這樣的史實,再加上按照突厥人的語言慣例,唯有契丹及其周近地區確切地符合突厥人所言的"東方"。因此,突厥的"東征"確是主要指696、697年默啜可汗對契丹及其周近地區的奔襲和征服。
3.突厥文碑銘中提到,突厥在東征中曾抵達"ya?il
?güs"河。此前的學者多將該河指為橫貫中原北部的黃河。而事實上大謬不然。根據突厥"東征"的史實,以及河名的突厥語含義,完全可以將它比定為今天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的西拉
木倫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