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族史苑 --〉新疆三年見聞錄 |
|
第三章 迪化二·二五事件發生的原因 張治中代表國民黨政府與伊犁、塔城、阿山三區的代表阿合買提江等人自1945年10月17日在迪化開始和平談判,由于問題的復雜和雙方的猜疑,經過許多波折,一直延到1946年6月6日才達成最后協議,并簽訂了一個中央政府代表與新疆暴動區域人民代表之間以和平方式解決武裝沖突的條款,計11條。另有兩個附件:一為新疆省政府組織辦法,一為事變區域內參加的武裝部隊參照國軍編制重新改編辦法。 新疆省政府改組后,張治中以國民政府主席西北行轅主任兼任新疆省政府主席,阿合買提江和包爾漢任副主席,在25名省府委員中,事變的伊、塔、阿三區占有委員8人,有的擔任廳長,有的擔任副秘書長、副廳長等職。例如賽福鼎當時就是擔任教育廳長。 7月1日新的省政府正式成立,省府委員同時宣誓就職,國民黨政府特派監察院院長于右任由南京飛到迪化監誓,并在新大樓前面的廣場上舉行了一個約有1萬人參加的慶祝大會,張治中、阿合買提江等人在會上講話,都說從此要為建立一個民主、統一、和平的新新疆而努力。張治中還特別強調新疆各族人民團結的重要性。 久經動亂的新疆人民,對于這個新的省政府,寄以很大的期望。但真正了解新疆真實情況的人,是并不那樣樂觀的。 主要的癥結是雙方各自代表著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常當時國共兩黨正在進行十分尖銳的斗爭,蔣介石撕毀政協決議和停戰協定,不斷派兵向解放區進犯,在人民武裝力量打擊下,遭到挫敗。此時的南京政府不可能以相當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來應付新疆的局勢,因而它對付新疆的基本政策只能是維持現狀,力求安定。張治中就是以“安定新疆,安定西北,解中央西顧之憂”的使命來擔任甘(甘肅)寧(寧夏)青(青海)新(新疆)四省軍政領導的責任,并以新疆為重點。而阿合買提江等人所進行的革命運動的最終目的,是要使新疆脫離國民黨統治,當然不會以伊、塔、阿三區的暴動獲得勝利而滿足,必然要把這個革命運動向前推進,在全新疆各地發展組織,宣傳鼓動,通過軍事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種斗爭手段來實現其目的。 立場不同,目標不同,又怎能做到和衷共濟,真正團結呢? 阿合買提江等參加省府工作后,便從伊寧調來大批干部,除以一部分在迪化工作外,派出許多人往南疆各地進行“東土耳其斯坦青年團”的組織活動。迪化市原有一個維吾爾族文化促進總會,在吳忠信主新時期,這個維文會是由親國民黨的保守勢力領導的,阿合買提江等用種種辦法,很快就改組了維文會,并牢牢地掌握了維文會的領導權,以這個作為公開斗爭的場所。同時在省府會議上推薦一批人安插在省府所屬各部門工作,并提出以伊方的阿布都熱合滿為吐魯番縣縣長,經張治中同意和省府會議通過任命。吐魯番是維吾爾族人聚居較多的地方,位于天山之南,為迪化通往哈密及內地的交通咽喉。伊方推薦阿布都熱合滿為吐魯番縣縣長,具有深意,是一著很厲害的棋,以后發生了吐魯番暴動事件,是和阿布都熱合滿之任縣長有密切聯系的。繼阿布都熱合滿任吐魯番縣縣長后,伊方又提出以阿布都克日木買合蘇木為喀什區行政專員,亦經省府會議通過。此人當時年紀已70多歲,曾到過莫斯科,其子女等多到蘇聯留學過,他和蘇聯駐喀什領事館常有聯系。發表后,引起喀什方面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紛紛打電報給張治中要求收回成命,張治中認為這些人的行為一定受到當地駐軍的支持,尤其是駐在那里的四十二 軍軍長楊德亮支持,因楊德亮是一個伊斯蘭教徒,一向是和地方的保守勢力伙同一氣的。張治中并派我(那時我的職務是西北行轅參謀長)乘飛機到喀什去勸說他們,要他們遵從省府的決定,并要我在那里為新任的行政專員阿布都克日木買合蘇木監誓就職。同時,張治中又命我到和田、莎車、阿克蘇、庫車、焉耆、哈密等地視察駐軍,并對干部說明新疆省政府改組后的政治形勢,今后治理新疆的方針政策,以及大家應該注意的一些事項。 阿合買提江等利用阿布都克日木買合蘇木充任喀什區行政專員的便利,派了一批人去那里積極進行組織工作和鼓動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有幾千名青年參加了“東土耳其斯坦青年團”的組織,經常游行示威,喊著:“中央軍撤出新疆”,“成立民族部隊”,“成立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等等口號,并與駐軍經常發生一些小規模的沖突事件,使這個南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喀什,籠罩著風暴即將爆發的氣氛,經常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中。在那里負責工作的國民黨軍政人員,懷著恐懼的心情,不斷地向張治中的和陶峙岳(陶那時是新疆警備總司令),報告這種危險的情勢。 其他各地,伊方當然也派人去活動,但由于那些地方的政權掌握在親國民黨的人手里,并與駐軍密切結合,使活動受到了限制和打擊。例如哈密區專員堯樂博斯雖是維吾爾族人,但在內地住過很長時間,他的老婆是個漢人;又如和田區專員郝登榜,阿克蘇區專員色以提,雖也都是維吾爾族人,但他們有的是大地主,有的是大阿訇,是堅決反對伊寧方面的革命運動的。至于莎車區專員周芳剛,焉耆區專員左曙萍,則是從內地到新疆去的,在其轄區內,嚴密防范伊方的活動,自更不用說了。 新疆那時分為十個行政區,伊寧、塔城、阿山三個區為三區革命勢力所控制,在國民黨政權所能控制的七個區里,自新的省府成立后,由于三區革命勢力的滲透,在迪化和喀什兩個區,形勢是比較嚴重的。而這兩個區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都處于較其他各區為重要的地位。 我從南疆視察部隊回到迪化后,向張治中匯報了部隊及地方情況,張治中對我說:“新的省政府成立以來,伊方不斷提出許多不合理的要求,并慫恿青年經常到省府請愿,在街上游行示威,鬧得烏煙瘴氣。看來他們(指伊方)是沒有誠意的,前途很難樂觀。充實在新疆的軍事力量十分重要,你去和陶總司令商量,提出一張要求充實的具體數字表來給我看看,然后你準備于最近到南京去見總裁(蔣介石)和陳總長(陳誠)報告新疆情形,并請示增強新疆的軍事勢力。”我和陶峙岳及幾個高級幕僚經過幾度商討,擬就了一個請求國防部充實新疆軍事力量的項目和數量表,詳細內容我記不清楚,只記得如下的一些主要款項及數量:1.成立6至10個邊卡大隊,每大隊約為500人,將來擔任一些邊境的戒備,使正規部隊集結整訓,應付事變。 2.包括成立邊卡部隊在內,要求補充新兵4萬人。 3.要求調一個炮兵團入新。 4.要求增調兩個汽車兵團入新。 5.請求補充駐新部隊的迫擊炮、重機槍、輕機槍、沖鋒槍、手槍、火箭筒、戰防炮以及通訊器材、工兵器材等等(具體數字,記不明確了)。 6.補充軍馬5000匹,請撥款就新疆、青海兩省購買。 我們擬好了這份請求單后,我和陶峙岳同去見張治中會談,張看了后說:“要求得太多了一些,恐伯辦不到。”我們說:“我們是估計到這種情況的,如果國防部能答應給一半,也就不錯了。”張說:“好吧,就這樣辦。” 1946年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我帶著張治中寫給蔣介石和陳誠的兩封信及一份請求補充駐新部隊兵員武器器材表飛到南京,那時蔣介石還在廬山,我又趕到那里去見他,向他匯報了新疆的政治形勢和軍事情況,蔣介石用心地聽取了我的報告后,只說了下面幾句話:“你回去告訴各級干部,在邊疆地區工作要特別警惕,部隊駐地的警戒要嚴密,一點都不可以疏忽。”我又把請求補充兵員武器器材等的一份報告表交給他看,他立即用桌上的一支紅鉛筆在報告表上批了“交陳總長酌情辦理”幾個字,并簽了他自己的名字,就交還給我。其時適新疆省府委員艾沙(維吾爾族,在內地住了多年,善漢語。艾沙和在省府擔任建設廳長的穆罕默德?伊敏及當時任新疆省監察使的麥斯武德等人,基本上都是泛土耳其主義者。這一派人也抨擊中國歷屆政府在新疆的殘暴統治,但又害怕蘇俄式的革命,對蘇聯存有戒心,因而不主張新疆脫離中國而獨立,只是要求實現民族自治。并主張將新疆省更稱為突厥省,常向漢人介紹突厥的歷史與文化,堅決反對漢族人的同化政策。所以他們又可稱為突厥主義者。由于他們離開新疆多年,組織基礎沒有廣泛建立,只有一部分勢力。他們和阿合買提江等人領導的東土耳其斯坦主義運動,是對立的,所以被伊方指責為漢人的走狗,說他們出賣民族利益。他們過去被盛世才趕出新疆,吳忠信主新時期,也不允許他們回來,這次張治中特地邀請他們回到新疆,畀以相當重要的職務,目的是想利用他們的政治立場與伊方對立的矛盾,希望能在他們的影響下,可以削弱三區革命的勢力)率領20多個維吾爾族青年到廬山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蔣介石叫我等兩天再走,囑咐我和他們多談談,并說他準備招待他們一次。這樣,我又在廬山多住了3天。 我由廬山回到南京見陳誠后,陳誠對我說:“共軍力量快打到長江邊上來了,首都都感到威脅,刻正調集大軍進行反擊。對共產黨問題,想用政治方法解決是很困難的,非用兵不可,因此中央目前對新疆還不能大力支援。你們所要求補充的兵員武器器材等,國防部當在可能范圍內撥發。我把你的報告交給郭次長(郭懺),要他召集有關單位負責人商定。” 隨后,陳誠又談到新疆問題。他認為新疆問題與國內整個形勢有著密切聯系,他肆意地誣蔑中共,說中國共產黨和三區革命都是聽命于莫斯科的,因而他認為新疆問題不可能真正和平解決。 我在南京住了20多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張治中給我的任務上,向國防部要兵,要武器,要器材,接洽的最后結果,詳細的項目數字,我記不明確了,主要的大致如下:1.允許第一步先成立4個邊卡大隊。 2.允陸續撥給補充兵1.5萬人,大部分由甘肅省的幾個師管區征撥,一部分由收編的偽軍挑眩3.允增派一個汽車兵團入新,約有載重卡車300余輛。 4.允補充軍馬3000匹,就地征購。 5.無炮兵部隊可派,但允于適當時期派一個重炮兵營駐酒泉,必要時入新。 6.補給一批武器器材彈藥等。 我于10月下旬回到迪化,向張治中匯報了南京之行的結果。大約過了四五天,接到蔣介石的電令,調我接任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岳調充西北行轅副主任,住蘭州代張治中處理行轅事務。11月3日我接任新職,行轅參謀長職務,由副參謀長劉任升充。 這時的局勢,愈益朝著有利于三區勢力的方向發展,而國民黨在新疆的統治地位,則在不斷削弱和動遙根據達成的協議,自新的省政府成立后,政治、軍事、經濟等均應成為統一體,不應有任何特殊。但事實上,阿合買提江等仍想牢牢地控制伊、塔、阿三區(阿山區行政專員烏斯滿不愿受阿合買提江等人的控制,直接向張治中聯系,是伊方所沒有料到的事情,也是伊方極不愉快的事情),不容許省府過問他們的事情,也不允許派任何人進入三區視察調查。當三區革命起來時,塔城區專員平戎等率軍警及漢族回族等老百姓共1.4萬多人退入蘇聯的阿牙固斯,和平條款簽訂之后,由國民黨政府的外交部通知蘇聯政府遣送回國,并由新的省府商定組織了一個接運小組,前往塔城辦理接運事宜。而這些人于1946年9月間分批回國時,在塔城一帶備受凌辱毆打,內中有35人,遭到有組織有計劃的屠殺。又省府根據和平條款和施政綱領舉行縣參議會和縣長的民選,決定在十個行政專區各派一個監選小組前往監選,各小組人選經過省府會議幾次的慎重研究,獲得各方的同意,但派去阿山專區擔任監選的小組長涂禹則及省府秘書克斌全(涂禹則、克斌全兩人均系哈薩克族人)于1946年10月6日路經塔城區的額敏縣,他們兩人和汽車司機均同時被殺害。根據和平協定第二個附件,規定事變區域內的參加部隊應參照國軍編制重新改編,以及進行點驗和建立供應制度等問題,曾由我和陶峙岳、郝家駿(新疆供應局局長)羅開甲(行轅少將高參)等人與伊方的軍事指揮官伊斯哈克江等人先后開了四五次會議,每次會議都是爭論一場而散,沒有取得任何結果。這樣,伊方在三區內的政治上軍事上都鞏固其既得地位,保持特殊化,使得張治中根本不能過問。另一方面,伊方利用參加省府工作的便利,在國民黨統治的七個行政區內,大力發展組織和宣傳工作,使得局勢日益動蕩不安,尤以維吾爾族聚居較密的地方,不斷發生事故,有毆打漢人的,有與駐軍發生沖突的,有攔劫軍車的,有抗交公糧的……至于游行示威,散發和張貼各種煽動性的標語傳單,更是經常發生。在省會迪化,由阿合買提江等人親自領導,以維吾爾族文化會為中心,經常有成百上千的維族青年和一部分哈族青年在開會,控訴歷代漢族統治者對東土耳其斯坦的暴虐統治,指責國民黨對新疆人民的虛偽欺騙,并指責麥斯武德、艾沙、賈尼木汗、哈德萬等人為民族敗類,號召青年起來鏟除他們。經過每次的開會,群眾的情緒也就越來越激昂,意見也就越來越多,隨即成群結隊上街游行示威,并高喊:“中央軍撤出新疆”、“成立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等口號,然后擁至省政府請愿,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多達數十條,詳細內容我記不清楚,其主要部分,大致于下:1.中央軍立刻撤出新疆。 2.短期內于喀什、阿克蘇等地成立民族部隊。 3.中央政府在新疆的機關,一律改隸省政府。 4.將軍官學校第九分校交省府辦理。 5.徹底整頓警察,嚴禁非法拘捕人民。 6.罷免司法機關領導人員,司法工作由當地人士自行管理。 7.成立宗教廳。 8.立即開放伊寧通南疆阿克蘇的冰達坂道路(達坂是山隘,當時是封鎖的)。 9.罷免哈德萬與薩力士。 10.徹查社會處帳目。 11.應以民主方式選舉地方各級行政人員,各區專員應選當地人士充任。 12.救濟失業的人民。 13.財政廳應發給各縣農民10個月期限的貸款,并貸給農民種子、牲畜、農具等。 14.財政廳應貸給手工業者一年期限的薄利貸款,并借給商民六個月期限的巨額貸款。 他們幾次到省府請愿,張治中派秘書長劉孟純接見請愿代表,答應分別研究辦理,有些問題經提出省府會議討論,并作了相應的決議,部分地接納了請愿者的意見。請愿者們提出的條款雖多,但主要目的,是要在南疆的喀什、阿克蘇等地成立民族部隊,撤換親漢人的維、哈族人士,以及中央軍撤離新疆。張治中當時站在南京政府的立場,是無法答應這些要求的。這些要求得不到滿足,請愿者的游行示威就愈來愈頻繁,態度愈來愈激昂,有時幾百人,有時幾千人,擁至省府請愿,堅持要張治中親自出來答復,常常整天以至夜晚都不肯離去,弄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當時住在迪化城內的,大部分都是漢人和一部分回族人,城外多為維吾爾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尤以南梁一帶,維族人聚居較多。)他們的活動自然而然地引起一些漢人和回族人、以及少數的滿族、錫伯族的大恐怖。隨著動蕩不安的局勢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張治中治理新疆的方針政策,日益產生懷疑,在干部的思想中,也引起一片混亂,說他太軟弱,說他過分退讓,甚至說新疆會在他的手里斷送掉,批評責難,不一而足。連以穩健沉靜著稱的陶峙岳,在一次高級干部的座談會中,也感慨地對張治中說:“如果就是這樣把新疆丟了,我們將來要對歷史負責。” 張治中感到伊方給予他的壓力太大,當然也感到自身的責任的重大,于是就一再召集會議,謀求應付局勢的辦法。我記得在1946年12月間,張治中在新大樓(張的住所和辦公地點)連續邀集黨、政、軍、特負責人舉行會議,參加的人有:劉任(行轅參謀長)、劉孟純(行轅秘書長)、陳希豪(國民黨新疆省黨部主任委員)、謝永存(國民黨新疆省黨部書記長)、楊為(國民黨新疆省黨部委員,謝、楊兩人均為“中統”骨干分子)、王曾善(民政廳廳長)、劉亞哲(迪化市警察局長)、宋希濂(新疆警備總司令)、沈靜(警備總部參謀長)、馬呈祥(騎五軍軍長)、葉成(七十八軍軍長)、羅恕人(四十六師師長兼迪化警備司令)、梁客潯(新疆警備總部政治部主任)、佘萬癬姚鐵珊(軍務處處長、副處長。這兩人是軍統骨干分子。當時的軍務處,在名義上屬新疆警備總司令部,實際上歸行轅直接指揮)等人。有時人多一些,有時人少一些。座談中有各種各樣的意見,但一致認為局勢日趨嚴重,應采取有效方法遏制伊方勢力的發展。會上有人提出以組織對組織,以宣傳對宣傳,和伊方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這一意見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贊同,最后張治中也同意這樣辦。并推定劉孟純、梁客潯、謝永存、楊為、佘萬癬姚鐵珊、劉亞哲、黃錫恭(第九分校政治部主任)等人組織一 個小組,研商具體辦法,由劉孟純負責召集。 1947年1月張治中去南京,臨行時還囑咐我們對于用組織對組織,用宣傳對宣傳的方針,要積極進行。 劉孟純根據張治中的指示,曾多次召集會議,所商定的各項辦法,我均充分予以支持。詳細情形,我記不清楚,主要的有兩項,概述如下:1.由國民黨新疆省黨部、新疆警備總司令部政治部、新疆日報等單位,發動一個規模較大的宣傳攻勢,強調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領土,堅決反對任何使新疆脫離中國的企圖,嚴正指責所謂“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的運動;同時大力宣傳1946年7月18日新疆省政府會議通過的施政綱領,即是新疆省政府應在中央政府領導之下,擁護國家統一,保障全省和平,加強民族團結,實行民主政治等。并反對伊、塔、阿三區的特殊化。 2.以漢文會為中心,積極組織迪化市的漢人,由劉效黎、劉永祥等人負責;以回文會為中心,積極組織迪化市回族人,由白文昱等人負責;指使哈德萬、薩力士等人分化哈文會(即哈薩克族文化委員會),盡可能地掌握一部分哈族青年,因當時哈文會已被伊方控制。其次還有蒙文會、滿文會等也均多方策動他們起來反對伊方。 通過上述這些文化委員會,分別召集漢、回、蒙、滿、哈等族人,進行宣傳鼓動,說伊方如在新疆得勢,則在新的其他各少數民族,將無生存的余地……等等。 通過這樣的組織和宣傳活動,其他各民族也開始行動起來了,與阿合買提江等所領導的維文會唱對臺戲,這是“二 ?二五”流血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
|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制作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