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題
|
布朗族婚俗:別具一格的婚禮
布朗族的婚禮一般都要舉行三次,一般說來是頭次婚禮簡單,最后一次婚禮隆重。
第一次婚禮是在定情之后舉行。當預定的婚期來臨時,男方的親戚朋友(一般是小伙子),帶上雞、肉、草煙、茶葉和米酒,把打扮一新的新郎簇擁著送到新娘家中,把女方的親戚朋友請來吃一餐便飯,然后便在頭人(現在由長者)的主持下拴線,即由頭人、長者、親友將一縷縷白線纏在新娘新郎的手腕上。有些地方不舉行。從前,這種儀式由頭人主持,主人要殺豬、宰雞,將一個豬頭和一只雞送給主持儀式的頭人。儀式在頭人的主持下將一瓶酒、一碗飯和一碗肉放在寨樁前祭祀寨神。然后再去佛寺中拜佛,之后再認親。這次儀式實際上就是男方認妻,女方認夫。儀式結束之后,新郎便可在女方家同新娘同居,生兒育女。但新郎白天仍然在自己的家里勞動生產!
舉行三次婚禮的人,往往在生下第一個孩子時開始舉行第二次婚禮。這次婚禮有殺豬備辦酒席的,也有只殺一兩只雞請親朋好友的,有些象漢族給孩子做滿月一樣,只是布朗人仍稱它們婚禮。
男女雙方同居之后,如果感情不好,舉行過第一次婚禮之后,就不再舉行什么儀式了。如果雙方情投意合,感情很深,就必須再舉行一次隆重的典禮,讓新娘正式出嫁,到男方家去當媳婦。舉行這次典禮時男女雙方都應備辦比較豐盛的酒席,請本寨鄉親及男女雙方的親戚歡宴。然后由一班青年人把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新娘送到新郎家去。路上新娘應放聲痛哭,用悲痛的哭聲和自己的淚水來感謝父母的撫育之情。如若不哭,父母會感到傷心。新娘的痛哭聲是對父母的一種安慰。新娘到了丈夫家后,即舉行典禮。典禮儀式是莊嚴的。堂屋里擺著兩張鋪著蕉葉的圓形篾桌,桌面上擺著兩段白布,兩瓶米酒,兩只煮熟了雞。桌上禮物象征甜蜜幸福、成雙成對、白頭偕老,那對完整的雞代表鳳凰,是吉祥與美滿的象征。長者端坐在正前方,新娘新郎一人伸出一只手按住桌沿,面對長者而坐。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從前是頭人)也伸手按住桌子為新人祝福、祈禱,然后便在新郎與新娘的手腕上拴上兩縷白紗線。老人們輪流著給新郎新娘拴線表示祝福。儀式結束之后便宴請賓客,有些人家還請歌手唱歌祝賀。這個儀式舉行之后,婚禮才算真正結束。
哈尼族布孔人婚俗
不論是在繁忙的播種、收獲季節,還是在平常的砍柴、放牧活動中,哈尼族布孔人男女青年都想找到自己稱心如意的伴侶,他們把勤奮的勞動作為獻給自己最心愛的人的珍貴禮品!
布孔人的青年男女,通過勞動、交往,二人相愛之后,女方便贈男方自己親手織的,繡得十分精巧的布褲帶;男方贈給女方一頂有花紋的桐油篾帽,作為雙方的信物。接著,便由男方的父母請媒人到女方說親。說親要由男方的阿舅,寨子中的長老與媒人,提上酒肉,一起到女方家中喝酒定婚。在定婚儀式上,請來歌手唱“臘扣都”,表示從定婚之日起,男女雙方都不允許第三者插手,若有違反,要受到譴責或懲罰。同時,雙方協商給一定的彩禮,作為聘婚禮物!
姑娘要出嫁時,事先通知自己相好的女友,告訴她們某月某日要出嫁。到出嫁的前三天,女友們便邀約聚集到一起進行“篾沙尼”,即大家湊出糯米、肉、菜,到出嫁的姑娘家吃團聚飯。煮好的飯菜要密藏起來,不能讓小伙子們知道,如果被他們發現,他們就要把甑子飯端去吃掉,她們又得重煮。在姑娘們吃團聚飯時,作祟的小伙子把燃燒著的干辣椒,偷偷放在墻洞里,熏得姑娘們邊吃邊打噴嚏,惹得小伙子們哈哈大笑。
夜幕降臨,吃過飯的姑娘們,依依不舍地陪伴著即將出嫁的姑娘,如訴如哭地唱起來。新娘唱道:
從小我們在一起,
再過兩天就分離。
我象一只鳥啊,
怎能離群遠飛去。
女友唱道:
姑娘長大總要出嫁的,
這是你一生的大喜。
你雖然要到遠方去,
我們心中牢牢想著你。
到辦婚事的前一天,男女雙方的親朋好友,都要邀請到男女各方的寨子里。男女雙方的廈子前,架起四棵樹杈子,用金竹編制成的大篾巴蓋頂,用翠綠的樹葉作墻,臨時搭成一個“青棚”!扒嗯铩鼻霸陨蟽煽脴滂,上面掛著兩大株白株栗樹枝。布孔人稱白株栗樹是吉祥樹,掛上它象征吉祥如意,子孫滿堂。親朋好友就在“青棚”內鬧喜。
結婚這一天,男方到女方接親。接親的人要請三對年輕夫婦,三、四個姑娘,一個小伙子,以及阿舅、阿娘、媒人,以單數為宜,一同前往。敲起芒鑼,吹起嗩吶,帶上一對刺繡得精致美觀的帶子,一只四方形的木箱,一個平底的背簍。背簍里裝著釀好的米酒和舂好的糍粑。一路上吹吹打打,喜氣洋洋。到了女方的寨子前,要盡情吹打,以示迎親的人已經到了,讓女方趕快作好準備。女方家里的的聽到芒鑼、嗩吶聲響,慌忙到寨邊的大路口用紅、白絲線拴在路兩旁擋住,砍一棵芭蕉放在路中間,撒上灶灰、粗糠,讓迎親人踩過,表示有吃有穿,萬事如意!
來迎親的客人,除阿娘外,其他的人只能在“青棚”下喝茶,憩息,不得進屋。阿娘把原來雙方協商定下的彩禮拿出,請女方的長老清點收下。然后,把糍粑和酒放入女方父母的枕頭上,以示對女方老人的敬奉。女方家招待迎親的客人,除新郎的阿娘、阿舅有在堂屋坐上席外,其余一律在“青棚”內就席。酒席上必須有一碗清燉雞和一副完整的雞頭、雞腳。雞頭、雞腳專門敬奉男方的阿娘、阿舅、長老!
飯畢,送親開始,女方家送親的人要比男方家迎親的人多五倍以上。除女方家的阿娘、阿舅、阿哥必不可少外,其余是三親六戚,姑娘的女友。女方家把陪嫁的嫁妝、食品、貴重首飾裝在男方抬來的大木箱內,把準備好的糍粑放在男方背來的背簍里,一切準備就緒,待要出發時,新娘忽然不見了。新娘的女友們明明知道姑娘藏在什么地方,可是她們一個個不露聲色。等眾人費了一番苦心尋找,最后找到新娘,就強硬拖回來梳妝打扮,新娘心里雖然知道是嫁給自己心愛的情郎,但要表示拒絕打扮,有意披頭散發,衣冠不整,真真假假地哭嫁。
新娘被找回來,進到爹媽的住房里時,新郎要到岳父岳母面前跪下,敬煙敬酒,然后,又走到新娘身邊,親昵地拉一下她的手,表示該啟程了!
在一片歡天喜地的吹打聲中,如眾星捧月,眾人簇擁著新娘來到了新郎的寨子邊。這時,送親隊伍停下來,讓新娘的阿娘幫她梳妝打扮、戴上項圈、手鐲,把那最精致的腰帶系上。新娘打扮完了,所有送親的人要把新娘團團圍在中央,邊走邊防范著俏皮的小伙子們來
“侵犯”。年輕好鬧的小伙子,早用滾圓的橄欖果撒在必經之道上,或用爛泥巴糊滑路面,他們在一旁盼望新娘或送親的人們不小心跌下一跤,摜得人仰馬翻,他們就樂得開心了。小伙子們一旦發現新娘,便用泥巴抹到俊俏的臉上,逗引客人捧腹大笑!
晚上,青年男女圍在火塘邊,燒起熊熊的柴火,歌手們在歡樂的氣氛中唱起“哈叭卡”,敘述布孔人“開天辟地”、“勞動創業”以及優美動人的愛情傳說。人們往往沉醉在這些古老的故事中,直到天明。
結婚儀式的第三天早上,送別送親的客人。新郎家門前,擺上大桌酒席,大碗盛菜、大碗敬酒。年輕的小伙子和姑娘們,打起大鼓,敲起芒鑼,跳起歡樂的扭鼓舞。人們興高采烈,邊唱邊跳,舉酒送親。人們在“哦嗬!哦嗬!“的吆喝聲中,扭鼓舞越跳越熱烈,香醇的米酒越喝越有勁,有的人一碗酒,一飲而盡。大鼓咚咚,芒鑼聲聲,伴著扭鼓舞歡快的舞姿,送著親人們穿過叢林,走上山嶺,消逝在遠方。
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的小伙子和姑娘大多是在趕街和節日里互相認識的。開頭,小伙子問姑娘“有親人家,叫什么名字?”姑娘回答:“我的名字不好聽,爹媽叫我××!比绻媚飳π』镒佑泻酶,就會反問:“有親人家,把你好聽的名字說給我聽聽!”阿昌族嚴禁同姓通婚,雙方一聽說不同姓,心里很高興,小伙子就會找話講:“有親人家,買得什么好西?”姑娘笑咪咪地回答:“窮人家的姑娘,什么也買不起!”
小伙子說:“哎呀!你真是千張嘴萬句話,見到我們窮人呀,裝得比窮人還窮!”姑娘說:“真人面前不說假,假人面前不說真,我對你說什么假呀!”小伙子乘機提出:“你要把我當真人的話,今天我送你回家行嗎?”征得姑娘的同意,小伙子就吹著三葉簫跟在姑娘后邊,邊吹簫邊同姑娘回家去!
到了晚上十一、二點,小伙子約了幾個朋友來到姑娘家。小伙子對著緊閉的大門吹響葫蘆簫(阿昌族小伙子談戀愛,白天吹三葉簫,晚上吹葫蘆簫)。姑娘一聽到簫聲,立刻梳妝打扮,然后躲進灶房。姑娘的媽媽或嫂嫂聽到簫聲,點亮堂屋里的燈,連忙掃地,燒火,打開大門讓小伙子們進家來坐。小伙子進到堂屋后,姑娘的媽媽或嫂嫂會說:“今晚在我家向火吧!”小伙子有禮貌地點點火,姑娘的媽媽或嫂嫂就進屋去休息。為了讓長者睡好覺,小伙子們在半小時內一般不說話。半個鐘頭一過,小伙子馬上小聲地跟躲在灶房里裝著做家務的姑娘對起歌來!
情歌對到一定的時候,小伙子唱道:“我遠路當做近路走,一心想見你的面,只聽山歌不見人,單面向火心頭冷。”姑娘接著唱道:“我人丑難見燈光,對面向火就怕哥吃一驚!”唱完,姑娘提著板凳走了灶房,到火塘對面對小伙子坐下。小伙子喜上眉頭:“不是吃一驚,倒是樂開懷,今晚得把妹的山歌聽,好比上天得見天星,好比下海得吃海參!苯又^續對歌直到天亮,小伙子才回家去。
當倆人感情深了,小伙子就單獨到姑娘家去串。當感情發展到可以定終身時,小伙子就送姑娘一件銀首飾定情,約好來接她的日子!
接姑娘的那晚上,未婚男女各一人充當陪郎陪娘,陪著小伙子到姑娘家。進屋個把鐘頭后,估計姑娘家的人已睡著了,小伙子主動把姑娘家的兩炷香點燃,插在姑娘的家堂上,然后往大門外走;姑娘也在陪娘的伴隨下和小伙子回家去。路上,凡過橋,小伙子在橋頭上要供煙絲、檳榔、小銀幣,這叫上“橋崗”。進寨后,不把姑娘領進家,而由陪娘陪著住在別家。
第二天日出時,陪娘陪著新娘來新郎家。身挎長刀,喜氣洋洋的小伙子立刻拔出長刀,一邊“砍”金竹拱門(長刀尖輕輕搭到金竹拱門上),一邊用刀尖比劃著姑娘的后腦殼。用長刀“砍”金竹拱門的意思是開新路,用刀尖比劃姑娘的后腦殼表示驅邪。進到堂屋里,上伙子收起長刀掛在墻上,金竹扎的拱門抬進新房放在床頭,象征著愛情象金竹永遠長青。接著雙雙拜堂成親。然后陪娘把新娘領進灶房,拿出包袱里的東西把姑娘打扮成新媳婦。接著新媳婦到井里挑一擔水,新郎在大門口接過新媳婦的水挑進家里,看熱鬧的人祝福小倆口象水一樣純潔,恩愛幸福!
結婚儀式結束,男方的客人快來時,新娘到半路迎接,到離家一公里處,眾客人坐下不走了。新娘說:“辛苦了,請到家里坐!”眾姑娘回答:“你倒好意思說,姐夫都不請我們,你家在哪里我們都曉不得,咋好意思去!”這時新郎在小伙子簇擁下來到了。小伙子們先開口:“請到家里坐!”姑娘們不買帳:“姐夫都不叫,你們喊有什么用!”新郎只得上前彎腰作揖,請姑娘們到家里坐。姑娘們走五、六公尺又不走了;新郎只得作揖再請,如此三十多次才把這些人請進家。新娘的女伴把大飯盒里的雞肉和飯裝在碗里,由“賀哨”(姑娘們的領頭)給小倆口吃,希望他倆同甘共苦。吃到快飽時,寨里的小伙子進來把門堂屋門關緊,端著飯菜,唱著山歌,請姑娘們吃一碗:
“紅米糙飯格是不合口?腌菜素飯格是不合心?一碗紅米糙飯吃不完,一杯淡酒喝不光!”姑娘們接唱:“紅漆桌子黑漆邊,八碗九碟擺中間,我們一人吃了半斗米,淡酒當做釅酒喝。”對歌對到半夜,小伙子把姑娘們送回寨子。這天,酒席上,新娘舅舅家坐的那桌,一家要有一盤豬腦子拌的涼拌菜,沒有這盤菜,他們就不吃。招待客人結束,舅舅回家時,新郎家要給他“外家肉”。這肉很講窮,要砍一塊尾巴跟一只腳連起來的肉,恰好是四斤半。給“外家肉”是為了表示不忘記外家。
婚后的第二天,女家請客。席間,新郎要到每桌前彎彎腰,說:
“家常素飯隨便請!”就這樣認了親戚。下午,男方的媒人領著八至十個老人和兩個姑娘挑著禮品送彩禮來了。送進彩禮,擺席吃飯,姑娘們乘新郎不注意時給新郎抹黑臉,逗得大家哄堂而笑。姑娘們笑彎了腰,說:“大家記不得新姐夫,臉黑掉一半的就是!”要轉回家時,新郎跪倒在岳父、岳母跟前說:“我要回去了!”二老就說幾句吉利話,岳母給姑爺一匹自己織的布,岳父給姑爺五十元錢。這時調皮的姑娘冷不防把一串豬骨頭掛在新郎肩上說:“肉我們吃光了,剩下的骨頭、皮子請你帶回去!”又引起一陣大笑。出了寨子,新郎才把骨頭甩掉。婚后第三天,女家送“大飯盒”給男方。大飯盒里有四斗糯米飯,還讓牲口馱著四籮谷子(每籮35斤),給小倆口做谷種,嫁妝也同時馱到男家。這當中,送大飯盒的人凡出去,就被敬一杯酒:
“請騎大白馬(指喝酒)回去!”唱完再敬茶一杯:“請騎大紅馬(指喝茶)回去!”不能喝酒的也不勉強。喝完要留五分錢,以示禮貌!
婚后第四天,小倆口雙雙回女方家一轉,到此,婚禮即告結束,倆人開始新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