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于 平

 

 


明清小說外圍論

六、作家論

    14、近代小說家、翻譯家包天笑

    包天笑是我國晚清民初的作家,又是翻譯界前驅(qū),新聞界耆宿,鴛鴦蝴蝶派代表之一。他的一生著述相當可觀。作為作家和編輯,他的出版活動頻繁,成就顯赫,在近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一頁。

    (1)凡人不凡

    包天笑(1876-1973),初名清柱,又名公毅,了朗孫,號包山,筆名天笑、拈花、春云、釧影、冷笑、微妙、迦葉、釧影樓主等。江蘇蘇州人。包天笑幼年家道中落,就讀于表姊丈朱靜瀾處和二姑夫尤巽甫處?芍^之凡人,但他卻不流俗,非凡超群。轉(zhuǎn)徙逃難的痛苦使他倍加用功,博覽群書,靠自學掌握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為了維持生計,他17歲即開門授徒,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1894年,考取了秀才。1900年與友人合資在家鄉(xiāng)開辦了東來書莊,并自任經(jīng)理,爾后又集資發(fā)行《勵學譯編》;1901年,他創(chuàng)辦了《蘇州白話報》,內(nèi)容以政論、新聞為主。文字深入淺出,簡明扼要,深受歡迎。1908年,他加入江蘇教育學會。

    包天笑25歲時,經(jīng)人推薦去江蘇候補道員蒯光典家任家庭教師,次年,受蒯光典的委托在滬籌備金粟齋譯書處,從而結(jié)識了薛錦琴、章太炎等一批文化名流。不久應(yīng)葉浩吾、蔣觀云之邀,先后在啟秀編輯局、廣智編譯所、珠樹園譯書處任職。1906年,他31歲時正式移居上海,開始主編和編輯了許多有影響的刊物,如《小說時報》、《婦女時報》、《小說大觀》、《小說畫報》等。他受聘為明星電影公司編劇,又創(chuàng)作了數(shù)部電影劇本,撰寫了多篇影評劇評。1909年加入南社,在南社第三次雅集上,當選為庶務(wù)。1936年,61歲的包天笑與魯迅、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同署名發(fā)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jié)御侮與言論自由宣言》。“七七事變”后,積極為《申報》、《南京晚報》撰稿。1947年,包天笑由上海去臺灣居住,次年赴香港。1973年11月24日,包天笑在香港法國醫(yī)院病逝,享年98歲。

    (2)才子“報人”

    包天笑的創(chuàng)作出版活動始發(fā)于25歲(1900)創(chuàng)辦“東來書莊”和發(fā)行《勵學譯編》。東來書莊由包天笑等8人集資百元,開設(shè)于蘇州養(yǎng)育巷冠子橋包叔勤家門口,后遷觀前街(施相公弄口)。以經(jīng)營新書刊為主,主要經(jīng)售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出版的《江蘇》、《浙江潮》等期刊,以及《支那疆域沿革圖》等日本新書、雜志。《勵學譯編》主要依靠蘇州留日本學生楊延棟、楊蔭杭等人譯介日本文的書刊,將國外的新思想、新技術(shù)向國內(nèi)傳播。1901年10月,包天笑與其兄包子青一起創(chuàng)辦了《蘇州白話報》,館址建在蘇州護龍街砂皮巷口,該報的編輯、發(fā)行及撰稿人均采用筆名。大多數(shù)稿件是包氏兄弟所作;其資金主要由包子青提供!短K州白話報》除在蘇州有一個發(fā)行所和兩個代售處外,還在上海的《中外日報》、杭州的《杭州白話報》等報社,以及安慶、南昌、無錫、北京等地設(shè)有代售處。該報面向鄉(xiāng)鎮(zhèn)讀者。包天笑說:“我們不愿銷到大都市里去,我們向鄉(xiāng)村城鎮(zhèn)間進攻,曾派人到鄉(xiāng)村間支貼了報紙(海報),第一期出版居然也銷到七、八百份……”該報是以《勵學譯編》的名義出版的,委托蘇州臨頓路毛上珍書局用刻雕版印刷。32開線裝本,先是每7天出一期,后改為每10天出一期。形式和內(nèi)容都仿《杭州白話報》,欄目有“論說”、“新聞”、“歌謠”、“雜錄”等,把“世界新聞、中國新聞、本地新聞都演成白話,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關(guān)于社會的內(nèi)容特別注意戒煙、放腳、破除迷信、講求衛(wèi)生等等。有時還編一點有趣的使人猛醒的故事,或編幾支山歌,令婦女孩童們都喜歡看”(《馴影樓回憶錄》)。由于報紙通俗易懂,大眾化,深受讀者歡迎。但因發(fā)行量有限,加上經(jīng)費不足等原因,只辦了二年。1902年,為了尋找刊物、尋找更好的譯本,包天笑積極往來于蘇州、上海之間。在上海,他籌辦的“金粟齋譯書處”出版了嚴譯名著《穆勒名學》、《社會通詮》、《群學肆言》等。同時,他積極與《中外日報》交往,主張印行清末禁書《仁學》。
     1906年2月,包天笑正式定居上海后,應(yīng)狄楚青、陳影韓之邀到《時報》任外埠新聞編輯,兼編輯附刊《余興》。他每日為報紙寫6篇文章,余時寫小說。時報館附設(shè)的《小說時報》創(chuàng)刊后,他和陳景韓輪流擔任主編,并合作小說創(chuàng)作,這個刊物培養(yǎng)了不少年輕作者,后來,大多成為鴛鴦蝴蝶派健將,所以被視為最早具有鴛鴦蝴蝶派傾向的刊物!秼D女時報》也是時報館附設(shè)的,包天笑是第一任主編。他力主鼓吹新的婦女觀,撰寫發(fā)表了《包仲宣女士哀辭》、《最大之敬告》等雜文評論。其刊出的小說作品或多或少探討了新的家庭觀。
     民國元年(1911)教育部召開臨時教育會議,公布小學學制改為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商務(wù)印書館見機決定新編教科書。1912年,包天笑應(yīng)張元濟之邀,去商務(wù)印書館兼職,參加編寫國文教科書和主編課外閱讀物《新社會》。次年,日本新聞界邀請他和《申報》張生平、《時事新取》馮心友、《神州日報》余大雄、《中華新報》張群等赴日訪問。有感于國外的種種見聞,回國后他寫了《考察日本新聞略述》一文,在《時報》上介紹日本之行。1915年至1917年,步入中年的包天笑先后在文明書局發(fā)行的刊物《小說大觀》和《小說畫報》任主編。他把推崇科學、注重道德教育,作為辦刊宗旨!缎≌f大觀》創(chuàng)辦時,由他執(zhí)筆《例言》聲明:該刊將大力提介“宗旨純正、有益于社會、有助于道德之作”,而“無時下浮薄狂蕩誨盜寫淫之文!彼钪难杂械K于文字的普及,于1917年就任《小說畫報》說編時大張旗鼓地提倡白話文。他說:“小說以白話為正宗。”并在發(fā)刊詞《短引》中自我檢討:“鄙人從事小說界十余寒暑矣。唯檢點舊稿,翻譯多而撰述少,文言多而俗話鮮,頗以為病也。蓋文學進化之軌道,必由古語之文學變而為俗話之文學,中國先秦之文多用俗話,觀于楚辭,墨、莊方言雜出,可為證也!薄缎≌f畫報》創(chuàng)刊后,內(nèi)容以文為主,輔有圖畫,而文字全是白話。成為雅俗共賞,頗受民眾歡迎的刊物。
     后來他又為大東書局編《星期》,在刊物上用釧影、愛嬌、拈花等筆名發(fā)表了不少小說和雜文。1922年,47歲的包天笑加入青社。社友有周瘦鵑、許廑父、胡寄塵、許卓呆、范煙橋、畢倚虹等舊派小說主將。包天笑為該社起草社章。隨后又加入“星社”。同年,青社社刊《長青》創(chuàng)刊,包天笑任編輯主任,執(zhí)筆《本社的緣起》。又任《星報》撰述員。1928年,他應(yīng)社長周瘦鵑之聘,任上海群書瀏覽社介紹人。

    (3)筆耕不止

    包天笑的創(chuàng)作初期以譯作和文言短篇為主,后來一改以寫白話小說居重。但無論長篇還是短篇,均發(fā)表或連載于報刊上。從26歲開始連同晚年在香港,他從未停綴筆耕一共創(chuàng)作、翻譯了各類作品近200種。分別發(fā)表在《時報》、《月月小說》、《教育雜志》、《中華小說界》、《消閑月刊》、《半月》、《紅玫瑰》、《太平洋畫報》、《珊瑚》、《上海生活》、《申報》、《南京晚報》、《萬象》、《大上!、《大眾月刊》、《風雨談》、《茶刊》和香港的《大華》等多種報刊上。他翻譯和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教育小說、愛國小說、家庭小說、言情小說、人道小說等。無論長篇短制,名篇迭出。包天笑讀過日文,翻譯過《空谷蘭》和《梅花落》兩種日本小說,由有正書局出版,曾轟動一時,電影公司曾把它們搬上銀幕。他在曾孟樸辦的小說林編譯所兼職時,以秋瑾為主人公,把她的革命事跡貫穿起來,寫成《碧血幕》,在《小說林》上發(fā)表。他寫的《馨兒就學記》,屬于教育性質(zhì)的小說,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當時的教育次長袁希濤看了后大為贊賞,給他頒發(fā)了獎狀。他有一位同譜兄弟楊紫麟,英文很好,偶在舊書店買到一部英國哈葛德的長篇小說殘本,認為很像《茶花女遺事》,便與天笑合譯,名《迦因小傳》,交文明書局出版。過了不久,林琴南把《茶花遺事》全書譯出來,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取名《迦茵小傳》,二書同時風行。他創(chuàng)作的《一縷麻》被梅蘭芳改編成京劇,上演后產(chǎn)生很大影響。梅蘭芳曾在《綴玉軒回憶錄》(載《大眾》月刊1943年2月1日)中稱贊改編成京劇的《一縷麻》:“感動了一些家長應(yīng)允子女要求,解除封建婚約。”可為一證。1928年,上海中華書局將他翻譯的《一千零一夜》、《異馬記》、《求珍記》、《神燈記》、《魔鬼記》等13篇合集出版,定名為《天方夜談》。1931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他的《紀克麥再生案》、《八一三》、《空想花園記》、《拿破侖之情網(wǎng)》、《波蘭遺恨錄》等;有正書局也出版了他的《六號室》、《鏡名寫影》等。此后,又有《包天笑小說集》、《非小說》、《復車》、《人耶非耶》等被刊入《一十名家小說匯!贰T诮膶W史上,包天笑是值得一書的人物。 包天笑晚年移居香港,脫離了編輯出版工作,專心創(chuàng)作。75歲時寫過自傳,只寫到30歲時的經(jīng)歷,已有20萬言,對蘇州風俗記載很詳!洞笕A》雜志請他根據(jù)自傳寫《釧影樓回憶錄》,編印成書時他已96歲,續(xù)編刊行時包乃98歲矣。他還寫了《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刊成單行本,他已不能親自親睹了。

 

 

〖關(guān)閉窗口〗



版權(quán)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齐哈尔市| 富锦市| 博兴县| 彩票| 三原县| 中宁县| 漯河市| 社会| 佛坪县| 江津市| 静宁县| 尤溪县| 徐水县| 余庆县| 洛南县| 密山市| 徐闻县| 剑河县| 濮阳县| 镇雄县| 遂宁市| 汽车| 库尔勒市| 边坝县| 荆门市| 沧州市| 武威市| 邓州市| 珲春市| 玉溪市| 武义县| 名山县| 皋兰县| 兴城市| 阆中市| 青铜峡市| 高邑县| 额敏县| 康保县| 东方市| 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