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說外圍論
五、倫理論
12、"警世錄"與"安全閥"
——"三言""二拍"說教種種
明代中葉以后,隨著手工業生產、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和生產關系中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人的生理本能的欲求和對榮華富貴的艷羨也迅速膨脹起來,正如陸隴其《三魚堂文集》指出的:"天下之人恣睢橫肆,不復自安于規矩繩墨之內。"一些著名思想家如王艮、何心隱、李贄等,起而批判程朱理學,肯定人的私欲,其中李贄的批判尤為尖銳。他說:"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答鄧石陽》)"趨利避害,人人同心","雖對人不能無勢利之心,則知勢利之心亦吾人秉賦之自然耳。"(《藏書·德業儒臣后論》)這些思想家在肯定人欲的同時,還宣揚"人皆可以為圣"的理論,如王艮說:"滿街都是圣人"(《語錄》),李贄說:"人皆可以為圣","圣人之能者,夫婦之不肖可以與能。"(《明燈道古錄》下)正是在這種社會、思想背景中,"三言"和"二拍"的創作傾向才有了非說教不可的明確意識和迫切的需要。
"三言""二拍"誕生在封建社會商品經濟萌芽,新思想新觀念給社會帶來巨大沖擊的歲月。勇于進取和冒險精神,正是當時新興的市民階級精神狀態的反映。"三言"、"兩拍"故事情節不盡相同,但它們在市井小民的瑣屑生活中常常表現出一些"驚世駭俗"的主題。比如在歌頌進取冒險精神,歌頌人的聰明才智和對榮華富貴的渴望方面,其作品就有《初刻拍案驚奇·轉運漢遇巧洞庭紅,波斯胡指破黿龍殼》、《二刻拍案驚奇·迭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顯靈》等,這些作品都表現了市民意識的率真和一定程度的解放。當一個社會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互矛盾的模式,就會使人們不知所措,社會結構與個人品行相抵觸,這就是所謂社會"失范"。而當一社會系統處于失范狀態時,便會有許多人抵觸社會原有的共同的價值和共同意向。
新興階級所追求的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表現出異端。但又脫離不了程朱理學的羈絆,中世紀與新時期之交,時代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吹響了反封建的戰斗號角;同時,也留下了舊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教化作用是儒家所提倡,馮夢龍無法脫離窠臼,他在《警世通言敘》中表白:自己的創作意圖就是"以前因后果為勸懲",內容則"如儒家因果說法度世之語。""三言"的書名從喻世、警世到醒世反映了作者對世事積極參與的態度。標榜的正是宣揚忠孝節義,封建倫理道德;宣揚天命有定、因果報應等思想。任何社會都要進行規范整合,意見整合和功能整合,即協調好社會公認的規范與個人動機過程間的關系。通過教育熏陶和潛移默化,讓民眾的信仰、習慣和思維移動的定勢與社會相吻合,話本、擬話本的出現正是整合的結果。
兩位作家在具體角度上不盡相同,其原則都是按照儒家的思想尺度凈化人的道德觀念,維護社會風氣、穩定社會秩序,即所謂要維系世道人心。只是在貶抑個人的封建禮教,和日益膨脹的人欲之間進行一些折中、調和。進行勸誡,便成為話本、擬話本藝術構思的一大特點。勸善懲惡以什么為標準呢?主要是儒家的道德原則和人格理想。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觀序》中說:"仁義禮智、謂之常心;忠孝節烈,謂之常行;善惡果報,謂之常理;圣賢豪杰,謂之常人。然常心不多葆,常行不多修,常理不多顯,常人不多見。則相與驚而道之,聞者或悲或敗,或喜或愕。其善者知勸,而不善者亦有所悚惕,以共成風化之美。"勸善懲惡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獲得啟示,趨善避惡。原來是要給市民被利欲沖昏的頭潑一瓢冷水,使他們冷靜下來,反省愈規逆行之舉,重拾理念的準則。欲教于樂是最有效的教化,客觀上消弭了社會的動蕩因素。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便是社會"安全閥"的作用。讓我們看看作者所遵循的教化原則是什么?又有那些是對新觀念的整合,哪些是沿襲陳腐的說教。
(1)仁和親孝,不情之情
儒家關于人與人之間應當遵循的道德關系和行為規范是儒家重要的構成內容。朱熹注曰:"這是'人之大倫'。"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儒家的鐵則,又如"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把"親"、"義"、"別"、"序"、"信"分別作為處理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關系倫道道德準則。
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類似的說教在"三言"、"二拍"中大量存在,尤以"二拍"為甚。如《二刻拍案驚奇·行孝子到底不簡尸,殉節婦留待雙出柩》、第三十二卷《張福娘一心貞守,朱天錫萬里符名》,就是集中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的作品。前者表彰"孝子節婦",寫一個孝子的父親被人打死,他為了不簡父尸,不經官而自己復仇。復仇后又寧愿自己受刑身死;而他的妻子則矢志從夫,早就對他表明心跡:"君能為孝子,妾亦能為節婦。"果然,丈夫死后她不肯先行埋葬,直待三年后把孩子哺成,自己才以身殉夫,和丈夫雙雙出柩。后者"夫婦有別",寫張福娘被一公子先娶為妾,后公子要娶正妻,但丈人必先要遣妾,然后才同意成親。這時張福娘也逆來順受,對丈夫只是說:"妾乃是賤輩,唯君家張主。君家既要遣去,豈可強住,以阻大娘之來?"她被遣后不久就生下一個兒子,接著丈夫又病死,但她"甘貧守節,誓不嫁人。隨你父母鄉里,百般說諭,并不改心。"最后終于教子成名,母以子貴,這兩篇作品都滲透了濃厚的封建說教,主為奴綱。《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敘述唐代蕭穎士的仆人杜亮,寧肯被性子暴躁的主人打死,亦不肯離開主人。作者贊揚他"戀才愛主,千古奇人",但他對主人表現出來的"情",殊不可解。馮夢龍親自創作的《老門生三世報恩》又是一例。老秀才鮮于同在鄉試前的預考、鄉試和會試中,都是青年進士蒯遇時無意將近他取中。鮮于同后來明明知道蒯遇時不是有意提拔他,而是對他采取嘲謔的態度,但仍然是一再竭誠報恩。朋友有信。許多作品寫了這種不情之情。《古今小說·范巨卿雞黍生死交》寫范式因忙于商賈,忘記了友人張劭的雞黍之約,至期始覺,乃自刎,以使鬼魂如期趕到張家。張劭得知范式已死后,星夜到范式家鄉吊祭,亦自刎而死,求葬于范式之側。贊頌朋友之情,篇中張劭說:"人稟天地而生,天地有五行,人則有五常,唯信非同小可。對人云: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巨卿既已為信而死,吾安可不信而不去哉!。"在今天的讀者看來,這種"死生雖隔情何限"是不合情理的。此種不情之情實質是按照封建倫理道德的要求所采取的一種理性的行動,而不是在特定情境中所必然產生的真實感情。
(2)烈女殉夫,生死不棄
"三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表現男女之情的作品。在愛情觀、婚姻觀上有許多呼喚民主平等的新意識。但是在呼喚民主的同時,小說家又擔心婦女解放的太出格了。不時的要跳出來,為婦德張目。這些故事表達男女之情時大都把"主動權"交到女子的手上。《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中的宋金,因生重病被撐船的岳父母拋棄在江邊的荒山上。妻子宜春得知后,一把扯住母親,哭天哭地叫道:"還我宋郎來!"并斥責爹爹"不仁不義,傷天害理"。父母勸其改嫁,宜春以死自誓。親自登上荒山尋找丈夫,逼父母書寫招帖,遍處張貼。三月之后,推測丈夫已死,宜春便穿起重孝,"朝哭五更,夜哭黃昏",一直過了三年,直到宋金尋到船上時,還看到宜春身著重孝。而宋金富貴之后,不忘舊妻,千方百計找到岳父母的船,很有情義。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也是表現男女之情的重要作品。該作敘述王景隆與北京名妓玉堂春(蘇三)私訂終身。王生萬金散盡被鴇母趕出家門,蘇三受盡鞭楚之苦拒不接客。后來,蘇三被賣給山西商人沈洪,帶到山西,亦誓不受辱。沈洪妻子要藥死沈洪、蘇三,不想單單藥死了沈洪,蘇三被沈妻誣陷,下在洪洞獄中。王景隆中了進士,做了官,到京尋訪蘇三消息,又乘到山西做官的機會,微服私訪,救出了蘇三,夫妻終于團圓。
作者刻意塑造的烈女賢婦,品行太完美了,難免缺乏令人信服的基礎。如《醒世恒言·陳多壽生死夫妻》寫朱家女兒多福與陳家兒子多壽九歲訂親,陳多壽十五歲時,遍身生癩,不人不鬼。他多次主動提出退婚,而多福竟以懸梁自盡表示不愿改字他人。多福嫁到陳家后,多壽為不連累妻子,飲毒酒自殺,多福發現后亦飲毒酒。作者贊揚說:"相愛相憐相殉死,千金難買兩同心。"二人雖同心有情,但實在看不出感情何以生發。
無論是"三言"、"兩拍",它們實際上都是一個矛盾體。同樣的馮夢龍、凌濛初,既發表抨擊男女不平等的激烈言論,又自相矛盾地要求婦女就范。其中既有著新的、進步的東西--這是主要的;同時又存在著舊的、落后的成份--這雖然是次要的,但也是不能忽視的。這一切正反映了它們作為新舊交替時代的產物,必不可免地要烙上新舊思想交雜的時代印記。
(3)勸人為善,勸人懲惡
儒釋道教義都勸人為善,可見這是宗教觀念的滲透。《喻世明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寫窮秀才莫稽入贅到團頭(乞丐頭兒)家里,靠妻子金玉奴的幫助,會試及第。莫稽做官之后,卻怕這門親事"被人傳作話柄",居然把妻子推到河里。淮西轉運使將金玉奴救起,認作女兒,并有意配給他的下屬莫稽為妻。志得意滿的莫稽跨進新房的時候,被一頓棒打,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這篇小說申張著一種下層人民的道德:即使妻子出身微賤的團頭之家,也不能薄鄙她,負情于她。
《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常恨》敘述周廷章追求王嬌鸞的時候,指天發誓,"口中咒愿如流而出",但一旦分別,就乖乖地聽從父親的意志,"慕財貪色,遂忘前盟",和魏氏女結了婚,"如魚似水,竟不知王嬌鸞為何人矣"。二十一歲的王嬌鸞在絕望之余,懸梁自盡。吳江大尹得知此事后,痛罵周廷章的負情,給予一頓亂棒,說:"用亂棒打死你,以為薄幸男子之戒","頃刻之間,化為肉醬,滿城人無人不稱快"。這一情節結局表現了作者對負情者的憎惡和鞭笞。
作者所教導人們的是什么?《警世通言·三現身包龍圖斷案》結尾說:"寄聲暗室虧心者,莫道天公鑒不清",宣揚不要做虧心事。《警世通言·陳可常端陽仙化》結尾也說:"從來天道豈癡聾,好丑難逃久照中。說也勸人歸善道,算來修德積陰功。"翻來覆去言之灼灼都是一句話:好人壞人,日久自見。涇渭分明地規勸人們修德行、做善事、積陰功等等。
(4)輪回報應,不虧行止
因果報應觀念是佛教教義的支架之一,與道教也有密切關聯。如何詮釋因果報應?因就是因緣。因緣生萬法,是佛法中的重要義理。因是原因,即事物產生的內部規律;緣指事物變化的外部條件;果報就是變化的結局。《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頭回"敘述南宋時期江州秀才潘遇到臨安會試,本來其父潘朗夢見潘遇中了狀元,店主人也夢見土地公公告知今科狀元姓潘,明日午間到此。但因潘遇見店主人女兒美貌無比,私自勾引,虧了行止,狀元遂被別人得去,一生郁郁而終。"不虧行止"的主張有著合理的因素,但在馮夢龍"不虧行止"的前提下絕不是否定個人私欲。同一篇"正話"敘述長沙通判吳度升任揚州府尹,攜子吳彥之任,船泊瓜州,遇新任荊州司戶賀章,兩船相傍而泊。吳彥與賀章之女秀娥秀娥一見傾心,秀娥遂約吳彥深夜到她船艙私會。天未明,兩船俱發,吳不得歸,白天匿于小姐床下。后來其母聽見床下鼾聲,事乃敗露。賀章夫婦到了武昌時,便差一仆人將吳衙內送走,并寄書吳父使遣媒求婚。吳彥、秀娥私通。按照傳統觀念,此乃傷風敗俗之事,但作者贊揚他們"少男少女,情色相當",并議論說:"若是五百年合為夫婦,月下老赤繩系足,不論幽期明配,總是前緣判定,不虧行止。他肯定少男少女情欲的合理性。
在《喻世明言·月明和尚度柳翠》中,月明和尚回答柳翠問因果時就有這樣一段話:"前為因,后為果;作者為因,受者為果。假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是因,得是果。不因種下,怎得收成?好因得好果,惡因得惡果。所以說,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什么是因果?小說中通常概括為如下的偈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或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在印證善報的作品《醒世恒言·施潤澤灘闕遇友》中,施復拾銀不昧,還與失主朱恩。后來施復與村人乘舟過湖買桑葉,不意次日風雨大作,同舟人皆遇難喪生,施復卻偶遇朱恩留住而得救;后來施恩復家業日旺。在印證惡報的《喻世明言·月明和尚度柳翠》中,柳府尹設計命歌妓紅蓮破壞玉通禪師色戒;玉通禪師轉世為柳府尹之女柳翠,墮為娼妓,敗壞柳府尹家門風。看來是善行必獲好報;惡行必獲嚴懲,這是沒有疑義的。
(5)累世苦修,功滿升天
宗教是最大的麻醉劑,它"點化"世人把合理的生活欲求寄托在來世。它嚴格限制神職人員的生活需要,鼓吹以苦修求得功德圓滿。這在崇佛崇道的明末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清平山堂話本·玉通禪師私紅蓮記》不無諷刺地寫道:臨安府水月寺住持玉通禪師相傳為古佛出世,修行已經五十二年,眼看就要修成正果,卻被一個收養的女孩一番哄騙"差訛了念頭,邪心遂起",破了色戒。寫出了清規戒律抵擋不住人的生機勃勃的本能。《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揭示了封建社會中婦女的不幸命運。宋徽宗后宮的普通妃嬪韓云翹,因不堪忍受禁閉式的生活,在明媚的春光里奄奄成病。只一偶然的機會,她見到了木雕泥塑的二郎神,竟生出一段愛慕之情。結果,讓廟里的神職人員孫神通鉆了空子,上當受騙。作者以理性譴責孫神通、韓云翹:"但存夫子三分理,不犯宵河六尺條,自古奸淫應橫死,神通縱有不相饒。"結果剮了孫神通,趕走了韓云翹。這是反面的例子。
還有正面的榜樣。《喻世明言·梁武帝累修歸極樂》的梁武帝原是千佛寺天井里一條白頸曲蟮,聽經三載,討得人身,生于范家。他舍身于寺院做火工,念誦修行,坐化以后,又托生黃家。成人后與其妻童小姐只是看經念佛,參禪打作,夫妻雙坐化后,分別托生蕭衍和支家為高僧道林。蕭衍為梁主后,每時持齋念佛;因夢游地府,知正官郗后死變大蟒蛇,又見一伙無主孤魂,久滯地獄;蕭衍設《梁皇懺》為郗后懺悔惡業;又設盂蘭盆大齋起救一切罪業,以致百萬獄囚得赦,地獄為之一空……,最后功行已滿,往西天極樂去了。寫梁武帝苦練修成正果,許多書中有載,宣傳的都是累世苦修、功滿升天的崇佛煉道的迷信。
(6)慎言慎行,屈辱為上
市民階層經濟上政治上都很軟弱,他們政治上沒有地位,經濟上也受官府的盤剝,稍有不慎,便會傾家蕩產。他們必須小心翼翼地生活,以求在封建統治重壓的縫隙中,維持自己的生計,并求得些微發展。他們聽說書,不僅是為了娛樂,也是為了從別人的命運遭際中,吸取人生的經驗、人生哲學。
《醒世恒言·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即宋元話本《錯斬崔寧》的開頭說:"這回書,單說一個官人,只因酒后一時戲笑之言,遂至殺身破家,陷了幾條性命。"結尾說:"善惡無分總喪軀,只因戲言釀成殃危。勸君出言須誠實,口舌從來是禍基。"故事講小市民劉貴向丈人借了十五貫錢,因酒醉騙小妾陳二姐說把她賣了。就在小妾逃走的夜晚劉貴被賊所殺害。恰巧陳二姐逃跑時與伙計崔寧同行,崔寧身上恰又帶了十五貫生意本錢。于是崔寧與陳二姐均受累被冤判。劉貴的一句戲言導致了自己被殺、連累二人致死,把"口舌從來是禍基"的人生經驗表現得鮮明、突出。"寄聲暗室虧心者,莫道天公鑒不清。"這就是本文所要標榜的勸誡主題,借劉貴的故事所宣揚的正是市民慎言慎行的人生經驗和處世之道。
市民人生哲學的核心是安分守己,,屈辱退讓。高爾基說"小市民心靈的特點之一就是奴隸性,是對權威的奴性崇拜。"(《談談小市民習氣》)本篇表現出來的對達官貴人的迷信、仰視、艷美、趨奉,顯然并不是作者個人的人生態度,而是市民階層普遍的情趣和思想。
(7)不貪財色,修身遠禍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敘述了一個人妖的愛情故事。生藥鋪主管許宣到保淑塔寺追薦祖宗,雇船歸來,遇白娘子中途搭乘。她"把秋波頻轉,瞧著許宣",顯示了對愛情的渴望。分別時,她制造同許宣來往、結合的機會,托言沒帶船錢,要許宣墊上,又要許宣跟她共傘。許宣沒有別的心思,只是說:"娘子還小人的傘吧,不必多擾"。白娘子便直接點明:"想必和官人有宿世姻緣,……不枉天生一對,卻不是好。"她把偷來的錢送給許宣。邵太尉庫內平空不見了五十錠大銀,把許宣捉到臨安府。緝捕使臣帶人到白娘子家里去,果然找到明晃晃一堆銀子,許宣被連累發配蘇州……這一情節完全不符合白娘子的性格邏輯。但作者要表現的是妖怪害人的故事。是宣傳"奉勸世人休愛色"的人生經驗,表現愛色害人的主題,所以才寫了法海砌成七層寶塔,把白娘子壓住。作者表現的人生經驗、勸世內容就是最后法海的八句詩:"奉勸世人休愛色,愛色之我被色迷。心正自然邪不擾,身端怎有惡來欺?但看許宣因愛色,帶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來救護,白蛇吞了不留些。"
《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錢贈年少》即宋元話本《志誠張主管》,講給領軍統帥王招宣做妾的小夫人,只為"一句話說得破綻些"被"情愿白白里把與人"嫁給了"須眉皓白"的胭脂絨線鋪老板張員外。她主動去追求店里青年伙計張勝并私贈錢物與他。但終因處處越軌,愿望不遂,被迫自殺。結尾作者告誡人們:"只因小夫人生前甚有張勝之心,死后猶然相從。虧殺張勝立心志誠,到底不曾有`染,所以不受其禍,超然無累。如今財色迷人者紛紛皆是,如張勝者完中無一。有詩贊曰:'誰不貪財不愛淫?始終難染正人心。少年得似張主管,鬼禍人非兩不侵!'"借張勝與小夫人的故事,宣揚不貪財色、修身遠禍的人生哲學。
(8)信義任俠,一諾千斤
如前所述,"三言"有不少作品寫了朋友之間的友情。如(《喻世明言·吳保安棄家贖友》、《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呂大郎還金完骨肉》、《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施潤澤灘闕遇友》等。《喻世明言·羊角哀舍命全交》敘羊角哀、左伯桃一起投奔楚元王,途中凍餒交襲,左伯桃遂并衣糧于羊角哀,自己凍死于樹洞之中。羊角哀受到楚王重用后,厚葬伯桃,又夜夢伯桃告以荊軻侵凌事,遂自刎而死,至陰間助伯桃大戰荊軻。這些作品教化人們從人倫理學出發規范自己的行為,表現出來的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倫理念規范化了的情。
"三言""二拍"更突出的是宣揚市民階層的那種俠義。《醒世恒言·賣郎獨占花魁》在賣油郎秦重和妓女辛瑤琴的愛情故事中,引一首"西江月"云:"年少爭夸風月,場中波浪頗多……就是有錢有貌,還須著意揣摩。"又解釋說:這首詞"是風月機關中最要之論。子弟行中,有了潘安般貌,鄧通般錢,自然上下和睦,做得煙花寨內的大王,鴛鴦會上的盟主。然雖如此,還有兩字經兒叫做'幫襯'。……風月場中,只有會幫的最討全便宜,無貌而有貌,無錢而有錢。",作者雖然點染了秦重性格的忠厚老實,但著眼點在于秦重的"善于幫襯",小說贊頌的就是小市民的"幫襯"本事,或者說是借賣油郎的實例來傳授一種"幫襯經"。你們不信?秦重只有三兩銀子的本錢,卻靠"幫襯"人獲得了情欲的占有。
(9)不淫人妻,安分守己
在《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的故事中,陳商誘奸了蔣興哥的妻子王三巧,最后自己的妻子倒歸了蔣興哥;王三巧雖然最終和蔣興哥破鏡重圓,但由于被休棄了一番,只能由正房改做偏房。困此,作者總結道:"恩愛夫妻雖到頭,妻還作妾亦堪羞。殃祥果報無虛謬,咫尺青天莫遠求"。不難看出,全篇是從理念出發,又以故事演繹理念的結構框架。在故事的敘述過程中,作者也不時地站出來進行理性評判。開頭引了一首名為"西江月"的詞正是勸人安分守己,隨緣作樂的。
莫為酒、色、財、氣四字損卻精神,虧了行止。求快活時非快活,得便宜處失便宜。說起那四字中,總到不得那"色"字厲害。眼是情媒,心為欲種。起手時,牽腸掛肚;過后去,喪魄銷魂。假如墻花路柳,偶然適興,無損于事;若是生心設計,敗俗傷風,只圖自己的一時歡樂,卻不顧他人的百年恩義,假如你有嬌妻愛妾,別人調戲上了,你心下如何?古人有四句道得好:"人心或可昧,天道不差移。我不淫人婦,人不淫我妻"。看官,則今日聽我說《珍珠衫》這套詞話,可見果報不爽,好教少年子弟做個榜樣。
《珍珠衫》的故事對蔣興哥、王三巧的夫妻之情雖然寫得深切,但作者主觀上是要以這個故事來演繹、證明上述理念。
《初刻拍案驚奇·喬兌換胡子宣淫,顯報施臥師入定》的故事寫同里兩個大家子弟,一個鐵生,一個胡生,各有一個嬌麗的妻子。但兩人都不以此為滿足,各又羨慕對方的妻子,思量要一網打盡,兩美俱備。他倆先是商量把妻子"彼此更換一用,交收其美,心下何如?"不久胡生先自勾引了對方的妻子,繼而胡生病重,鐵生又自搭上了胡生之妻;后來胡生病死,其妻歸于鐵生名下。這是以害人開始,以害己告終,一報還一報的故事。當然,作者在說教的同時,又情不自禁地展示了它對男女奸情的津津樂道的描寫。照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兩個相類的故事所暴露的都不是封建階級慣常形式的墮落,而是以新的形式出現的腐朽--一種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腐朽。
"三言"、"兩拍"有屬于新思想的一面,又有它明顯的歷史局限。哪怕是它們落后的一面也透露出新時代的折光和投影。拋開在文學上的貢獻,我們不得不承認,"三言"、"二拍"以其大眾性、實用性在我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們坦言:過去對"三言"、"兩拍"的評價偏低了,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它們的價值。具有新生命力和新生意識的"三言"、"兩拍"給古老的中國封建社會透進了新時期一縷曙光,我們不應該對它們再持冷峻的態度。
當今世界開創了新紀元。新技術革命帶來了社會的巨大變化,資本主義千奇百怪的生活方式,封建主義的沉渣泛起,都使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各種參照物蜂涌而至,變動和失衡造成了許多人的無所適從。人們需要"說教"來指點迷津。新的大眾文化以新的方式向人們灌輸新的"醒世恒言"。今天,"三言""二拍"的說教的對象已不存在了,其內容也因陳舊過時而不再被人們津津樂道,但其說教的思想內核對今天的炎黃子孫仍有一定的勸服力、感染力、感召力。"警世錄"和"安全閥"的功能,沒有過時,任何社會都需要這樣的"穩定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