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于平著

 

 

 


明清小說外圍論

四、 心理論

    10、站在生活危機的臨界線上
                ——《石點頭》人物變態行為的心理分析

    中國封建倫理道德的種種教義,無一不圍繞著"存天理"、"滅人欲"而闡發。明末清初諸多的擬話本作者紛紛以衛道、勸懲相標榜!妒c頭》用"圣僧說法,頑石點頭"名篇,反映了其作者試圖"聳動世人之心"使"凡夫俗子積迷頓悟"的創作旨意。然而,在小說發展史上,《石點頭》的地位雖不能與"三言"、"二拍"并駕,又確實有別于那些讓人廢然思睡的滿紙說教之文,名家早有定論。
    《石點頭》在讀者眼里享有殊榮,除了藝術風格的統一、描寫手段的出新外,更是因為其內容的寫實性、情節的曲折性。十三篇故事均出自前代藍本,但篇篇是前代史實的寫照,每每演出一幕家庭的悲劇,證明一個殘酷的現實。表現了眾多痛苦的靈魂在朱明王朝末世的油鍋里的煎熬。作者意在暴露感情欲求的丑,以彰揚儒家傳統道德的美,客觀上卻再現了感情欲求的真。其作品本身復雜的形象體系是穿靴帶帽式的理論評價所無法涵蓋的。
    以天理和人欲矛盾為主題的作品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比比皆是。對其封建性的研究多立論于天理的荒謬,人欲的淫亂只為其佐證。其思維定勢是:群體如何實現對個體的凌駕?而較少取道反軌來考慮:個體是如何凝聚成群體的?《石點頭》不愧為一部能為后人提供多種研究蹊徑的作品,它以大量人物內心獨自的細致鋪寫取勝,為我們啟開了一扇窗戶。使我們能穿過作者用陳腐說教布下的迷陣,探索為不合理的社會所孕育的畸形兒們的心靈奧秘。
    人欲是什么?即人的本能追求和種種復雜的愿望。心理學這樣定義:"人是一個豐富多彩的能量系統。""傾向于隨時滿足自己最熱衷的愿望以緩解自己最強烈的緊張。""人類最強烈的驅力是創造性驅力和破壞性驅力。""前者是保存種族生命愿望的能量,后者是有助于反抗頑敵、保全個人的一種死亡愿望的能量。"然而,人并非單純是生理學意義上的動物,在文明社會的歷史畫廊里,人又是用一塊塊理智、道德、良心的彩石裝飾起來的鑲嵌畫面。
    因此,在正常安定的環境中,人的本能尤其是毀滅性欲力并無從表現,只有在生活的危急關頭,才有機會暴露!妒c頭》便是以生活在泥潭里的蕓蕓眾生為主角的作品,在贏弱的、控制失調的大舞臺上,災害遍地、戰亂頻仍、貪官污吏、惡霸盜賊、牙婆人販充斥其間。而更多的則是內心痛苦的"淫婦"、膽小如鼠的市儈、仕途無望的知識分子、狹隘淺薄的家長、殺身成仁的節婦烈女……站在同一塊傾斜的大地上,人人自危,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恐懼惶惑,連做了鬼都無法超脫。在這個籠罩著"世事殘酷"陰影的藝術氛圍里,不幸的人們均有自己個性的可悲宿命。為什么人欲會在天理的壓迫下扭曲變形?這便是本文試圖說明的問題。本文的思路出發于"人本位",取向是由個體、個性、微觀導向群體、共性和宏觀。幸而心理學行為分析的原理已為我們架起了一座通向未知的橋梁。

     (1)行孝者的天倫

    孝為人倫之首,這是道德家所極力推崇的。《王本立天涯求父》中的王原可謂一個執著追求的典范。為了尋找父親,他飄流十二年,衣單食缺,骨瘦如柴,毫不后悔。他的至誠終于以使父親回心轉意為標志而修成了道德的正果。但是,漫長的十二年所加在其母親和妻子身上的折磨卻是不能一筆抹消的。他的天倫和孝行實相背反。其一:羊跪乳,烏反哺。母親含辛茹苦將他養大,教他讀書識禮,為他成家立業。大恩點滴未報,他卻不顧母親的憂心,重蹈父親的故轍,使母親在不幸的人生旅途上第二次陷入絕望。其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父親逃遁他鄉時不僅把支撐門戶的擔子卸在母親肩上,而且把接替香火的重任也交給母親。母親好容易盼到兒子長成,眼見著能娶妻生子,以踐夫約?赏踉瓕ζ拮雍翢o感情,新婚三天,并未曾同房,使母親以為補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王原拋卻感情盛篤的母親,去茫茫人海中尋找從未謀面的父親,說明王原的目標并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種理念的化身,即一個主觀意識上的形象。這與封建教義的馴化顯然有矛盾。驅使他尋父的本能動機是什么?一、幼年未竟的事物。王珣的當年出走原為苛捐重稅所逼,但一旦嘗到逍遙法外的樂趣后,便不再返回故里。王原從小最關心的莫過于這件奇怪的事了:"人家有娘,定有爹,我家爹怎么不見?"當王原稍懂事后,奇怪變成了推論:"天下沒有無父的兒子,我又不是天上東方朔,空桑中的大禹圣人。"待到念書識理,他的自責心更油然而生:"我已一十四歲,吃飯也知饑飽,穿衣也知寒暖……終日講論孝悌忠信,怎的一個父親卻生不識面,死不知其處……"伴隨著他的長成,對父親的思念漸漸到了入魔的境地。試想,假使他幼年享受過父愛,對一個實實在在有缺點又有優點的父親有所體會的話,他的遺憾、失望、焦慮就不會這樣不可緩解,以致鑄成一個虛幻的人生目標,使自己裹挾到更為不安定的流浪大軍中去。二、自悲情結。"以身體或心理明顯缺陷為核心引起的自卑感覺,會引起從權力和威望方面得到補償的愿望。因此促使自己的劣勢功能超常發展,以將個人提高到優越的社會地位上"。王原善解詩書,為人夸贊,卻因為沒有父親不能實踐孝悌的君子之行,自覺矮人一頭。因此他以堅強的意志力做出一番尋父壯舉,終于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孝子,博得了社會的承認。三、戀母情結。王原的戀父似乎與戀母矛盾,其實是一種行為變態。首先來自想幫助母親得到幸福的潛意識。在封建社會里,夫死從子。張氏自丈夫走后已把愛全部傾注到兒子身上。王原的出走既帶著一種深思熟慮般的家長意味,又表現出把母親置于自己保護下的男子漢氣概。在飄流途中,他為母親難過:"孟子葬母備極衣衾棺木之美,則其平時奉養可知,吾母吃了千辛萬苦,為子未曾奉養一日……"因此更堅定了尋父信念,他的心靈深處是希望母親的懸望有所結果。其次是性力的轉移。無論是俄狄浦斯情結還是埃烈克特拉情結,都是在兒童與雙親固有的協和關系遭到破壞后發生的。女孩的戀父是因為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淡化了她對同性的興趣;而男孩的戀母和憎父卻是因為父親分享了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王原的情況與女孩相似,因為缺少父愛才執著索求。當父親不肯與他同歸時,他竟把頭磕出血來,這時的愛已轉化成恨,其表現是破壞力導向自身。所以王原與母親的分離實則接近;與父親的接近掩蓋著分離。
    人對事物感知的依據往往不是事物的本來面貌,而且是自己的心象。司禮監李太監的尋母便是王原尋父的觀照。李太監自幼入宮,發達后想盡孝子之心。派人從家鄉把老母找來后,卻因生母貌似貧婆拒不相認,棄在街頭。又尋來一個"人材出眾",早年當過妓女的假娘隆厚奉養。這種與大忤大逆同位的假仁假義撕下了封建孝行的偽裝。也說明符合封建倫理的人格常處在與原我意識即人的天性相悖的境地中。在李太監表現為被虛榮心所慘假、被勢利眼所扭曲的"人子之道";在王原則表現為以實現信仰及維護自我形象的理想所做出的犧牲和努力。

    (2)"被剝奪者"的剝奪

    一個成年人的我欲與現實相脫離,便會導致病態人格。甚至被人們稱為非生理意義上的"精神病"!陡卸鞴砣艂黝}旨》和《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中都有這樣的"病人"。
    宋徽宗年間瑞州人鄭無同演出的是一場我欲得不到滿足便企圖去剝奪別人幸福的鬧劇。善門弟子仰鄰瞻為避社會動亂,寄居在報恩寺攻讀。他做學問堅信"有德者天必有報,有學者天又惜其苦心。"誰知就在他躬身君子之行時,當朝貢舉官龍圖學士汪藻起早已把狀元的桂冠私下許給了舊好鄭無同。這一天,汪藻起約鄭無同至報恩寺相會,將考試題旨透露給他,不料隔墻有耳,被停在寺廊下棺材里的女鬼伊小組竊得機關,托夢告訴給仰鄰瞻。結果"十年窗下,鐵硯磨穿"的仰鄰瞻一舉中魁,而"根器淺薄,稟性又懶惰"的鄭無同卻名落孫山。眼見到嘴里的肥肉被別人刁去,鄭無同氣得肝郁火旺,義憤填膺。對高中的仰鄰瞻他先是裝瘋賣傻、胡攪蠻纏,繼而又在報恩寺內大打出手,并上奏誣陷仰鄰瞻,結果卻被皇上發配治罪,成了一個徹底的失敗者。鄭無同的忌妒和瘋狂產生于一種被剝奪感。一個人取得成功的機會越多,他的相對剝奪感就越強。人類的需要遵循著這樣的程式:未擁有某物時欲求占有某物;當得不到占有時便會與自己有共通之處的人攀比;當他的意念又與現實相脫離時,就會產生一種"病態",即在幻想中將自己擁有的某物合法化。病態的需求有其兩重性:一方面是理所當然占有某物的權利感;另一方面卻又缺乏對不能擁有某物的自我譴責之心。這種人往往把自己的不成功歸于外部,對自身缺點毫不察覺。于是,遷怒于他人或社會。
    吾愛陶又是一例。這個"衣冠中的強盜","紗帽下的竊賊"剛入貢舉便以借盤纏之名搜刮鄉親。做了稅務官后更是雁過拔毛,雞過留蛋。無論旱路水路的旅客、商人都要給他留下買路錢。假如官司犯在他手上,必讓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鄰居王大郎一家被他誣為盜賊,嚴刑拷打,幾天之內連害七命。正是因為他劣跡昭彰,引起公憤,才被罷官削職。但是這個過去連跳騷腿上都要劈下肉來的貪官污吏,是絕不肯就此洗心革面的,又開了妓院。他的算計可謂無恥之尤:"如今優游無事,正好聲色之樂……若娶姬妾……必大筆錢財……不如做門戶生涯,自己乘閑便可取樂……夜夜生利、日日嫌錢,落得風流快活。"然而,最終他只落得個不得好死。
    吾"剝皮"的歇斯底里起源于一種自戀。他幼年生長的環境是一個山川險阻、人煙稀少從未出過秀才的小村子,他是破天荒第一個,這使他產生出唯我獨尊;小地方閉塞,鄉鄰受了他的欺壓無處告狀,這又助長了他的肆虐;鄰里恨他入骨,每逢他鄉試入場便云集廟祠禱告他榜上無名,這使他在人群中被獨立隔絕,既不能愛人又不能被愛。他的性力情感只能轉向自身。自戀主義一般是以得到周圍人的承認以滿足自尊心為附加條件的。而他從來都是對別人掠奪的多給予的少。他索取不到周圍人的承認,便轉移目標,將索取感情替換成索取財富以得到滿足。他確實能夠滿足,因為他的自尊心已毀于天良的泯滅。他的超我發育受到阻礙,自我又缺乏監察能力,原我中的貪欲便無忌地釋放出來。

    (3)"失落者"的補償

    人的根本問題是尋求阻力最小的緩解緊張的方式。而人怎樣控制感情的的發泄,才不致于過驚濤駭浪般的日子?《郭挺之榜前認子》、《玉蕭女再世玉環緣》、《唐玄宗恩賜纊衣緣》告訴我們三種途徑。
    中國人"官崇拜"的心理莫過于對官的追求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因為讀書可以做官。多少有志男兒不惜別妻離子以實現這件人生最光彩的事。可是官位有限,多數人是無法如愿的。郭挺之體貌豐潔,家道充足,卻年年考場失利,三十多歲了仍是秀才一名,氣惱之下,將紙筆盡焚,游居在親戚家中。韋皋亦是一個意氣超邁的偉丈夫,無奈心性雖高,官運不通,為當西川節度使的岳父所瞧不起,也負氣出走,借讀在好友的后園。所不同的是:十數年后,韋皋終于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坐到西川節度使的交椅;郭挺之雖未做官,卻意外地得了一個金榜題名的兒子。在漫長的人生蹉跎中,他們是怎樣緩解緊張和焦慮的?郭挺之多年客居廣東,談了仕進之心,卻以君子之態大做仗義輸財的好事。他無意中救了因欠朝廷錢糧而被索問的米老漢和女兒青姐,父女倆感恩戴德,青姐自愿到郭挺之身邊為妾。郭挺之對她既有"側隱之心"又有"善惡之心",以禮相待,十分恩愛。誰知青姐日后為他生子,金榜高中,滿足了他早年沒有實現的做官以光宗耀祖的愿望。郭挺之自我理想圓滿實現,是以一種性力置換了正確目標的間接方式出現的。而韋皋的情況則屬于性力置換了恰當的對象。韋皋出游出也有一番艷遇。但他雖與婢女玉蕭兩情綢繆,卻仍然志在功名。"連結發妻子尚不相顧",何況一個婢女?他與玉蕭約為七年相遇,結果十年后才歸,玉蕭已殉情而死。他求仕的愿望因其目的實現而得到緩解,而對玉蕭的懷戀卻上升為首要的焦慮,無論請名僧超度亡魂,還是聽朋友寬慰,均無法撫平他失戀的創傷。直到二十年后,有人又送了一個與玉蕭面貌酷似的歌女,才迅速填補了玉蕭留在韋皋思想上的真空。韋皋戀愛的異性對象的轉換,其實是一種意象的失戀和熱戀。
    性力的置換有時還表現為取代原先生物性的目標和對象。這種升華作用有助于人生更加接近崇高境地。宮女姚夫人自幼入宮,卻從未蒙幸,只能在夢中憧憬幸福生活,度日如年,她懷春的愿望無從排遣。正當這時,唐玄宗命宮女們為前方軍士縫制冬衣,姚夫人便把滿腔的感情轉移到手中的征衣上,并題詩一首縫于衣內。只希望前方將士能收到她物化了的感情--詩作和衣服,告慰自己寂寞的靈魂。在這里,她用精神的意象置換了談情說愛的刺激以得到滿足。就象但丁曾創作精神愛人比阿特里斯那樣,既以想象的人和物取代了未能找到的一位活著的女人,又以灼熱的創作感情取代了強烈的愛情。

     (4)失節者的操守

    《石點頭》中唯一的才子佳人故事是《莽書生強圖鴛侶》。在一個春日,員外小姐紫英去文昌廟為母親燒香還愿,被會試舉人莫誰何撞見,一腔愛憐,遂起"勾搭"之心。經過一系列想方設法的攔截糾纏,莫誰何終遂其愿,倆人成就好事,雙雙私奔而去。
    人是怎樣做出一個決定的?一靠思維,即理智地考慮各種可能性,權衡輕重,按照現實性原則作出決定。二靠無意識力量的幫助,即在情緒激動時輕率地作出決定,不考慮后果。紫英是一個知書識禮、家教甚嚴的大家閨秀。她的良知與本性自始至終發生著尖銳沖突。起初,她每作一個決定都企圖使自己行為規范化。她呵斥莫誰何,責怪丫環蓮英。對約會時而推卻時而敷衍,以自我意識中的"文飾作用"企圖讓自己和別人相信自己的清白?墒窃跐撘庾R中,她卻為莫誰何的風流乍驚乍喜,無情有情,欲進輒止。當莫誰何強行潛入她的房中,她:"欲待出去,恐怕弄出事來,名聲不好;欲待不出去,又恐執了綾帕為證,果然放刁撒潑,名聲也不好。"嚇得三魂六魄都不在身上,日夜憂心,唯恐敗露。貞操的愿望和情欲的愿望同時驅向不同的方向,使她無所適從,十分難受,理智的大堤終于崩潰,愛情獲得全勝。在感情的驅使下做出了離家私奔的決定。
    《瞿鳳奴情愆死蓋》寫得卻是生死不渝的愛情被封建禮教虐殺的故事。瞿鳳奴的愛情自誕生至夭折,受盡了惡勢力暴風雨的吹打。來自母親方氏的是褻瀆;方氏把女兒嫁給劉三,原是以自己既充當岳母又充當情人為前提的。來自族長、"嗣子"的是摧殘;因為她的招婿構成了對族人財產的威脅,他們便強行拆散她的婚姻,將她另嫁。來自張監生的是虐殺;因為她的倔強,誓死不從,使張監生大為惱火,遂施在非人的待遇。來自丈夫劉三的則是不負責任;劉三是她意想中的理想的愛人,卻害怕與她生死相伴,使她"不事二夫"的超我理想全面破滅。鳳奴的心理行為十分復雜,有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意象的不可更改。有些千篇一律的意象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如果有人提出異義,勢必被嗤之以鼻。封建的婦女貞烈觀在鳳奴的腦中即是一成不變的永恒真理。她生性幽靜,足不出戶,聽從母親的婚嫁安排,一來為一床錦被遮蓋母親丑事;二來為完成自己明媒正娶從一而終的人生大事。然而年幼和社會經驗的不足都使她無法適應復雜的外界環境。當她得知孫三的真面目和自己婚姻的非法性后,仍然頑強地維持原來的看法不變,以致于思想負荷過大,生起病來。二是強迫性神經官能癥行為。鳳奴被判改嫁后,悲痛欲絕,將內衣密密縫結,以維護尊嚴。再嫁之夜她面壁獨坐;對張監生的探病她蒙被不睬;而對囚禁的凄苦她毫無悔意;對婆婆的開導她充耳不聞;她將丫環春來送的東西從窗戶里扔出;母親的勸說更使她怒不可遏,旋即懸梁自盡,以表心跡。她自始至終都強迫自己重復著一種行為:堅定抵抗任何瓦解自己意志以破壞自己貞操的企圖。三是自虐情結。精神病學家認為:當客觀使原我緊張增加(憤恨和性力沖動增加);超我的嚴格程度增加(犯罪感);儲存能力減弱(軀體疾。┗蛉狈】档谋磉_方式,都可以誘發精神崩潰。瞿鳳奴自殺的悲劇是最好映證。

     (5)無辜者的"罪過"

    "罪過"的含義可以這樣概括:個人沒有內疚感,但罪過引起的內向性毀滅力緊張產生不滿,表現出應"懲罰"的要求。這種要求未得到滿足將持續多年,導致大量緊張堆積,直至個人陷入重重困難之中。贖罪方式之離奇莫過于《江都市孝婦屠身》中的宗二娘。中國婦女受封建道德浸染和宗教迷信的麻痹,常會無緣無故的產生罪過感。她們的罪過是"原罪"(類似西方宗教的說法),根源于她們作人的地位,即"非人"。古來便有妻子為丈夫割股療;小妾為軍士殺身烹羹的事。宗二娘又是一個犧牲品。唐朝末年兵火不息,連年欠收,百姓吃光了樹皮草根,便開始把虎視眈眈的目光投向自己的同胞。小商人周迪和妻子被偷得精光,進不能收回欠款,退不能奉養老母,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愁苦交加。此時,揚州城里父子、兄弟、夫妻互相鬻賣,煮來為食的事已不足為怪。二娘便瞞著丈夫自賣自身,將血肉之軀剁斷在屠戶的肉臺盤上。換來了四串賣身錢與丈夫作回家的盤纏、養母的費用。
    二娘生性開朗,賢惠大度,但內心并不是"靜穆"的,這可從她獻身前與周迪的一場口角中窺出端倪。在她心靈深處埋著兩種愧疚:一是人到中年卻未有子息,不能為周家傳宗接代;二是婆婆求孫心切,安排她與周迪雙雙出外,自己卻孤獨無依,老無所靠。作為一個婦女,丈夫和父母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全部利益,既不能生子又不能行孝,如同橄欖兩頭不落實,自己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幸而好個殘酷的哀鴻四野的社會給她提供了一個以殘忍的方式來報效丈夫和婆婆的機會。在人的意識中深藏著三種觀念:個人存在的永生性、個人魅力的不可抗拒性、個人思想感情的萬能性,與此對應的觀念是:死亡的威脅、產生缺陷的威脅、無力應付環境的威脅。因為深受儒釋道思想的奴化,宗二娘對死亡威脅的憂心已被因果輪回的迷信所超脫;而后兩種威脅卻兵臨城下。于是,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一條突圍之路。
    與宗二娘的"靜穆"不同,《瞿鳳奴情愆死蓋》中孫三的自戮出自激烈的良心遣責。孫三與方氏一樣,本是一種缺少羞恥心的人,偏偏遇上了鳳奴這樣的烈性女子。當他吃了官司后,立刻象縮頭烏龜似地躲回了老家,見鳳奴大怒,才前往作別。可是鳳奴對他的態度卻是"今雖未能以死相從……愿求彩線縫下左腑","非君手不解"。其悲哀懇切催人淚下,感人肺腑。使他大為震動,想自己"不過是市井俗子,何德何能,乃蒙如此愛重"。敬佩之余,深愧弗如。認真地思考起"教我何以報"的問題。當鳳奴用繡帶打成同心結相贈之時,他的悔恨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將"酒杯一擲,奪身而去。"當人們在廚房里找到他時,他已持刀將自己的生殖器割了下來,便在血泊之中。
    壓迫孫三的罪孽感并不來自外界對他不道德行為的否定和譴責,而是來自鳳奴的不幸所傳達給他的一種情緒。使他看清了自己所回避的事實真象:自己除了聲名狼藉外,并未有其他損失,而鳳奴成了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和自己的替罪羊。鳳奴的痛苦促使他審視了自己的全部行為,鳳奴的深情厚義更使他痛恨自己的卑劣。產生了強烈的要求懲罰自己的愿望。追根溯源,當初若不是色膽包天勾搭方氏,也引不出鳳奴下嫁的事;假如自己并無兩度姻緣,也不會連累鳳奴。"淫"是萬惡之首,當他精神上的痛苦已大大超過了肉體上的痛苦時,于是手起刀落,刺向了自己意念中的敵人……

     (6)殲仇者的暴力

    人類的敵視和仇恨和感情是由破壞性的能量激發出來的。這種攻擊力的嚴重后果:指向自己導致自殺,指向他人產生謀殺。善良人們的毀滅欲力促使人避開敵人而逃逸;主動性的毀滅欲力則鼓勵人以戰力驅逐對方。《王孺人離合團圓夢》中喬氏的抗敵斗爭類似前者;而《侯官縣烈女殲敵》中申圖希光的鋤奸暴當屬后者。
    南宋秀才王從事攜妻從汴梁避戰亂到了臨安,誰知喬氏的美貌被奸人趙成看中,掠劫家中,從此與丈夫失散。喬氏求生不成,求死不能,又吵又罵,甚至用頭上的簪子將趙成右眼戳瞎。趙成遂將她轉賣給西安縣知縣王從古。喬氏在王府中為妾,度過了二年光陰。
    喬氏的先前貞烈而后順從,均是逆境中萬般無奈的選擇。她想:"到此地步,只得忍辱偷生,將計就計,嫁這客人,先脫離此處,方好作報仇的地步。"她的失節確為一種避開正面攻勢,保護自身的舉動。而毀滅欲力的內移卻使她終日愁腸滿結,郁郁不樂。幸而她作了一個醫治感情創傷和精神痛苦的"團魚夢":一只大團魚爬到身邊;她把與丈夫的定情之物金簪子扔在團魚旁,卻倏忽不見了蹤影;她舉刀欲砍團魚,團魚竟開口說話:"不要愛惜我……不要懷念簪子……不要想著丈夫……"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夢是幻想實現某種愿望來滿足原我緊張的一種形式。喬氏的夢即是在復仇的愿望無從實現,內心的苦悶無人訴說的情況下,被積壓在原我意識中的愿望以喬裝打扮的面貌出現的形式。夢的任務是利用畫面來表示復雜的感情,釋夢是通向夢者無意識愿望的康莊大道。分析喬氏中的"角色反串"和"象征性偽裝"可以理出三種成份:簪子的遺失是一種象征,表達了喬氏擔心與丈夫關系斷絕以及對自己失節再嫁的愧疚;刀砍團魚卻被咬手,疼痛難忍又象征著喬氏痛苦煎熬的心境和處境;團魚說人話則表達了喬氏希望有一靈物為自己的未來驗兆,這個兆頭可能是正性的,即能與丈夫團圓;也可能是負性的,即與丈夫不得團聚。團魚是她丈夫最愛吃、自己常烹煮的東西,出現在夢境中做為愿望的角色再自然不過。"團魚夢"道出了兩個使她不安的潛意識:什么時候才能重為丈夫烹調團魚呢?莫非因為前日的殺生才有今天夫妻離散的報應嗎?這是她最害怕最不愿意發生的事。在《石點頭》和其它許多小說、戲曲篇目中,夢境不乏其數;但多數是鬼神顯靈的套子,有的與情節游離,完全是隨意杜撰,經不起推敲。而"團魚夢"卻有現實依據,符合邏輯,是心理描寫的成功之例。
    《侯官縣烈女殲仇》是一篇最充分體現毀滅欲力的故事。它的出眾在于作為高潮的鋪墊,寫出諸多引起人感覺"分離"的情緒。如忌妒、不滿、爭吵、諷刺、懷恨、憤怒等。宋代士人董昌父母早喪,和繼母一起生活,可是繼母徐氏"貪食性懶,不肯勤勞作家,因此董昌外貌雖似繼母看待,心中卻不睦。"董昌娶親時,徐氏就因其禮數未到,而懷恨在心。后對小兩口的親熱更為忌妒,常常尋錯挑事,大罵大鬧。有一日徐氏又與董昌口角,碰到專會挑撥,與人拉纖的姚二媽前來串門,使他們的吵架發展成白熱化。董昌氣憤中失手打了姚二媽兩個耳光,惹下大禍。姚二媽遂勾結奸人方六一設下圈套,將董昌陷入獄,最后屈死。姚二媽報了兩耳光之辱,方六一也達到了霸占申圖希光的目的。然而,申圖娘子卻不是個普通的女流之輩,她決心為夫復仇。就在洞房花燭夜的晚上,她挺而走險,殺死了方六一及姚二媽,制造了一起血案。
    董昌家禍從天降,客觀上因為社會風氣的惡劣,黑暗勢力的公行。徐氏的蠻橫和狹隘使人無法相處,董昌的不甚恭敬更增加了感情的惡化;姚二媽的讒言和幫閑使人生厭,董昌對她的懲罰又使鄰里關系激化;方六一的陰險歹毒導致朋友反目。申圖娘子當丈夫入獄時她只把心思用在營救上,丈夫被刑后,她才弄清事情的真象,對丈夫的愛轉換成對仇人刻骨的恨。父親、哥哥均出門遠游去了,表姐、姐夫又因送信的仆人逃走而未有回音。所有感情的、責任的、家庭利益的、社會公理的擔子都挑在了她一人肩上。在這種情況下,她唯一可以殲仇的方式便是親手從肉體上徹底消滅敵人。毀滅欲力一旦變成暴力行為,必定是失去理智的反常的。申圖娘子殺了方六一等五個人,將仇人的頭祭在丈夫墳上,自己也懸梁自盡。當徐氏得知后恐懼之極竟也跌倒死去。毀滅欲力的釋放所造成的這一冤冤相報的悲劇,使八人喪生。緊張的人際關系帶來了人與人的各種爭端;升級必定加劇社會的動蕩;而政治斗爭的激化必將危及現行統治;黎明曙光的來臨還會很遠嗎?
    作為傳世之作,《石點頭》是一本研究封建社會人性的極好參考書。這恐怕是它本身所具有的認識價值的又一種體現。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潼关县| 丰原市| 霸州市| 通海县| 鹤庆县| 抚顺市| 永定县| 丰镇市| 西青区| 凤冈县| 东方市| 柘荣县| 吴川市| 邓州市| 镇雄县| 乌什县| 焉耆| 尤溪县| 靖远县| 海南省| 日土县| 师宗县| 温泉县| 大埔县| 正宁县| 荥经县| 武宁县| 方城县| 乌鲁木齐县| 徐水县| 华池县| 象山县| 金昌市| 陈巴尔虎旗| 九江县| 铁岭市| 楚雄市| 盐池县| 林西县| 平遥县| 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