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癡齋"里說"墨癡"
——青年畫家趙小石其人其畫
高潤祥
走進趙小石的畫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墨癡齋"幾個大字,再看滿壁的字畫,可以看出小石對書畫的癡迷可謂"身投其影,影隨其身"。
人實藝虛 虛實相生
人們常說人如其畫,字如其人。人有人格,畫有畫品,字有字品,人格可以體現于畫品、書品,畫品和書品可以窺見其人格。我喜歡小石的書畫,也喜歡他的為人處事。從畫品和書品來說,他寫字、畫畫很認真,有生活氣息,是真誠的字畫,從人格來說,他誠懇、樸實,有思想有創造性。潘天壽說:"做人應該實事求是,老老實實,但畫畫要有虛有實,虛實相生。"人實是做人的準則,藝虛是為藝的追求,虛實相生才是真正的境界。站在當今美術發展的海岸線上,看一個年輕人向著理想的彼岸擊水奮進,不能不為這位勇敢者歡呼!
畫面有情 畫外有音
讀小石的畫使人首先品味到的是一種文化氣息和有序而適度的情態,其次是完善的精道與考究的映照,再深一層就會體味出畫以外的沉醉。畫畫是一種綜合素質參與的"勞作",畫家通過畫面傳達的情緒是畫家個性秉賦及各種修養的集中體現。從小石近幾年在中國美協主辦的幾次全國性大展中獲獎或入選的《北京贏了》、《墻》、《青春舞曲》、《布天網》、《向陽花》以及近期創作的一批小品畫中,使人感到一種東方文化蕩氣回腸的博大,更使人感到由于悠久文化積淀而透溢出的典雅。此乃小石對藝術的見解、對生活的認識和人文意義上的觀照。
繪畫必須面對生活,畫人物畫就更直面人生、直面社會,人物畫之所以有別于其他畫種,就在于它以人為表現的主體。小石很注重寫生,他經常利用休息曰和節假曰外出寫生,深入部隊基層,體驗官兵生活;深入鄉村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從生活中搜集素材,尋找靈感,速寫畫了一本又一本。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米下鍋",創作出耐人品味的作品。方能從幾株孤樹、一叢蓑草里領略到生命的涵義,感發出夕陽無限、人生短暫的嘆喟;方能從夏曰的蟬鳴、遠去的雁群里讀出許多的啟示。
筆中悟墨 墨中悟筆
古人談筆墨,可謂洋洋大觀,千冊萬言。但歸納起來,就是生活與作品的哲學關系。畫家能從生活(筆)中提煉(悟)出畫來,觀者又能從畫作(墨)中看出生活(筆),應該說,這樣的作品是成功的。小石為此不懈努力。石濤在《苦瓜和尚語錄》中談到筆墨時有段很精彩的論述:"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能受蒙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是有筆無墨也。"小石人物畫用線是他多年書法的功底,是一筆一筆寫出來的,每一筆都肯定,不厭其工,橫橫豎豎組織在一起,寬松有度,透氣疏朗,鋪陳的顏色豐富多樣,又能收攏在一種色彩基調上,層層暈染,不死板亦不單薄。在滿幅青黛色中,有紅的熱鬧、白的雅致;在斑瀾的黃色調里,有墨色的趣味、有線條的率意、有顏色的迷離多變,是好看的畫。
所有成就者,必須具有一種超然的毅力和韌性。小石的藝術之路還很漫長,藝無止境,相信有著良好開端的青年畫家趙小石,不負眾望,會創作出更富于審美理想與精神境界的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