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見乾坤
———記著名書法篆刻家李文新及其書法篆刻藝術
王小軍
古人云:“治印者必先識篆。”所謂“書從印入,印從書出”,書法與篆刻原是分不開的。李文新先生正是兼領書篆的印藝大家。他的書法篆刻馳名中外,曾在日、美、荷、澳等國多次展出,尤其在大量使用漢字的日本,享有很高的聲譽。他曾為大平正芳、田中角榮等許多名人作書治印,以至不識漢字的一些外國首腦,如芬蘭總統吉科寧、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和不少歐美友好人士也慕名求品。李文新先生遍臨碑帖,特別長于篆隸,師古而不泥古,有自己的風格:淳厚中有清氣,深具漢魏神韻。他曾師從齊白石,他的作品化而出之,單刀直走,鋒刃畢現,一刀入石,一面如利劍劈削,斬釘截鐵,一面卻又如斧擊鑿穿,浸蝕斑,極盡金石之妙。李文新治印,還非常講究章法布局,疏密無束,點山畫水,方斗圓環,分寸之地,氣象萬千。打開他的作品集,無不為他的每幅作品而震撼。
古人論印,喻為作戰,對篆如對壘,臨刻如臨陣,以毫管為弓矢,以刀銼為劍戟,以意為將,以手為卒,布算指揮。如此,李文新先生不愧是兼領書篆的印藝大家。
篆刻藝術,屬中國的文化精萃。但是同許多藝術一樣,篆刻不僅僅是模仿,更高層次上講是一種創作。書法篆刻的高深也只有親近它的人最為了解,真可謂———方寸之間見乾坤。世間所蘊含的萬事萬物都在這小小的方寸之間盡顯出來,這種藝術可稱得上是絕世之作。
這里介紹的是一位當今篆刻藝術領域獨領風騷的藝術家———李文新。
李文新的書法篆刻藝術早已馳名中外。他的作品遠涉重洋,在美國、澳大利亞、荷蘭、新加坡等國多次展出,僅日本就有十幾家報刊相繼介紹過他。他在國內聲望極高,被稱為“單刀大將”。他的印章“疏密無拘束點山水,方斗圓環,分寸之地,氣象萬千。”同樣他的許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和經歷也成為耐人尋味的佳話。
李文新出生于河北定興縣,自幼家境貧寒的他只上過6年私塾。從12歲開始,父親就帶著他到北京萃文閣刻字店做學徒,雖然只做些做飯、打雜的活兒,但聰慧過人的他卻暗自不停地練字。世上只怕有心人,他給自己立下規矩,每天必須熟記背寫60個字,他先學寫元珠文印章(現稱鐵錢篆,元代趙孟
首創,這種筆法的特點是工整、均勻、流暢),每天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簡直成了癡人一般。
因為北京的“萃文閣”是最有名氣的刻字店,常為社會名流包攬刻圖章的活計,李文新自然就成了每天送取活計的雜工,但對有心人來說,這恰恰是學習的機會,似乎這個在別人看來不起眼的活兒,卻成了李文新不斷揣摸和提高的條件。歷經數年的勤學苦練、不輟捉摸,李文新已經能臨摹很多名家的篆刻風格。在他28歲的時候,他的名字已經在篆刻界頗具影響力了。他的作品被掛在北京最繁華的西單刻字店,于是他的人和作品在篆刻界引起了紛紛議論,有人贊許他的作品惟妙惟肖、極富名家神韻,而有人卻說只是臨摹而并沒有自己的特色。他深深地認識到,對于藝術而言,最高境界是對藝術的創新而不是臨摹,臨摹得再好,也是沒有生命的一件手工品,而非鮮活的藝術。
這就是“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一語的深義。臨摹只是必要的基本功。于是他遍覽“鐘鼎”、“彝器”、“三公山碑”、“天發神識碑”等有關書法篆刻類的古書,并且千里迢迢地趕到福州、青田、廬山等篆石的原料產地,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不斷地努力學習,孜孜不倦地和別人交流、切磋,同時自己體會出了許多書法篆刻中先前并沒有領會的奧妙,最后終于自成一體,達到了完美的境界。他刻出的印章風格獨特。當他拿起手中的刻刀,所有篆刻的內容已被他巧妙地布局在頭腦中,只要刻刀一落,便不假思索地一氣呵成,幾個字甚至幾十個字都能被安排在方寸之中,而且布局極富想象、合理妥貼。
幾十年的潛心鉆研,使李文新的書法篆刻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他的作品流傳到全國各地,他的名字也和他卓越的藝術一樣,傳遍了神州大地。著名的書畫家吳作人、黃胄、白雪石、蕭淑芳的印章都是請他親自篆刻,一些國外政要也都請他刻印,有人把李文新稱作半個外交家。
當我們看到李老家里所有的篆刻作品時,這些作品構圖自然,有的氣勢磅礴、疏密有道,有的瀟灑雋逸、靈動玄妙。所有功夫、所有的修煉盡在其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