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十二 郡縣志(案:《郡縣志序》,原本闕佚。)
┖幽河南道西京河南府 滑州 許州 陜州 青州 兗州 宋州 陳州 曹州亳州 鄭州 汝州 單州 濟州 濱州 密州 潁州 濮州 蔡州齋
┱贅關西道雍州京兆府 同州 華州 耀州 乾州 隴州 涇州 原州 鄜州威州 衍州 武州 良州 府州 雄州 警州知
?河東道并州太原府 潞州 澤州 晉州 新州 武州 云州 應州 絳州慈州 隰州 遼州 沁州 解州 勝州 河中府齋
府 河北道魏州大名府 鎮州真定府 滄州 景州 德州 邢州主
相州磁州 澶州 貝州 相州 泰州 雄州 幽州 新城縣 定州 博州 莫州深州 瑞州 靜安軍古
彭?/font>劍南道蜀州 漢州 彭州齋
輪?江南道黔州 處州 溫州 婺州 湖州 秀州 全州 杭州 福州 臺州明州 虔州 蘇州 邵州 郴州 建州 道州 鄂州 潭州知
州 淮南道安州 廬州 楚州 壽州 天長縣古
復山南道襄州 鄧州 唐州 復州 金州 忠州 萬州 夔州 利州 閬州果州 朗州 集州 鳳州 唐州 商州 隨州 合州 雄勝軍主
┯催隴右道秦州 成州 洮州知
思唐嶺南道邕州 恩州 溥州 思唐州 潘州 桂州古
⒕案:以上〔所載十道、州、府、軍、縣,當是以《開元十道圖》為本,而于五代之改制,及仍唐舊制者則闕焉。疑原本有所刪節,〕今仍錄于卷首,以存其舊。知
梁開平元年,梁祖初開國,升汴州為開封府,建名東京,元管開封、浚儀、陳留、雍丘、封丘、尉氏六縣,至是割滑州之酸棗、長垣,鄭州之中牟、陽武,宋州之襄邑,曹州之戴邑,許州之扶溝、鄢陵,陳州之太康九縣隸焉。后唐復降為汴州,以宣武軍為額,其陽武、長垣、扶溝、考城等四縣仍且隸汴州、其余五縣卻還本部。晉天福中,復升為東京,復以前五縣隸之,漢、周并因之。單州本單父縣,梁為輝州,后唐同光二年,復舊,隸宋州,周廣順中,割隸曹州。案:以上二條見《太平御覽》,其余郡縣闕略不全。今考是書諸志多本《五代會要》,謹采《五代會要》附載于后。知
肌罰后唐長興三年四月,中書門下奏:“據《十道圖》,舊制以王者所都之地為上,本朝都長安,遂以關內道為上。今宗廟宮闕皆在洛陽,請以河南道為上,關內道為二,河東道第三,河北道第四,劍南道第五,江南道第六,淮南道第七,山南道第八,隴右道第九,嶺南道第十。”從之。知
烙催○河南道古
。后滑州酸棗縣、長垣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后唐同光二年二月,酸棗縣卻隸滑州,長垣縣卻改為匡城縣。晉天福三年十月,酸棗縣卻割隸開封府。主
后唐鄭州中牟縣、陽開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后唐同光二年二月,敕:“中牟縣卻隸鄭州。”晉天福三年十月,中牟縣卻割屬開封府。古
年,宋州襄邑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后唐同光二年,卻隸宋州。晉天福三年十月,復割隸開封府。主
甓曹州戴邑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后唐同光二年二月,復為考城縣。知
光二許州扶溝縣、鄢陵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后唐同光二年二月,鄢陵縣卻隸許州。天成元年九月,扶溝縣卻隸許州。晉天福三年十月,并割屬開封府。主
,復陳州太康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后唐同光二年二月,復隸陳州。晉天福三年十月,卻屬開封府。古
舛單州楚丘縣梁開平四年四月,割隸宋州。 碭山縣后唐同光二年二月,敕:“碭山縣,偽梁創為輝州,并單州后,理所于輝州。今宜卻屬單州,其輝州依舊為碭山縣。”知
州,汝州葉縣、襄城縣后唐同光二年十二月,租庸使奏:“二縣原屬汝州,今隸許州,伏緣最鄰京畿,戶口全少,伏乞卻割隸汝州。”從之。 臨汝縣周顯德三年三月廢。主
輔唐密州輔唐縣梁開平二年八月,改為安丘縣。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輔唐縣。晉天福七年七月,改為膠西縣,避國諱也。古
中都濟州周廣順二年九月,以鄆州鉅野升為州。其地望為上,割兗州任城、中都,單州金鄉等縣隸之。至其年十二月,又割鄆州鄆城縣隸之,中都縣卻隸鄆州。主
棣州濱州周顯德三年六月,敕:“以贍國軍升為州。其地望為上,直屬京,割棣州渤海、蒲臺兩縣隸之。”古
烙催◎關內道齋
兆府京兆府奉先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同州。后唐同光三年二月,卻隸京兆府。 武功縣、好畤縣后唐長興元年五月,敕:“并臨等四鄉卻隸京兆府。”渭南縣周顯德三年四月,割屬華州。 同官縣梁開平三年三月,割隸同州。后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隸耀州。 美原縣后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隸耀州。齋
迥舷華州洛南縣后唐同光三年六月,河中府奏;“韓城、郃陽、澄城縣。偽梁割屬當府,其澄城縣今請卻屬同州,韓城、郃陽縣且屬當府。”從之。天成元年七月,敕:“韓城、郃陽二縣卻割隸同州。”古
陽縣隴州汧陽縣、汧源縣、吳山縣后唐長興元年五月,依舊割隸隴州。齋
后唐涇州平涼縣后唐清泰三年正月,涇州奏:“平涼縣,自吐蕃陷渭州,權于平涼縣為渭州理所,遂罷平涼縣。又有安國、耀武兩鎮兼屬平涼,其賦租節目,并無縣管。今卻置平涼縣,管安國、耀武兩鎮人戶。”從之。 臨涇縣后唐清泰三年二月,原州刺史翟建奏“本州自陷吐蕃,權于臨涇縣為理所。臨涇元屬涇州,刺史只管捕盜,其人戶即涇州管縣。既無屬縣,刺舉何施,伏乞割臨涇屬當州。”從之。知
開平鄜州鄜城縣梁開平三年四月,改為昭化縣。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鄜城縣。 咸寧縣周顯德三年三月十日廢。齋
逶攏威州晉天福四年五月,敕:“靈州方渠鎮宜升為威州,隸靈武,仍割寧州木波、馬嶺二鎮隸之。”周廣順二年三月,改為環州。顯德四年九月,降為通遠軍。古
月,衍州周顯德五年六月,廢為定平鎮,隸邠州。齋
攏武州周顯德五年六月,廢為潘源縣,隸渭州。主
烙催河東道知
釷絳州梁開平四年四月,割屬晉州。后唐同光二年六月,卻割屬河中府。古
年六慈州、隰州后唐同光二年六月,割隸晉州。齋
敕:儀州梁開平三年閏八月,敕:“兗州管內已有沂州,其儀州改為遼州。”晉天福五年三月,并沁州割隸潞州,六年七月,并沁州卻隸太原。知
庀匚解州漢乾祐元年九月,升解縣為州,割河中府聞喜、安邑、解三縣為屬邑。古
正月河中府稷山縣后唐同光二年正月,割隸絳州。齋
耆慈州仵城縣、呂香縣周顯德三年三月降。主
烙催◎河北道知
本鎮州后唐同光元年四月,改為北京,至十一月,復改為成德縣。古
改為幽州北平縣后唐長興三年八月,改為燕平縣。齋
月,滄州長蘆縣、乾符縣周顯德三年十月,并入清池縣 無棣縣周顯德五年,改為保順軍。 弓高縣周顯德六年二月,并入東光縣。知
某恰博州武水縣周顯德三年十月,并入聊城。古
州。深州博野縣周顯德四年五月,割隸定州。齋
甓澤州梁開平元年六月,割隸河陽,四年二月,卻隸潞州。主
理所德州晉天福五年十一月,移就長河縣為理所。知
,以泰州后唐天成三年三月,升奉化軍為泰州,以清苑縣為理所,至晉開運二年九月,移就滿城縣。至周廣順二年二月,廢州,其滿城割隸易州。齋
州。雄州、霸州周顯德六年五月,以瓦橋關為雄州。割容城、歸義二縣隸之;益津關為霸州,割文安、大成二縣隸之。地望并為中州,時初平關南故也。知
烙催◎劍南道古
仆蜀州唐興縣梁開平二年八月,改為陶胡縣。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唐興縣。主
庠彭州唐昌縣梁開平二年八月,改為歸化縣。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唐昌縣。古
烙催◎江南道齋
┯催杭州臨安縣梁開平二年正月,改為安國縣。主
┯催福州閩清縣梁開平元年十月,移就梅溪場置。知
亍#蘇州吳江縣梁開平三年閏八月,兩浙奏,于吳松江置縣。古
┯催明州望海縣梁開平三年閏八月,兩浙奏置。齋
┯催處州松楊縣梁開平四年五月,改為長松縣。主
)喲秀州晉天福三年十月,兩浙錢元瓘奏,以杭州嘉興縣置。知
清湘湘州晉天福四年四月,湖南馬希范奏,以湘川縣置州,仍置清湘縣,并割灌陽縣隸之。齋
烙催◎淮南道主
僦菸壽州周顯德四年,移于潁州下蔡縣,仍以下蔡縣為倚郭,以舊壽州為壽春縣。 盛唐縣梁開平二年八月,改為灊山縣。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盛唐。古
烙催◎山南道齋
晉天復州梁乾化二年十月,割隸荊南。后唐天成二年五月,卻隸襄州。晉天福五年七月,直屬京,并為防御。知
┯催果州后唐天成二年五月,隸利州。古
┯催唐州慈丘縣周顯德三年三月廢。齋
┯催鄧州臨湍縣漢乾祐元年正月,改為臨瀨縣,避廟諱也。主
┯催菊潭縣、向城縣周顯德三年三月廢。知
┯催商州乾元縣漢乾祐二年六月,改為乾祐縣,割隸京兆。古
┯催襄州樂鄉縣周顯德六年二月,并入宜城。齋
烙催◎隴右道主
州天秦州天水縣、隴城縣后唐長興三年二月,秦州奏:“見管長道、成紀、清水三縣外,有十鎮,征科并系鎮將。今請以歸化、恕水、五龍、黃土四鎮就歸化鎮復置舊隴城縣,赤砂、染坊、夕陽、南冶、鐵務五鎮就赤砂鎮復置舊天水縣。其白石、大澤、良恭三鎮割屬長道縣。”從之。主
、栗成州同谷縣、栗亭縣后唐清泰三年六月,秦州奏:“階州元管將利、福津兩縣,并無遷鎮,成州元管同谷縣,余并是鎮,便系征科。今欲取成州西南近便鎮分并入同谷縣,其東界四鎮,別創一縣者,州西南有府城、長豐、魏平三鎮,其地東至泥陽鎮界二十五里,北至黃竹路金砂鎮界五十里,南至興州界三十里,西至白石鎮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舊階州界砂地嶺四十五里。其三鎮管界并入同谷縣,廢其鎮額。州東界有勝仙、泥陽、金砂、栗亭四鎮,東至鳳州美贍鎮界十五里,南至果州界二十里,北至高橋三十五里,西至同谷界三十五里,北至秦州界六十七里,欲并其四鎮地于栗亭縣。其征科委縣司,捕盜委鎮司。”從之。主
烙催嶺南道知
嚎潘州茂名縣梁開平元年五月,改為越裳縣。至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茂名縣。齋
皆桂州純化縣梁開平元年五月,改為歸化縣。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純化縣。知
七月邕州晉天福七年七月,改為誠州,避廟諱。古
月,溥州晉開運三年三月,升桂州全義縣為州,仍改全義縣為德昌縣,并割桂州臨川、廣明、義寧等三縣隸之,從湖南馬希范奏也。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