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松林,1921年9月生,甘肅天水人。幼承家學,1944年,以優異成績考取重慶中央大學(后遷至南京),攻讀中國文學專業。有幸接受了胡小石、朱東潤、羅根澤、汪辟疆、陳匪石等學者名流的指導和教誨,并與汪辟疆、陳匪石兩位先生結下深厚的師生情誼。先生們淵博的學識、高深的修養和嚴謹的治學風范,令他如沐春風,使他此后的研究得以發軔于一個較高的起點。名重一時的大學者汪辟疆(方湖)對他十分器重。汪先生教書,強調知、能并重,研究與創作相輔相成,在古詩文方面已有很好基礎的霍松林自然被慧眼拔擢。有這樣的名師進一步栽培,為霍先生日后形成獨特的學術品格夯實了基礎。受汪辟疆先生熏陶,霍先生早年就確立了自己的治學思想——知能并重。他以為研究者不搞創作,研究人家的作品未免隔靴搔癢;有了個人的親身體驗,才能真切體味創作的甘苦和奧妙。1949年,從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1951年赴陜執教至今,歷任西北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西安師范學院講師,現任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中國杜甫研究會會長,陜西詩詞學會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中國韻文學會常務理事,美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終身研究員、指導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日本明治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及會刊《中國唐代文學研究年鑒》主編等。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霍松林先生是國內外著名的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又是蜚聲海內外的當代詩人,享譽日久,著述甚多,桃李遍天下。五十年代中后期,霍先生針對文學研究領域存在的許多有爭議問題發表了一批論文,其中的《試論形象思維》是國內探討形象思維的第一篇長文,一發表即引起強烈反響。1966年初夏,他因這篇文章無端遭受禍害,并株連家眷,下放勞改達10年之久。新時期撥亂反正,霍松林和他關于形象思維的有關論述因毛澤東給陳毅談詩的一封信公諸報端而得以解放。
雖因文而罹禍,霍松林先生卻依然其志不改,筆耕不輟,半個世紀以來,著作等身。其主要論著有:《文藝學概論》、《文藝學簡論》、《〈西廂記〉簡說》、《〈西廂記〉述評》、《李白詩歌鑒賞》、《宋詩三百首評注》、《歷代詩精品評注》、《孔穎達詩歌初探》、《〈滹南詩話〉校注》、《〈歐北詩話〉校注》,《詩的形象及其他》、《白居易詩譯析》、《文藝散論》、《唐宋名篇品鑒》、《歷代好詩詮評》、《唐宋詩文鑒賞舉隅》、《唐音閣文集》等30多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3-1988年)》(6卷)、《中國古典小說六大名著鑒賞辭典》、《萬首唐人絕句校注集評》、《辭賦大辭典》、《中國古代文論名篇說注》、《中國近代文論名篇詳注》、《元曲精華》等50多種。
霍松林先生童年學詩,初高中階段發表抗戰詩詞散文頗多,最早發表的是一首舊體詩《盧溝橋戰歌》,時年僅16歲。從1937年至今,霍先生濡筆揮灑,浩然長歌,寫盡了人世滄桑。中國作家協會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時特列入“抗戰時期老作家”名單,頒贈“以筆為槍,投身抗戰”紅銅質獎牌。數十年所作詩詞“文革”中散失過半,1990年前后大陸、臺北分別出版的《唐音閣吟稿》和《唐音閣詩詞集》所收不足千首。近十年來提介新聲新韻,創作亦豐,老樹新花,愈見繁艷。詩言志,賞讀霍先生大氣包舉的詩詞創作集《唐音閣吟稿》、《唐音閣詩詞集》,既可領略其中流露的“中國文人之忠愛情操,與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之高風亮節”,又可從中探知半世紀廣闊而深邃的“活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