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作
一、學術(shù)專著及編譯
《比較文學原理》 獨立專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比較文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獨立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Intellectuals
in Chinese Fiction (中國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英文版 ), 獨立專著,美國加州大 學東亞研究叢書之十, 1987
《比較文學原理新編》合著,排名第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La
Nature(自然·法文版),獨立專著,Desclee de Brouwer出版社,1999
《自然》,獨立專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跨文化之橋》獨立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即出
《國外魯迅研究論集》獨立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茅盾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獨立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中西比較文學教程》獨立主編,高等出版社,1988
Literature,
History, Literary history (文學、歷史、文學史,英文),獨立主編, 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
《西方文藝思潮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合作主編,排名第一,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超學科比較文學研究》合作主編,排名第一,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欲望與幻象--東方與西方》合作主編,排名第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世界詩學大辭典》主編,排名第一,遼寧文藝出版社,1993
《獨角獸與龍》合作主編,排名第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Unicorn and
Dragon(英、法文版),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英語世界的魯迅研究》合作主編,排名第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多元文化語境中的文學》合作主編,排名第一,湖南文藝出版社,1994
New
Perspective—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Year Book (新視界——比較文學年鑒·英文版 ) 合作主編,排名第二,香港大學出版社,1995、1996各一本
《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合作主編,排名第一,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歐洲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合作主編,排名第一,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合作主編,排名第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叢書》(已出 15 種), 合作主編,排名第一,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999
《中國文學在國外叢書》( 已出6種),合作主編,排名第一,花城出版社, 1990——2000
《北大學術(shù)講演叢書》(已出9種)獨立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2000
《海外中國博士文從》(已出3種)獨立主編,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1998
《中外文化比較叢書》(已出8種)合作主編,獨立主編,人民大學出版社,排名第一,河北人民出版社
《往事隨想?yún)矔罚ㄎ宸N)獨立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Collection
Proches Lointain,(遠近叢書·法文版,已出4種)合作主編, 排名第一Desclee de Brouwer
出版社,1999
《遠近叢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排名第一
二、散文集
To the Storm (面向風暴·英文版 ),美國加州大學出版社,1985
Als hundert Blumen bluhen
Sollten( 當應(yīng)是百花盛開的時候·德文版),德國Scherz出版社,1986、
オデヤツィ チャィチ(面向風暴·日文版),日本巖波書局,1995
《透過歷史的煙塵》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絕色霜楓》江西百花出版社,2000
另有散文三十余篇(略)
三、主要論文
中國現(xiàn)代小說發(fā)展的一個輪廓《文藝學習》,1957 (5期連載)
魯迅早期思想《新建設(shè)》,1958
尼采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北大學報》,1981
《蝕》與《子夜》的比較分析,《文學評論》,1981
The Principle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中國文學史教學與比較文學原則,英文),In
Year
&127;Book &127;of &127;Comparative
and General Literature,USA, 美國比較文學年鑒,1982
Women in Chinese Fiction
Today (中國當代小說中的女性,英文合著,排名第一),I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USA,美國亞洲研究&127;1983
當代西方文藝思潮與中國小說,《小說研究》1985 (六期連載)
文學與自然科學,《深圳大學學報》1986
文學與哲學社會科學《深圳大學學報》1986
詩歌·繪畫·音樂《深圳大學學報》1986
中國比較文學的現(xiàn)狀與前景(中、英文),《中國社會科學》(中、外文版)
1986
二十年代知識分子心態(tài)的探索,《中國現(xiàn)代文學論文集》,1986
當代西方文藝思潮與中國小說,《小說研究》1985 (六期連載)
關(guān)于現(xiàn)實主義的兩場論戰(zhàn),《文藝報》,英文載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第十
二屆年會(慕尼黑)論文集,1988
自由的精魂與文化之關(guān)切,《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1988
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文化的未來,《文化與未來》,三聯(lián)書店,1988
從文學的匯合看文化的匯合,《中外文化比較研究》,三聯(lián)書店,1988
世界文化對話中的中國現(xiàn)代保守主義,《中國文化》,1989
以特色和獨創(chuàng)主動進入世界文化對話,《理論與創(chuàng)作》,1990
魯迅研究:一種世界文化現(xiàn)象,《讀書》,1990
世界文化總體對話中的中國形象,《文藝報》,1990
中國文化更新的探索者—陳寅恪,《北大學報》,1991
比較文學與文化轉(zhuǎn)型時期《群言》1991
解構(gòu)心態(tài)與當代創(chuàng)作,《作家報》1992
昆德拉的小說,《讀書》,1992
中國詩學中的鏡子隱喻,《文藝研究》,英文載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第十
三屆(東京)論文集,1992
文化轉(zhuǎn)型與中西對話,《世紀風》,1993
一次匯通古今中外詩學術(shù)語概念的嘗試,《文藝報》1993,6,5
文化轉(zhuǎn)型時期與中西詩學對話,《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3
“昌明國粹,融化新知”,
《社會科學》,1993
Standing at a Theoretical
Crossroads: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in China(站在理論的十字路口—西方文學理論在中國),In China Exchange
News, USA.,1993
跨學科研究與第四產(chǎn)業(yè),《戰(zhàn)略與管理》,1994
比較文學研究的新視野,《暸望》1994
迎接新的文化轉(zhuǎn)型時期,《季羨林教授80 華誕論文集》,1994
文化差異與文化誤讀,《中國文化研究》,1994
中國傳統(tǒng)文學與當代文學中的婦女,《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
Chinese Women Today(中國婦女現(xiàn)狀,英文)
In Women in
the World,1994
中西詩學對話中的話語問題,《多元文化語境中的文學》論文集,1994
無名失語中的女性夢幻,《中國文化》,1994
中國學術(shù)文化發(fā)展的回顧與前瞻,《文化報》,1995,3,8
有關(guān)五十位女知青自述的話,《自由談》1995
West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1985—1995,(西方文藝理論在中國,英文)in
The Search
for a New Alphabet: Literary studies in a changing World, , 1996
第三世界文化的提出及其前景,《電影藝術(shù)》,1996
比較文學的國際性和民族性,載《中大人文學報》,香港,1997
Cultural Relativism
and the Principle of Harmony in Difference(文化相對主義與和而不同原則,英文)in Cultural Dialogue and Misreading, 1997
Cultural Discourse
and Cultural Intercourse(文化詮釋與文化對話,英文)in Crosscurrents in the Literatures of Asia and the West 1997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比較文學在中國,英文)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orldwide: Issues and methods, Brazil, 1997
Literatura Comparada
na China(
中國比較文學,葡萄牙文) In Literatura Comparada No Mundo:Questoes e Metodos,Brazil
1997
如何對待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文藝報》1997,8,12
不同文化中關(guān)于月亮的傳說和欣賞,《隨筆》1997
中國比較文學的發(fā)展,《新東方》1998
文化轉(zhuǎn)型與文化沖突,《復印報刊資料》1998
比較詩學研究需要一種跨文化的學術(shù)視野《文藝爭鳴》1998
文化相對主義與比較文學”《文學評論》1998
我的比較文學之路”,《中外文化與文論》,1998
后殖民時代的比較文學,《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8
文化轉(zhuǎn)型與新人文精神,香港《中國研究》,1999
Main Fo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主要形式,英文)《第二屆東亞比較文學國際會議論文集》,日本,1999
El Patrimonio
Cultural Chino y su transformacion(中國文化遺產(chǎn)的傳遞,西班牙文) in Antropologia de la Transmision hereditaria,1999
Word, Symbol, and
Mean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Poetics(中國詩學語境中的字詞、符號和意義,英文)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Now: Theories and Practice 1999
人類文化面臨的危機,《文藝報》,1999,12,23
中國跨文化研究五十年,載《學術(shù)季刊》,1999
文學人類學與中國文化的人類學破譯,《東方叢刊》,1999
開設(shè)課程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1956,1957(本科四年級),1978—1981(留學生)
“西方文學思潮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1986—1987(高年級學生)
“比較文學原理”,1987—1989,1993--1995(研究生)
“中國宗教與婦女”1992,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本科
馬克思主義文論在東方和西方1995—1996(研究生)1996,2—1997,2
(研究生)
中西詩學匯通研究1996—1997,
1997,7—1998,2 (研究生)
中國傳統(tǒng)詩學的現(xiàn)代詮釋 1997--1998 (研究生)1998,2—1998,7(研究生)
比較詩學 1998—1999(研究生)
科研項目
多元文化的理論和實踐:《跨文化對話雜志》(中文版每年三期,法文版每年一期)
法國人類進步基金會資助,1998——2000,共21萬法郎,
2000——2003 每年7萬法郎。
文化互看調(diào)查研究:《遠近叢書》,2003年出齊20本,
在中國和法國同時出版。法國人類進步基金會資助40萬法郎。
中西文學與文化關(guān)系研究:《現(xiàn)代中西文學與文化傳遞十大名家》,北京大學出版社項目
中西詩學研究:《世界詩學十大問題——中西視界》,北京大學社科項目
中國傳統(tǒng)詩學關(guān)鍵辭研究及英譯 北京大學社科項目
指導博士生情況
史成芳,1994—1997,已獲學位,“詩學中的時間概念”優(yōu)秀博士論文二等獎
宋偉杰,1994—1997,已獲學位,“文化研究個案—金庸小說分析”
張 輝,1994—1997,已獲學位,“審美現(xiàn)代性批判”,優(yōu)秀博士論文三等獎
王伯華,1995—1998,已獲學位,“‘不可說’論與古典詩學
林貞玉,1995—1998
,已獲學位,中韓古典詩人李白和李奎保的比較研究
陳戎女,1996—1999,已獲學位,“西美爾:文化與現(xiàn)代性”
張旭春,1996—1999,已獲學位,“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中英浪漫主義思潮比較研究
趙白生(在職),
1996,中西傳記的敘述學研究
猶家仲, 1997,詩經(jīng)詮釋與中國詮釋學
龔 剛, 1997,錢鐘書研究
吳京嬉, 1996,現(xiàn)代中韓婦女文學研究
陳鉉美, 1997,當代中韓女性文學理論研究
余建榮, 1997,中西詩學中的物我關(guān)系
劉耘華, 1998,先秦經(jīng)典詮釋與中國詮釋學
張 沛, 1998,中西文學關(guān)于隱喻的理論與實踐
張洪波 ,1998,中西詩學中的形式理論—從“風骨”談起
吳允淑,
1998,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基督教影響
研究方向
本人二十年來一直從事比較文學研究。歷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1985—1998)、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1989—1997),自1989年擔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至今。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學科中人與人通過文學進行溝通的種種歷史、現(xiàn)狀和可能,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過文學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堅持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改進人類文化生態(tài)和人文環(huán)境,避免災(zāi)難性的文化沖突以至武裝沖突。文化的多元發(fā)展以及人們溝通和對話的需要正是比較文學的靈魂。
自國務(wù)院將比較文學學科列為中國文學研究四大學科之一,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并列以來,中國比較文學隊伍有了很大發(fā)展,目前已成為世界比較文學的一支人數(shù)最多,能量很大,有一定學術(shù)水平和國際影響的學術(shù)力量。1985年成立的北大比較文學研究所是全國第一個建立起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以系統(tǒng)培養(yǎng)比較文學專門人才為目標的學術(shù)基地。
近年來,本人特別關(guān)注在經(jīng)濟、科技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如何通過文學促進文化的多元發(fā)展和不同文化間的溝通和理解,既反對文化霸權(quán)主義,也反對文化孤立主義;主張既努力從他種文化吸取營養(yǎng),又在與他種文化的比照中,認識和克服自己的弱點,并將己有特長貢獻于解決人類的共同問題。例如探討如何使極其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詩學為現(xiàn)代所用,即在中國傳統(tǒng)詩學的基礎(chǔ)上,參與現(xiàn)代世界重大文藝理論問題的討論,使之成為建構(gòu)未來文藝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21世紀將是一個經(jīng)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充滿著復雜矛盾斗爭、各學科逐漸走向綜合的時代,從中國文學的理論和實踐出發(fā),探討這一或?qū)⒏采w今后百年的跨文化、跨學科的大問題,將會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創(chuàng)新意義。
獲獎情況
文學評論優(yōu)秀獎 1985
國家教委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1995
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7
教育部第二屆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 1998
20世紀二千名世界杰出學者銀質(zhì)獎?wù)拢ㄓ鴤饔泴W會)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