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揚州新發現的太平天國新史料里最重要的一種。原書是一部鈔本,由揚州陳恒和書林收藏。1935年陳恒和曾刊印《揚州叢刻》24種,內收有倪在田《揚州御寇錄》而未收此書。但是這部書的史料價值卻遠在《揚州御寇錄》之上。因為后者是后人掇拾遺聞寫成的,而此書則為親見親聞的人的記錄。本書共分4卷。卷首有陸建瀛論、江壽民論、張廷瑞論、琦善論、但明倫論和鐘淮傳、世琨傳,附有署名吳下遺黎的《哀江南三十首》(并序)。卷上為《咸豐癸丑七月至甲寅十二月紀事》。卷下為《咸豐乙卯正月至丙辰九月紀事》。外編錄有《張翊國自敘揚州事》6篇、陳慶鏞《奏報揚州防守事》,《興化縣紳土公呈》、《江北八州縣上向大人稿》,此外還有《咸豐三年諭旨督撫刊刻遍行曉諭文告》、《琦善奏報揚州軍情殊批訓誡》、《咸豐三年鎮江城內朱允吉日記》和佚名的《哀江南二十首》。由此可見,本書輯錄保存了大量重要的史料。
本書最重要的地方是,由于它的發現,使我們得到了推翻幾十年來地主階級歪曲太平天國在揚州事跡的種種誣蔑記載的證據。這部史稿著者姓名不詳,據稿內記載,他是揚州人,咸豐三年二月太平天國克復揚州時他大約住在城中,七月之后才離開,到太平軍退出揚州后,他又回到城中。著者是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的,但從史稿中《琦善論》(琦善是當時清朝江北大營的欽差大臣)看起來,知道他對清統治上層階級很不滿。由于他們彼此之間有矛盾,所以在著者的筆下才會暴露出史事的真相。幾十年來,地主階級都說當時揚州死亡的人都是太平天國屠殺的,到天京去的揚州人都是被太平天國擄掠去的,揚州的繁華是被太平天國毀滅的。倪在田的《揚州御寇錄》便是據這些歪曲的說法寫成的。根據已經考證出來的太平天國在南京、蘇州的真實情況,人們已經知道這種說法是誣蔑,但多年來還不曾得到直接的證據來推翻它。本書則為此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史料。作者以親身經歷和見聞證明,揚州城中死亡慘重主要是因為時疫流行;而太平軍對揚州人民的撤退也聽從他們的自愿,決無相強擄掠之事;揚州繁華的毀滅乃出自清軍的焚掠,正史的說法完全是歪曲史事的。由此可見,本書對于澄清過去被歪曲了的太平天國在揚州事跡的歷史真相,對于評價太平天國和編寫太平天國史,都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
(張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