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蕭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廣西桂林人。中國現代思想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梁氏原是元朝宗室貼木兒的后裔,出身于“世代詩禮仁宦”家庭,早年頗受其父梁濟(巨川)的影響。青年時代又一度崇信康有為、梁啟超的改良主義思想影響。辛亥革命時期,參加同盟會京津支部,曾熱衷于社會主義,著《社會主義粹言》小冊子,宣傳廢除私有財產制。二十歲起潛心于佛學研究,幾度自殺未成,經過幾年的沉潛反思,重興追求社會理想的熱情,又逐步轉向了儒學。1918年,受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講師,后升為教授,發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闡發其“東方精神文明論”和新儒家思想,在學術界頗有影響。梁漱溟自稱“是一個有思想,又且本著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1924年,他辭去北大教職,到山東菏澤辦高中,又創辦了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發表《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鄉村建設大意》、《鄉村建設理論》等著作,推行鄉村建設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參加抗戰活動,曾在重慶北碚辦勉仁書院。1940年,參加發起“中國民主同盟”,次年赴香港辦《光明報》,為“民盟”言論機關。1946年,參加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并代表“民盟”參與國共兩黨的和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四川北上,出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955年,由于批評當時的農民政策等,遭到政治批判。以后主要在家從事理論研究,發表了《人心與人生》、《東方學術概觀》等著作。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多高齡的他仍著文和演講,繼續宣傳他的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思想。
梁漱溟的學術思想,他自云是:“中國儒家、西洋派哲學和醫學三者,是我思想所從畫之根柢”(《朝話》),把孔子、孟子、王陽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學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糅合在一起。他把整個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提出以“意欲”為根本,又賦予中國傳統哲學中“生生”概念以本體論和近代生物進化論的意義,認為“宇宙實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沒盡的意欲和那不斷的滿足與不滿足罷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在東西文化觀上,把人類文化劃分為西洋、印度和中國三種類型,稱“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國其根本精神的”,與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別。中國文化以孔子為代表,以儒家學說為根本,以倫理為本位,它是人類文化的理想歸宿,比西洋文化要來得“高妙”,認定“世界未來的文化就是中國文化復興”,認為只有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價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們嘗到“人生的真味”。斷定中國是一個“職業分途”、“倫理本位”的社會,缺乏“階級的分野”(《中國文化要義》),因此反對階級斗爭的理論,以為應該通過恢復“法制禮俗”來鞏固社會秩序,并“以農業引導工業的民族復興”(《鄉村建設理論》)。
梁漱溟的著作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尚有:《印度哲學概論》、《唯識述義》等,今編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