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民叢報》是梁啟超從事編輯生涯后主編的第三種雜志,一出
版立刻風行海內外,常常再版和被翻印,一般銷數均在一萬份左右(
這在1902年是一個了不起的發行數),好評如潮。且看梁啟超自己的
估價:
“自是啟超復專以宣傳為業,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
雜志,暢其旨義,國人競喜讀之,清廷雖嚴禁不能遏。每一冊出,內
地翻刻本輒十數。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蒙其影響!保ā肚宕鷮W
術概論》)這里,梁啟超并沒有自吹自夸,事情確實如此。
再看看各個時期的著名學者對《新民叢報》的評價。
梁啟超的同時代人黃遵憲說:“《清議報》勝《時務報》遠矣,
今之《新民叢報》又勝《清議報》百倍矣。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
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
之力之大,無過于此者矣!保ü饩w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
致飲冰主人書》)
二十年代,胡適說:“廿五年來,只有三個雜志可以代表三個時
代,可以說是創造了三個時代。一是《時務報》,一是《新民叢報》
,一是《新青年》,而《民報》與《甲寅》還算不上!保ㄖ赂咭缓
等四人關于《努力周刊》的停刊信,1923年10月9日)按:胡文此處所
指的《甲寅》,是指《甲寅》月刊, 并非是二十年代在北京出版的反
對白話文的《甲寅》周刊。
當代學者戴文葆說:“戊戌維新失敗后流亡到日本的梁啟超,廣
泛閱讀日文書刊報紙,接受福澤諭吉、加滕弘之等的影響,吸收明治
時期新文化,將當時在日本最流行的西方近代學術思潮,通過他主編
的《新民叢報》,熱情奔放地轉輸到國內,對中國傳統文化痛加批判
,形成對思想界的強大沖擊,喚起許多知識青年‘作新民’的覺悟,
投身到時代的新潮中去!保ā秾ひ捙c審視》,中國華僑出版公司版
第325頁)這三位不同時代的學者都對《新民叢報》評價極高, 而黃
遵憲似乎更偏重于文字的魅力,胡適從總體上作出評估,戴文葆則正
確地具體指出了《新民叢報》風行一時的價值所在。
(二)
戊戌政變以后,梁啟超逃亡到了日本,在旅日華僑的資助之下,
于1898 年12月23日創刊了旬刊《清議報》,到1901年12月因社址失
火而終刊,歷時三年,恰好出滿一百期。不久,梁啟超于1902年2月8
日創刊了《新民叢報》,1907于年11月終刊,前后歷時近六年!缎
民叢報》為半月刊(但一年多后常常脫期),開本等同于今天的三十
二開,每期近六萬字,比《時務報》、《清議報》的字數都要多出一
倍。
《新民叢報》的宗旨有三條:1.“本報取《大學》新民之義,以
為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中國所以不振,由于國民公德缺乏,
智慧不開,故本報專為此病而藥治之”;2.“本報以教育為主腦,以
政論為附從”;3.“本報為吾國前途起見,一以國民公益為目的”,
“不為灌夫罵座之語,以敗壞中國者,咎非專在一人也。不為危險激
烈之言,以導中國進步當以漸也。”這三條宗旨,是梁啟超到了日本
三年多的時間中,經歷思想的裂變而作出的。
1898年12月,當梁啟超創刊《清議報》的時候,距戊戌政變發生
不久。六君子死難,康有為和梁啟超死里逃生,愛國的憂患意識和親
友的鮮血,以及個人的遭遇,都促使他們要把政變的詳情向天下公布
,并總結教訓。因此,《清議報》創刊初期,梁啟超在刊物上除了發
表六君子的傳記和他們的詩文遺作之外,集中精力撰述了《戊戌政變
記》、《論戊戌八月之變乃廢立而非訓政》、《論皇上舍位忘身而變
法》等文,在這些文章中對慈禧、榮祿等人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大聲
疾呼興師勤王討賊,擁護光緒復位。其后,起義勤王的自立軍被張之
洞鎮壓,唐才常等人遭殺害,梁啟超又對張之洞進行猛烈的抨擊。到
了創辦《新民叢報》的時候,梁啟超認為中國首要的任務是“維新吾
民”,決定“不為灌夫罵座之語”,不再對慈禧等人抨擊?墒,卻
仍然堅持攻擊革命派。
康有為和梁啟超逃亡到日本以后,那時孫中山也在日本,曾派人
與康有為聯系,商談合作,進行革命。孫中山滿腔熱情,康有為卻既
心存偏見,態度也極傲慢,斷然拒絕。不僅如此,梁啟超還在《清議
報》上常常敲打革命派,攻擊革命派的激烈言行會導致中國大亂,促
使列強乘機瓜分中國。康梁的政治主張是:先強調“尊皇”,以后又
主張君主立憲。從《清議報》到《新民叢報》,梁啟超一直敲打著革
命派,后者非常氣憤,所以,當1905年11月革命派的《民報》創刊以
后,立即對康梁的立憲派進行還擊,這就發生了我國近代期刊史上的
第一次大論戰。這場論戰的規模極為廣泛,在日本,幾乎所有的中國
留學生都卷了進去,陣線分明;在國內也有反映,革命派和立憲派的
期刊壁壘森嚴。 從1905 年年底到1907年年底,雙方的論戰持續了二
年。由于清政府并不打算真正實行“新政”,它宣布的“預備立憲”
只是一場騙局,它的虛偽性使原來擁護君主立憲的人都轉而傾向革命
,梁啟超愈來愈感到論戰不利,形勢不可逆轉,就在1906年7 月的《
新民叢報》的第83期上發表《勸告停止駁論意見書》,向革命派求和
,這次卻遭到革命派斷然拒絕。由于革命學說已經深入人心,擁護立
憲派的人紛紛轉向,《新民叢報》的發行數一落千丈,經濟發生困難
。稿源也奇缺,《新民叢報》被認為是清政府的“御用新聞”,撰述
者轉向別的雜志投稿。梁啟超被視作清政府的“弄臣”,斥為“文妖
”。他灰心喪氣,在1907年11月出版第96期以后(《新民叢報》在19
04年2月以后,經常延期出版,因而近六年中出版不到百期), 就借
口《新民叢報》的上海分社失火而把這個刊物?。
(三)
《新民叢報》后期雖然在與《民報》的論戰中日薄西山,成為一
名茍延殘喘的侏儒,但它的前期是一位虎虎有生氣的巨人,把海內外
的廣大知識青年吸引到自己的周圍。梁啟超雖然在論戰中失利,被斥
為“清政府的弄臣”、“文妖”,但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否定他
在思想啟蒙方面的巨大功績。在《民報》出版以前,梁啟超主編的三
份期刊《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都對中國的思想界
產生巨大沖擊,對知識分子,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發生巨大影響,是
當時最為讀者喜愛的期刊,沒有別的刊物可以與之相比。在近代史上
,康梁等維新人士(后來是立憲派)在“開發民智”、宣傳“西學”
方面的工作,遠比革命派做得多。
從維新運動開始,康、梁等維新人士始終主張“去塞求通”、“
廣開民智”、宣傳“西學”作為富國強民之道。梁啟超主編的從《時
務報》到《新民叢報》,也始終貫穿著這一條主線,而且隨著梁啟超
本人對“西學”修養的加深,在刊物上的宣傳也更加深入與系統。戊
戌政變以后,梁啟超到了日本,他通過學習日文,廣泛涉獵了西方從
古代到近代的哲學社會科學著作,收獲很大,思想境界登上一個新臺
階。他這樣描述涉獵所得:“疇昔所未見之書,紛觸于目;疇昔所未
窮之理,騰躍于腦。如幽室見日,枯腹得酒,沾沾自喜,而不敢自私
。”(《論學日文之有益》)怎樣不“自私”呢?他就在《清議報》
上傳播:“讀東西諸碩學之書,務衍其學說以輸入于中國!保ā侗
館——按指《清議報》——第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
歷》)在《清議報》失火停刊以后,梁啟超于《新民叢報》上更加熱
情、更加系統地傳播西方的學術思想,所以黃遵憲說:“《清議報》
勝《時務報》遠矣,今之《新民叢報》又勝《清議報》百倍矣!倍
梁啟超回顧自己當年在《時務報》上所寫的東西,覺得很不滿意,十
分膚淺:“今日檢閱其舊論,輒欲作嘔;覆勘其體例,未嘗不汗流浹
背也……。而舉國士夫,乃嘖嘖然目之曰:此新說也,此名著也,嗚
呼,傷哉!”(同上引《清議報》第一百冊祝辭)
在《新民叢報》的創刊號上,梁啟超開始發表他的論文《新民說
》,這是一篇膾炙人口,影響巨大的文字。全文十一萬字,共二十節
,從1902年2 月份創刊號開始刊登,持續到1905年刊完。這二十節的
篇目如下:《敘論》、《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釋新民之
義》、《就優勝劣敗之理以證新民之結果而論及取法之所宜》、《論
公德》、《論國家思想》、《論進取冒險》、《論權利思想》、《論
自由》、《論自治》、《論進步》、《論自尊》、《論合群》、《論
生利分利》、《論毅力》、《論義務思想》、《論尚武》、《論私德
》、《論政治能力》、《論民氣》。過去,維新人士鼓吹的“廣開民
智”,這是一個顯得籠統和一般化的目標;現在,梁啟超號召作一名
“新民”,論述作一名“新民”而需要達到的方方面面,這就比較切
實和具體。在《新民說》中,梁啟超對西方的自由、自治、平等、權
利、義務、國家等的思想觀念作了廣泛的介紹,他號召青年知識分子
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批判封建主義的專制和奴性。不做封建社會的
“順民”,要做具有近代思想的“新民”。
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除連載他的《新民說》以外,還用大
量篇幅直接介紹西方的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說,以及著名的
幾百名歷史人物。這一大批文章包括《法理學大家孟德斯鳩之學說》
、《天演學初祖達爾文之學說及其傳略》、《新派生物學家小史》、
《樂利主義泰斗邊沁之學說》、《亞里斯多德之政治學說》、《意大
利建國三杰傳》、《民約論巨子盧梭之學說》、《政治學學理摭言》
、《格致學沿革考略》、《地理與文明之關系》,等等。
《新民叢報》對“西學”的大量熱情輸入,集中在1902年和1903
年之初。 1903年2月以后,梁啟超去美洲游歷,到11月才返回日本。
游歷期間,梁啟超無法兼顧編務,也無暇執筆著述,由蔣智由擔任主
編;貋硪院,《新民叢報》在宣傳“西學”方面篇幅減少,甚至刊
物常常不能按期出版,常常以二期或三期的合刊方式出版,它已經失
去生氣,走下坡路了。
除了宣傳“西學”,輸入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新觀念,讓新
鮮空氣吹進長期封閉的封建帝國以外,對傳統舊文化的批判,也是梁
啟超編輯從《時務報》到《新民叢報》的主導思想。如果說,在《時
務報》時代,梁啟超的筆觸主要針對科舉制度和批判洋務派等具體問
題上,那么到了《新民叢報》時代,就深入到封建社會的思想本質,
觸及數千年來束縛人們思想的“孔學”了。
康有為與梁啟超并稱為康梁,但兩人的思想在不少方面并不一致
,梁啟超就一度主張革命,“復辦一《新小說報》,專欲鼓吹革命。
”(《1912年《蒞報界歡迎會演說詞》)對于儒家學說,他與康有為
的態度也大不相同,他不贊成康有為大力提倡“孔教”。他在1902年
寫給康有為的一封信中說:“弟子以為欲救今日之中國,莫急于以學
說變其思想(歐洲之興全在于此),然初時不可不有所破壞?讓W之
不適于新世界者多矣,而更提倡保之,是北行南轅也!枷氩蛔
由,民智更無進步之望矣!绷簡⒊衷谝黄恼轮姓f:“我中國學
界之光明,人物之偉大,莫盛于戰國,蓋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保ā
論保教非所以尊孔論》)他指出秦始皇焚百家之語,而思想窒息;漢
武帝獨尊儒術,思想又遭窒息,自茲以來,已經二千多年了,他堅決
主張解放思想。梁啟超對儒家學說的種種評估,成為十多年后五四時
代“打倒孔家店”的先導。
這樣,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的“破舊立新”——破傳統舊文化
,立西方新思想——在中國思想界刮起一陣颶風,影響之大,他自己
也出乎意外。包括后來成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其他著名人物在內
的一大批人都愛讀《新民叢報》,例如,吳玉章在《回憶錄》中說:
“1902年,我到威遠繼續求學。這時,《新民叢報》、《新小說》
都已出版,我非常愛讀它們!保ǖ15頁)又如,一位魯迅研究專
家說“魯迅的《斯巴達之魂》不僅立意受到梁啟超的啟發,文中的
一些佳句也與梁著《斯巴達小志》相類”;“魯迅青年時期愛讀
《新民叢報》,十分欣賞梁啟超‘筆鋒常帶感情’的文風。”(陳漱
渝《〈斯巴達之魂〉與梁啟超》,《魯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10期)
梁啟超是一位傳媒的天才,他能充分發揮文字的力量來打動讀者
。黃遵憲贊揚《新民叢報》文字的信,我們在本文開頭已經讀到。梁
啟超自己也有一段評語:為文“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
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老輩則痛恨,
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
力焉!保ā肚宕鷮W術概論》)后人對他自己的估價一致肯定,并認
為他是我國報章文學(或新聞文學)的先驅者。
在刊物的編排上,梁啟超也充分發揮他的創造性。他在《新民叢
報》創刊的第一年內先后開辟了二十四個欄目,如《論說》、《學說
》、《時局》、《史傳》、《教育》、《學術》、《小說》、《名家
談叢》、《國聞短評》、《海外匯報》、《海外奇談》、《紹介名著
》、《新知識之雜貨店》等,每期保持十至十五個欄目。文章長短搭
配,軟性硬性兼有。所有欄目都為貫徹他的編輯思想——為輸入“西
學”服務,比如他在《史傳》欄內發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
,而在《小說》欄內連載《十五小豪杰》、《新羅馬傳奇》等作品。
《新民叢報》這種欄目多樣、內容包羅萬象而又服務于主要編輯思想
的編排格局,從1903年起在日本逐漸形成留學生辦刊熱潮中出現的刊
物,如《湖北學生界》、《浙江潮》等等,莫不受其影響。那時,留
日中國學生辦的刊物,都開辟多種欄目,構成真正的、名副其實的“
雜志”,并且成為辛亥革命時期時事政治類刊物的特色。再上溯到《
時務報》,它也是一本以時事政治為主,包括知識小品,人物傳記、
文藝等內容的綜合性刊物。梁啟超說,《時務報》出版“爾后一年間
,沿海各都會,繼軌而作者,風起云涌,驟十余家,大率面目體裁,
悉仿《時務報》,若唯恐其不肖者然。”(同前引《清議報》第一百
冊祝辭)。這就是說:這些后出的雜志,其欄目設置、開本、編排格
式全都極力模仿《時務報》,《時務報》為它們提供了一個模式。時
至今日,時事政治刊物常常是綜合性的,常常配有知識小品、文藝、
通訊等欄目,這樣一種編排,其源蓋出于《時務報》,這當然不是它
的復制,而是它的發展與完善。
倘亦與我有同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