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 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 癸酉 正月二十六日(公歷二月二十三日)生于新會茶坑村。
五歲
一八七七年光緒三年 丁丑 由祖父和母親教讀四書五經。
十二歲
一八八四年光緒十年 甲申 應廣州童子試 中秀才。
十六歲
一八八八年光緒十四年 戊子 廣州學海堂正班生、兼菊坡、粵秀、粵華書院外生。
十八歲
一八九0年光緒十六年 卯寅 經陳千秋介紹,就學于康有為。
十九歲
一八九一年光緒十七年 辛卯 入京與李蕙仙完婚。
二十歲 一八九一年光緒十八年 壬辰 祖父卒,回鄉居年余。
二十三歲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 乙未 隨康有為入京會試,落第。參與組織“公車上書”。助康創建強學會。
二十四歲
一八九六年光緒廿二年 丙申 籌辦《時務報》,任總編述,發表《變法通議》等文章,名聲噪起。
二十五歲
一八九七年光廿三年 丁酉 為湖南時務學堂總教習。參與創設不纏足會和女學堂。
二十六歲
一八九八年光緒廿四年 戊戍 參與“百日維新”,光緒帝賞六品銜,奉旨辦譯書局。八月政變起,逃往日本,與陳少白往還,協商與興中會合作事宜,因康有為阻撓末果。在橫濱主編《清議報》。
二十七歲
一八九九年光緒廿五年 已亥 七月創粉高等大同學校于日本東京。
二十八歲
一九00年光緒廿六年 庚子 與康有為、康才常等發動“勤王運動”事敗。
三十歲
一九0二年光緒廿八年 壬寅 《清議報》停刊,創《新民叢報》、《新小說報》,倡“小說界革命”。
三十五歲
一九0七年光緒卅三年 丁末 《新民叢報》停刊、成立政聞社。
四十歲
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 壬子 由日本返國,創《庸言報》。
四十一歲 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 癸丑 參與共和黨。熊希齡內閣成立。任司法總長。
四十三歲 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 乙卯 創《大中華》月刊。辭幣制局總裁。四月回鄉省親。六月寫《導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斥袁稱帝,南下從事倒袁運動。
四十四歲
一九一六年民國五年 丙辰 在上海策動反袁。三月抵廣西,發動廣西宣布獨立。在肇戾成立護國軍兩廣者司令部任參謀。后成立軍務院,任撫軍兼政務委員長。
四十五歲
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 丁已 七月,參與段祺瑞反對張勛復辟。任段祺瑞 內閣財政總長,十一月辭退。
四十七歲
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 已末 到歐洲各國考察。
五十歲
一九二二年民國十一年 壬戌 先后到北京、濟南、蘇州、上海等地講學。
五十三歲
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 乙丑 在清華研究院講學,出任京師圖書館館長。
五十七歲
一九二九年民國十八年 己已 因腎病于一月十九日病逝于北京協和醫院,京滬開追悼會,參加者甚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