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國學大師金克木

 

 

《印度文化論叢》自序

 

□金克木

    本書是我發表過的關于印度文化的一些論文的結集,大部分是論述古代哲學和文學的。 有些是幾十年前的舊稿,有些是根據舊稿的改寫。還附了兩篇譯文。論文中引用原文也都作 了翻譯。《說“有分識”》一篇由于所論述的題目較為窄狹,本來只供熟悉舊譯佛典的人參 閱,所以仍舊保留原來的文言,沒有改為語體,只加了一個副標題,也許可以較為醒目。其 他文中有的譯文沿用舊譯法,沒有改為語體。這也是為了同舊譯佛典相對照,并不僅是為了 翻譯方便。另有幾篇有關文章,因為內容大致已見于專著《梵語文學史》(一九八一年再版) ,沒有收入。還有《梵語語法波你尼經概述》已刊載于《語言學論叢》第七輯(一九八一年 出版),并且可能出單行本,也沒有收入。這里只留下另一篇講語法理論問題的文章。關于 文藝理論的資料和意見已見于《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一九八○年版),這里只收了單獨 發表過的一篇短文。

     這些文章多半是介紹,沒有很多新義,但也表示了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因為所介紹的在 我國還不大有人論到,所以輯成一集以便于有關的研究者參考,或則不為無用。我寫文時盡 管力求把話說得明白,但仍然是供同行和關心的讀者看的,不是通俗的解說,恐怕對于一般 讀者略嫌艱澀;受內容影響,行文也不免有點陳舊;不過我希望大部分還能使讀者看得下去 。我并沒有系統地提出什么理論,文章又不是一時之作,因此,在探索中提出問題和發表意 見,各篇也不盡一致。年老多病,無法核定全書;這些情況想能得到讀者鑒諒。至于謬誤之 處自然希望得到指正。

     有兩點需要贅述幾句。

     一點是看本書各篇就可以知道的。這就是我盡量探尋原始資料,核對本來面目。我對印 度古代文獻當初一開始涉獵,就感覺到原來自以為知道的多不可靠,而許多常見到的表述又 往往同實際情況不盡符合。印度古籍和中國古籍類似,歷來有紛紜的解說,斷章可以取義, “六經”可以注我,容易作“各取所需”式的引用和解說。近代和現代的西方人和印度本國 人的一些說法各有各的來源和背景,不能一概認為信史和結論。對古文獻的研究又隨著人類 的科學和思想的發展而與時俱進,不會停滯于一點。我依據這一點認識就注意言必有據,據 必核對原來情況;重分析而戒籠統;同時又注意到邊界的“模糊”,注意各種文獻“信息” 的復雜性,避免簡單化,不輕下論斷;要求分析而不割裂,概括而不含糊。當然,這些只算 是我心中懸的目標,自己未必都能做到,不過力求不盲從而已。

     另一點是從這些文章中未必能看出來的。這就是我對人類古今文化互有關聯的看法。我 雖是無所歸屬的“雜家”一類,對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有的略見皮毛,有的只在門口張望 ,有的還未知門戶所在,可是也不能沒有自己的“參照系”(這個詞現已超出自然科學范圍 ,成為普通用語,也許可以說意義是“多維座標”,同常用的“觀點”一詞不見得一致,而 意義比較清楚。不過我的理解未必正確)。我從小讀中國古書,稍長又學外國語文,都未學 通;二十年代在少年時就受到新舊各方面的思想浪潮沖擊;三十年代第一年來到北京,四十 年代初到了印度,所接觸的非常雜亂;但我感覺到雜亂之中又有正的和負的聯系,無論在主 觀方面或客觀方面,要孤立和割斷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講印度的古代,心目中并沒有忘記 印度的現代,甚至我是為現代而追尋古代的。印度有“古之古”和“今之古”;可以由今溯 古,也可以由古識今;古今之間有異中之同,又有同中之異。西方人論述印度文化也有各自 的不同說法,都各有“來龍去脈”,不可一概而論。中國和印度都是多民族的國家,都有古 老的文化傳統;各族文化的主從,古今之間的斷續,大可研究。研究必須盡力依據原始的文 獻和文物的資料,并力求利用現代的科學發展所得結果來照明;卻又不應牽強附會以標新, 必須依據實事以求是。印度文化中最觸目的是極對立的可以統一而仿佛和平共處。(馬克思 早已指出這一點。)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到往往向兩極端猛烈擺動。印度標榜“一”, 中國標榜“中”,其實兩國的文化都既不是單一,也不是中庸。我們不能把文獻中的口號和 理想當作實際。有時這些毋寧是實際的反面:正因為不能這樣,所以才高呼要這樣。我總是 覺得,印度之古可以有助于了解印度之今,由了解印度也可以有助于了解我們的祖國。不過 探索的條件是科學的態度和具體的分析以及從聯系和變化中觀察,并比較其異同。這是我自 己的想法,也未必是自己所做到的實際。本書中有關于泰戈爾的一篇文章,似乎不倫不類, 其實正是想借此說明印度的古今文化的變異和延續以及東西方文化的沖突和匯合。順帶也在 此作一句說明。

     另有一點要說明的是:所謂文化一詞本來意義含糊,范圍廣泛。這些文章只是論述了印 度一些文獻中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表現,介紹了一點情況,提出一點意見。書名為了簡明只題 “印度文化”,有夸大之嫌,其實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而已。

     最后,我對那些使我能得到這一點點知識并能寫出這幾篇粗疏文章的中外存歿諸位師友 ,表示感謝和懷念之情。同時,“愿以此功德,回向諸有情”,也為養育我的祖國獻此涓滴 。

 

          

              

版權所有 國學時代文化發展公司網絡部 Copyright©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业县| 闽侯县| 兴海县| 东乡县| 桐梓县| 彰化县| 九寨沟县| 灌南县| 攀枝花市| 夏河县| 香格里拉县| 武邑县| 沙坪坝区| 宜兰县| 莱阳市| 海丰县| 施秉县| 云阳县| 会理县| 静宁县| 禹城市| 潮安县| 化州市| 图们市| 高唐县| 怀宁县| 青河县| 遂溪县| 呼伦贝尔市| 绥阳县| 南康市| 扶绥县| 突泉县| 定日县| 江山市| 临朐县| 聊城市| 会东县| 乐至县| 武威市| 玉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