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系統論述中國通史的通史著作。
1941年,該書第1版,從原始社會到清代中葉,先后分兩冊在延安出版。以后,作者對本書重新改寫,分冊出版,自1953年至1965年,共出版了4冊,寫到隋唐五代。終因病逝世,未能完成全部改寫計劃。本書是作者史學研究的代表作。
本書在"中國通史"的著作史上,具有開創作用。其特點在于:第一,肯定了勞動人民創造歷史,否定了舊史書以帝王將相為歷史主角的觀點。第二,把階級斗爭理論作為研究歷史的基本線索,著重敘述了階級壓迫和階級反抗夕肯定了中國各族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壓迫的偉大傳統。第三,運用社會發展規律分析中國社會,將中國歷史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各階段。進而把中國封建社會劃分為初期,中期、后期三個時期,說明它并非停滯不前,而是處于螺旋式的發展過程,與舊史學是古非今的觀點劃清了界限。第四,重視生產斗爭的描述,尤其重視古代的科學成就,證明中華民族有著久遠的豐富的創造性的科學傳統,借以提高民族自信心。第五,說明中國自秦漢起的長期統一,經濟高度發展和文化進步,促使漢族形成為相當穩定的共同體。它既不是國家分裂時期的部族,也不是資本主義時代的資產階級民族,而是在獨特的社會條件下形成的獨特的民族。1950年以后完成的4冊修訂本,除保留了舊本的這些特點外少又形成了一些新的特點。第一,強調中國是多民族的.統一國家,應平等對待國內各民族。對曾建立過政權的少數民族,如資料較多,便立專節專章,使之與漢族王朝并立。在論述少數民族與漢族關系時,力求擺脫大漢族主義的影響,公正論斷。對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更予以充分肯定。第二,重視文化史的描述。各個朝代都有論述文化的章節,尤以文學方面的描述最為精彩。此外,在科學技術發展方面,對天文、歷算、醫學、博物、水利、礦冶的成就,也有比較詳細的介紹。第三,盡量吸收考古發掘的新成果。舊本說周口店"北京猿人"是"黃河流域最早的居民",修訂本則及時吸收"丁村人"、"山頂洞人"等新發現,說明由"北京猿人"到現代人進化的過程。修訂本還專立"原始公社的遺跡"一節,.敘述了新石器時代的各重要遺址及其文化,對中華民族的遠祖作了概括的說明。第四,根據歷史主義的觀點,對帝王將相進行科學分析。既承認他們有壓迫剝削人民的一面,又充分肯定他們中的某一些人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確實起了推動歷史進步的作用,克服了舊本中的一些非歷史主義的傾向。
(王克奇)
3、 中國近代史
范文瀾著 新華晉綏分店1947年第1版 29,7萬字 彩色地圖1幅 黑白插圖6幅。
本書是一部中國近代史著作工作者1945年在延安時所寫。該書所敘內容的時限跨度為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對抗瓜分野心的義和團反帝運動這61年間。
在1840年之前的中英貿易中,鴉片成為決定性的商品。隨著英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鴉片輸出量逐年增大。中國封建統治者階級腐化墮落,無法阻止大量白銀因鴉片輸入而逐年擴大外流。最后必須一戰,戰敗者是滿清王朝。在統治階級腐敗墮落、投降外國侵略者、大量出賣民族權利的時候,中國產生了反英反滿的人民武裝。反英武裝一部分是人民自發的組織,一部分與反英的地主官僚合作,受他們的領導。反滿武裝一般都是人民秘密的組織。反英武裝發展為反帝運動,反滿武裝發展為反封建運動。鴉片戰爭后,外來資本主義的新式剝削,破壞了中國手工業,使數千年來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合成一體的社會機構開始在某些地區趨于瓦解,更嚴重的是促迫滿清統治者在全國范圍內大幅度增加對人民的剝削,致使鴉片戰后10年間,中國社會驟然出現史無前例的大動蕩。新的人民反封建運動,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發生了,而揭開這民主主義革命序幕的,就是太平天國革命運動(1850年一1873年)。為撲滅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外國侵略者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1年至1861年)。戰前的統治集團內部,疑忌"外援"的頑固派掌握大權;但這場戰爭使頑固派產生分化。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洋務派占據了優勢,開展了所謂"自強"的洋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導致了第一次割地狂潮(1862年至1894年)。為重新瓜分中國,日本又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導致了第二次割地狂潮(1894年至1898年)。這時期,清朝內部發生了第一次改良主義運動,即戊戌變法(1895年至1900年)。義和團反帝運動(1895年至1901年)也大規模地發展起來。
(姜靜楠)
4、捻軍(全6冊)
范文瀾等編
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年第l版 182.6萬字本書是有關捻軍的一部大型資料專輯。它是由中國史學會主編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的一部分,由范文瀾,翦伯贊、聶崇岐、林樹惠、王其榘共同編著。全書共分6冊,包括3大部分:第1部分是專著綜合,包括:.平捻篇、求闕齊弟子記、淮軍平捻記、霆軍紀略、磨盾記實、兩淮戡亂記,另還有附錄篇,有星烈日記匯要、鴻雪因緣圖記、茌邑吉懸、斯未信齊文編、蔣子瀟先生運集、王文直公遺集、宦豫紀事、蒙難追筆,等等。第2部分是活動地區,記載捻軍在安徽、河南、湖北、江蘇、陜西、山西、直隸、山東等地的活動情況。本書第2、3、4冊輯錄這部分的資料,選錄了各省的一些縣志,還有豫軍紀略、河南軍情探報、山東軍興紀略等專著。第3部分是函牘文集。第5、6冊輯載,共50篇,包括:李文忠公全集、左文襄公全集、劉武慎公遺書、養晦堂文集、養知書屋文集、馬中丞遺集、十三峰書屋文集、李文清公遺集、空青水碧齊詩文集、思貽堂集、退補齊詩文集、實其文齊集、堅白齊集、知止齊遺編、周憩亭集、清麓文集、損其先生全書、臣鼐致李鴻章函、學呂致學劍樓主人書、僧某致芝生書、遠志齊稿、望三益齊詩文抄、潘方伯公遺稿、心白日齊集、百柱堂全集、知止堂集、麓生詩文合集、無夢軒遺書,等等。本書書首附有"捻軍資料叢刊徵引書目",注明卷數、著者、出版時期,有的還略注解題。在選輯的各篇文字之首,還注明了它在原書的卷頁次第,查閱比較方便。
捻軍是太平天國革命前夕,在中國北方興起的聲勢比較大的農民起義武裝,在南方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天地會。太平天國初期,一部分天地會員是同捻軍合作的,但捻軍的活動區域和太平天國革命軍相距太遠,因此,同太平天國并沒有什么聯絡,但當太平天國勢力發展到長江下游時,天地會與它分道揚鑣,而捻軍卻和它結合起來,互相呼應。在天京陷落后,有一支太平軍正式加入捻軍,共同活動了3年多。捻軍前后活動近20年,縱橫安徽、河南、山東、直隸、陜西、山西、湖北等省,是北方農民的大規模武裝起義,給滿清封建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同時也是太平天國革命在北方的再起和擴展,通過它可以看到當時農民起義的普遍性和堅強性。本書選錄的資料非常全面,內容比較豐富,是研究當時捻軍活動的重要史料,同時對研究太平天國革命軍的活動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王一方)
5、《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
暫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