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二十世紀大師

 

陳寅恪

(照片缺)


相關網站

 


inde1111.gif (188 bytes)

《柳如是別傳》研究之五

釋陳寅恪“古典今事”的解詩方法

               胡曉明

一、“古典今事”方法的提出及其學術淵源

 “融古典今事(情)為一”,這是陳寅恪特創的解詩方法之一。也是現代中國詩歌學術研究中最具有創發力的方法建樹之一。這一方法貫穿陳寅恪的治學歷程始終以及學問世界的方方面面,應該說也是他最具個人特色的治學方法之一(同時也是他運用最為純熟的詩歌寫作方法,我將另文專論)。據現有材料,從最直接的學術淵源來說,陳寅恪應得力于兩部詩學著作。一是楊鍾羲的《雪橋詩話》。楊氏曾與王國維同直清南書房,王氏自沈之次日清晨,首至頤和園魚藻望尸而哭。以此情理推之,亦是與陳氏有交往的重要友人。吳宓《空軒詩話》第一則略云:

  《雪橋詩話》正集十二卷,續集八卷。遼陽楊鍾羲撰集。劉氏求恕齋刻本。陳寅恪嘗勸余讀此書。謂作者熟悉清朝掌故。……正集卷十二末,條述本書撰述大旨,謂“大抵論詩者十之二三,因人及詩、因詩及事,居十之七八。不卷括一代詩之全,而朝章國故、前言往行、學問之淵源、文章之流別,亦略可考見”云云。

  《雪橋詩話》的撰作體例與詩學旨趣,必對寅恪發生影響。另一部書即錢謙益的詩學名著《錢注杜詩》。陳寅恪少讀錢氏之書,即深服其學問淵博。晚撰《柳如是別傳》,特為指出:

  牧齋之注杜,尤注意詩史一點,能以杜詩與唐史互相參證,如牧齋所為之詳盡者,尚未之見也。……細繹牧齋所作之長箋,皆借李唐時事,暗指明代時事,并極其用心抒寫己身在明末政治蛻變中所處之環境。實為古典今典同用之妙文。

  然而陳寅恪最早自覺揭示此一方法最明確的文字,則是一九三九年刊出昆明《清華學報》的《讀哀江南賦》一文:

  古今讀哀江南賦者眾矣,莫不為其所感,而所感之情,則有淺深之異焉。其所感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較多。蘭成作賦,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雖不同物,若于異中求同,同中見異,融會異同,混合古今,別造一同異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覺,斯實文學之絕詣,而作者之能事也⑵。

將這一方法給予相當高的評價。近十年之后,他又在《清華學報》上發表《白香山新樂府箋證》,進而對古典今典從解詩方法的角度加以更為具體的限定性辨析。略云:

  凡詮釋詩句,要在確能舉出作者所依據以構思之古書,并須說明其所以依據此書,而不依據他書之故。若僅泛泛標舉,則縱能指出最初之出處,或同時之史事,其實無當于第一義諦也⑴。

這樣一來,古典不只是泛泛的“出典”(因為出典可能不止一處),今事也不只是泛泛的“同時之史事”(因為同樣的史實還有更為深細的時、地、人因素以及極復雜的個人性感受),這就更清楚地解釋了以前提出的“同”與“異”的問題。

  根據黃萱《懷念陳寅恪教授在十四年工作中的點滴回憶》,陳寅恪晚年對這一方法有兩句很重要的總結:

  中國詩與外國詩的不同之處,是它多具備時、地、人等特點。

  詩若不是有兩個意思,便不是好詩。

  第一句話是強調“今典”中的要素,第二句話簡直將此一方法說成是內在于中國詩歌中的本質,是好詩的標準。用極平白的語言,說出了什么叫做“同異俱冥、今古合流”。

  綜合上述三段引文,從詩學自身的學理上說,仍含有三個問題有待探論:(一)在傳統詩歌辭語典故中,每一個典故,明顯應有一辭語系統。怎樣才能知道什么是屬于“第一義諦”的寫作依據?辭語與辭語之間的關系究竟是什么樣的一種結構?(二)按理,依“用古典以述今事”的通則,讀者就應該將自己的知解力放在第一位,亦即對古典了解越深透,對于今事了解也越深透。那么,為什么陳寅恪偏偏要說“其所感之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較多”,將讀者的感受力放在第一位?(三)為什么陳寅恪將“融古典今事”的寫作,視為文學之絕詣、作者之能事?這里有沒有中國古代詩歌實際創作情況的依據?有沒有傳統詩學或文學美學的學理依據?

  從三十年代《庾信哀江南賦與杜甫詠懷古跡詩》《讀秦婦吟》,到四十年代《元白詩箋證稿》,盡管陳寅恪這一方法已經得到相當自覺、充分的運用,但是,只有到了晚年《柳如是別傳》中,才真正得以爐火純青的表現。⑶因此,我們將廣泛采用這本書中豐富的實例,來回答以上三個問題。同時,在這篇文章中末尾,我們試圖對于陳氏“古典今事”說的未盡之義,給予盡可能詳盡的理論闡發。

二、辨析詩歌古典故實的語義系統

  陳寅恪在《別傳》的《緣起》中發揮曾在《元白詩箋證稿》中運用自如的經驗:“解釋古典故實,自當引用最初出處,然最初出處,實不足以盡之,更須引其他非最初而有關者,以補足之,始能通解作者遣辭用意之妙。”⑷譬如,錢牧齋《有美詩》“眉憮誰堪畫?腰纖孰與扌需”一句中的“扌需 ”字,最初的出處是《考工記》注以及《毛詩》鄭箋。但是無論《考工記》注或《毛詩》鄭箋,這個字都僅是用來指木匠對于材料的“柔而滑之”的加工,或女子對于衣服的揉搓之功。與“腰纖”是不相干的。但是《西廂記·千秋節》“百般扌需就十分閃”,⑸就可以用這個字來指腰肢的柔滑與攪腰之手的動作及情態。如此才可能懂得風流教主錢牧齋“遣辭用意之妙”。陳寅恪在《別傳》的另一處,解說陳子龍的一聯詩時,又明確用“第一出典”、“第二出典”、“第三出典”這樣的分析用語⑹,由此看來,典語應有一個自足的系統。系統中的詩意或是揚棄的關系,或是并列的關系,或是遞進的關系,或是隱含的關系。有時候,第一出典僅是一個提示,詩人真正的用意卻隱含在鄰近第一出典的相關辭語中。諸如:

  例一:陳子龍《秋潭曲》,是崇楨六年,即與河東君相識的第二年,與她同泛舟于松江白龍潭時所寫的詩。結句“同心夜夜巢蓮子”,陳氏指出這里用《古今樂府·楊叛兒》第五首“歡欲見蓮時,移湖安屋里。芙蓉繞床生,眠臥抱蓮子”,本來已完成此一典語的考釋。但他認為更應擴散及于這首古樂府的舊題即《楊伴兒》。在他看來,倘沒有這一擴散,說這里表達了陳子龍“情現乎辭”的心理,仍然泛而不切⑺。

  例二:陳子龍《蝶戀花》一詞,是有感于有情人終將散離于天地之間的沉痛之辭。其中“淚痕落盡紅明滅”一句,直接出典即元稹《古決絕詞》三首之二“感破鏡之分明,睹淚痕之余血”。但是元稹此詩“矧桃李之當春,競眾人而攀折”“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終不我奪?”正是陳子龍《蝶戀花》真正“結語所致意”之處⑻。這是由一句指涉到其它句子,掘出隱含的詩意。

  例三:牧齋《題畫》“戚戚秋聲卷白波,青山斷處暮云多。沉沙折戟無消息,臥看千帆掠檻過。”很明顯,用杜牧“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辭意。其中“前朝”即用來寓指牧齋亡明的傷悼。但是一般人想不到這首詩的詩意,更應隱含在杜牧“東風不與周郎便”一聯中,因為牧齋當時到金陵的目的,正是為了迎接鄭成功從長江進攻江寧的船隊,只是等到九月,風向變易,牧齋才沒有繼續等下去⑼。這樣的用典,正是將詩意擴散加大了容量。

  陳寅恪的這一發現十分重要,其意義在于掘發原詩字面沒有的意思,而這樣的意思又并非是由猜謎而來,古典實際上已提供了一把開啟的鑰匙,由此及彼,用這專用的鑰匙才能打開詩意的秘奧。

  有時候,第一出典與第二、第三出典的關系旨相互加強、重疊的關系。詩歌典故運用的魅力,往往正是利用詩語的層累效果,擴展其容量,達到以少總多的妙境。諸如:

  例四:陳子龍《吳閶口號》之十“芝田館里應惆悵,枉恨明珠入夢遲”,乃用《洛神賦》《神女賦》等為第壹出典,李義山《可嘆》等句為第貳出典,溫庭筠《偶題》等句為第叁出典。“頗疑此時河東君有詩篇投贈臥子,而臥子深賞之也。‘入夢’之明珠,即‘因夢寄江淹’之‘紅錦緞’也。”三個出典的關系,是相互重疊、加強文意的關系。使詩意具有高度的濃縮。

  例五:柳如是《夢江南·懷人》,是一組別后相思的詞。其中“人去也,人去畫樓中。……端有夜來風”一句,亦有三個出典,第一出典即李義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點明所思的地點(即松江南樓);第二出典即《玉臺新詠·夜來曲(柳渾)》“颯颯秋桂響,悲君起夜來”,點明相思的主人(柳姓)以及相思的時間(秋);第三出典即李清照《怨王孫·暮春》“門外誰掃殘紅,夜來風”,點明相思的心情之悲以及回憶中的分離的時間(暮春)⑽,三個出典亦是相互重疊的關系,使詩意猶如織錦,綿密深厚,言簡味長。

  有時候,詩歌辭語可能存在相反或不同的幾個出典,但是巧妙的是,不同的意思可以并存于詩意之中,這也正是“異中求同”的佳例。諸如

  例六:牧齋《贈濮老仲謙》“少將楮葉供游戲,晚向蓮花結凈因”一聯。濮仲謙是著名蘇州藝人,晚年曾遁入空門。據考證,六十歲以后亦曾為河東君制作弓鞋。因而,在陳寅恪看來,“蓮花”,即可釋為結遠公蓮社之凈因,亦可釋為助潘妃細步之妙跡⑾。這是兩種相反的意思,并存于同一典故。

  例七:程孟陽《朝云詩》第五首“主客瑯王干 情爛熳,神仙冰雪戲迷藏”一聯,或用李白《寄遠》“朝共瑯王干 之綺食”,表明美食;或是用張衡“美人贈我金瑯王干 ”,表明詩章酬和;或是用杜甫“留客夏簟清瑯王干 ”,表明實寫竹簟,與上下聯“粉汗”、“冰雪”相照應⑿。這是不相同的意思,可以并存于同一典語。

  有時候,典故的字面意思非常隱曲,全靠說詩人全面深入掌握材料,體察詩人細微心境與具體生活情境,才能說出其真正意蘊。諸如:

  例八:柳如是《夢江南·懷人》“鳳子啄殘紅豆小”,首先是互易杜甫《秋興》八首之八“紅豆啄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中的“鸚鵡”“鳳凰”兩辭,其次,之所以將“鳳凰”改為“鳳子”,因“鳳子”即是“蛺蝶”,即含有欲做韓憑夫婦之蛺蝶之意⒀。此一層濃重的相思欲死之情,典故字面看不出來,也不一定提供證據,端賴說詩人的細心抉發。

  例九:程孟陽《正月同李茂初沈彥深郊游,次茂初韻》“貯得瑤華桃李時,尋花舍此欲何之?陶情供具衰年樂,送老生涯畫史癡”,因程孟陽工于人物肖像畫,又曾為河東君畫像,故用《晉書·顧愷之傳》“畫史”之典。陳寅恪又指出:“孟陽以能畫而癡絕之顧虎頭自比,固甚確切,但未具顧氏棘針釘鄰女畫像之術,以釘河東君之心,殊為遺憾”⒁。這一層意思,正是讀詩人的補充,十分合符作詩人的生活情境,使解詩變得真切而又富于故事性。

  例十:陳子龍《自慨》四首之四“難偕紫府仙人夢”,即用許長史《真誥》之語,原意是“夢天闕榜名”。誰知“后來牧齋即取《真誥》之語,以絳云為樓名,暗寓河東君之原名,然則河東君與陶隱居殊有文字因緣,而陳楊關系未能善終,豈‘難偕紫府仙人夢’之聯,乃其詩讖歟?”⒂這樣解詩,須通識作詩人的整幅生活脈絡,才不致于流于臆說。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第一,陳寅恪之所以要說“其所感之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較多”,是有他的道理的。解詩人并非一冷冰冰的解剖者,他貫注于詩歌本文中的感情越深入,他就越能夠全幅體會到詩歌中的典故的已含之意及未盡之義。從例詩之一、二、八、九、十均可見出。第二,典故辭語不僅有文獻的系統,如《文選》系統、史書系統、唐詩系統等,更有詩義結構的內在系統。結構關系因作品而異,或是并列,或是背出而合訓,或是連環而加強文義。從例詩之四、五、七最可見出。

三、考釋詩人結語致意的特定事件

  所謂今典,即當代史事、或當前故事、當事人之間的文字與物品交涉,以及在詩人結語致意時的特寫使用。有時候,當代史事與特寫個人生活情境之間,是一種層層深入的關系。諸如:

  例十一:牧齋《顧與治書房留余小像自題四絕句》之四“褪粉珠絲網角巾”一句,即含蘊豐富的今典。今典之一,網巾是明室標幟。周暉《續金陵瑣事》:“太祖一夕微行至神東觀,見一道士結網巾,問曰:此何物耶?對曰:此網巾也,用以裹之頭上,萬發皆齊矣。次日,有旨召神東觀結網巾道士,命為道官,仍取其網巾,遂為定式。”其二,網巾含有當代烈士故事。戴名世《畫網巾先生傳》“……先生既失網巾,盥櫛畢謂二仆曰:衣冠歷代舊制,網巾則我太祖高皇帝創為之,即死,可忘明制乎?取筆墨來,為我畫網巾上。畫已,乃加冠。二仆亦交相畫也。每晨起以為常。軍中嘩之,呼曰畫網巾云。(王之綱斬之,)挺然受刃于泰寧之杉津。泰人聚觀之,所畫網巾,猶斑斑在額上也。”其三,網巾亦含有牧齋的學生兼友人的烈士故事。據《小腆紀傳》:“瞿士耜張同敞在桂林諭降不屈,死之”條:“同敞手出白網巾于懷,曰,服此以見先帝。”⒃可見,牧齋此詩,從一個細小的制度風俗層面,逐層深化為個人生命所關涉的情境層面,不僅包含著一般的故國情思,而且寓托著深切的個人感受。這自然不是泛泛標舉“同代之史事”的說詩人所能達到的境地。

  有時候,今典中所包含的當事人之間的文字情緣,帶有層層關鎖、絲絲密扣的暗碼性質。非細針密線的黏合材料功夫不能使之清楚呈現。諸如:

  例十二:柳如是《春日我聞室作,呈牧翁》中“此去柳花如夢里”一句,泛泛讀去,只能得出一份惘惘之情,很難確知河東君此時的心理活動。陳寅恪認為這句首先關涉陳子龍《補成夢中新柳詩》,不僅字面上有“夢”字、“柳”字的關涉,而且這首詩有“太覺情多身不定”的情思恍惚之語,是崇楨六年陳子龍為河東君“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深情相思之作。其次,河東君此句詩,又關涉陳子龍《滿庭芳》詞“無過是,怨花傷柳,一樣怕黃昏”,是崇楨八年陳子龍與河東君分手的傷心之辭。“河東君此詩與臥子《夢中新柳》詩,同用一韻,殊非偶然。蓋因當日我聞室之新境,遂憶昔時鴛鴦樓(與陳子龍同居之松江南樓)之舊情,感懷身世,所以有‘淚漫漫’之語,能通此旨,則以下諸句皆可迎刃而解矣。”不僅如此,河東君此句詩又關涉接下來牧齋的和詩《河東君春日詩有“夢里”“愁端”之句,憐其作憔悴之語,聊廣其意》詩。詩有句云:“早梅半面留殘臘,新柳全身耐曉寒。從此風光長九十,莫將花月等閑看”。陳寅恪指出:“牧齋既深知河東君‘夢里’‘愁端’兩句所指之事實及心理,因和韻以寬慰之。牧齋此詩寬慰之詞旨,實在其后四句。……‘新柳’乃指臥子《補成夢中新柳詩》之‘新柳’,自不待言。……牧齋‘新柳全身耐曉寒’句之意,尚不止摹寫河東君身體耐寒之狀,實亦兼稱譽其遭遇困難,堅忍不撓之精神。蓋具有兩重意旨也。。”由此可見,“柳花”作為一前后關鎖之今典,“不僅寫景寫物,亦兼言情事。此非高才,不能為之。即有高才,而不知實事者,復不能為之也。幸得高才,知實事而能賦詠之矣,然數百年之后,大九州之間,真能通解此旨意者,更復有幾人哉?”⒄這一詩例,是陳寅恪今典分析中最為精彩的解詩之作。王湘綺曾說:“詞章知難作易。”信乎!

  有時候,今典中包含著豐富的生活細節,可藉以反映出詩人性格、心理、甚而生理諸特征,可達到說詩如說故事的效果。諸如:

  例十三:牧齋《冬日同柳如是泛舟有贈》“每臨青鏡憎紅粉,莫為朱顏嘆白頭”一聯,“憎紅粉”不僅以張承吉詩“卻嫌脂粉污顏色”為古典,紅粉與白頭不可泛泛讀過,當與特定的生活細節相關⒅。首先與題《河東君傳》之白牛道者謂河東君“冬日御單袷衣,雙頰作朝霞色,即之,體溫然”一今典相關涉。“或者河東君當時已如中國舊日之乞丐,歐洲維也納之婦女,略服砒劑,即可御寒,復可令面頰紅潤。”其次與陳子龍為河東君而作的《長相思》“別時冷香在君袖”一句相關涉,謂河東君應如《紅樓夢》中的薛寶釵服用冷香丸(即砒劑)。第三,與河東君詩句“憑多紅粉不須夸”、“雪里山應想白頭”相關涉,證明河東君淡掃蛾眉與心儀牧翁。最后,此詩典又衍變成故事,與筆記野史中所傳“烏個頭發白個肉”相關涉,可見史文蛻嬗(即野史與詩文之演變關系)之跡⒆。如此說詩,不僅非常富于生活細節,且從心理透入生理特性。如此解詩,非透徹挖掘全部材料不能辦。

  例十四:陳子龍《臘日暖甚……》“今日剪刀應不冷,吳綾初換畫樓人”(古典即元稹《詠手》“因把剪刀嫌道冷,泥人呵了弄人髯”),今典即陳子龍《蝶戀花·春曉》:“故脫馀綿,忍耐寒時節”及牧齋《有美詩》:“輕寒未折綿”。陳寅恪指出,此“馀綿”,即《紅樓夢》第一九0回“候芳魂五兒承錯愛”中的絲錦短襖⒇。因此,這又是描寫河東君生活細節與身體特性之筆,未可以泛語視之。

  例十五:陳子龍(同上)“簡點鳳鞋交半折”,其今典即劉鑾五《石瓠》“濮仲謙”條,河東君自愛其纖足之美,又與河東君初訪半野堂戴幅巾著男子服,然仍露其纖足一事相關涉⑴。由此可見,陳寅恪解詩,決不以字面講清楚為滿足,他更要探賾求隱,深入挖掘辭語典掌中人物生活與心理的豐富細節,如此解詩,已由詩語的賞析層面,進而深入到小說與紀實文學的層面。

四、同異俱冥、今古合流的境界如何可能

  指涉繁密的古典語義系統,前后關鎖的人物心理層面,高妙精準的寫作能事,婉曲周詳的情感扣合,豐富細致的生活細節,陳寅恪的古典今典合一說詩,使我們真正進入古典詩詞精細優美的審美世界。下面,即以一首被陳寅恪稱為“明末最佳之詩”,看今典古典所合力創造的藝術境界。例十六:柳如是《次韻奉答》一詩,是酬答牧齋崇楨十三年《冬日同如是泛舟有贈》之作,詩的主旨是表達對于牧齋心許之意⑵。詩云:

  誰家樂府唱無愁,望斷浮云西北樓。漢佩敢同神女贈,越歌聊感鄂君舟。春前柳欲窺青眼,雪里山應想白頭。莫為盧家怨銀漢,年年河水向東流。

  第一聯:古典用《北史》“無愁天子”驕奢荒唐之事,以及《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君暗臣明之典,今典竟指崇楨帝為亡國之暗主,而錢牧齋為高才之賢臣。從詩歌結構來說,以君臣關系發唱,道出男女之辭,既古老又新鮮。君臣關系的可賤與虧缺,恰反襯出此一知己情緣的可貴與圓足,正是從亂世人生背景中來珍愛有情世界的呈露。“牧齋見此兩句,自必驚賞,而引為知己”。

    第二聯:古典用《韓詩》漢皋神女為鄭交甫解佩,及《說苑·善說篇》越人歌“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故事,河東君取兩典聯用,以神女指自身,以鄂君指牧齋,一男一女,意旨通貫。“其巧妙誠不可及也。”今典一則含有河東君與錢牧齋以知己相感相惜之意,另一則又與今日水濱泛舟之情事尤為相適。從詩義脈絡看,為下面的相知相感,鋪下了一個極富于時間的神圣性與唯一性的背景,言切而旨長,語簡而意深。

  第三聯:古典用劉禹錫“雪里高山頭早白”詩語、阮步兵“青眼”向知己典,及史邦卿“青未了,柳回白眼”詞語,今典即針對牧齋“每臨青鏡贈紅粉,莫為朱顏嘆白頭”詩語。牧齋“憎紅粉”一語極妙,既典雅,又切當,河東君與之相接的典語“窺青眼”,正是又典雅又切當。牧齋表達的是對河東君極富個性的愛慕之意,以及自己爭取河東君的信心。而河東君辭鋒相接,對牧翁報之以知己性情之語。

  末聯:古典以《玉臺新詠》《歌詞》“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頭上金釵十二行”“平頭孥子擎履箱”“恨不嫁與東家王”為第一出典,以李義山《代應》詩“本來銀漢是紅墻,隔得盧家白玉堂”為第二出典,今典以錢牧齋《次韻答柳如是過訪山堂贈詩》“但似王昌消息好,履箱擎了便相從”為第一出典,以《永遇樂》詞“東流河水,十二金釵敲折。何日里,并肩攜手,雙雙拜月”為第二出典⑶。前塵后緣,絲絲關鎖,如五音繁會,絲竹交響,組成一曲含蓄優美的愛情詠嘆。其中又以“河”、“東”、“君”三字,點出此詠嘆的主題所在。以陳寅恪融化古典今典的標準看,這首詩歌遣辭用意,“真可謂能所雙亡,主賓俱化,專一而更專一,感慨復加感慨。”這首詩“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雖不同物,若于異中求同,同中見異,融會異同,混合古今,別造一同異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覺,斯實文學之絕詣,而作者之能事也。”陳寅恪稱為“明末最佳之詩”,“當時勝流均不敢與抗手”,信哉!

五、古典今事:詩美學之分析

  這篇文章,雖以《別傳》為討論中心,實又蘊含著不少值得探論的詩學理論問題,下面,從傳統詩論與現代西方詩學的進路,以申論陳寅恪“古典今典”說中未盡之義。

  1,抒情與敘事。人們一般將詩歌分為抒情與敘事兩大類。抒情美學的品質是:用語言符號構成表現其內在的精神特質、精神性格,相反,敘事藝術則通過指涉性(referent)符號的運用,外在地投射他們所創造的世界。抒情美學關心的是情感“體驗”,個別性而向普遍性敞開,而敘事藝術則更關心“經驗”,從經驗出發的特殊性的場合的獨特感受。我們如果將陳寅恪的“古典”看作抒情美學的象征性(symbolization ),而將“今典”視為敘事藝術的指涉性(referentiality),則今典古典合一的詩歌寫作可視為“敘事的抒情詩”或“抒情的敘事詩”,抒情可以轉化為敘事,敘事也可以轉化為抒情。亦即陳寅恪所說的“史文蛻嬗”。于是,可以提供一種西方美學傳統分類之外的新美學品質。內在的精神生活既是其表現對象,內在世界的投射及其反應與歡樂的痕跡、飛鴻雪泥般的人生經驗,亦是審美創造的目的。這是兼有生命的內斂自足與生命的感通融合的東方美學。交流的當下性、創造的獨特性,與形而上的抒情傳統思想之流的永恒性、延伸感,在這里統一在一起。精神能量既保留在一種“事”中,也延伸到一種“理”(Idea)中。

  2,表現與感應。我們常常將藝術語言理解為“表現”。即單單強調作者對于自我的呈露,以我為主的傳達。其實,深度的藝術語言乃是一種“感應”。對于傳達對象的溝通與印心,亦即陳寅恪所說的“思旨印合”。今典中有古典,古典中有今典,能所雙亡、主賓俱冥,這就超出了藝術表現自我這一淺見,透入生命照面、靈心呼應的層面。這里涵有東方藝術精神的一個重要秘奧。

  3,記憶與交流。一般人都認為詩歌語言主要是交流功能。今典則昭示了詩歌語言有貯積功能,將記憶中的情愫靜靜釋放。這亦是東方藝術的魅力之一,即極富于內省功能。利用詩語作內省的工具,希望理解現在,并重新找回情感中的過去。這樣的詩,就是對主體自身的反觀。對那些企圖為將來進行反思和重新復原記憶的人而言,成為一種具有優勢的語言模式。我們從本文中的“關鎖型典故”中,可以看到這一美學品質的極佳例證。

  4,棱鏡與心屏。抒情對象通過想像進入詩人情感,在古典之棱鏡中,抒情對象不是一般對象,而成為藝術對象,然而在今典的心屏之中,抒情對象又由藝術對象回歸于日常人生對象,由古典今典的共同作用,這就將藝術與人生天衣無縫地融合為一體了。我們可以從這個意義上理解陳寅恪所說的“同異俱冥、今古合流”。同,可以理解為生活世界,異,可以理解為藝術世界。

  5,比興問題。“興”是中國古典詩歌的詩學原點與根本大法。“興”首先是眼前景、心中事、當下情在詩人心中所引起的創作沖動。亦即詩歌原質中最基本的感發力。有“詩興”的詩歌必然保證審美表現的相當的新鮮度。而詩興與創作沖動的聯系,使中國詩歌非常注重某一特殊的從經驗(而非超驗)出發的場合,以及某一特定、不可重復的時刻的強烈感受。這是中國詩從《詩經》《楚辭》以來的傳統中的深層要素。《詩經》中的“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以及“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楚辭》中“朝夕”句式的不斷重復,均是飽含詩興的佳例。“興”義經過漢儒的詮釋衍生,更與具體、特定的“事”、“情”相關聯,使第一次詩興都成為不可重復、不可替代的創造。

  另一方面,興義在中國傳統詩學中的固定用法,又與“引譬連類”、“興者比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等說法相關聯,與“寄托”、“意境”、“言有盡而意無窮”相關聯。這又使“興”義不僅具有上述直接性、當下性、感發力、唯一性之外,更涵具延伸性、間接性、厚味、深釀性等特點。在傳統詩學中“興”義往往隨文足意。然而“興”義的吊詭,實際上并非古典詩學術語的貧乏與夾纏,而是體現了“兼岐出與并行之分訓而同時合訓”⑸的漢語特點,反映出中國詩歌質素的內在張力與自我圓足。

  陳寅恪“融古典今典為一”的解詩方法,實為一項有本有源的創造性成果。其依據與本源,實即中國詩學傳統的“興”義。古典相當于“興”義中的間接、延伸、厚味、深釀等特點,今典相當于“興”義中的直接、當下、感發、唯一等特點。其創造性在于他將二者的關系說“活”了。而且發明了一套經得起科學檢證、同時又非常富有文學想象力的技藝,我們欲深入了解中國詩學,不能繞過陳寅恪為我們提供的典型。

  6,新詩與舊詩。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理論目的亦關涉中國詩的用典隸事。白話新詩的倡導者胡適說:“凡人用典或用陳套語者,大抵皆因自己無才力,不能自鑄新詞,故用典故套語,轉一灣子,含糊過去,其避難趨易,最可鄙薄!……”(《寄陳獨秀》)胡適以自己的詩為例:“他也許愛我,也許還愛我,”說:“這十個字的幾層意思,可是舊體詩能表達得出的嗎?”(《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新文學的改良綱領之一正是“不用典”。越白、越不含糊,就越好。胡適的主張偏激,付出的代價不僅是新詩一度過分地走大眾化的通俗明白道路,更大的代價是強行割斷口語與書面語的聯系,割斷語言與文化傳統的聯系,不僅是古典詩凝煉雋永的美學風味的喪失,而且是整整一代文學健全精致的審美能力的蛻化,甚而是“文字之品格”的喪失(江亢虎語)。“文字之品格”包含諸如隱性信息的濃度、構思的密度、精巧細致的語感、以及與民族文化傳統血脈相連的語言符號,這些要素,我們都可以在陳先生的《別傳》中有關古典今典的說詩過程中一一發現。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讀《別傳》這樣的名著,恰是為今人補給養料,療治他們的文化侏儒癥以及審美粗俗癥。

注釋

⑴《元白詩箋證稿》p131(上海古籍,1978)

⑵《金明館叢稿初編》p209(上海古籍,1980)

⑶《柳如是別傳》《緣起》:“自來詁釋辭章,可別為二,一為考證本事,一為解釋辭句”p7(上海古籍,1980,下同)

⑷《柳如是別傳》p11.

⑸《柳如是別傳》p606.

⑹《柳如是別傳》p116.

⑺《柳如是別傳》p99.

⑻《柳如是別傳》p271.

⑼《柳如是別傳》p1148.

⑽《柳如是別傳》p256.

⑾《柳如是別傳》p271.

⑿《柳如是別傳》p180

⒀《柳如是別傳》p258.

⒁《柳如是別傳》p213

⒂《柳如是別傳》p64.

⒃《柳如是別傳》p11461147.

⒄《柳如是別傳》p559564.

⒅《柳如是別傳》p531.

⒆《柳如是別傳》p562

⒇《柳如是別傳》p129.

⑴《柳如是別傳》p268

⑵《柳如是別傳》p535537.

⑶《柳如是別傳》p1213.

⑷《元白詩箋證稿》p41.

⑸參錢鍾書《管錐篇》:“賅眾理而為一字,并行或岐出之分訓得以合時合訓焉,使不倍者交協,相反者互成。”(p2)

題記:我認為:理想的古典文學研究應該是:文字的欣賞找到學術的發現,學術的發現找到思想與美感的欣悅。始于欣賞,終于智慧。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顺县| 辛集市| 平阴县| 吉安市| 玉山县| 连云港市| 沂南县| 青海省| 河间市| 邯郸县| 福鼎市| 承德县| 宜君县| 从江县| 玛曲县| 文化| 崇礼县| 温泉县| 基隆市| 林周县| 道真| 隆子县| 清涧县| 舞钢市| 南陵县| 汕头市| 盱眙县| 龙游县| 双流县| 瑞昌市| 静海县| 永泰县| 东城区| 惠来县| 舒兰市| 河池市| 合阳县| 西充县| 威海市| 荣成市|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