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瞿林東, 男,漢族,1937年12月生,
安徽肥東人。1964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國史學史專業研究生畢業于該系。現為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曾承擔國家社科課題多項。著作有《唐代史學論稿》、《中國史學散論》、《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史學的沉思》、《杜佑評傳》、《史學與史學評論》、《史學志》、《中國史學史綱》、《白壽彝史學的理論風格
》等書,發表相關論文、評論200余篇。
瞿林東教授六十年代就跟隨白壽彝先生從事中國史學史研究,深諳白先生學術,其研究白壽彝的論作不久前輯為《白壽彝史學的理論風格》一書,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白壽彝研究專著。
六、白壽彝論著簡介
中國史學史(第1冊) 白壽彝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22.4萬字本書是白壽彝先生主編的多卷本《中國史學史》的第一卷,共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敘篇",是全書的的總敘,不是本冊的正文。在這篇里,作者論述了史學史的任務和范圍,中國史學史的分期,還涉及到關于史學史的古今論述及作者對中國史學史的摸索過程和設想。第2部分是關于先秦史學的論述。這篇的結構和論點,都表達出一些新的學術觀點和看法。
作者認為,由于"歷史"一詞在社會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其涵義發生過多次變化,造成理解和運用上的歧義現象,因此,事實上已形成兩種不同的概念。一是指客觀發生了的歷史,一是指主觀記錄下的歷史,區別這兩種概念是科學地研究歷史的重要前提。在這一前提之下,研究歷史時要以三條基本的歷史理論原則,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產和物質生產者的歷史、社會歷史之辯證的發展及其規律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必要要求,也是史學研究的任務。為完成這一任務,史學研究的范圍又可分為史料學,歷史編纂學和歷史文學等更詳細的專門研究類別,它與史學史的范圍不同,史學史是對史學發展過程的研究,史學則是對歷史本身的研究。中國史學史在分期上,可分為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近代前期(即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的前夜)和近代后期(即自五·
四運動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7個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有自己區別于其它時期的特點。
作者認為,先秦時期是中國史學的童年。在這一時期,史學經歷了從遠古的傳說到國史的出現這樣一個漫長過程,直到《春秋經》,《公羊傳》、《谷梁傳》及《國語》和《左傳》等一大批私人撰述之作在春秋時代產生,史學才顯出較大的發展。戰國時期,產生了《竹書紀年》、《山海經》,《世本》、《堯典》、《禹貢》、《儀禮》、《周官禮》和《戰國策》,以及一些圖象,地圖等,撰述方式開始多樣化起來,初步形成各種不同的歷史觀點,并且在老子、莊子、墨子、商鞅、孟子,鄒衍、荀子和韓非等人之間,產生了觀點上的百家爭鳴。通過爭鳴,將歷史知識的運用大大向前發展了一大步。
(姜靜楠)
[2]《中國通史綱要》白壽彝主編,楊昭、方貴齡、龔書鐸、朱仲玉分別編撰,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全書不到30萬字,概括地論述了遠古至"五四運動"前夕的中國歷史,該書集通俗性和科學性于一體,曾被廣泛的作為高等院校學生使用的歷史教材,并被譯為英、日等多國文字。
該書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注重體系輪廓和線索。在體系上,對每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皆予以論述。對歷史發展的主要線索闡述得亦十分清楚。二是注意講清重點、難點和特點。在敘述封建社會歷史時,不只闡述的農民階級斗爭及其身份的發展和變化,而且論述了地主階級的發展變化;對比較復雜的封建社會的賦稅和地租給予確切的說明,著重說明了它們同農民跟國家、農民與地主、地主與國家的相互關系。三是在文字表述上力求明白、準確和凝練。這反映在以馬列理論為指導,但不過多征引經典原文;以史料為根據,但一般不直接引用大段原始文獻;皮棉使用過多的屬于和專門名詞。繼該書之后,1987年出版的《中國通史綱要續編》,將敘述年限下延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使該書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史"。
[3]《中國通史》(十二卷)
白壽彝先生任總主編,從1989年至1999年陸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共1400余萬字,聘請了一大批國內學有成就的專家學者歷時二十余年終于完成,被譽為本世紀《中國通史》的壓軸之作。成為建國五十年來部頭最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該書在歷史理論和編撰方法方面也多有創獲。
第一卷為導論,白壽彝先生主編,并親自撰寫了第一章:統一的多民族的歷史。第二卷:遠古時代,蘇秉琦主編;第三卷:上古時代(上、下)徐喜辰、斯維至、楊昭主編;第四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上、下),白壽彝、高敏、安作璋、廖德清、施丁主編;第五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下),何茲全、黎虎主編;第六卷:史念海、陳光崇主編;第七卷:中古時期·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上、下),陳振主編;第八卷:中古時期·元時期(上、夏),陳得芝主編;第九卷:中古時期·明時期(上、夏),王毓銓主編;第九卷:中古時期·清時期(上、下),周遠廉孫文良主編;第十一卷:近代前編(1840-1919)(上、下),龔書鐸主編;第十二卷:近代后編(1919-1949),王檜林、郭大鈞、魯振祥主編。本書的出版也得到了江澤民、李鵬、李瑞環、李嵐清等中央負責同志的高度評價。
七、白壽彝研究論著及論文
(一) 論著
[1]《白壽彝史學的理論風格》 瞿林東著 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祝賀白壽彝教授八十五華誕--歷史科學與歷史前途》 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3]《歷史科學與理論建設--祝賀白壽彝教授九十華誕》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