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彝先生姓白,字肇倫,又名哲瑪倫丁,1909年生于河南開封,回族。先生撰述繁富,講學每多新解,可記的行事,可傳的議論,都是大量的。我現在只能就個人所知,依照時間先后,寫成事目,編先生學譜一卷,只能記其要,不能求其全。如果這篇《學譜》能對先生學術思想脈絡的發展有所反映,對后之學者能起點指點門徑的作用,那就是我最所希望的了。
1928年,先生19歲,在上海《民國日報》4月23日《覺悟》版上發表了《整理國故介紹歐化的必要和應取的方向》。
這是先生公開發表的第一篇論文。當時,整理國故和全盤西化的爭論很活躍。先生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張中西并取。用其所長。后來在他所寫許多文章中,還不斷反映這種觀點。
1929年,先生20歲,出版《開封歌謠集》。
先生早年對民間文學、民俗學就有興趣,在歌謠集出版后,他還寫有《中國古代的龍風龜麟崇拜》和《關于處女的迷信》、《五行家底歌謠觀》、《殷周的傳說、記錄和氏族神》,《民俗學和歷史學》等文章;
同年,在開封創辦《晨星》半月刊,后遷北京改月刊。 這是以文藝為重點的文史方面的刊物,《河南日報》編輯部陳治策倡議創辦,并任主編。先生擔任一段時間的主編。這時,先生已寫成《先秦思想界三大師》,論述孔老墨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他將其中的部分篇章在《晨星》發表。
同年9月,先生考入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此后三年,在黃子通先生指導下,研究兩宋哲學,發表關于朱熹的論文多篇,后又編《朱熹辨偽書語》一書。先生關于朱熹的論著,已發表者有《從政及講學中的朱熹》、《朱熹對于易學的貢獻》、《周易本義考》、《儀禮經傳通解考證》、《朱熹底師承》等。先生還編有《朱子語錄諸家匯編》148卷及其《序目》發表。
《朱熹辨偽書語》一書,由北京樸社1933年出版。
1935年,先生26歲,創辦《伊斯蘭》半月刊,《大河雜志》和《新兒童》半月刊。先生在《伊斯蘭》半月刊第4期發表《中國回教史料之輯錄》,這是先生申論回教史研究的重要性及收集史料應采取的步驟的第一篇文章。
1936年,先生27歲,在《禹貢》半月刊
5卷11期發表《從?羅斯戰役說到中國伊斯蘭教之最早的華文記錄》。 這是先生所寫回教史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章。
1937年,先生28歲,為《禹貢》半月刊辦了兩個回教專號,其中有先生所寫《宋時伊斯蘭教徒底香料貿易》-文,并有譯文多篇。代顧頡剛先生為天津《大公報》寫了星期論文:《回教的文化運動》、《中國交通史》出版。
7月,參加西北考察團赴綏遠、寧夏、甘肅、青海,考察民族、宗教、水利。《回教的文化運動》一文,在北京、上海、寧夏等穆斯林集中地區影響甚大。《中國交通史》是先生發表的第一部專著,也是我國交通史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本書有牛島俊作日文譯本。1984年,1987年、1993年先后在上海,鄭州、北京有翻印本。
1938年,先生29歲,在桂林成達師范學校教學,講治學的材料和方法,主編《月華》。
1939年,先生30歲,接受英庚款董事會資助,在云南大學研究云南伊斯蘭史,主持《云南清真鐸報》和《益世報》的《邊疆》半月刊。
這時,先生開始了云南回教史資料之比較系統的收集,開始了對云南重點人物賽典赤、瞻思丁、杜文秀、馬復初等的研究。所收資料中,原始資料和傳抄資料都頗為豐富,為回族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條件。
1940年,先生31歲,在云南大學文史系講學至1942年。先生開設的課程有中國上古史、中外交通史、中國史學史。這幾門課程對先生來說,都是新開的課程。他一邊學習,一邊講授,都能勝任愉快。
1942年,先生33歲,在重慶中央大學歷史系講學,開設春秋戰國史和伊斯蘭文化等課程。出版了《中國回教小史》和《咸同滇變見聞錄》。《中國回教小史》是先生所寫公開發表的回教史的第一種本子,字數不多,但反映了中國回教發展的整個過程,也是一本有開拓性的著作。
1944年,先生35歲,又回到云南大學講學,講史學名著選讀。
1946年,先生37歲,出版了《中國伊斯蘭史綱要》。在昆明五華書院演講《中國歷史體裁的演變》。《中國伊斯蘭史綱要》是在《中國回教小史》的基礎上加以提高。它不只是一本伊斯蘭教史,從書中論述的各主要內容來說,并且是一部中國回族史。全書采取教材的形式,反映先生對歷史教育的重視和把歷史知識交給更多群眾的思想。本書有法文譯本。在五華書院的講演破史書體裁風俗,另立新意,是先生第一次公開發表的關于史學史方面的意見。講詞見《文訊》月刊1946年新10號。
1947年,先生38歲,在蘇州協助顧頡剛先生主持文通書局編譯所編務。時,停刊已久的《文訊》月刊已于1946年1月復刊。
文通書局編譯所有一個初步設想的出版計劃,包含世界文學名著、文學叢書、醫學叢書,少年兒童文庫。計劃因各種原因未能完全實現,但也出了-些好書。
1948年,先生39歲,在中央大學講授中國通史。時,中央大學已由重慶遷回南京。同年,先生編輯的《中國伊斯蘭史綱要參考資料》和校點的《天方典禮擇要解》出版。先生在《月華》發表了《純真篇義證》。
中央大學為中國通史開五個班的課。先生最初用繆鳳林的
《中國史要略》為教材,后來改用自己編寫的講稿。"義證"是《古蘭經》的一個篇名。先生對本篇經文各種漢文譯解加以評論,主張以經譯經,以經解經,不要揣測。
1949年,先生40歲。這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先生到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講學,兼在地理系授課,用葉蠖生寫的初中歷史課本,課文簡要而講解詳實,教學效果很好。從1949年到1966年17年之間,先生在歷史系開了許多的課程,包含有春秋戰國史、隋唐史、明清史、中國社會發展史、中國史學史、中國史學名著選讀、歷史文選、歷史教學法、史學概論、歷史唯物主義等。往往是同時開設兩三門課程,并采用了多種輔助教學方式,如課堂討論、學期論文、教育實習、歷史晚會等。在努力教學的同時,先生的治學興趣已逐漸比較集中于回族史、史學史、中國通史和歷史教育。此后,先生對于這四個方面的論述都比較多。
1950年,先生41歲,發表了《對于大學歷史課程和歷史教學的一些實感》。這是先生所發表關于歷史教育的第一篇文章。
1951年,先生42歲,出版了《回回民族的新生》。本書從歷史上說明解放前后回族政治地位之重大變化。同年,在《光明日報》創辦了《歷史教學》半月刊,發表了《論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和少數民族的結合》。同年,發表了《愛國主義與歷史教學》、《開展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論關于少數民族歷史和社會情況的宣傳與學習》。
同年,發表了《論歷史上祖國國土問題的處理》。這是先生提出來的新問題,對當時史學界很有影響。
1952年,先生43歲。為適應調整院校后課程改革的需要,先生組織青年教師成立中國史教學小組,集體編寫教材,分頭到各系講課,解決了六個系的歷史教學的共同任務,也幫助了本系青年教師的成長。
同年,出版了《回民起義》。 全書共4冊,云南和西北各2冊。云南部分是對《咸同滇變見聞錄》的充實。西北部分是重新搜輯的。
1954年,先生45歲,發表了《論秦漢到明末官手工業和封建制度的關系(王毓銓合著)。
1955年,先生46年,發表了《明代的礦業的發展》。
1959年,先生50歲,發表了《歷史教學上的古與今》、《劉知幾的進步的史學思想》,
《論青年教師進修的通與專問題》。
1960年,先生51歲,發表了《關于回族史的幾個問題》。
本文談了回族史上的四個問題和回族史工作問題。在談到回族來源時,先生認為回族來源有多種不同的國外族源,但形成民族是在中國境內。這還是新的說法,而比較符合歷史實際。
同年,先生還發表了《馬端臨的史學思想》。
1961年,先生52歲,高教部文科教材會議決定把編寫高等學校中國史學史教本的任務交給北京師范大學和上海華東師大,由先生和吳澤先生承擔。先生開始考慮編寫中國史學史的計劃,并開始編印專門刊物《史學史資料》。《史學史資料》原為內部刊物,后改為《史學史研究》公開發表。
同年,先生發表了《關于歷史學習的三個問題》,《于序事中寓論斷》,《歷史學科基本訓練有關的幾個問題》,《談史學遺產》。
'
1962年,先生53歲,出版了《學步集》。
1964年,先生55歲,出版了《中國史學史教本》上冊,發表了《中國史學史研究任務的商榷》。《中國史學史教本》上冊,由北京師范大學內部印行。
1965年,先生56歲,發表了《中國穆斯林的學術傳統》。
本文是先生在巴基斯坦國際歷史家學會上的講演。后來,在阿爾及利亞伊斯蘭文化討論會又講過一次,題為《中國穆斯林的歷史貢獻》,內容大致相同。
1972年,先生63歲,協助顧頡剛先生主持24史校點的工作。
1974年,先生65歲,發表了《論秦始皇》。
1978年,先生69歲,發表了《儒法斗爭史的虛構》。本文有英、俄等多種外文譯本。
1979年,先生70歲。先生曾經說過,他70歲以后才開始作學問。實際上,先生積累數十年來學術耕耘,自70歲以后成果累累,不斷開拓新的領域。
同年,先生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倡導了歷史課程體系的改革。 同年,先生發表了《關于史學工作的幾個問題》。
1980年,先生71歲,創建了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出版了《中國通史綱要》(主編)。
《中國通史綱要》一書,有一些新的看法。本書的體裁也有新的形式。印數達80萬冊,有英、日、西班牙、法、德文譯本。
1981年,先生72歲,出版了《史記新論》,發表了《談史學遺產答客問》4篇。
同年,發表了《關于中國民族關系史上的幾個問題》。
1982年,先生73歲,發表了《六十年來中國史學的發展》、《關于史學工作在教育上的作用和史學遺產的整理》、《再談歷史文獻學》、《泉州伊斯蘭教石刻》序。
1983年,先生74歲,在北京師范大學創建了古籍研究所。出版了《史學概論》(主編)、《歷史教育和史學遺產》、《中國伊斯蘭史存稿》三部著作,并發表了《說六通》、《古籍整理和通史編撰》、《說"成一家之言"》、《要發揮歷史教育應有的作用》等文章。
1984年,先生75歲,發表了《說成一家之言》和《中國史學史上的兩個重大問題》、《把歷史知識交給更多的人》。《中國史學史上的兩個重大問題》是一篇重要文章。
1985年,先生76歲,出版了由他主編的《回族人物志》第1冊(元代)。發表了《關于史學工作的幾點意見》、《關于建設有中國民族特點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指導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等文章。
1986年,先生77歲,由他主編的6卷7冊本《中國史學史》第1冊出版。
同年,發表了《在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
1987年,先生78歲,由他組織編寫的《中國通史綱要續編》出版。本書有英、西班牙、德文譯本。發表了《在史學史助教進修班上的講話》。
1988年,先生79歲,出版了《回族人物志》第2冊(明代)。
同年,發表了《在史學史助教進修班座談會上的講話》;《在第三次全國回族簡史討論會(蘭州會議)上的講話》、《關于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民族關系》和《在中國民族史學會上的講話》等。
1989年,先生80歲。由先生主編的12卷本《中國通史》第1卷《導論》出版。
同年,發表了《外廬同志的學術成就》、《說"為人師表"》、《史學史工作四十年》、《多研究點中國歷史的特點,多寫點讓更多人看的文章》。
1990年,先生81歲。出版了《回族人物志》第3冊(清代)。
同年,發表了《說豪族》、 《繪畫本<中國通史>序》和《關于編寫新型回族史的意見》。 同年,12卷本《中國通史》第2卷《遠古時代》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先生82歲。《中國通史》第3卷,《上古時代·先秦時期》(上、下冊)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先生83歲。 《中國通史》第4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上、下冊)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
同年, 《白壽彝民族宗教論集》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是60多年來先生所寫關于民族、宗教的論述的選集。也是頗有新意的。1993年,先生84歲。發表了《讀點歷史有好處》。
這是先生為《光明日報》史學版創刊40周年紀念所寫。文章說:"人不要離開現實,也不可能完全離開現實。但也不要掉在現實堆里,只看見眼前的一些事物,閉塞聰明,成為井底之蛙。為了避免這種毛病,讀點歷史有好處。同年,由先生主要設計編輯的《文史英華》(共15冊)出版。
同年,《回族人物志》第4冊(近代)發稿。同年,多卷本《中國通史》第5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下冊)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先生85歲。《白壽彝史學論集》(上、下冊)出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1999年,先生90歲,歷經二十年的大型《中國通史》全部出齊,北京師范大學為先生舉行隆重學術討論會,江澤民主席等中央領導人寫信祝賀。同年,先生的《中國史學史論集》由中華書局出版。
2000年3月,先生與世長辭。先生主編的《中國史學史教本》于同年10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附錄:十二卷《中國通史》出版情況:(1989--1999年)
- 中國通史第一卷(導論卷,總主編兼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 中國通史第二卷(遠古時代,總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中國通史第三卷(上古時代,總主編 上、下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中國通史第四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總主編,主編之一 上、下冊) 1995年版
- 中國通史第五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總主編 上、下冊) 1995年版
- 中國通史第六卷(中古時代,隋唐時期,總主編 上、下冊) 1997年版
- 中國通史第七卷(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總主編 上、下冊) 1999年版
- 中國通史第八卷(中古時代,元時期,總主編 上、下冊) 1997年版
- 中國通史第九卷(中古時代,明時期,總主編 上、下冊) 1999年版
- 中國十卷(中古時代,清時期,總主編 上、下冊) 1996年版
- 中國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編,總主編 上、下冊) 1999年版
- 中國通史第十二卷(近代主編 上、下冊) 1999年版
注:《中國通史》各卷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輯自劉雪英《壽彝先生學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