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遺產》2003年總目錄
紀念文學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
我們親歷的一段學術史
——半個世紀以來的文學研究所與古代文學研究感言................徐公持(3· 4)
文學所古代文學研究的學術傳統................蔣 寅(5· 4)
文學所的文學史研究與撰著................劉揚忠(5· 6)
學習錢鍾書,從古代文學作品中抽象出理論來 陶文鵬(5· 8)
文學所的五十年和我的二十五年................胡 明(5· 10)
一個歷史階段的標志
——從兩部《中國文學史》的對照看文研所對文學史研究的貢獻...........葛曉音(5· 12)
專精、淵博與貫通................董乃斌(5· 14)
川水雖逝卻留痕
——紀念吳曉鈴先生................呂薇芬(2· 4)
論 文
重繪中國文學地圖................楊 義(5· 17)
中國詩學之淵源論................董乃斌(4· 4)
簡論近體詩格律的正與變................霍松林(1·104)
論東晉南朝政權與士族的關系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曹道衡(5· 29)
試論《文選》對作家順序的編排................曹道衡(2· 9)
關于《招魂》研究的幾個問題................潘嘯龍(3· 7)
《文選》成書考辨................王立群(3· 17)
趙壹生平著作考................趙逵夫(1· 4)
竹林七賢名義考辨................韓格平(2· 25)
大明泰始詩論................陳慶元(1· 11)
西夏譯《詩》考................聶鴻音(4· 17)
先唐別集考述................徐有富(4· 26)
岑參入仕年月及生年考................王勛成(4· 33)
關于杜光庭生平幾個問題的考證................羅爭鳴(5· 39)
日本及敦煌文獻中所見《文場秀句》一書的考察................李銘敬(2· 62)
佚存日本的唐人詩集《雜抄》考釋................王 勇(1· 22)
再說《舊唐書·李白列傳》................[美國] 倪豪士(1· 32)
《河岳英靈集敘》“神來、氣來、情來”說考論................張安祖 杜萌若(3· 28)
李白待詔翰林及其影響考述................戴偉華(3· 35)
白行簡行年事跡及其詩文作年考................黃大宏(4· 40)
白描勝境話玉溪................劉學鍇(4· 50)
樊南文與玉溪詩
——論李商隱四六文對其詩歌的影響................余恕誠(4· 62)
論宋代律賦................曾棗莊(5· 41)
現存評點第一書
——論《古文關鍵》的編選、評點及其影響................吳承學(4·72)
“采蓮”雜考
——兼談“采蓮”類題材唐宋詩詞的閱讀理解................諸葛憶兵(5· 62)
兩宋茶詩與茶事................揚之水(2·69)
《蒲氏漫齋錄》考論................鄧國軍 王發國(2·81)
也論《東坡易傳》的作者和系年
——與謝建忠先生商榷................金生楊(1·42)
試論周邦彥詞的傳播及其詞史地位................劉尊明 田智會(3·44)
從高壓政治到“文丐奔競”
——論“紹興和議”期間的文學生態................沈松勤(3·55)
對姚玉光先生與我“商榷”的回答 陳祖美(1·49)
《白石道人詩集》版本考................文師華(2·93)
論《碧雞漫志》的詞學思想................顏翔林(4·85)
論南宋使金文人的創作................胡傳志(5· 72)
流水高山萬古心
——《南岳倡酬集》論析................王利民(1·56)
詩史思維與梅村體史詩................魏中林 賀國強(3·98)
論清人對明詞的體認和反思................譚新紅(6·121)
梁啟超的詞學研究................劉 石(1·91)
·
色藝觀念、名角意識及文人情懷
——論《青樓集》所體現的元曲時尚................杜桂萍(5· 97)
南戲《拜月亭》考論................俞為民(3·70)
明萬歷抄本《缽中蓮》劇種歸屬考辨................馬華祥(3· 85)
《千忠錄》作者考................劉致中(4· 94)
讀《曲海總目提要》札記................陸萼庭(1· 75)
《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正誤................幺書儀(1· 83)
《骷髏格》的真偽與淵源新探................康保成(2· 99)
以“五心”鑄造成就的趙景深先生................鄧紹基(1·118)
一種小說觀及小說史觀的形成與影響
——20世紀“以西例律我國小說”現象分析................劉勇強(3·109)
“筆記小說”與筆記研究................陶 敏 劉再華(2·107)
“按鑒”與歷史演義小說文體之生成................紀德君(5·110)
論魏晉志怪的鬼魅意象................石昌渝(2·15)
唐代社會轉型與唐人小說的忠義觀念
——兼論唐代的關羽崇拜................胡小偉(2· 32)
《廣異記》中的幽冥情緣................劉楚華(2· 47)
宋人說諢話與《問答錄》
——《宋元小說研究》訂補之二................程毅中(1· 37)
解識龔開................袁世碩 [日本]阿部晉一郎(5· 84)
趙弼生平著述考................李劍國 陳國軍(1· 65)
隆禮與崇孝
——四論魏晉風尚對吳敬梓的影響................陳美林(4·102)
“東觀閣原本”與程刻本的關系考辨................曹立波(4·111)
《文學遺產》論壇專輯(上)
武漢大學“《文學遺產》論壇”開幕詞................徐公持(6·4)
文學史無限論................董乃斌(6·6)
中國古代的文學史構建及其特點................錢志熙(6·14)
目的、方法和求實、創新................黃天驥(6·25)
秦漢文學史研究的困境與出路................劉躍進(6·33)
回歸文章學
——兼談《文心雕龍》的文章學架構................趙昌平(6·41)
唐知名詩人之層級分布與代群發展的定量分析................尚永亮 張 娟(6·50)
華樂、胡樂與詞:詞體發生再論................李昌集(6·60)
惠洪與換骨奪胎法
——一樁文學批評史公案的重判................周裕鍇(6·81)
再論“奪胎換骨”說的首創者
——與周裕鍇兄商榷................莫礪鋒(6· 99)
論《西游記》與全真教之緣................陳 洪 陳 宏(6·110)
短 文
香草·美人·瓊佩
——《離騷》珵美義蘊述論................鄧國光(4·122)
《左傳》中的楚人引《詩》................王清珍(2·117)
《登樓賦》測年................俞紹初(2·119)
辨“日邊來” 識“真太白”
——《望天門山》新解................韓大偉(1·126)
評蘇軾論孟郊詩................吳惠娟(6·130)
《醉翁亭記》仿效《孫子兵法》................羅 漫(1·129)
毛滂生年新考................曹辛華(3·125)
《劉知遠諸宮調》應是北宋后期的作品................龍建國(3·127)
劉克莊賀賈之作新論................明 見(5· 123)
沈璟治曲初議................李真瑜(5· 125)
對《明遺民黃周星及其“佚曲”》的補正................吳書蔭(5· 128)
新發現的鄭珍遺詩................龍先緒(5· 130)
陳獨秀與“整理國故”................胡 明(2·125)
聞一多為黎昔非題《耕夫謠》................黎 虎(1·130)
讀《管錐編》、《宋詩選注》獻疑................王云路(2·122)
學者研究
活的歷史與活的美學
——論吳調公的中國文藝美學史研究方法................高小康(4·125)
學術評論
“另一類”的貢獻
——讀寧宗一《名著重讀》及其他................任海天(2·128)
域外漢籍與中國文學研究................張伯偉(3·131)
求真務實 嚴格律己
——從關于《全宋詩》的訂補談起................張如安 傅璇琮(5· 132)
學術綜述
李清照“內心隱秘”爭鳴述評................王兆鵬 郭明玉(1·132)
20世紀西域古典戲劇文本的發掘與研究................黎 薔(4·135)
讀者 · 作者 · 編者
《杜仁杰生平考略》訂補................周 郢 (1·137)
再話新版《全宋詞》................劉尚榮(4· 141)
學術活動報道 學術動態
“第二屆中國古代小說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師范大學召開................(1·140)
“梁廷枏暨第六屆中國散曲研討會”召開................(2·135 )
“中國·永州柳宗元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2·137)
“第五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4·139)
“中國古代文學與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培養工作研討會”召開................(1· 10)
“2002年古都西安·中國古代文學學術研討會”召開................(2· 92)
“《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河北大學召開................(2·138)
“杜甫與湖南”學術研討會在長沙召開................(3· 130)
“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4· 93)
“龍榆生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暨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建設研討會”在暨南大學召開................(5· 16)
第三屆“《文學遺產》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6·133)
《文學遺產》編委會擴大會議在武漢召開................(6·133)
“劉永濟與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6·134)
“王國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王維研究會第四屆年會”召開................(6·136)
札 記
口吃詩................金陵生(2· 14)
要言妙道................躍 進(2·141)
背律體................岳 珍(3· 69)
《隴頭歌》為漢人所作說................躍 進(3· 84)
杜甫《石壕吏》中的老翁和石壕吏................遲乃鵬(4· 84)
《石壕吏》答問別解................房日晰(1· 90)
“文正”即蔡卞................張忠綱(1· 64)
詞調《鶯啼序》小考................田玉琪(4·110)
“礬書”與“贗碑”................譚景玉(4· 71)
其 他
公示——2002年度為本刊審稿的專家名單................(2·139)
關于聯合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同建設“中國文學網”及征求稿件的通知.......(5·122)
全國古代文學學科博士點介紹陜西師范大學................(2·140)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點介紹暨南大學................(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