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遺產》2003年第三期目錄及提要
紀念文學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
我們親歷的一段學術史
——半個世紀以來的文學研究所與古代文學研究感言 徐公持(3·4)
關于《招魂》研究的幾個問題 潘嘯龍(3·7)
本文征引反映先秦禮俗的典籍證明,先秦時代對人初死時所行“復”禮,乃在于望其“復生”,鄭玄對《禮記·喪大記》的注釋決非出于杜撰。《招魂》“亂”辭證明,《招魂》當為狩獵驚兕、、臥病郢都的頃襄王而作,時當“屈原既死之后”,故宋玉作《招魂》之說,與司馬遷所述宋玉生平并無矛盾。
關鍵詞 “復”禮 庶其生 魂氣歸天 牽于俗而蕪穢 頃襄王
《文選》成書考辨 王立群(3·17)
《文選》并非是先纂長編再行選編的兩階段成書的總集,《文選》實為據前賢總集進行再選編而成的再選本,且《文選》所選多為歷代公認的名作,故《文選》成書殊非難事。昭明以一人之力,再輔之若干助手,即可迅速纂成此書。
關鍵詞 《文選》 成書 考辨
《河岳英靈集敘》“神來、氣來、情來”說考論 張安祖 杜萌若(3·28)
本文通過對《河岳英靈集》中具體的作家評論以及《河岳英靈集敘》“開元十五年后,聲律風骨始備矣”等關鍵詞句的考察,揭示出了殷璠“神來、氣來、情來”說的本來含義及其詩學理論在初盛唐詩學史中的獨特性。
關鍵詞 《河岳英靈集敘》 神來 氣來 情來 聲律
李白待詔翰林及其影響考述 戴偉華(3·35)
李白待詔翰林是其一生中的重要活動,本文從李白與天寶初政治、李白所學與所用、李白與酒的關系諸方面論述了李白在長安時的生存狀態和失敗原因,分析了待詔翰林失敗對李白其后的生活、思想以及作品的格調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李白 待詔翰林 生存狀態 影響
試論周邦彥詞的傳播及其詞史地位 劉尊明 田智會(3·44)
周邦彥詞在當時及后代皆傳播極廣,影響甚大。傳播是周詞走向受眾和讀者從而實現其藝術生命的一個重要環節,周邦彥的詞史地位也主要是在傳播的歷史進程中逐步確立和凝定的。首先,歌妓演唱將周詞廣泛地推向社會的各個階層,以動態方式和綜合效應達到周詞傳播的最佳狀態;其次,個人專集的編刻印行則主要使周詞進一步走近士大夫文人的消費領域,以案頭讀本和創作范本突出了周詞傳播的文學功能和整體效應;其三,歷代選本的編選則不僅篩選出周詞的名篇佳作,而且在沒有歌唱的時代實現著周詞更廣泛更普及的傳播工作。
關鍵詞 周邦彥 周詞 傳播 歌唱 別集 選本
從高壓政治到“文丐奔競”
——論“紹興和議”期間的文學生態 沈松勤(3·55)
高宗和秦檜為了“紹興和議”,在以嚴刑和峻罰摧殘正論、禁錮政敵的同時,又發動了曠日持久的歌功頌德的文化運動。作為決定“紹興和議”期間文學生態的環境因子,這一高壓政治既使創作主體銳氣頓失,靈光耗散,卓識幽閉,呈現出集體怔忡癥與失語癥,又誘發了其極易被政治異化的文化“基因”,產生了適應性的變異,使之奔競于適應高壓政治的以歌功頌德為內涵的話語系統中,創作了汗牛充棟的諂詩諛文,文壇呈現出一派“彌望皆黃茅白葦”之勢,成了宋代文學史程中的一個轉折點。
關鍵詞 紹興和議 高壓政治 歌功頌德 文學生態
南戲《拜月亭》考論 俞為民(3·70)
首先,對南戲《拜月亭》之“拜月亭”的情節來源作了考證,認為在南戲《拜月亭》之前已有一部有“拜月亭”情節的原創作品,而南戲雖劇名作《拜月亭》,但已刪去了“拜月亭”的情節。其次,對南北《拜月亭》的關系作了考述,認為關漢卿的《拜月亭》雜劇是根據南戲改編的。第三,對南戲《拜月亭》的作者與版本作了考述,指出了各版本之間的差異。
關鍵詞 《拜月亭》 南戲 雜劇 作者 版本
明萬歷抄本《缽中蓮》劇種歸屬考辨 馬華祥(3·85)
根據玉霜簃藏明萬歷四十七年抄本《缽中蓮》曲牌、文詞及所用新腔的來歷、音樂特點等,考辨該劇的劇種歸屬,認為其主要曲牌為“弋陽腔”曲牌,新腔為“弋陽腔”系統內聲腔和“弦索”系統聲腔,劇本和其它“弋陽腔”劇本一樣為民間文學作品,因而可以初步認定該劇屬改革后的“弋陽腔”劇本。
關鍵詞 《缽中蓮》 “弋陽腔” 聲腔 曲牌
詩史思維與梅村體史詩 魏中林 賀國強(3·98)
詩史思維構成吳梅村史詩運思的主要特征。詩心與史思的結合貫穿于“梅村體”史詩的四個部分之中,并滲透在敘事特點和意象營造等詩藝層面上,通過與杜甫等人“詩史”特征的對比,吳梅村的創造性成就會呈現得更清晰些,從而與此前的詩史傳統拉開距離。
關鍵詞 詩史思維 梅村體 史詩 敘事與意象
一種小說觀及小說史觀的形成與影響
——20世紀“以西例律我國小說”現象分析 劉勇強(3·109)
“以西例律我國小說”即用西方小說標準衡量中國小說的批評觀念與方法在20世紀十分流行,本文首先梳理了這一現象的背景與流變,指出持此種批評觀念的早期學者在中西小說及小說理論方面存在著知識結構上的雙重欠缺,由此導致的角度偏差直接影響了小說觀的科學性與小說史觀的準確性,進而分析了它所造成的文體偏見與正面效應,強調建立符合中國小說實際、又具有現代思維特點的小說觀及小說史觀是一個緊迫的學術課題。
關鍵詞 小說觀 小說史 西例 文體
毛滂生年新考 曹辛華(3·125)
《劉知遠諸宮調》應是北宋后期的作品 龍建國(3·127)
學術評論
域外漢籍與中國文學研究 張伯偉(3·131)
札 記
背律體 岳 珍(3·69)
《隴頭歌》為漢人所作說 躍 進(3·84)
學術動態
“杜甫與湖南”學術研討會在長沙召開 成松柳(3·130)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點介紹
暨南大學 (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