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不是神話和傳奇故事 齊裕焜(6·93)
文質論與中國中古文學批評 王運熙(5· 4)
談中國古典詩詞的歧解 鐘振振(1·79)
論“興”的審美意義 袁濟喜(2·23)
《魯頌·駉》篇與周禮的關系及其文化意義 姚小鷗(6· 4)
上博竹簡《詩論》的作者及其與今傳本
《毛詩序》的關系 江林昌(2· 4)
《毛詩》首序產生的時代 馬銀琴(2·16)
上博藏戰國楚竹書《詩論》作者試測 鄭杰文(4· 4)
關中地區與漢代文學 曹道衡(1· 4)
《漢書·藝文志》“雜賦”臆說 伏俊璉(6· 9)
《獨斷》與秦漢文體研究 躍 進(5·11)
蕭統研究三題 穆克宏(3·12)
西魏北周時代的關隴學術與文化 曹道衡(3· 4)
從“阮旨遙深”到“玉溪要眇”
——中國古代象征性多義性詩歌之從主理到主情 余恕誠(1·20)
略論唐代的苦吟詩風 吳在慶(4·29)
《燕子賦》與唐代司法制度 楚永橋(4·41)
關于文人出塞與盛唐邊塞詩的繁榮
——兼與戴偉華同志商榷 陳鐵民(3·23)
佛宮南院獨游頻
——唐代詩人游居寺院習尚探賾 李芳民(3·39)
試論王勃的易學時命觀及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 查正賢(2·36)
杜甫嚴武“睚眥”考辨 丁啟陣(6·17)
論元稹的小說創作及其婚外戀
——與吳偉斌先生商榷 程國斌(1·14)
李商隱開成五年九月至會昌元年正月行蹤考述
——對李商隱開成末南游江鄉說的續辨正 劉學鍇(2·46)
論李商隱詩的幻象與幻境 陶文鵬(5·26)
咸、乾士風與艷情詩風 尹楚彬(6·25)
宋初詞學思想探微 徐安琪(4·49)
“艷詞”考 岳 珍(5·41)
論宋詞小序 趙曉嵐(6·38)
從中西詩學比較看宋詩的理趣 張思齊(1·29)
從《武夷集》到《西昆集》
——西昆體形成期與成熟期作品比較 張明華(4·57)
論北宋慶歷詩風的形成 馬東瑤(2·55)
柳永詞的聲律美 邱世友(4·65)
梅堯臣早期事跡考 李一飛(2·73)
蘇軾佚詩辨正 馬德富(5·52)
周邦彥兩入長安考 薛瑞生(3·50)
陸游師從曾幾新論 邱鳴皋(2·82)
義山無題詩和放翁沈園詩繹說 高利華(3·61)
北方文化背景下的劉因 查洪德(3·71)
元詩文獻研究 楊 鐮(1·40)
游牧文化影響下中國文學在元代的歷史變遷
——兼論接受群體之結構變化與文學發展的關系 扎拉嘎(5·57)
杜仁杰生平考略 蔡美彪(1·51)
從經學到文學
——論明代“詩經學”的歷史貢獻 劉毓慶(5·96)
明清女性文學的繁榮及其主要特征 郭延禮(6·68)
《焚書》原本的幾個問題 黃 霖(5·89)
關于明中葉文學“走向近代化變革”的問題 黃 霖(6·101)
姚氏父子的文筆與史筆 李少雍(6·79)
往事驚心叫斷鴻
——揚州馬氏小玲瓏山館與雍、乾之際廣陵
文學集群 嚴迪昌(4·105)
韓國所藏《太平廣記詳節》的文獻價值 張國風(4·75)
從《商調蝶戀花》到《刎頸鴛鴦會》
——《宋元小說研究》補訂之一 程毅中(1·61)
“演義”考 譚 帆(2·101)
《三國志演義》周曰校刊本四種試論 劉世德(5·76)
試論《水滸傳》的悲劇歷史底蘊
——從梁山泊與祝家莊、曾頭市的同構關系說起 侯 會(3·89)
中國的恐怖小說與《聊齋志異》的恐怖審美情趣 于天池(6·60)
李漁《蜃中樓》對“柳毅”故事的重寫 胡元翎(2·90)
“五四”與晚明
——20世紀關于“五四”新文學與
晚明文學關系的研究 吳承學 李光摩(3· 102)
論劉師培、黃侃與姚永樸之《文選》派
與桐城派的紛爭 汪春泓(4·14)
四時祭祖及蠟祭中的尸與扮演 王廷信(3·83)
中國古典戲劇情節藝術的孤獨高峰
——從歐洲傳統戲劇情節理論看《西廂記》 呂效平(6·50)
白樸與《白氏宗譜》 胡世厚(5·70)
元雜劇本色當行辨 劉廷乾(4·86)
《晚明曲家年譜》金圣嘆史實研究獻疑 陸 林(1·68)
別具一格的晚明戲曲史
——讀《晚明曲家年譜》 吳書蔭(5·104)
中國古代戲班進入越南考略 劉致中(4·98)
折腰體新解 饒少平(4·119)
《詩·魏風·伐檀》中“鶉”當作“雕”解 林家驪(1·112)
《九章》之寫作年代及其內在聯系 林明華(2·113)
“大樹”“胡書”解 朱曉海(1·114)
兩漢都邑賦述論 高一農(6·105)
庾信詩《集周公處連句》中“周公”辨正 吉 定(2·114)
《全唐詩補編》補正 尹楚彬(1·116)
也談所謂“唐代士族之家不愿娶公主”問題 王力平(2·116)
唐太宗有可能寫出嚴整的七律嗎? 韓成武(2·118)
四部叢刊影印張九齡集 陳建森(4·121)
關于李白家世問題的幾點考析 湯華泉(6·107)
杜甫七古聲調分析 王次梅(5·116)
張徹生年小考 阮堂明(3·112)
《張籍卒年考》商兌 張體云(1·119)
論中晚唐文人戀情詩的仙道情韻 黃世中(5·120)
《游赤松記》的歸屬 杜海軍(2·120)
晏殊的詩學思想及其影響 王德明(1·120)
石介與蘇舜欽:誰是《石曼卿詩集序》之作者? 莫道才(4·123)
《曾鞏集》校改二誤 楊 鑄(3·113)
杜默生卒年考及其詩之輯佚 陳應鸞(5·124)
北宋詩僧惠洪考 李 貴(3·115)
嘉會今辰為愍忌
——也讀汪元量《[玉樓春]度宗愍忌長春宮齋醮》 洛 地(5·128)
有關新版《全宋詞》的幾個問題 許雋超(5·131)
好奇而別有創獲
——簡論蔣捷的幾首福唐獨木橋體詞 路成文(1·122)
簡論趙文的《青山詩余》 肖慶偉(5·126)
兩部《王世貞年譜》之批評與訂補 孫秋克(3·117)
納蘭性德與寒疾 李 雷(6·110)
一生一世的賞心樂事
——美國學者倪豪士教授專訪 徐公持(1·126)
關于詩型與節奏的研究
——松浦友久教授訪談錄 葛曉音(4·131)
吳世昌與詞體結構論 施議對(1·87)
文藝學與文獻學的完美結合
——程千帆先生的古代文學研究 鞏本棟(2·122)
通新舊之學 達古今之理
——論陳貽焮先生的古代文學研究 葛曉音(3·121)
姜書閣先生的學術追求與成就 蔣 方(4·125)
20世紀漢代詩歌研究綜述 趙敏俐(1·101)
李白研究走向世界 王 巍(3·131)
20世紀李賀研究述論 張 劍(6·119)
陸林致本刊函 (3·130)
胡傳志致本刊函 (3·130)
孫尚勇致本刊函 (5·25)
“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1·131)
“中國古代文學從學科傳統走向學科創新研討會”召開 (1·132)
“新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暨紀念馮陸高蕭國際研討會”召開 (1·134)
“首屆國際詞曲比較研討會暨第五屆中國散曲研討會”召開 (1·136)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與學術規范研討會”召開 (1·137)
“紀念李白誕辰1300周年、蘇軾逝世900周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1·139)
“紀念吳敬梓誕辰三百周年暨元明清文學研究
前沿問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2·137)
“唐圭璋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舉行 (2·138)
“新世紀古代文學教學與科研學術研討會”舉行 (4·136)
“中國思想史與文學史”學術研討會召開 (5·134)
“中國李商隱研究會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5·135)
“中國古代文體與文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5·136)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5·137)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召開“唐代文學與宗教學術研討會” (6·135)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1·50)
“第十四屆《三國志演義》學術研討會”舉行 (1·100)
“慶祝徐朔方教授從事教學科研55周年
暨明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舉行 (1·141)
“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1·141)
“全國首屆孟浩然學術討論會”舉行 (2· 45)
“新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走向學術研討會”召開 (2· 45)
“李商隱與中晚唐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2·112)
“《三蘇全書》暨‘蘇學’學術座談會”在京舉行 (4· 28)
趙景深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在滬舉行 (4·137)
北京大學成立中國古代文體研究中心 (5· 51)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遺產》論壇”在蘭州召開 (6·133)
“2002年中國·咸陽司馬遷與班固文化比較學術研討會”召開 (6·118)
《孔雀東南飛》的故事背景 樂 聞(1·39)
張镃生卒年考 王秀林 王兆鵬 (1·60)
說孔雀 樂 聞(1·125)
班彪《覽海賦》 趙逵夫(2·54)
洗眉法 金陵生(3·60)
“詩材”二義 金陵生(3·60)
《劍南詩稿校注》補正一則 劉 蔚(3·111)
說“亹亹” 躍 進(3·120)
據《二京賦》破案 躍 進(3·120)
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一解 金陵生(3·137)
孟浩然、杜甫洞庭詩高下 金陵生(3·137)
“暨且”別解 劉玉娥(4·135)
“白”通“帛” 樂 聞(4·141)
《交州記》的作者 樂 聞(4·141)
夏庭芝生活時代及其他——《元曲家考略》讀書筆記之三 陸 林(5·40)
江總《遇長安使寄裴尚書》作年考 馬海英 (5·56)
談杜詩中的“春歸” 譚文興(5·115)
江總二詩作年考 馬海英(6·116)
《文學遺產》編委擴大會議紀要 (6·132)
2000—2001年《文學遺產》優秀論文獎評獎揭曉 (6·117)
關于本刊專有版權和使用權的聲明 (1· 19)
2001年度本刊審稿專家名錄 (2·139)
來稿須知 (1· 13)(6·136)
《文學遺產》2002年總目錄 (6·139)
華東師范大學 (4·138)
武漢大學 (4·139)
山東師范大學 (2·140)
中國人民大學 (3·138)
安徽師范大學 (3·140)
曲阜師范大學 (5·139)
江西師范大學 (5·139)
湖北大學 (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