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遺產》2002年第二期目錄及提要
上博竹簡《詩論》的作者及其與今傳本《毛詩序》的關系........江林昌(4)
本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竹簡《詩論》可能是失傳了兩千年的子夏《詩序》;第二,竹簡《詩論》可能是《毛詩序》的原始祖本。竹簡《詩論》的基本觀點大多為《毛詩序》所繼承。結論:《毛詩序》確實傳自 子夏。
關鍵詞 上博竹簡 詩論 毛詩序
《毛詩》首序產生的時代................馬銀琴(16)
通過分析《毛詩》首序解詩模式與周代禮樂制度之間內在的對應關系,本文認為,《毛詩》首序產生在作品被編輯的時代;它是周王室的樂宮在記錄儀式樂歌、諷諫之辭以及那些為“觀風俗、正得失”的政治目的采集于王朝的各地風詩時,對詩歌功能、目的及性質的簡要說明。
關鍵詞 《毛詩》首序 解詩模式 禮樂制度 儀式樂歌 獻詩 采詩
論“興”的審美意義................袁濟喜(23)
“興”是中國古代文論與美學的重要范疇,它涵蓋了創作與鑒賞兩方面的內容,本文所論之“興”,主要是從創作論之“興”的(即“賦比興”之“興”)角度,去探討其中的審美意義。“興”以緣情感物、借景抒情的美感心理,濃縮了中國藝術創造的奧秘,其結構呈現出歷史與邏輯相一致的特點。這就是從最早的“比興”托喻之辭,演化充實為感興寄托和意在言外的內涵。“興”的這三重含義互相交融,彼此補充,充分體現出中國古典美學注重直觀性、感悟性的文化特征。
關鍵詞 比興托喻 緣情感興 意蘊寄托 人生激活
試論王勃的易學時命觀及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查正賢(36)
本文從已有研究成果出發,具體分析了王勃時命觀念中的家學淵源,進而探討了它給王勃的文學創作所帶來的影響。王勃的時命觀念,可以概括為“時不可以茍遇,命不可以終窮”。它基于易學的天道運行觀念,帶有明顯的家學色彩,是 王通儒學尤其是易學思想影響的結果,同時又與初唐易學趨于簡明實用的傾向相一致。這種時命觀念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相當積極的影響,它不但直接成為其創作主題,而且還滲入到其文章的肌理中,影響著文中的情感流程及藝術上的感染力。
關鍵詞 王勃 易學 時命觀 文學創作
李商隱開成五年九月至會昌元年正月行蹤考述
——對李商隱開成末南游江鄉說的續辨正................劉學鍇(46)
通過對李商隱有關文章及其它材料的考證,證實開成五年九月至會昌元年正月,商隱的具體行蹤是移家長安、赴陳許幕、暫寓華州幕,從而證明這段期間商隱絕不可能分身作“江鄉之游”。
關鍵詞 李商隱 開成五年 行蹤
論北宋慶歷詩風的形成................馬東瑤(55)
慶歷詩歌是宋詩初成面目的時期,在宋詩中占有重要地位。慶歷詩人剛剛開始詩歌創作時,詩壇流行的還是西昆體。慶歷詩人一方面批判地接受了西昆體的影響,一方面在探索和嘗試符合時代潮流的新詩風。經過近二十年的過渡期,到慶歷年間,西昆體的影響已基本消失,慶歷詩風逐漸形成。它變單一的西昆詩風為慶歷詩人各具特色的詩歌風格,同時在詩歌觀念和審美精神上形成了許多共同的新追求。
關鍵詞 宋詩 慶歷詩風 過渡 創新
梅堯臣早期事跡考................李一飛(73)
文章考得梅堯臣天圣九年三十歲前的事跡為:大中祥符六年十二歲前,居宣城故里讀書;十二歲至二十五歲,從叔父梅詢宦學于襄、鄂、蘇州,陜西京兆府,懷、池州和廣德軍諸地;天圣五年二十六歲完婚,春,往會稽尋訪先祖梅福遺跡,交游名士;此前后以蔭入仕,歷官太廟齋郎、桐城主簿,天圣九年初移河南,仍主簿。天圣中嘗舉進士落第。其《宛陵集》自天圣九年起存稿,此前之早期大量詩作,手自刪棄,亦間可考輯。
關鍵詞 梅堯臣 早期事跡 宛陵集 詩作
陸游師從曾幾新論................邱鳴皋(82)
陸游師從曾幾學詩,是陸游研究中的重要關節問題之一。其起始時間,一直存有不同意見;從有關史料考索,應始于紹興二十一年。這是陸游詩歌創作道路上第一塊里程碑,陸游由此走上了詩人之路。
關鍵詞 陸游 師從 曾幾 詩歌創作
李漁《蜃中樓》對“柳毅”故事的重寫................胡元翎(90)
本文聯系“柳毅”故事的緣起及流變,仔細挖掘李漁《蜃中樓》對“柳毅”故事重寫過程中的主要變化因素:故事類型、柳毅形象、人與龍關系的嬗變,由此發現李漁不同于前人的創作心態:求俗求實,求新求奇。據此還可肯定,“柳毅”故事的沿革過程是從基于宗教文學、貴族文學的重教義、禮法向基于平民文學的重世俗人情、個體價值的漸變過程。
關鍵詞《蜃中樓》 “柳毅”故事 重寫
“演義”考................譚 帆(101)
“演義”源遠流長,有“演言”與“演事”兩個系統,“演言”是對義理的通俗化闡釋,“演事”是對正史及現實人物故事的通俗化敘述。“演義”一辭在小說領域,是小說文體概念,指稱通俗小說這一文體,而非單一的小說類型概念,故在小說研究中,以“歷史演義”直接對應“演義”的格局應有所改變,“歷史演義”僅是演義小說的一個組成部分。“演義”在歷史小說領域,其最初的含義是“正史”的通俗化,所謂“按鑒演義”,但在總體上已越出這一界限。
關鍵詞 演義 文體觀念 歷史演義 類型觀念
《九章》之寫作年代及其內在聯系................林明華(113)
庾信詩《集周公處連句》中“周公”辨正................吉 定(114)
也談所謂“唐代士族之家不愿娶公主”問題................王力平(116)
唐太宗有可能寫出嚴整的七律嗎?................韓成武(118)
《游赤松記》的歸屬................杜海軍(120)
學者研究
文藝學與文獻學的完美結合
——程千帆先生的古代文學研究................鞏本棟(122)
札記
班彪《覽海賦》................趙逵夫(54)
學術活動報道
“紀念吳敬梓誕辰三百周年暨元明清文學研究前沿問題學術研討會”召開......(137、插一)
“唐圭章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舉行................(138、插二)
公示 2001年度本刊審稿專家名錄................(139)
學術動態................(45、112)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點介紹(山東師范大學)................(140)
英文目錄提要................(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