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西方哲學史流傳二大悖論,一是克里特人悖論,二是柏拉圖與蘇格拉底悖論。《紅樓夢》與這二大悖論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堪稱世界第三大經典悖論。本文分析了《紅樓夢》中“真假”悖論、作者悖論、五個書名悖論。
關鍵詞:悖論;真假;作者;書名
先看世界上兩個著名的經典悖論例子。
1.一個克里特人說:“我說這句話時正在說謊。”
你說他說的是真話還是謊(假)話。
這個悖論出自公元前六世紀希臘的克里特人伊壁孟德,使得希臘人大傷腦筋,連西方的圣經《新約》也引用過這一悖論。
2.柏拉圖與蘇格拉底悖論
柏拉圖調侃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下面說的話是謊話。”
蘇格拉底回答:“柏拉圖上面說的話是對的。”
誰說的對或錯。
柏拉圖、蘇格拉底,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對后世西方哲學有重要影響。
對第一例。你說克里特人說的是真話,他說他正在說謊,是說謊話;你說他是在說謊話,他說我是在說真話,我告訴你我正在說謊。這是一個正反都難以回答的問題,就是說沒有正反答案。
這是一人一句話直線型矛盾悖論。甲至乙,乙至甲,中間一根←→雙向線連著。甲是真,乙是假。甲走到乙,真走到假;乙走到甲,假走到真。真假一家,真假相連,真假相容,真假兩面,可以回答正反問題。
對第二例。柏拉圖說蘇格拉底下面說的話是謊(假)話,就是說蘇格拉底不管說什么都是謊話;蘇格拉底說柏拉圖上面說的話是對的,就是說柏拉圖不管說什么都是對的。如果柏說的是對的(說蘇是說謊話),蘇就是說謊話;如果蘇是說謊話(說柏是說得對的),那柏就不是對的;柏不是對的,蘇就是說真話;蘇是說真話(蘇說柏是對的),柏又說蘇是謊話。誰對誰錯,錯對互相打架。這是一個小貓咬尾巴轉圈的循環論證,錯、對、錯、對、錯、對……,永無止境,永無結果。這是兩人兩句正反關聯的話,是圓圈型矛盾悖論。這個圓圈對、錯、對、錯、對、錯轉圈,無頭無尾。
中國偉大名著《紅樓夢》和這兩個國際經典悖論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紅樓夢》有三大悖論。
《紅樓夢》作者在文本中明說《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第一回回目)。真事(甄士隱)和夢幻在一起,假語(賈雨村)回憶閨秀(真事),也就是“真假”在一起之意。這是作者有意為之。書中太虛幻境對聯二現:“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假有無”互相包容,互相轉化。“真假有無”對聯就類似于線形悖論,“假語真事”就類似于圓圈悖論。對這“真假”第一大悖論的解析容后再談。這里說明一點,此書所謂假語者,藝術創作虛構想象表現手法也,“何為不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以閱人之耳目哉?”當然,此“假語”包括形式的“假”和內容的“假”。
書中第二大悖論就是作者悖論。書中第一回楔子明文寫到:“大塊石上,文字分明,編述歷歷……空空道人……從頭至尾抄錄回來問世傳奇……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曹雪芹這一段話就是線形悖論,而且這根線上有兩個悖論。曹雪芹自己說(他不說就沒人知道,就不會有人說)用十年時間增刪此書五次,并纂目分回。假如說是增刪,原書怎么會沒有纂目分回。誰寫幾十萬字上百萬字長篇小說不纂目分回,這是一個一般規律。他說別人沒有纂目分回那是說的假話,那自己的增刪也是假話。反過來說,按古代寫長篇小說規律,曹說自己纂目分回就是寫書之意。但你寫書偏又說是增刪,而又是增刪五次。自己承認作者又否定。這是一個悖論。另外,很重要一點,此書是“石書”。這塊大石是天神女媧煉成的補天之石,是天石神石。“石書”就是天書神書之意。天書神書完美無缺,是天意神意,是不容修改的。修改就是褻瀆天神,是絕對不允許的。你也修改不了。曹雪芹說增刪修改“石書”,二者必有一是假,或者石書是假,或者修改是假。這段話就是個悖論。當然,此“石書”是作者創作的,但你說修改“石書”這句話本身是矛盾的,是悖論,意思是要讀者思之。所以“曹雪芹對石書增刪修改、纂目分回”這句話就有兩個悖論。曹雪芹說“修改石書”是說了假話,因為“石書”是不用修改的,是不能修改的;曹雪芹說“纂目分回”是說了假話,“石書”應是纂目分回好了的(誰寫長篇小說也是纂目分回好了的)。“石書”已纂目分回(文字分明,編述歷歷),反過來說,纂目分回和“石書”是一塊的,也就是說,誰纂目分回誰就寫作了此書;也就是說,曹雪芹纂目分回,曹雪芹寫作了此書。但是,曹雪芹為什么說自己是“增刪”者。所以,這一段話里曹雪芹肯定又否定自己,是一個悖論,或者說是兩個悖論。
作者肯定又否定自己,就像那個克里特人所說:“我說這句話時正在說謊。”你說作者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這是作者在著作權問題上制造的第一個線形悖論。在著作權問題上,作者還和批者制造了第二個圓形悖論。后一個圓形悖論留到后面再談。我們先談線形悖論。當然,我們不能單憑這句話本身來判斷,這句話本身正反都沒有答案。還得找外因外證。
作者為什么采取這種否定又肯定、肯定又否定的矛盾態度,必有緣故。從否定來講,第一點,古代長篇小說是一種稗官野史之類的東西,和傳統文學詩歌、散文來比,有點上不了臺面,歷來署名不是很嚴肅認真。而小說帶有虛構、說書色彩,容易和現實對得上號又對不上號,容易引起老百姓及當局不必要的猜測和麻煩。作者所以署名含糊,或干脆用筆名,或干脆瞎編一個號。如除《紅樓夢》外,《水滸》作者之施耐庵、《西游》作者之吳承恩也有含糊爭議之處。《金瓶梅》作者之蘭陵笑笑生明顯是調侃之名,不知道是笑誰。作者發出二聲笑,是笑西門慶、潘金蓮、李瓶兒呢,還是笑笑慶蓮瓶之人,即你笑他,我笑你;或者是笑笑這兩撥人,即又笑前撥人,再笑后撥人。二笑可思。另有《封神演義》《英烈傳》《承運傳》《三國志后傳》等書作者已無考,連個筆名也沒留下。第二點,作者在書中明寫“大塊石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意即此書是石書。石書者,天書也,神書也。所以此書來歷就帶有濃厚濃重的神話神秘色彩,這是和書中太虛幻境、警幻仙子、二仙師一僧一道相呼應的,也和書中的夢幻、宿命、劫數、定數(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觀念相呼應的。當然,這些并不是作者的主體思想。作者意謂此書是石書,這對加強、烘托書中的神秘色彩、夢幻氣氛和有好處和效果。作者不愿抹去這種神秘色彩,就不愿明告某某是作者。如果明說是某著,就會沖淡這種神秘、夢幻氣氛。所以作者說是“空空道人”抄錄回來,由曹雪芹增刪十年五次。用工之苦之甚,對得起石書。人神結合,此書來之不易,此書非凡品。這是作者不明言署名之意。
但是,作者說曹雪芹修改增刪石書,那曹雪芹的水平比天神還高了?這是作者曲筆說此書作者還是曹雪芹之意。因為“石書”之說也是障眼法,也是為了便于說事,書總是人寫的。曹雪芹能修改“石書”,那作者就是曹雪芹。所以從曹雪芹肯定自己著書權來講,自己能修改石書,能纂目分回,就是肯定自己是作者。
以上講了作者否定自己的兩個因素,現在講作者肯定自己的兩個原因,就是作者曹雪芹為什么不愿完全放棄自己的著作權。要放棄很容易,不提“曹雪芹”三字,不提“增刪修改、纂目分回”,那此書就成了千古無頭案,誓難再破。作者點“曹雪芹”三字,有以下四點因素。一、作者寫此書花去十年時間,再加上起意、醞釀、構思、搜集素材等,可以說耗去作者半生年華,熬盡作者所有心血,“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作者是用命換來這本書,所以作者實不甘心自己毫無痕跡,所以作者仍點一個“曹雪芹”,雖言“增刪”者,但聊勝于無。再,此書帶有濃厚的曹家印記,作者點一個“曹雪芹”,留一曹字在書中,后人可以按圖索驥,按曹溯源,找到一些曹家史料情況,可達到為曹家傳記、鳴冤之目的。三、此書帶有自傳色彩,作者懷念“當日所有之女子”,“記述當日閨友閨情”,作者把自己和這些女子的一些友情愛情記述書中。如果完全否定自己,否定曹家,那這些女子的真實性就要受到懷疑,作者為女子作傳的本意就要大打折扣,對不起這些女子的原型,這是作者所不愿的。最后,作者有自己的合理私心,作者也想青史留名,千古流芳,因為作者認為自己寫的是一部千古奇書。奇書無著者名,倒真成了“石書”了。所以作者不愿埋沒其名,把曹雪芹和石書連在一起,永不磨滅。
后來,就是這樣一種狀況,作者曹雪芹創作了此書,又把不想隱姓埋名,但鑒于書中所寫“石書”情節,以及此書的大家族寫實成份,作者就不能寫明某某著,就采取了一個折衷辦法,說曹雪芹“增刪”此書,給人模棱兩可感覺。你說是哪一個大家族事都可以,反正是大家族的事。實際上此書不單是寫曹家事,當然以曹家為基礎,也隱寫了一些其它大家族事。曹家沒有書中所寫這么繁華之極。所以歷史上有猜和珅家事、張侯家事、明珠家事等等。如果明寫曹雪芹著,讀者就只會認定曹家事,這和作者本意相違,就認識不到此書隱寫眾多大家族事的典型意義。作者特意點“曹雪芹”三字很值得捉摸一下,按“曹雪芹”三字之前后文字分析,就是曹雪芹所著,因為此人能“增刪石書”,水平高也,也就是作者之謂也。修改石書是寫作石書的一個變相說法,如此而已。所以作者特意制造悖論,讓讀書人去猜測、索解作者及此書之意義。
基于以上作者矛盾心理,所以作者肯定否定自己,制造了一個線形悖論,由讀者去猜測、考證、索隱。你不能完全肯定,你也不能完全否定,這正達到了作者的目的。作者還和批者制造了著作權第二條圓形悖論。
曹雪芹否定肯定自己的著作權,但批者卻不想否定曹的著作權。有甲戌本早期批者在“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處加批:“若云雪芹‘批閱增刪',然則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系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這正是作者用畫家煙云模糊法處,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蔽了去,方是巨眼。”曹雪芹你說你是增刪者,如果批者認可你的說法,知道你是增刪者,就不會寫這一段廢話,此話純屬多余。批者就是知道你作者“增刪”云云說了假話,才特意加批點穿你是作者。書中還有七八條批語點評曹雪芹(芹溪)是此書作者,這是常識,諸君已知,恕不煩引。我單舉這一條是為了說明批者的態度,和作者對著干;或是作者知心人,知道曹的苦衷、為難之處,特意助陣。曹雪芹肯定否定自己的著作權,但批者實話實說,這似乎是個圓形悖論。但曹雪芹沒有完全否定自己,也允許批者加批,并不否定批者,等于是默認批者,所以這個圓形悖論缺了作者否定脂批這一環,這個圓圈就轉不下去了。所以讀者能做出合乎事理的正確判斷,曹雪芹是此書作者。
另外,從批者批語來看,如果曹雪芹是“增刪”者,《紅樓夢》是增刪文本,批者怎么會對增刪者增刪文本大動感情呢,如“血淚盈面”“淚筆”“嘆嘆”“余常哭芹”等等;批語中還經常出現“真有是事”“真有是人”“這是真像,非幻像也”,以及對“童年往事”“家世背景”的感嘆呢?只有批者面對的不是增刪者增刪文本而是原作者原本,批者才會大動感情加批感嘆真人真事,其中也包括批者“余家事”“余童年事”等。還有“芹逝”批、“西”字批、“香”字批、“南巡”批、“有客”批等等。如果我們不帶偏見的話,批者就是在對原作者原書動情動容,口吐真言,而絕不是對一個修改者修改稿感嘆不已。
從曹雪芹“增刪”云云和“修改石書”兩句話來看,確實類似于線形悖論。但從這個悖論原理講,真話謊話一線相連,你也肯定不了,你也否定不了,就要靠這句話以外的證據了。有論者抓住這一句話的矛盾之處否定此話,那也不能成功。因為這句話是悖論之話,本身是不能得出結論的。在悖論話之外,有脂批和歷史資料作證,曹雪芹著作權否定不了。本文只是指出作者寫此悖論的性質和略探析作者為何制造此悖論。因為有讀者認識不清作者在著作權方面制造的是一個悖論,認為曹雪芹都不承認自己是作者,你們忙乎什么,替古人操心。我要說的是曹雪芹并沒否定自己的著作權,只是制造了一個悖論,肯定否定自己。另外,筆者另有專文談作者在《凡例》、楔子、第五回透露這三處是“曹雪芹”所寫。因是另文(原載《紅樓研究》2007年第一期),不便重復。
第三大悖論就是書名悖論。作者在書中第一回楔子云:“空空道人……方從頭至尾抄錄回來問世傳奇……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后因曹雪芹……則題曰《金陵十二釵》。”這在中外文學史上,正式寫于書中的,可以說是最多的書名了。一般是一個,偶爾有兩個,五個書名并列寫于書中,這也是奇書之奇了。而且這五個書名后面還有一句話“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有論者說這句話是批者所加。我們暫且不談后句話,只論析前一段話。這五個書名,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作者并沒指出,你分得清嗎?這也類似于一個線形悖論。當然,這些書名也許無所謂真假,都是曾用名。對這五個書名的論述很多,本人也無甚新見解,只是對里面的矛盾之處不解之處作一點探析。我們只當作者如實反映了此書的命名情況。這本書最早叫《石頭記》,是作者原取的名;以后空空道人改《石頭記》為《情僧錄》,再以后吳玉峰題曰《紅樓夢》,孔梅溪題曰《風月寶鑒》,作者曹雪芹題曰《金陵十二釵》。這就奇了怪了,作者曹雪芹最早寫了一本書叫《石頭記》,中間經幾個人題名后,最后曹雪芹又題曰《金陵十二釵》。作者怎么沒一點主心骨,此是一。第二,對書的題名權、命名權理當是作者,作者為何請那些人題名。不請他們題名,別人是不會擅自改名題名。所以說,這是作者行為。作者為何這樣做?有論者說,這是作者增刪五次成書五個階段的反映。就算是刪改五次成書五個階段,也沒必要整五個書名啊,也沒必要請別人題名啊。如有人要改自己著書十次,那不要整十個書名?換句話說,增刪修改某次和題書名某次并無內在聯系,表面邏輯也說不通,從事理上也說不通。我作者改一次稿,就請某個人來題一次書名,改了四五次,就請了三四個人。作者一本書都寫得了,題一個名還題不了,拱手相讓自己的命名權,這是何意。聯系前面,作者要讓出自己的著作權,還要讓出命名權,曹雪芹是個大傻子還是二愣子?下愚以為,曹雪芹列出五個書名,順帶列出幾個人名,這都是作者自己的事,和那幾個假人假名無關。作者無非是想表明,此書可作這五方面理解。此書豐富多彩,用一個書名即一方面內容概括不了全書內容內涵。這是作者曲線“王婆賣瓜,自賣自夸”,也就是現在的廣告詞,也是一種炒作手法。從這五個書名排序來講,有一定的道理:《石頭記》是緣起之意(此書從何而來),也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也;《情僧錄》是“大旨談情”之意(情僧語);《紅樓夢》是“夢幻”之意,和《石頭記》相對;《風月寶鑒》是正反兩照“警醒”之意;《金陵十二釵》是指為女子作傳“閨友閨情”之意,這是作者最愛,所以點名自題。我想,曹雪芹弄了五個書名悖論,就是為了表達自己作書的五個主旨,或者說五個初衷。但是,到了作者幾易其稿成書之后寫《凡例》之時,作者還是選定了《紅樓夢》《石頭記》書名。作者在《凡例》中強調解釋了《紅樓夢》《石頭記》書名。
凡例
《紅樓夢》旨義:是書題名極多,口口(故曰)《紅樓夢》,是總其全部之名也。……又曰《石頭記》,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也。……名曰《紅樓夢十二支》,此則《紅樓夢》之點睛……則系“石頭所記”之往來,此則《石頭記》之點睛處。……及至“紅樓夢”一回中,……故將真事隱去,而撰此《石頭記》一書也。
兩個空框,胡適題“一曰”,另有人題“今曰”,還有人題“題曰”等。下愚斗膽擬“故曰”,此亦有所本。凡例二次提到“故曰”:“故曰甄士隱夢幻識通靈”,“故曰(賈雨村)風塵懷閨秀”。此二“故曰”和“故曰《紅樓夢》是總其全部之名也”意思關合。“故曰”才能總其名,文意貫通銜接。“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是第一回回目,也是全書的總回目之意。
凡例中,作者分別點《紅樓夢》五次,點《石頭記》(含石頭所記)五次,楔子中點《石頭記》五次,第五回點《紅樓夢》五次。作者對此二名偏愛,《紅樓夢》是總名,《石頭記》是本名;《紅樓夢》是“編述”之意,《石頭記》是“記述”之意。二者合一,成就了此書。
后來《紅樓夢》《石頭記》兩個書名傳出,《紅樓夢》風行天下。《紅樓夢》書名從觀賞性和內涵豐富性及啟人想象力來講,應是最佳的。或許,曹公擬了五個書名,自己拿不定主意,讓讀者去選(批者選了《石頭記》),這是最佳方法。從書名到內容制造悖論,讓讀者去選去理解,這是此書的特色之一。“作者之筆,狡猾之甚”,由此可見一斑。
現在來探析一下作者的“真假”悖論,即書中第一大悖論。作者在書之開局就明寫了此書是“真事假語”“真假有無”。這個“真假”既是線形悖論,也是圓形悖論。總之,是悖論之極,堪稱世界第三大經典悖論。
按第一回回目所寫《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按太虛幻境對聯所寫“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此書就是用假語和“實錄”手法寫作真真假假的事,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作者在《凡例》和“楔子”就有多處矛盾的說法。從寫作手法來講:作者自云是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是隱去”,此書是“石書”(不是史書);但作者又在書中說“則又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雖其中大旨談情,亦不過實錄其事,又非假擬妄稱”。就是說,作者又是“假語”,又是“實錄”。一方面是“滿紙荒唐言(假語)”,一方面是“一把心酸淚(實錄)”。從寫作內容來講:作者又說“故將真事隱去”,這是“夢幻”,是“假語故事”;但從另一方面,作者又說這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原為記述當日閨友閨情”“不敢稍加穿鑿……反失其真傳”,等等。總之,作者從寫作手法和寫作內容都是矛盾的,就是有意制造悖論。作者為何有意制造悖論,容后再談。
作者在此書有意制造悖論的效果結果是怎樣的呢,就是真真假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難分。也就是說,此書都是真的,你說這個是真的也可以,你說那個是真的也可以;也可以說,此書都是假的,你說這個是假的也可以,你說那個是假的也可以。這就如克里特人所說:“我說這句話時正在說謊。”你說作者是說真話還是說謊(假)話。這無法回答。
這也是柏拉圖與蘇格拉底的圓形悖論。作者說:“作者下面說的話是假話”。作者又說:“作者上面說的話是真話。”作者自拉自唱,自己扮演“柏拉圖”和“蘇格拉底”。所以說《紅樓夢》作者把線形悖論和圓形悖論結合在一起,自己又扮演克里特人和柏拉圖與蘇格拉底,這不是世界超級悖論是什么?
以作者的天才聰明,作者是能透徹感知感悟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悖論的。悖論在世界上是客觀存在的,是一種客觀現象;但同時也是一種主觀現象,人類可以制造悖論。先簡說自然現象:比如說月光,你說月光也可以,因為這是月亮發出的光;你說是太陽光也可以,因為是太陽照在月亮發出的光。另外,植物的蘋果梨、動物的騾子、天氣的春夏秋冬雨雪冷熱交接點是模糊點;一棵樹早晚顏色不同;一座山峰,從這個角度看像女子望夫,從那個角度看像士兵望家;等等,滿世界皆是。再簡說人類社會悖論現象:封建統治者對農民起義往往是鎮壓與安撫并用,你說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政治家說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真事);查出來了就是貪官,沒查出來就不是貪官,你說他是不是貪官;壞人怕好警察,好人怕壞警察;人的性格悖論就太多了,等等。
再舉一下藝術的例子。有兩種形象藝術,創作制作到真假難辨、真假模糊的境界,就達到了藝術的美境,而這兩種形象藝術的真假目的正好相反,這就是攝影和繪畫。對一幅攝影作品,如果觀者評價,此作品拍攝的跟畫一樣,這是真的還是假的,這是攝影還是繪畫?那么,這就是一幅很成功的藝術作品,是一幅很美的攝影作品,把真象藝術地表現成假象。對一幅繪畫,如果觀者評價,這幅畫畫得跟真的一樣,這是攝影還是繪畫?那么,這就是一幅很成功很美的繪畫,把假象藝術地表現為真象。寫意、變形、象征、漫畫等畫追求另一種真,也要刺激人的心弦,如不,就是不成功的畫。
真實,是任何藝術的基本,否則,不能和人的思維相通,不能和人的心律共振,這種藝術就得不到人的認可和欣賞。人最欣賞的是能引發人的想象愉悅好奇的藝術,是在像與不像之間,似與不似之間,真與假之間。而《紅樓夢》恰恰在這一點上拿捏的最準最到位,在這一點上功夫最深,在這一點上“狡猾之甚”。作者的“假語真事”“真假有無”就是對《紅樓夢》藝術的經典概括。
曹雪芹在書中就對正邪二賦、陰陽二氣有過詳細、精彩論述,這是作者對自然和社會的矛盾悖論現象深刻認知。比如湘云論陰陽,指扇子道:“這邊正面就是陽,那反面就是陰。”這也是作者論陰陽,意為陰陽一體,事物兩面。這也是易經的陰陽魚圖,陰陽相對存在。作者把易經的陰陽說引申到事物的真假兩面,引申到事物的辯證認知——事物矛盾悖論現象。
寶玉的人格矛盾悖論現象是作者的悖論辯證認知發揮到極致所致。已卯本第十九回有智者批寶玉:“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不肖,(說不得忠孝);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帳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說不得好色好淫,說不得情癡情種。”此批者也看出作者寫寶玉的人格矛盾悖論現象,概括的極是。寶玉就如線形人格悖論和圓形人格悖論,不好對他說是這樣還是那樣,怎么回答都不合適。只能說,也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但也不能說是中間狀態,這性格中線是游移的,視具體情形而移動。所以在各種情形下,寶玉表現的就各姿各態,各種各樣。但你認定一種就不行,就有“不”來否定他。還有這塊“通靈寶玉”,說他是“寶玉”,他是一塊“石頭”;說他是“石頭”,他是“通靈寶玉”。石變玉又復還為石,石玉可互相轉換,內質相通,典型的悖論狀態。活人寶玉的性格品性也兼具玉石品性品格,有石之心實蠢呆不變和玉之秀美溫柔靈巧。通靈寶玉和活人寶玉也分不清,兩個寶玉一塊兒誕生。通靈寶玉是活人寶玉的“命根子”,是連體,失玉就不行。這些都是悖論現象。
作者的真假手法在書中運用的很出色。再比如秦可卿,第五回“紅樓夢”曲是說她自我懸梁而死“畫梁春盡落香塵”,書中卻說她是病死的。你說哪是真,哪是假?或是現實生活上吊是真,但在藝術生活里,作者不忍“吊”死她,羞辱她,因為喜歡這個女子,所以只表現了現實生活里好的一面。這在判詞和“紅樓夢”曲就可看出。可卿判詞“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紅樓夢”曲“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這個判詞和曲基本反映了現實可卿的面貌。“情天情海”發展下去碰到了“淫”,“擅風情,秉月貌”跟敗家扯上了關系。但在書中藝術生活里,可卿是賈母“重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是寧府的好管家人(非當家人),上上下下都說她好:“那長一輩的說她素日孝順,平一輩的想她素日和睦親密,下一輩的想她素日慈愛,以及家中仆從老小想她素日憐貧惜賤慈老愛幼之恩。”可卿在寶玉(作者)心中兼釵黛之美。這個美不光是指外表美,也指行事為人賢惠,是個可人。所以作者不愿抹黑她,隱去了她現實生活中不潔的一面,夸大了她藝術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但作者在判詞和曲中又暗點了她現實生活中的瑕疵和毛病,所以讀者難以認定辨別可卿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因為可卿身上有現實的真事和藝術的創造美言(假語),這在小說中難以統一。真假悖論在可卿身上表現的非常突出。可卿原型真事當然無考,但從作者的“真假”手法這個角度看,還是可以看出此女子背后的虛影。
五個書名(內容)也反映了作者的矛盾悖論心態,自己都無法分辨哪個書名(內容)更好,哪個不重要,反正都重要,舍不得割愛一個。就如貪心財主一樣,一只手抓五個雞蛋;或者全抓住,或者全抓掉;一般都會全抓掉。看來天才作家曹雪芹還是全抓住了——把五個雞蛋打在一個碗里,抓住了碗。
作者制造了真真假假的悖論,使讀者難以全面解讀。這部分論者說,這里寫的是“真事隱”,并從若干史料和書中互證;那部分論者說,這里是“假語村”言,是藝術虛構、想象,并從文本和史料不符來論證。在文本的另一個地方,這部分論又說,這里是“假語村”言,歷史不可能發生這些事;那部分論者又說,這是藝術的真實,是典型形象,經典概括,是合理想象,比生活真實還真實,還更能感染人打動人。后來,在文本某個有矛盾、明顯不對的地方,那部分論者就說,這是錯的,或者是作者改稿未完所致,或是抄錄流傳致訛;這部分論者就說,這是“真事隱”,是作者故意寫錯,是隱寫歷史。在文本另一個地方,那部分論者又說,這一段寫得相當真實,象生活真實一樣,作者有這類生活經驗;這部分論者卻說,這是“假語村”言,是藝術虛構,歷史不會是這樣的。
總之,這兩派論者始終說不清,哪是“真事隱”,哪是“假語村”,反正都承認這部書既有自敘成分,又是一部小說,是“真真假假”的小說。關鍵是這中間的真假比例是多少,話怎么說。這派說,主要人物、主要時間、主要環境都是歷史真實,然后不厭其煩反復論證。當然,由于史料不足,有很多論證不通的地方,這派就進行合理推測想象“復原”。因沒有歷史資料可證,這種推測、想象近乎于創作虛構,以“假”代“真”了。那派說,此書主要是虛構、想象、創作,是作者運用了自家和別家素材及耳聞目見生活素材創作的一部小說。那派的過激者只把此書當小說看,對書中濃重的“真事隱”現象視而不見,把此書當常書看。總之,此書的“真假”很難把握,稍一不慎,兩派都容易在某些地方誤讀,甚至雙方誤讀差距甚大。這都是“真假”惹得禍。更有甚者,把作者的“真假”觀倒置變形。什么意思呢,就是真假互證(曹賈互證——曹學),以假證真(以書中之事證歷史之事——曹學),按假索“驥”(以書中之事索隱無有之事——解夢、秦學),以假造假(以書中之事造太子、公主情節和毒殺情節)。如曹公知道,也將哭笑變形。筆者以為,從作者的“假語真事”“真假有無”來看,《紅樓夢》是在像與不像之間,似與不似之間,真與假之間。按真假悖論原則講,說假不是假,說真不是真,只能用“說不得”什么什么來說《紅樓夢》。批“寶玉”者也是批《紅樓夢》也。此批者深得書中三昧,身份可疑,疑是作者本人或是領作者口諭者也。對克里特人的回答也只能如此。如果你采用“不”字來回答,就比較合適。你說他說的不是真話,他不好回答;你說他說的不是假話,他也不好回答。他回答是假話,你說他是在說真話;他回答是真話,你說他是在說假話。
可以說,《紅樓夢》也是一部矛盾悖論小說,作者本人就是一個矛盾悖論體。作者為何在書中制造這么多悖論,這得從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說起。這個問題說起來很復雜,只能簡說幾句。作者本人及家世資料很少,大體上作者之父祖是任江南織造六十余年,繁華富貴,后遭抄家,家道敗落,淪為底層,從天上到地下。作者曹雪芹也從富貴公子淪落為平民百姓,反差巨大。回憶往事,從前像夢幻一般,“曾經歷過一番夢幻”。這是人生變故。隨之而來的是作者思想發生了變化:一是現實社會刺激使作者思想發生巨變。除家庭和本人發生巨大變故外,當權者康熙、雍正二帝對曹家的態度發生根本變化也使作者認識了統治者的殘暴多變;曹雪芹周圍的裙釵女子由于封建社會體制及惡風舊習迫害,一個個遭遇悲慘命運,也使作者感嘆女子命運如桃花一樣隨風飄落,落花水流紅,無可奈何。等等。二是作者批閱十載,縱覽群書,審視歷史及各種思潮,思想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作者對現實和歷史的思考,逐漸認識到封建社會的本質是腐朽沒落,但又是君權專制,進步人士和老百姓無可奈何,只能從天命定數“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去理解。論述作者思想變化矛盾方面的文章很多,不煩重復。作者的人生和思想發生了巨變,現實社會也是“禍福倚伏”“有無相生”(老子語。曹雪芹將后句化為“無為有處有還無”),是陰陽怪氣正邪混雜悖論多多,真假難分(“禍福倚伏”之變體),所以作者就反映發泄在書中。
書中,作者借寶玉道:“我說的倒是真話呢,倒說我撒謊(二十八回)。”這是指以真為假。“風月寶鑒”鏡子道:“你們自己以假為真,何苦來燒我(十二回)。”這是指以假為真。此鏡子可照世人世事正反面。另有八十二回惜春話可思:“天下事那里有多少真的呢?”這是指對真的懷疑。第二回:那些公人道:“我們也不知什么真假。……”這是指真假難分。公人者,公正之人公正之意也。八十二回是否曹著,暫且不論(此句似應曹文,和前文三句照應)。寶玉、鏡子、惜春、公人的話,代表了作者的看法:這個社會扭曲變形,真假難分;官場世俗以真為假,以假為真,搞亂了,習慣了。所以此書也是真實社會的反映。書中的真假顛倒現象太多了,略舉幾項:書中官員(含賈家)幾乎都是假官貪官庸官,對官場譏刺特狠;爛瘡當桃花,末世當盛世;封建社會舊風惡習假禮假情假仁假義盛行,如父親給女兒下跪、奢糜排場之風通行、朝廷繁文縟節和家庭繁文縟節泛濫成害;男人(賈敬賈赦賈政賈珍等)萎頓無能誤國誤家,女子聰明有才最終被庸男禍害;而寶黛真情、寶玉和眾姑娘丫環之間真情、姑娘丫環之間真情扭不過社會傳統世俗假仁假義假情,最后泯滅了;等等。用真假手法反映真假事情,實際上是反映社會實質的真。真假只是一種手法,是為了求真。假中求真,真中指假。在第二十九回:“(寶玉黛玉)因你既將真心真意瞞了起來,只用假意;我也將真心真意瞞了起來,只用假意;如此兩假相逢,終有一真。”此也是否否(假假)得真之意。這里,作者暗告讀書人,此書假話連篇,假話多多,但暗含了作者的血淚真言。作者真言為何,筆者另文專述,此不枝蔓。從本質上說,《紅樓夢》“如何是夢,真而又真了。”(五十六回寶玉語)
作者在制造真假悖論時,并不知西方這兩個經典悖論,但此書中的悖論核心和那兩個經典悖論核心不謀而合,這是人類的一種共知現象。人類的思維到巔峰是相通的。而《紅樓夢》是皇皇上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幾百個人物,情節交錯扭結,來演繹“真事假語”“真假有無”悖論,談何容易。當然,作者主觀并不一定就是要演繹什么“悖論”,但把自然、社會、人生的矛盾悖論現象藝術地表現的這么淋漓盡致,真假難分,是此書的極大成功之處。你說《紅樓夢》是攝影還是繪畫?現在看來,里面有攝影有繪畫,一部分攝影把真的“拍攝”成假的一樣,一部分繪畫把假的“畫”成真的一樣。作者是掌握兩種藝術手法的文學大師,鬼斧神工。
從藝術角度寫作手法講,作者認為以真假矛盾悖論來反映世界,陳述自己的思考認識,這樣更能完整準確的表現現實,表達自己的辯證認知。實際效果也是如此。這也是調動讀者的閱讀思考積極性,你認為是怎樣就怎樣,你認為怎樣對就怎樣對。或者,你怎樣解讀認識也不圓滿,也不完全,在似與不似之間,在真假之間,在對與錯之間。反正兩種現象、兩種答案我都給你準備了,都能迎合附合你的解答,也能破壞沖淡你的解讀。眾多讀者的綜合解讀認識,才能逐漸接近作者的悖論中心;或者就沒中心,沒范圍,無邊無際。只要能調動讀者廣泛參與欣賞和思考,加深對世界、社會、人生的認識,作者吾心足矣。
從曹雪芹僅存詩之斷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來看,作者作詩也喜用“真假”手法。曹之好友敦誠評此詩“曹平生為詩大類如此”。敦誠作戲曲傳奇《琵琶行》,曹雪芹作詩贊之。此詩不無暗喻:多少年之后,后人讀到《紅樓夢》,能理解作者苦心(都云作者癡)和此書“本意”(則知作者本意),我曹雪芹地下之靈有知,高興地會教十二金釵作詩賦詞,慶賀一番。
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能用“是”來回答問題的,只能用“不”來回答問題,用否定或否定之否定來回答問題。《紅樓夢》就是用“不”來回答問題的,是用否定或否定之否定來看待解釋世界的。通觀全書,作者對傳統的正統的上面的幾乎都用“不”字來回答,用否定或否定之否定來描述解釋(本人另文專述)。這是此書的一條主脈,是一個基本點,就如克里特人所說:我現在正在說謊(假)話。作者的“假”話就是否定之意,或否定之否定,即是“真”話。總之,悖論世界悖論社會悖論思潮造就了曹雪芹這么個悖論之人,悖論之人又寫了這么部悖論之書,而作者又把這悖論加以強化放大,使《紅樓夢》成了世界第三大經典悖論,這就叫世界名著。
作者(《紅樓夢》)對寶玉的描述破解法和西哲對克里特人的破解法內核相通,不謀而合,說明哲人的心是相通的。萬事萬物都有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紅樓夢》作者承老子一脈,入道很深(探社會、人生之道),觀名透徹(觀自然、社會、人生現象),把事物、社會、人生用形象藝術演繹成書。書之表面形態即“名”也——“何為不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紅樓夢》,內者,道也;外者,名也。《紅樓夢》之道之名,道不清,說不明,連作者本人也云“誰解其中味?”對《紅樓夢》也只能用“不”字來評說: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但不是什么都不是,是不是中有是。
《紅樓夢》是五色,五音,五味,不是某一色、一音、一味能夠定位定尊的。《紅樓夢》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老子語)。女媧造石,石變玉變人,又復還為石,石上有書。此玉(書)是“五色花紋纏護”,說明了此書的“五色”性質。此書是春夏秋冬四季色彩鮮明和百花(女子)艷麗之自然五色,是元妃大觀園省親盛極“細樂聲喧”和中秋月夜凄涼笛音飄水傳來之社會五音,是“茄鲞”和“螃蟹宴”“寒冬噎酸齏”之人生五味。此書五個書名對應五色五音五味,說明作者在創作修改此書時就有意為之“五”——多色多音多味之意。此書實際上也內含五色五音五味之內涵蘊意和外呈五色五音五味之外表形態。所以,《紅樓夢》說不清道不明是此書一大特性。甚至出現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涂這種現象。《紅樓夢》得以流布盛傳,也得益于此書“道”和“名”“玄之又玄”(老子語)。
結語
受《紅樓夢》啟發,對克里特人悖論的破解是:你說的不是真話,也不是假話。對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真假對話悖論破解是:兩位先哲的話綜合來看,就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說假是假,說真是真。中國《紅樓夢》涵蓋了世界這兩大悖論,這也是符合世界辯證認知法則和人類社會現象的。 原載《紅樓研究》2007年第三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