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帝京篇》組詩由十首詩和一篇序文組成。序文交待了寫這一組詩的意圖,這十首詩則是唐太宗實踐創(chuàng)作意圖的產(chǎn)物。其中的第一首描寫了皇宮之恢弘與壯麗,第二首至第九首則分別描寫了太宗讀經(jīng)典、欣武宴、賞音樂、追逸趣、游翠渚、玩琴書、飲玉酒、觀艷舞的生活情狀及其感悟,第十首則綜合抒寫了唐太宗的人生理念和為政態(tài)度。讀這組詩,我們可以領略一代英主的胸懷和志趣,同時我們這些平常人也可以從這組詩所蘊含的情理中獲取人生的若干啟示。
一、博讀經(jīng)書是唐太宗宮廷生活的必修課
巖廓罷機務,崇文聊駐輦;玉匣啟龍圖,金繩披鳳篆。
韋編斷仍續(xù),縹帙舒還卷;對此乃淹留,欹案觀墳典。
(注:淹留一作忘憂)
這是唐太宗《帝京篇》的第二首詩。這首詩記述了唐太宗勤奮讀書的事跡。唐太宗忙完了廟堂之上的朝廷大事,就到崇文館去了。干什么呢?他取出寶匣中的龍圖,展開由金繩編的書簡,他在讀書。龍圖應該就是指河圖,由此可見,《易經(jīng)》是他最喜歡讀的書了,或者說《易經(jīng)》是他的必讀書。不但讀《易經(jīng)》,他還讀三墳五典,三墳五典是上古時代三皇五帝的書,唐太宗讀三墳五典就表明他是喜歡效法上古圣人的。唐太宗讀書并非淺嘗則止,而是不厭其煩地讀。“韋編斷仍續(xù),縹帙舒還卷”就是明證。唐太宗讀起圣賢的書來,往往會進入忘憂忘我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這首詩的尾聯(lián)所合之意。
唐太宗喜歡讀《易》還可以從第十首詩看出。第十首詩的第七聯(lián)是:
六五誠難繼,四三非易仰。
“六五”與“四三”比較難解,但《帝京篇》的第二首詩告訴我們:唐太宗喜歡讀《易經(jīng)》,于是我們不妨在《易經(jīng)》中找找答案。不難發(fā)現(xiàn),《易經(jīng)》中確有“六五”與“四三”的出處。“六五”是一些卦的陰爻五位,比如坤卦“六五”爻的爻辭是“黃裳。元吉。”朱熹認為,之所以能夠獲得“元吉”是因為 “以陰居尊,中順之德,充諸內而見于外”。后人則解釋為“居尊而能柔和謙下。”又如大有卦“六五”爻的爻辭是“厥孚交如。威如。吉。” 朱熹解釋為“大有之世,柔順而中,以處尊位,虛己以應九二之賢,而上下歸之,是其孚信之交也。”《易象》的解釋是:“厥孚交如,信以發(fā)志也”,意思就是說以自己的信來啟發(fā)他人的忠信之志。后人則解釋為“以誠信交接上下,威嚴自顯,吉祥。”再如臨卦“六五”爻的爻辭是“知臨,大君之宜,吉。”《易象》解釋說:“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朱熹解釋為“以柔居中,下應九二,不自用而任人,乃知之事。而大君之宜,吉之道也。”其實,有三十二個卦有“六五”爻,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六五”爻之爻辭大體上都是倡導誠信、節(jié)儉、謙和、守正等優(yōu)良品德的。所以唐太宗感到要永遠保持這樣的品德是很難的。“四三”則可從朱熹的《周易本義》中找到出處。《周易本義》卷末上有《周易五贊》,其中的《述旨》就說:“恭惟三古,四圣一心”。查《漢書·藝文志》,有“《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句,其中的“三古”當指伏羲、神農、夏禹三個上古圣人所代表的時代,而“三圣”當指伏羲、文王、孔子。由于周公這個人對《周易》的發(fā)展作了很大貢獻,所以他是不能被略去的,這樣就成了四圣。到了朱熹所在的時代,程頤已經(jīng)成了圣人,因此《述旨》中的四圣當指文王、周公、孔子、程頤,而伏羲則因包含在三古中而不再重復提了。四圣三古有如日月經(jīng)天,實在是難以仰觀清楚的。
對唐太宗的勤奮好學,《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二有如下記述:“上于弘文殿聚四部書二十余萬卷,置弘文館于殿側,精選天下文學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徇、蔡允恭、蕭德言等,以本官兼學士,令更日宿直,聽朝之隙,引入內殿,講論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罷。”他不僅自己好學,而且很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所以,他“又取三品以上子孫充弘文館學生。”正因為這樣,所以唐太宗博古通今能文善詩。《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七又載:“上好文學而辯敏,群臣言事者,上引古今以折之,多不能對。”這段記述告訴我們:讀書是有用的,唐太宗勤奮好學博讀圣賢之書,就大大有益于他的治國。
二、靜心反思方顯出唐太宗高潔的人生境界
封建帝皇總是喜歡熱鬧而不甘寂寞的,他們或者被文武百官前呼后擁,或者有美女嬪妃左右懷抱,他們終日尋歡作樂。唐太宗卻是個例外。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他絕不是一個浮夸狂躁的人,他是一個精神上追求高潔境界的天才。組詩的第七首就表達了他的這種情操。
落日雙闕昏,回輿九重暮;長煙散初碧,皓月澄輕素。
搴幌玩琴書,開軒引云霧;斜漢耿層閣,清風搖玉樹。
唐太宗出巡歸來已經(jīng)是暮靄沉沉皓月升起的時候了。他進了書房就獨自一人靜靜地玩琴書。他開窗引云霧,實際上他要引來的是清新的空氣。他在讀書,他在彈琴,他沉醉了。夜深了,皎潔的月光照亮了樓閣,清風搖動著玉樹,好寧靜好美妙的夜啊!玉樹是什么?玉樹是神仙境界的樹。樓閣里有玉樹嗎?有!那就是風采高潔的人,這顯然就是唐太宗,因為這里別無他人。唐太宗是在凈化自己的靈魂,是在追尋圣潔的精神境界。事實上,也只有能夠進入高潔的人生境界的人,才能夠靜下心來讀先圣之書,才能夠反思自己的作為。唐太宗獨自在書房里讀書,欣賞并體味美妙的景致,也在借前人的智慧反思自己的作為,謀劃治國的大略。這首詩顯然是唐太宗高潔的人生境界的生動寫照。
唐太宗喜歡一個人靜心思考的個性特點,還可以從他的第十首詩中得到印證。第十首詩的 首聯(lián)寫道:
以茲游觀極,悠然獨長想。
可見,唐太宗在游觀之后,總是喜歡一個人靜下心來想想的。想什么?詩的第二聯(lián)作了交待:
披卷覽前蹤,撫躬尋既往。
唐太宗不是一個為讀書而讀書的人,他為了更好地治國而讀書。唐太宗一邊遍覽前賢典籍,一邊誠心誠意地檢討自己的作為,反思自己為政之得失。他要在圣賢的書中追尋前人的足跡,他要從前人那里獲取治國的經(jīng)驗和教訓,他要從先圣前賢那里獲取治國的智慧和營養(yǎng),他要以前人為鏡子,對照自己,檢討自己的作為。他在古為今用。借前朝圣哲之智慧來檢討自己的作為,是絕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唐太宗這樣做了,所以唐太宗能夠成為一代圣主。歷史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為政者愿意不愿意,能夠不能夠靜下心來讀書和思考,乃是區(qū)別英明還是昏庸的界限。唐太宗之所以能這樣做,就是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要治國平天下,要成為千古英主,就得向前人學習,因為歷史是不能割斷的,也是割不斷的。同時他也認識到,讀書必須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必須與當前的實踐相結合。這一點乃是很值得后人效法的。
三、起緣事由,合于志意
作為皇帝的唐太宗不玩樂是不真實的,玩樂是皇帝真實生活的一部分。關鍵問題是皇帝的玩樂有沒有過了度。如果玩樂而喪志了,或者玩樂到了忘我地追求虛無飄渺的境界的地步,那就過度了。唐太宗沒有這樣做,他極力反對這種過度的玩樂。我們從他的六首記述玩樂的詩中可以看出,他在玩樂的時候始終沒有喪志。這六首詩的寫法總是起緣事由,合于志意。也就是說,詩的首聯(lián)總是寫事由,尾聯(lián)總是抒發(fā)唐太宗自己之志或申自己之意的。
組詩第三首的首聯(lián)是:
移步出詞林,停輿欣武宴。
詞林就是翰林。這是寫他在政務之余去欣賞武功表演這件事的。他寫了事由。詩的尾聯(lián)是:
閱賞誠多美,於茲乃忘倦。
戎馬一生,他打下了天下,能不對武功表演很感興趣嗎?他看得入神了,自然也就忘掉了疲倦。他寫出對武功表演很感興趣的心理,實際上就是在傳達他重視武備的思想。唐太宗從來都沒有放松武備,要是不出征,唐太宗就經(jīng)常出獵,其目的就是要練習騎射。《資治通鑒》就記述了他的數(shù)次出獵事件。比如貞觀七年十二月就“獵于少陵原”,貞觀十一年冬“獵于洛陽原”,貞觀十三年十二月“畋于咸陽”,貞觀十六年十一月“校獵于武功”,又“校獵于岐陽”,同時“召武功故老宴賜,極歡而罷。”作為皇帝,隨時強調武備是非常英明的,是非常正確的。皇帝能夠居安思危,國家才能安全發(fā)展。這里抒發(fā)了他的志,也申述了他的意。這就是合于志意。
組詩第四首的首聯(lián)是:
鳴笳臨樂館,眺聽歡芳節(jié)。
唐太宗告訴人們:他去欣賞音樂。詩的尾聯(lián)說:
去茲鄭衛(wèi)聲,雅音方可悅。
鄭衛(wèi)聲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鄭國和衛(wèi)國的音樂。《論語》有“鄭聲淫”之句,《禮樂記》則有“鄭衛(wèi)之音,亂世之音也”的說法,所以一般多把鄭衛(wèi)之音樂看成是淫亂的音樂。實際上鄭衛(wèi)之音是民間的通俗音樂,當然其中肯定有不少庸俗的低格調的音樂。在這里,李世民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不提倡民間俗樂,而提倡高雅的音樂,這是體現(xiàn)他在序言里所提出的指導思想的,他要以“堯舜之風蕩秦漢之弊,用咸英之曲變爛漫之音”。其實淫亂的音樂是不應該提倡的,不過民間的通俗音樂也有健康的好的,那是還得要提倡的。高雅的音樂應該是激勵人奮發(fā)向上的音樂,能夠給人們帶來愉悅的音樂,能夠幫助人忘掉煩惱促進健康的音樂。如果不加區(qū)別地,讓那些不健康的淫穢不堪的音樂泛濫,那就是一種犯罪。
組詩第五首的首聯(lián)是: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
這一聯(lián)告訴我們,這首詩是描寫唐太宗一早就去游御花園的。尾聯(lián)則說:
何如肆轍跡,萬里賞瑤池。
禁苑里的美景那么好,難道還比不上放縱車輪去欣賞那萬里之外的瑤池嗎?意思就是說既然有了御花園,那就不要再遠去游山玩水了。這里,唐太宗明確地表示了他反對帝王游山玩水勞民傷財?shù)男袨椤K谛蜓岳飳η俺弁酢稗H跡遍于天下,九州無以稱其求,江海不能贍其欲” 的行為進行了指斥,詩意與序言的精神是一致的。事實上,唐太宗是不同于前朝一些帝王的,他反對到處游山玩水,就是象封禪泰山這樣的事他也反對。
組詩第六首的首聯(lián)是:
飛蓋去芳園,蘭橈游翠渚。
這一聯(lián)也是寫出事由的。這首詩是描寫唐太宗游翠渚的,也就是說是寫游湖的。翠渚在哪里呢?似乎就是積翠池。貞觀十一年三月,“上宴洛陽宮西苑,泛積翠池”。可見積翠池是可以乘船游覽的。但這首詩好像不是寫這次“泛積翠池”的,因為詩中有“萍間日影亂,菏處香風舉”這一聯(lián),三月是不應該有萍葉和荷花的。當然寫詩是可以加上想象的,因為這池中一定會有荷花,游的時候雖然沒有荷花,但作者可以把它想象出來,并加上去。這首詩的尾聯(lián)是:
豈必汾河曲,方為歡宴所。
這一聯(lián)所包含之意是針對前朝帝王在全國各地擇風景名勝之處,建造玩樂行宮這一行為而發(fā)的,隋煬帝就是到處擇地建造行宮的典型,唐太宗反對這種做法。汾河從寧武縣發(fā)源后向南流至新絳而西折流向黃河,汾河曲可能就是這里的曲折之處,這里的河岸邊地勢高,是觀賞風景的好地方。唐太宗認為不必選這樣的地方建行宮,實際上是對在風景點建行宮的一種批判。
組詩第八首的首聯(lián)是:
歡樂難再峰,芳辰良可惜。
這一聯(lián)并非直接寫出事由,而是通過第二天早上的回憶來寫事由的。這首詩寫什么?寫昨晚的酒宴。宴請大臣是皇帝管理國家的一種手段之一,這是皇帝對大臣的一種獎賞,也是皇帝和大臣聯(lián)絡感情的途徑。這里不妨列出數(shù)次《資治通鑒》所載的酒宴以示其大概:貞觀元年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陳樂》”;貞觀六年七月,“宴三品以上于丹霄殿”,潤七月又“宴近臣于丹霄殿”;貞觀七年春正月,“宴三品以上及州牧,蠻夷酋長于玄武門,奏《七德》、《九功》之舞”。宴請必然要飲酒,唐太宗這首詩是側重寫酒宴的。但是唐太宗沒有因酒樂而忘志,他在尾聯(lián)對人們說:
得志重寸陰,忌懷輕尺璧。
飲酒作樂是得志的一種表示,所以唐太宗要告誡人們:在得志的時候要珍惜光陰,同時也不能輕視“尺璧”。有一句俗語叫“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好像寸金沒有寸光陰值錢,那就可以揮霍。但唐太宗認為“尺璧”不能輕視,不能任意揮霍。可見,在成功面前,唐太宗的頭腦是非常清醒的。
第九首詩的首聯(lián)說:
建章歡賞夕,二八盡妖妍。
這一聯(lián)明白告訴我們:這首詩是寫唐太宗在建章殿觀賞舞蹈的。
他在尾聯(lián)對人們說:
無勞上懸圃,即此對神仙。
人間的歌舞是實在的,而仙女的歌舞則是虛無的。欣賞了這樣好的人間歌舞,那就不需要花力氣再去昆侖山頂尋找那神仙境界了,我們面對的就好像是神仙。現(xiàn)實要比虛無飄渺的神仙境界好得多,這就是唐太宗所抒之意。
總之,上述各詩尾聯(lián)所抒發(fā)的志和所申的意,正體現(xiàn)了唐太宗在序言中所表達的思想。他在序言中說“金石尚其諧,神人皆節(jié)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溝洫可悅,何必江海之濱乎!麟閣可玩,何必兩陵之間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豐鎬可玩,何必瑤池之上乎!”在唐太宗看來,“釋實求華,以人叢欲,亂于大道,君子恥之。”實際上,這就是唐太宗之所以成為英主而有別于其他皇帝的地方。大量的事實告訴人們:去浮華尚務實才是成功之道。
四、詩言志,唐太宗抒發(fā)為政理念
《帝京篇》第十首詩就是唐太宗言志的詩。
這首詩共八聯(lián)十六句,通過“覽前賢”和“尋既往”,唐太宗心有所悟,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為政理念:
望古茅茨約,瞻今蘭殿廣;人道惡高危,虛心戒盈蕩。
奉天竭誠敬,臨民思惠養(yǎng);納善察忠諫,明科慎刑賞。
這八句詩向人們傳達了唐太宗的為政理念:儉、謙、誠、敬、惠、明。唐太宗的這六個字的為政理念不僅是寫在詩中的,也是落實在治國的實踐中的。
唐太宗是崇尚節(jié)儉的,他以堯禹的德行要求自己。盡管他也建宮室,但與以前的皇帝比較起來,要少得多,而且要簡約得多。他反對大興土木建造超級宮殿。貞觀五年九月,在修了仁壽宮(并改名為九成宮)后,又要修洛陽宮,當時的民部尚書戴胄就上書諫阻,戴胄說:“亂離甫爾,百姓凋敝,幣藏空虛,若營造不已,公私勞費,殆不能堪。”(《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三)唐太宗非常贊同他的觀點,并給他升官以示獎勵。過了好長時間,又讓將作大匠竇琎修洛陽宮,這位竇琎就“穿池鑿山”,把洛陽宮修得“雕飾華靡”,對此,唐太宗大怒,就“命毀之。免琎官。”
唐太宗身居帝位,但他對臣下卻謙虛和順。他經(jīng)常和臣下討論政治,而且總是以平等的姿態(tài)討論問題,一部《貞觀政要》就是明證。這首詩的第七聯(lián):“六五誠難繼,四三非易仰”也表明唐太宗非常崇尚“柔和謙下”的美德。“人道惡高危,虛心戒盈蕩”的意義源自于《易彖》對謙卦的解釋:“人道惡盈而好謙”。正因為唐太宗正確認識了謙虛的意義,所以他能夠柔和謙下。
唐太宗主張以誠信治理天下。這里就舉一例以證之。貞觀元年,有人上書建議唐太宗去除佞臣。唐太宗就問:“佞臣為誰?”那個人說:“臣居草澤,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與群臣言,或佯怒以試之,彼執(zhí)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順旨者,佞臣也。”(《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二)唐太宗卻說:“君,源也;臣,流也;濁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為詐,何以責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誠治天下,見前世帝王以權譎小數(shù)接其臣下者,常竊恥之。卿策雖善,朕不取也。”
敬就是戒慎而不怠慢的意思,也就是對自己的使命高度負責的意思。貞觀二年二月,唐太宗曾對身邊的大臣說:“人言天子至尊,無所畏憚。朕則不然,上畏皇天之監(jiān)臨,下憚群臣之瞻仰,兢兢業(yè)業(yè),猶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二)唐太宗認為,自己身負天命,所以就得敬畏皇天之監(jiān)臨,所以就要兢兢業(yè)業(yè)地做好治理國家的工作。
敬天命的根本就是惠養(yǎng)百姓。這是唐太宗當時的認識,這也是唐太宗崇尚“仁愛”思想的體現(xiàn)。歷史上之所以出現(xiàn)貞觀之治,與唐太宗“惠民”的為政理念是分不開的。
明就是善察忠諫和明刑賞兩個方面。唐太宗之所以能“明”,乃是因為他能夠兼聽各方意見。關于唐太宗善于察言納諫的事例,史書記述甚多,這里就不多說了。
除了上述六方面以外,唐太宗還很重視教化其民眾。所以唐太宗的為政理念還有第七點:化。詩的最后一聯(lián),就闡述了唐太宗重視教化的思想。
廣待淳化敷,方嗣云亭響。
唐太宗很重視對民眾實施敦厚的教化,只有這樣才能使民風純樸。“云亭”當指封禪泰山這件事。唐太宗即位后,大臣們多次提議要繼續(xù)前朝的做法封禪泰山,但都被太宗否決了。比如貞觀六年春正月,“文武官復請封禪”,他卻說:“卿輩皆以封禪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禪,庸何傷乎!”又說:“且事天掃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巔,封數(shù)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誠敬乎!”(《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四)文中說這一次是再次提議,可見此前已經(jīng)提過封禪的建議了。該年十二月,“公卿以下請封禪者首尾相屬”;貞觀十一年三月,“群臣復請封禪”。為什么唐太宗要否決封禪的提議呢?因為唐太宗認識到,當時“承隋末大亂之后,戶口未復,倉廩尚虛”,因而“車駕東巡,千乘萬騎,其供頓勞費,未易任也。”所以,他要等到敦厚的教化廣為實施,民風淳厚,民眾都已經(jīng)感受到了他的恩惠以后,再去承接前人的先例,繼續(xù)做封禪的事。由此可見,唐太宗是很務實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當然他的國家是李家的國家而不是人民的國家。這里沒有要美化封建皇帝的意思,只是說說從中所得到的一些啟示而已。
五、《帝京篇》的風格:自然平實,形象生動,景情意交融
《帝京篇》的詩風應該說是自然平實,形象生動,并且情景交融。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詩中景情志意的融合。下面就說說詩的自然平實和形象生動。
先看第一首詩:
秦川雄帝京,函谷壯皇居;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余。
連甍遙接漢,飛觀迥凌虛;云日隱層闕,風煙出綺疏。
這首詩描寫了帝京的地理背景及宮殿的壯麗。 詩中盡管用了“雄”、“壯”、“遙”、“綺”等字,但這些字用得很貼切,很自然。如果寫皇宮用不上這些字,那就顯得太寒酸了,當然也是不合情理的。對帝京的地理背景的描寫,使人感覺到帝京很穩(wěn)固,它既有秦川之依托,又有函關之屏障。“千尋起”寫其高,“百雉余”寫其廣(其實百雉余并不是很廣大的),“遙接漢”、“迥凌虛”是繼續(xù)寫樓、觀之高的 。這些詞語用得很自然平實。前面都是寫景,景中寓情,太宗那自豪舒暢之情溢于詩行之間。“云日隱層闕,風煙出綺疏”句則是含蓄虛地表達其情的。為什么呢?如果說“ 云日隱層闕”是繼續(xù)寫樓之高的話,那就顯得不合情理,因為云、日、闕都是實在的,能不能隱,那是很清楚的,不是憑借想象的。所以,這個“隱層闕”的“云日”就不是實指云和日了,而應當是代指“臣和君”的,也就是說,臣子和君主就在這層闕里料理國家大事。那么,“風煙出綺疏”也就不是實指風煙從綺麗的窗口出來,這“風煙”實際上是指朝廷治理國家的一些決策、政令及其它影響國家的許多內部運作。聯(lián)系政壇風云的變幻,這一聯(lián)是大有想象的空間的。
琱弓寫明月,駿馬疑流電;驚雁落虛弦,啼猿悲急箭。
這是第三首詩中的第二聯(lián)和第三聯(lián)。這是唐太宗寫將軍騎射情景的詩句,寫得很自然平實形象。將軍騎著駿馬疾馳,拉滿了弓,箭未發(fā)而大雁落,而猿也因為害怕急箭而悲啼,多形象,多平實。運用反襯來突出將軍之英武。整首詩富有動態(tài),所以充滿了活力。
急管韻朱弦,清歌凝白雪;彩鳳肅來儀,玄鶴紛成列。
這是第四首詩中的第二聯(lián)和第三聯(lián),唐太宗用這四個詩句來寫音樂。這里有管樂,有弦樂,有歌唱。彈奏得好不好?唱得好不好?唐太宗沒有從聲音方面去描寫,而是用“彩鳳來儀”和“玄鶴成列”來反襯音樂的高雅和美妙,整個氣氛顯得那么和諧,那么雅致,不能不說起詩人構思是很高超的。
第五首詩中的第二聯(lián)和第三聯(lián)是這樣的:
橋形通漢上,峰勢接云危;煙霞交隱映,花鳥自參差。
皇帝游禁園是平常事。比如,貞觀七年十二月,“上幸芙蓉園”;貞觀十六年十二月,“上幸驪山溫湯;甲辰,獵于驪山。”這首詩到底是寫哪一次游園,不得而知。據(jù)詩中所寫,所游的園里有山峰,看來這是唐太宗寫早上游驪山的詩。山上有橋,而且這橋給游人以通向了銀河的感覺,這山峰又好像是連著云端的。遠遠看去煙霞迷蒙,近處又有鳥語花香,這著實給人以神仙境界的感覺。這四句詩用平實的詞語,很自然地寫出了山之神奇。橋是活的,峰是活的,橋、峰、煙霞和花鳥組成了一幅和諧的美麗圖畫,難道說這構思還不夠巧妙嗎?
第六首詩的第二聯(lián)和第三聯(lián)寫道:
萍間日影亂,荷處香風舉;桂楫滿中川,弦歌振長嶼。
唐太宗坐在配有蘭橈的小船上游湖,船分開萍葉而過,船過處,日影顯然在晃動。荷花盛開,整個空氣中充滿了荷香。游湖的人很多,人們操著桂楫唱著歌,歌聲此起彼伏,振醒了湖中的小島,多么美妙啊!這里難道還比不上在汾河曲觀賞風景嗎?通過這二十個字的刻畫,此情此景難道還不形象嗎?平平實實的文字使整個畫面充滿了活力和歡樂。
玉酒泛云罍,蘭肴陳綺席;千鐘和堯禹,百獸諧金石。
這二十個字是第七首詩中的第二聯(lián)和第三聯(lián),是唐太宗寫酒宴的詩句。美酒斟滿了高高的杯子,佳肴擺滿了華麗的筵席,唐太宗給大臣們敬酒,人們舉著雕刻著百獸圖案的酒器喝酒,聽著優(yōu)美的樂曲,整個氣氛顯得那么吉祥和諧。唐太宗給大臣們敬上千杯酒,就好像堯賜給人們千種粟那樣有意義。這里對酒宴的描寫難道還不雅致嗎?
總之,無論寫什么活動,唐太宗總是用平實的詞語很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和意。無論寫什么活動,都寫出了這些活動的本質特征和充滿生機的動態(tài)。所以說唐太宗的《帝京篇》是很有藝術特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