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傳統哲學視野下想、思、慮的義理辨析

蘇文帥

(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內容提要:中國傳統文化最注重人生修養,而修養途徑卻最重內省,其中尤為講究“想、思、慮”的思維方式。而此三者在義理上皆有各自特點,本文主要是對“想、思、慮”三者在本義上進行闡釋,并重點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對此三者的解讀的內容以及“想、思、慮”的價值意蘊何在。

  關鍵詞:想;思;慮;義理;價值

 

一、想、思、慮的本義闡釋

  (一)文字訓詁

  1.想

  《六書精薀》:“字意從心從相,言有所著也。”想是相思、他顧,也就是考慮自身以外的事物,“相”字的本義是“以目觀木”,許慎的《說文解字》將“相”列入“目”字部,解釋道:“相,省視也,從目從木。《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于木'。宋代的戴侗說:“相,度才也。工師用木,必相視其長短、曲直、陰陽、剛柔之所宜也。相之取義始于此會意。”而想從心從相,是為相進心中成想,就是說人審視外物而形成印象(相)進入大腦(心),即在本義上想是對原先的印象進行搜索般的追憶。其主要的是要有原先的印象(相)。

  2.思

  《說文解字》:“從心囟聲。囟頂門骨空,自囟至心,如絲相貫不絕。容也。從心囟書。凡思之屬皆從思,睿也”《書·洪范》:“思曰睿。”思,繁體字寫作“恖”,“心”的上面加“囟”,“囟”代表大腦。道家認為,腦為先天“元神之府”,心為后天“識神之府”,所以,“思”幾乎涵蓋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動,是僅次于“慮”的層次。思為睿智,睿智之士于思,思已經具有了超越僅限于印象的追憶。是對自己的一種思,其主導性的是自己的大腦(心)。

  3.慮

  《說文解字》:“[思部]慮,謀思也。從思虍聲。”慮”是思考精審。朱子《大學章句》釋“慮”字為“慮,謂處事精詳”。內心存善境界表現于外在一面的。‘處事精詳'便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念外在表現;“安而后能慮”即是說能隨處自得然后方能精思詳辨進而應對于世事。慮本訓謀思,然兼有詳審之義,慮的本義是思之謀,思之得,是將自己所思賦予處世對人的情懷。其根本在于身心人我的融合互通。

  (二)哲學涵義剖析

  1.想是客體性感性經驗的復制

  相于心中成想,由意成想,主要是浮想:動者有象。講究外在的事物(相)在人的大腦(心)中的印象(相),是人大腦(心)對客體、反映對象的一種回憶、尋憶和追憶,往往表現為對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一種回憶。突出強調原有的印象(客體性)。其特點是交互性、動態性、感性、零散性、仿造性。

  2.思是主體性理性知識的創造

  由心田(囟)涌現成思,由理生思,主要是深思:靜者有思。講究的是自己的大腦(內心)的覺悟、思維的發散、思想的創造,是人內心對已有的精神進行系統或創造的拓展,往往表現為對已經熟悉、熟記的知識或事情自然而然的輕松的涌現、創新。突出的是人的內心(主體性)。其特點是主體性、理性、系統性、創造性。

  3.慮是主客價值性關系的融合

  思有所圖曰慮,思之謀為慮,由情發慮,主要是焦慮:情者有慮。講究是處事于世的謀劃,是人對所面對的知識或事情進行價值性的分析、對與人發生關系的一切進行價值評價估量的過程。往往表現為對以往的事情進行評價、對將來事情進行估量以為衡量自己的言行之價值。突出的是人的心與行之合(價值性)。其特點是綜合性、價值性。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想、思、慮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最注重人生、長于倫理,然而思以知人知天,既求聞道也研聞道之方,聞道之方即致知之方。而“想、思、慮”三者本就是中國哲人致知聞道之思維形態,中國傳統文化對此三者多有闡述并具有著豐富之內涵。

  (一)生象為想

  想從心從目,意為入目遇木(物)而能于心所見,即心中對經歷之人、事、物的印象所再現、呈現、展現,也就是想像、料想、想聞的過程。

  1.對物的想像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想本義即是“以其知遇物而能貌之若見”。在古人先哲的言語與思想中多有懷國懷家的情緒,睹此物思彼物的情懷,觸景生情的狀況。面對各種無法解釋的現象往往展開多維的想像。王充《論衡》中說“思念存想,自見異物也。”說的就是人往往會基于無法解釋的自然展開一些想像,而杜甫《客居》詩中提出“覽物想故國。”則是指面對似曾相識的物想念著故國的情懷。

  古人先哲也把格物當作形成知識的途徑,這里面也包含了通過對外物的觀察從而形成印象,進而可以想像。對物的想像是想的一個重要形態。

  2.對事的料想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想往往最能表現為人的意識的動態過程。往往不僅是簡單對物印象的復制,而且也呈現一種事情歷時的過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經歷一些事情和一些情感故事,而這些事情往往給人們留下深刻、揮之不去的印象。人們在情感上有著種種眷念或不可抹滅的印痕,或苦或甜、或恐或喜,蘇軾《念奴嬌》中所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展現的就是蘇軾心中對周瑜英雄氣概的向往之情懷,全祖望《梅花嶺記》中提出“想見當日圍城光景。”所表達的是自己對故朝和抗清事跡的懷念。這些也正是人們在“想”的活動中包括著對事料想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3.對人的想聞

  心相為想,而相含義多重,輔相之才、相愛之人往往最能進入人心。由此對人之想聞最為切要,人于社會,處理最多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際關系也極其錯綜,心中也自然具有對人多有感想、對關系多有感觸。各種情感意識交織交錯。于天下國家,常想能人賢士救民于水火,《后漢·王霸傳傳》便記載“夢想賢士”之語,求賢若渴之心,古人對賢君良臣能人多有精神上的寄思。“見賢思齊”便表明了人們常在心中有著對賢之想聞。另外人們也對于某事某書中、字里行間中、他人言語中想像所想之人。《史記·孔子世家論》“猜想余讀孔氏書,想見其本人。”闡述的是司馬遷為孔子之思想所深深吸引,便于在字里行間都對孔子多有想聞之意。

  物、事、人三者皆可為想之對象,由物及事,由事及人。睹物所想,及事便想,聞言想人等等。想為人心中對原先之經歷、知識予以發揮。

  (二)通智為思

  中國傳統文化極重心之思。《洪范》中便記為“思而睿,睿作圣”。先哲極重視心之思,正心誠意、內省、慎獨,一切皆于心所發而非在物。《周子通書》“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可以說思是通智之本,若通智求慧必有思于心,但就其途徑在先哲那里卻各有不同。

  1.現實的尋思

  古代先哲面對所處的現實世界,所需面對的現實生活的種種問題,往往進行深層的尋思,追尋解決現實生活中問題的途徑,尋覓救世的方法。對各種現實生活問題的尋思構成了人們“思”的一個重要方面。

  《史記·魏世家》記載:“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人們在身處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尋思改善自身的途徑,而“良妻”、“良相”則是人們尋思的目標和對象。“總攬英雄,思賢若渴。”(《三國志·諸葛亮傳》)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總尋思社會現象背后的本質,尋思著自身及社會的改善途徑。人在社會中內心都會對自己立身于世及將來如何有著深深的尋思:“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飲冰室合集·文集》)、“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等可以都是說明對現實的尋思是“思”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

  2.治學的沉思

  古代先哲注重致知治學,而治學之道在于沉思,學以致思、學思互通、思以傳神。唯有拋卻外在的紛擾內心深處靜靜的思考才能達到學以達神的境界。孔子《論語》中闡述到“君子有九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正是認為“思”是致知之方,學思互通才能真正實現求知之道。只有“思”才能使得學、知達到一定的境界。而治學之思又是需要置身于無、靜之中以沉思。沉思才能有治學之思路,只有沉思、靜思才能真正治學求知。

  3.情感的戀思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古人甚為重情重義。雖然眾多哲人思想中強調節欲,但卻對情是順其安之,而且在大多數先哲文人心中,情感抒發是作為人生命意義所在。對故鄉之思戀、對離別之情感所思憶以及愁緒之思、相戀之思。這些情感的戀思也充分展現了“思”的另一面。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可以說對故鄉之戀思躍然于紙上、蕩然于心中,突出顯明了思是情感表現之一。“晻晻日欲瞑,愁思出門啼。”(《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生離死別之戀戀不舍的愁緒充滿人之胸懷;“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滿腔失志之愁緒讓人傷感不已;“仰清風以嘆息,寄余思于悲絃。”(三國魏·曹植《幽思賦》)又一番幽幽愁緒思縈于心頭;而同時相戀之思是情感的戀思最多表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卜算子》)、“妾身雖在遠,豈違君須臾。既厚不中薄,想君時見思。”(徐幹《室思詩》)表現出郎有情、妹有意,卻不能廝守終生的那幽憂之相思嘆息于情意切切之時。

  可以說思雖靜生,但也有人的情感賦予其中,當人情感處于最濃便有戀思之意,濃情之處才有思戀翩翩,厚愁之時才有思緒萬千。情感的戀思實為思的別致之處。

  4.義理的深思

  《周子通書·思第九》:“《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于彼,誠動于此。無思而無不通為圣人,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兇之機也。”

  在古代先哲那里,思的結果和目標就是達到對義理的參悟。“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無論盡心知性以知天,還是“慎獨”、“涵養”都是為了“道德純優謂之思”。可以說思以睿智,思以成理,思以道德。《靈樞·本神》:“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存變謂之思,”思是想進而上升而致,是為了探求義理、尋覓至智的。“人皆有是心,心皆是理”強調的就是經過深思,通過“涵養”之思而達到義理的,可以說義理之思是思的最高境界,也是思的本質所在。

  從現實的生活的尋思到治學求知的沉思,抒發情感的戀思,再到最高至境的義理深思。“心即性也”、“論其所主為心,其實只是一個道”,在因為心中有思,才能思以成理,思已通智。思即智,而唯有思者才是真正的智者,思乃智也。

  (三)求道為慮

  慮乃是思之后得,既是有思之意同時又有得之義,既有靜思以智為指導,同時又需動態地賦予終極情懷般的關注人生社會。《靈樞·本神》“因思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可以說思是為了通智,那么慮就恰恰為了把智賦予人生歷程。“情然而心為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說明了慮是有著著關切人世、關注人生,懷有情感同時又是以思智為主導,既冷靜同時又有熱情,既理性同時又深深懷有情感。“慮”是為人腦意識的認識方式和人生歷程價值意蘊的有機結合。

  1.身心之求的焦慮

  人于世間,有著生存發展之物質和精神等需求。一方面人們為了自身發展需要面對物質的孜孜追求,另一方面,人們卻又想著擺脫現實眾多的束縛以達到自由。然而這一對矛盾正是糾纏人們心靈以痛苦的存在。在古代先哲那里,對身心之求的焦慮這一思想極其豐富,許多哲人文士都力圖解決性情與禮教、身心之矛盾,同時他們也深深對人由于各種需求的束縛而難以改變自己的境況焦慮于人之現實種種。可以說無論精神還是物質方面,人們都有求之而難得、欲之而難能的局面。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作品中多有對此方面的記載。

  《黃生借書說》“慮人逼取”,《莊子·逍遙游》“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于江湖”、《資治通鑒》“將軍勿慮。”等等,身處安逸之時,物質條件充足之際,要居安慮其以后;身處患難之時,物質生活難以滿足之際,要處危慮其所求。精神世界往往也錯綜復雜,各種情感常常糾纏于一起,面對親情、友情、愛情等諸多情感的糾葛,往往是慮其甚深。

  面對現實的種種矛盾,人們力圖尋求一一解決,而在探求解決途徑過程是焦慮幾許。“明為思慮其所無之事,使知而為之備也”,而此慮也正是表現了人們的追求人道情懷之一。

  2.人世之變的憂慮

  社會的發展是持續不斷的,整個人類歷史是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之中。而在這發展過程之中,人們所面對最主要的一個矛盾就是人們的欲望無止性與資源的有限性的矛盾。面對如此的矛盾,人們往往所呈現出來的做法是有所不同的。也就引發出善惡之價值問題。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這一問題思考甚多。人世之變的憂慮情懷表現極為強烈。人性扇惡之爭在各個時期都有所展現。各哲人在思考各種問題的時候,往往首先就是在人性之上尋找依據,而究竟原因,主要是人世之變給諸多哲人帶去關注現實的憂慮。義利、理欲、善惡等等之辯皆是各哲人對人世之變的憂慮表現。

  社會在不斷變化,世事也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人們總是懷著應對現實的變化而尋求著應對途徑和方法。“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面對如此的情況,需要“深謀遠慮。”(漢·賈誼《過秦論》),世事的無常使得人們常常處于一種不確定因素之中,而哲人們試圖尋找出不確定后面的確定,而這個就需要“弗慮弗圖。”(《詩·小雅·雨無止》)的意識,具備憂慮的情懷。墨子對此憂慮的主體也要所要求,認為“非士無與慮國。”(《墨子·親士》)。只有具備一定的智慧、一定的關注天下的情懷才可以憂慮于天下之事,以解決人世之變給人們帶來的種種憂慮。面對人世之變的憂慮是“慮”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3.天人之道的思慮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生,長于倫理,尋求的是人生價值問題。人的價值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問題。然而人生存于社會之中,也處于自然之中。所以人與自然關系也是人需要面對之重要問題。古代先哲們經常思考的是:人,一方面作為什么而存在,另一方面人在宇宙中地位如何。漢代司馬遷便道出真意“欲以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此二者問題便是源于先哲們對天道、人道的思慮。

  《箕山歌》記載:“日月運照,靡不記睹。游放其閑,何所卻慮。”天地之運行,人與天地一體,人們在極力尋求著與天合一的情懷。中國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從知性知天、性天合一到天人感應,再到仁者渾然與物一體,都表明古代先哲對天人關系之奧秘探求,尋覓著天人之道的結合。孔子也談天命并認為德是天所予于。諸多的哲人對天人關系、天人之道思慮最多。都想把人生意義上升到天地本體地位,為人生價值尋求到一個根據存在。

  在諸多的古典作品也多把人的情感與天地自然山水對應起來,從“玄對山水“般的形而上的超越到仁者愛山、智者愛水的現實對應,都表明了眾哲人們對天人之道那刻骨思慮的情懷。“恬然無思,澹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興。”(《淮南子·原道訓》)一種以天地萬物與自己心相通的情懷悠然而生。

  也正是有著對天人之道的種種思慮,諸多哲人才有著在人的價值問題尋找到根據,也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尋覓到最高的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天人之道的終極情懷深深地給慮注入了價值情感,也是諸多哲人思慮的價值歸宿。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想、思、慮”的甚深的探索,一方面予以致知之方立有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也是賦予聞道之途的情感歷程。“想”以析物于觀察成相,于人、事、物之經歷般的追憶,也是充分了展現中國先哲文人們的情感歷程;“思”以窮理于發明本心,于現實、治學、情感、義理直覺與理智結合般的參悟,也是充實地展示了中國文化注重“涵養”的修身知性的過程;“慮”以體道于情理融合,于身心、人世、天人關系融通之境界的估價,也是最真實呈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體與價值、認識與情感互通的境界。“想、思、慮”正是構成中國哲人的思維方式,也是中國哲人注重人生倫理、關切人世情懷、追求人生價值的思維所在。既在“想、思、慮”中尋求著認識世界、探求真知的途徑,又在其中尋覓自己情感的表現和自己的人生價值歸宿。可見“想、思、慮”是中國文化中一個核心且富有深意的問題,也包容了最深邃、最博大、最精深的價值意蘊。

三、中國傳統文化想、思、慮三種思維形態的價值意蘊

  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以注重人生、長于倫理而以價值論為核心,而價值論的主導思想是人的價值問題。而關于人的價值問題是以注重人格修養為最重點,而修養的途徑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儒家最重“內省”、“慎獨”、“涵養”等功夫,而此等功夫是無法離開“想、思、慮”三重思維方式。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認識論與價值論相互融通,這也使得“想、思、慮”被賦予了價值意蘊,使得思維方式融入更多的情感意味。

  (一)想的思維形態的價值意蘊

  1.觀物生象的途徑所在

  人面對世界,所需要面對眾多的人、事、物諸多之現象,而人們在觀察現象之中往往在不斷思維著,而由于人是富有情感,有著崇高的主體性。所以也使得人們在“想”的過程中即是有著“觀物生象”的目的性價值在里面。而此等情形足可以用“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加以概括整個“觀物生象”的價值歷程。

  人最為復雜,于自然萬物中高貴根本。人起源于自然,但卻能夠對自然和人自身進行反思,尋求人生價值所在。人首先需要的是解決生存需要,追求生活之本;但人又不同于動物之本能,人有感性有理性有智慧。并善于用言行賦予表達,“詩”寓于感情、情緒于一體,可以喜,可以悲,或樂,或哀,全于心情所至,興致所“發”;“禮”具有人格卓然自立、理性思索于一體,有冷靜,有規范,進而三思成行,退而擇善有改,是為理智而思,心志所“立”;“樂”蘊涵涵養、智慧于一體,包容一切,同和一切,不為物喜,不為己悲,實有身心合一,睿賢至成。

  人有感性,人是生活著的處于自然的人,起源于自然,來源于對自然的眾多習性。人從生到死,需要解決吃飯睡覺等基本生理需要。也在生活有沖動有激情,也有多生活很直接的感受,也常常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正因為有感性,人才會被感動,感動才能給自己的心靈有所震撼,也證明自己的存在;也正因為有感性,人們才對生活有著激情,激情才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莫大的樂趣,也證實了自己的真實;也正因為有感性,人才可能對世界保持著真實的感受,而這些感受恰恰是給予人生活著的理由。感性是人得以存在的基礎,是追求生活的條件。唯有感性才讓人領略自然的風光的美麗和生活的美好以及人世間的美妙。七情六欲本天成,興于詩情興致生。

  人有理性,人是生活著的處于社會的人,認識世界,處理人際,反思自身。這一切需要理性,感性給人們認識到生活的美好,那么理想卻是人們生活的必要。人立于世間,且高貴于萬物,這不是偶然的選擇,而是人們理性的戰勝。世界本多誘惑,而人需要準確認識和改造世界;社會本多復雜,人需要處理關系和規范言行。面對著種種壓力和挑戰,缺乏理性必難以應對,而只有冷靜的理性思維才可以游離于自然和世事。生活本多技巧,絢麗多彩的背后是眾多的算計,人需要理性來看待和處理。正因為有理性,人才得以清醒,清醒地追求生存之道;正因為有理性,人才得以規范,規范著人的種種不當行為,使得人類得以延續;正因為有理性,人才得以發展,不斷反思自己,創造世界。理性是人得以發展的根本,是追逐事業的動力。唯有理性才可以讓人充分認識世界的面目和人類的本質以及自身的真實。冷靜思索為創造,立于禮儀理智曉。

  人有智慧,人有幸福和價值的追求,領悟生活真諦,追尋人生理想,尋覓人生幸福,實現人生價值。眾多的種種,都是人智慧的結晶。人于萬事萬物的區別正在于人有著智慧,智慧讓人高貴于眾生世相,人有著智慧思想,能夠對生活的一切進行判斷、推理已經邏輯般的分析,人能夠對本沒有的東西進行想像、創造。智慧般的想像,想像使得人對生活有了追求和摯愛;智慧般的反思,反思使得人對生活有所回味和思念;,智慧般的創造,創造使得人對生活能夠充實和擁有;智慧般的理解他人,理解別人是為了使得能夠融洽人際和知心知音,從而使人更多享受人情的溫暖;智慧般的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為了使得人能夠感受生活的意義,從而使得自己能夠更多追求理想;智慧般的看透世事,看透世事使得人更能真實反映世界的真實,也從而使得人能夠不為外界的誘惑而被迷失;智慧般的悟透人生,悟透人生是為了使得人能夠感受人生的真諦,幸福的回歸,心靈的寧靜,從而使得人能夠更好享受自己的心情。

  生活真諦為最真,成于樂意睿賢仁。

  人的偉大在于能夠堅持理想,還能具備知其為而為和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積極進取的感性之精神,能夠在遇到不尋常的苦難時有堅強的意志和臨危不亂以及善于分析處理的理性之思維,能夠對于世間的一切包容融洽、和其塵同其光的不為物與世事所累的智慧之修養。人之生活,能性情“興于詩”,能思維“立于禮”,能修養“成于樂”。有感性,感性讓人生有了精彩絢麗;有理性,理性使人生有了追求發展;有智慧,智慧成人生有了幸福和價值。

  “想”是既把感性的觀察加以理性的推理,也有智慧般的滲透。這就能使得人們既是在認識世界,同時又是把自己的情感賦予思維,觀物生象的過程也是價值形成的過程。

  2.格物致知的目的所向

  中國傳統文化中,諸多哲人都有著解決人世間外在物質假象誘惑的問題。他們既想通過格物來達到致知,但同時也想擺脫物質的誘惑。而基于此,“想”的思維方式在其中的認識與情感交織矛盾中得以體現。而只有通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般的格物致知才真正能讓人們能夠充分認清世界,并達到價值性的情懷融通。

  蕓蕓眾生,于外而發自萬物,受現象迷惑于多;于內而存于己心,受偏見限制于眾。世人多為自己所想所思,行事多為自己利益出發。人情無法擺脫,人心無法擺正,人意無法擺清,人欲無法擺除。太多的物質誘惑著我們現實的人生,太多的思想迷失著我們精神的世界。現實中我們需要真實的活著,所以我們很難拒絕物質給予我們最實在的生活;精神中我們需要幻想的自由,所以我們容易放縱我們最隨意的思想。然而物質的多樣卻限制了我們的視野,思想的放縱卻禁錮了我們的真實。“毋意”的思索才能使我們不為現象迷惑、“毋必”的心態才能使我們不為利益迷癡、“毋固”的情感才能使我們不為貪欲迷失、“毋我”的智慧才能使我們不為生死迷茫。

  人之一時,是為艱難,難于行事。自然天地造化,變化不定,人于宇宙之間,是為渺小萬分。所經歷時刻,滄海一水。面對變幻的千萬之物,人難以應對自然世界。人更多的時候被物迷惑,世界本就有誘惑,加上人心難以滿足,總是不斷試圖從世界帶走部分。然而世界卻甚神奇,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就是人生過程,行事中偶然因素也是多有影響,使得人有不如意十有八九。但人卻有意于征服一切。結果折騰身心,艱難不已。意由心生,生必有貪欲,貪欲必執著塵世諸多虛幻誘惑,算計種種,但最終卻一無所有。所以,唯有“毋意”的思索才能使人生中不為物所累,不為欲所困。

  人之一世,是為困苦,苦于做人。人有七情六欲,難斷意念,欲望不斷,貪念不止,人癡迷于對人間萬事萬物難以割舍。追逐于一世功名,尋覓于百年利祿。眾人皆因世界充滿著誘惑,陷入那花花世界,墮落便無窮地開始。人與人充滿了金錢和交易,權權、權錢、權色、錢色等交易泛濫,泛濫出貪官無數,更泛濫出一些毫無廉恥之徒。每個人都期望自己獲得最多的東西,懶惰卻又貪婪,無恥且又嫉妒,如此般的心理讓這個世界物欲橫流,人情冷落。人本精力有限,可每每有人對自身渴求太多,要求也十分苛刻,結果難成正裹。必出心發,發必有利益,利益必追逐算計人際處處,虛偽種種,可最后卻一世苦痛。所以,唯有“毋必”的心態才能使人際協調共贏,利己利人。

  人于一刻,是為沉迷,迷于用情。每個人的性格不盡相同,人在行事的過程往往受到自己的性格所左右,性格有多種,但大體分為積極和消極的。也決定兩種做事的風格,有人穩重,有人激進。但更多的人卻在某一時刻某一事情卻沉迷并深為執著。人生的道路無法估計,情感的糾纏也無法休止。也正因為人生之路無法估計,我們才積極追逐著人生和把握著每一時刻,也正因為情感不斷糾纏,我們才有痛苦對比后的幸福,唯有情感糾纏在人生道路上心靈才能擺脫那無邊的孤寂。但是如果太為執著于情感一點,就難以保持良好之心態,太注重結果,最末的是一時懊惱。所以,唯有“毋固”的情感才能使人情溝通,笑面人生。

  人于一生,是為迷茫,茫于命運。人生百態,每個人有每個人為人行事之理由,只要內心感受其行為方式是能夠給予自己幸福,便是合理也是最好的,世人難以擺脫別人之評價,痛苦之處在于難得難舍,人生于世,有著種種眷念,功名利祿,難以割舍。人生中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一個人如果一切都計劃行事,多半是難以成功,因為偶然因素往往使一些事情出乎意料。唯有努力修身養性,再加上善于把握機遇,成功便會很近。人各有不同,人生過程卻是由生到死,起點一致,終點一致,所不同的是過程中的表現。當人們把心態放在倆端點上便會有看破生死"無為"思想;而焦點注于過程人們便有眷念紅塵竭能追逐酒色財氣。然各有其痛苦之處,無為者沒有了人生之精彩,頓覺人生之乏味;而竭能者卻感覺追逐太苦活得太難。太講究命運,最終留下的是無盡的遺憾。所以,唯有”毋我”的智慧才能使得人以積極的心態應對一切之事情。才能實現人生真諦。

  “意、必、固、我”遮蔽之解除,是為人之所需,只有用“想”這一格物致知般的工具性與價值性融通的思維方式,才得使得人們能夠解除迷失、迷亂、迷情、迷亂。才得使得人們在“想”的思維中得以價值的形成。

  “想”既是觀物生象的途徑所在,也是格物致知的所向。既是思維方式的展現,又是價值情懷的融通。只有通過“想”才使得大千世界絢麗多彩的諸多現象進入人心,也只有讓人們感受到絢麗多彩才讓人們覺得人生有意義的存在,同時正是“想”的思維也使得人們能夠在感受絢麗多彩的同時又能夠知道善惡利弊之分,也使得人們能夠對物質世界有著價值判斷。可見“想”是思維方式和價值意蘊的融合。

  (二)思的思維形態的價值意蘊

  1.察己通智的覺悟之要

  中國傳統文化最注重人生,然而思乃是求聞道之方,進而達人生之道。心中有相成想,進而到由意成思,思是人之求知聞道之所需。一切之道理皆有心中之思所發。孔子之提出君子于社會世間而應世達道應該有九思之法。思于一切表現為九種真諦。

  人于世間,面對現實生活應該要尋思覓求立身之道。面對社會之現象,要善于觀察的同時應該要明智的思索再三,不為物事表象之迷惑。一切表現于外皆是相,但相卻有真偽之分,社會之錯綜復雜,而導致假象無數,若不精心思索其背后之本質,往往被迷惑甚多,故此,觀察之時當應該進行尋思本質。

  人于世上,直面人際關系應該要辨思析解處世之用。人生中人際關系的處理是不可缺少,而語言卻是甚為精妙,要善于聆聽的同時應該還要聰慧的思考一二,不為妙美語言之迷失。人之貴物之一便是語言,而語言卻有誠虛之別,人心之復雜多變,而直至花語巧語眾多,如不有心思考其語之真正目的,常常被迷失許多,因此,聆聽之間當應該進而辨思真實。

  人于世界,面臨真實環境應該要靜思冷想求道之法。人在世界中往往需求甚多,而自身形象卻甚為重要,要善于修飾的同時應該還要思量自己的態度,不為自身的一點臉色而導致事情難成。人于世界之中,面對幾重矛盾,而其中人與人最為主要,處理人際需要尊重真誠,而表現于外就是溫和善良之外形。唯有人以平和心態、溫和態度才能與人為善。所以,人在樹立外在形象之時更需要思量自己心態和態度真意何在。

  人于社會,面向人情往來應該要沉思深慮為人之意。人的一生有著眾多人情往來,要善于應酬的同時還應該主要思慮自己的態度。在各種關系之中,應該要具備有恭敬之意表現于外就是恭敬之態度,實際也是對事對人應該要持有認真之心,唯有對待任何人與事皆有恭敬之心,才能認真處置,才能做好一切。因而,人在社會應酬之中不僅外在謙恭還要內心恭敬。

  人于生活,對于人言輕重應該要深思探索言語之術。人生就是每天處理各種事情,要善于言語的同時還應該真實思考幾許。真誠是生活之中必須,只有誠信才能讓別人對其有所信任,言必信,行必果,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與人言談必要經過思考幾許,不能虛言妄語。只有真實之言語,真誠之行事,才能取信于人。因此,人在言語之間當應該進行深思真誠。

  人于天下,處理人事成敗應該要苦思尋覓成事之理。人在浩然天下之中,所求一切皆需要寓于人事之中,要善于處事同時應該切要思索幾何。想天下之想,求天下之成,當做任何之事情應該有敬業之心,只有持敬業之理念,才能安心做事,,事前應思考再三,而事中當應該有敬重之心。只有認真敬重,才能完善于事。所以,人在成事之中應該進行苦思敬重。

  人于宇宙,尋求真理知識應該要精思探微致知之方。人面對萬象之變浩蕩宇宙,要善于懷疑的同時還應該思考如何提出問題。宇宙萬物皆需要我們探求其中之奧秘,事物眾多難以窮盡,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善于思考問題、再到善于解決問題。有對一切之現象有問題意識,只有有問題意識才能有探求其奧秘之想法。所以,人在尋求真知之時應該要精思疑問。

  人于群體,表達情緒欲望應該要戀思念想發止之果。人有七情六欲,感情多多。要善于表達情緒的同時應該要思考幾時。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之時,每個人也都需要表達發泄情緒之事。但我們在表達自己情感之時候,應該要把握其中之尺度,知道如何表達,表達情感之后的后果要在我們掌握之中。要發于情、止于理,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情感。唯有如此,才不會因一時失控而鑄成大錯。因此,人在表達情感之際應該要戀思真情。

  人于一生,所有環節皆是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尋求人生幸福,達到人生自由。所有之一切皆是想為了自己生存發展完善之需要,人見得欲求之乃正常之事,但要善于在追求所需之同時還有思慮道德之所在。人與人之間本是相互關聯之關系,達人才是達己,立己也為立人。在追求人之需求同時當應在道德范圍內,而不是損人利己,只有做到利人利己,人際便是真正和諧,人格才是真正君子,人情才是真正順暢,人事才是真正通達,進而人生才是真正自由。唯有“九思”于人生之一切事務,人生便才真正得以幸福無數。

  2.正心誠意的彌新之求

  “思”是以通智,而通智則是為了修身,而修身的前提需要正心誠意。在價值實現途徑是向內以“涵養”,向外以態度。而“思”正是尋求正心誠意的彌新之求,而此“求”的表現是在“溫、良、恭、儉、讓”的人生態度。

  個人也好,家庭也好,社會、國家、天下之一切事情也好,凡事皆有小事做起,一切大事都是由小事起端。而每個人當有以做大事的心態去認真對待自己生活中每件小事,而這其中,內心保持一種恭敬之態度則是所必需。其實人在世界中所處最重要的關系莫過于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則需要有如何相處來對待。人生之態度也成之人立于世間的真諦所需。“溫、良、恭、儉、讓”子貢曾如此評價其師孔子的人生態度。溫和敦厚、善良道德、恭敬莊重、節約勤儉、友好謙讓如此的五種的生活態度正是我們與人相處之真諦。

  溫和敦厚的態度內在是信任的依賴,能給于別人一種誠實、值得信賴、可以依托的感覺,“慎言敏行”,溫和的語言、敦厚的外表往往能更多獲得別人的好感,可以讓別人能夠在心中能夠放心,持有這種態度更能親近他人,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其實這種態度也是最能表現中庸之道。

  善良道德的態度實質是愛人的情懷,能有著助人、達人的情懷,在長時間的人際交往能夠贏得人心,能夠以真誠和善良得到人們的真正認可,在所有的人心中都希望自己的朋友是善良真誠的,也只有善良道德的情懷才能真正得到知己和知音。無害人之心而有助他人之意,此種情懷也是最能展現仁愛之義。

  恭敬莊重的態度真意是尊重的所在,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尊重,對人以恭敬、自身以莊重才能得以尊重,心中懷有恭敬之情,行之以恭敬之禮,與人相處應有無人不如己的謙虛心態,人人皆為我師友,理應恭敬。自身也應嚴格要求自己和不斷塑造自己,以莊重而不是輕浮的形象于人之面前。這樣自重才能贏得尊重,尊重他人才能被別人尊重。唯有此真意才是顯現禮儀之心。

  節約勤儉的態度蘊涵是修身的緊要,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是在不斷追求更好的生活,大多人都是在追求豪華和舒適的生活,可外在的物質往往又讓人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往往人在奢侈生活日益墮落,墮落的讓自己找尋不到精神的家園。保持勤儉的生活態度則是能讓人在追求物質的時候養成優良的品格,能夠使人在過著舒適生活的時候避免劃向墮落的深淵。勤以持家、儉以養身,修身當以勤儉二字。只有此蘊涵才能出現天理之本。

  友好謙讓的態度價值是處世的必要,待人接物之道是中國文化之所強調,也是我們生活所需懂得。以熱情友好對待人、以謙讓之心思對待人,友好能與人更好溝通和諧,謙讓能避免與人爭執,謙和謙虛謙讓,一切當以自謙開始,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時候是需要謙讓,人在表現自己的時候更需要謙虛,能以自謙于天下,才能友好于天下,只有此才能處好世事。當有此價值才能體現立身之根。

  人生之態度決定人生之取向,能修身才能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唯有內心守定才能達人達己,只有謙和恭敬才能立身于世,只有為善勤儉才能事功于天地。人生之態度需由內重以守己、修身靜心,發外儉以養德、友愛敦厚。唯有如此的人生才是達德的人生。

  “思”是內以修己以敬與外以修己以安人的結合,是窮理和參悟的融合。一方面予以自己凡事以“思”為首先,處于“思后行”的狀況;另一方面予以他人的“愛人”、“安人”的人生態度。內心以恭敬、外在以莊重,“思”是把自己的情感予以提升,也是把自己的思維在理性中通往價值的歷程。也只有經歷“思”這一形態,人生價值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和實現。

  (三)慮的思維形態的價值意蘊

  1.應世達道的情懷歷程

  “慮”是為了將自己的一切對人、事、物的認識、思維賦予現實意義。是把思維方式落實在人道,也是現實關切與終極關懷的融通,更是“道、德、仁、藝”般的結合。

  人之生命,自有追求,追求在于弘道于心。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追尋自己之夢。立志于道,“道”為人生之追求,人能弘道、求道、尋道、證道,人生數十載,皆為道來,亦為道去。所有人生之事皆有道中真理可尋,商道、兵道、學道、政道、一切與人相關切之道,為人所立,為人所志于。道之真意甚多甚廣,包容乃大乃全,但其中之真諦卻是與人生之追求相關切。無論人的性格如何、身份怎樣、地位貴賤與否,都是為自己之心中之道而追求之。固然,不同的人追求道的方式、途徑不同,但最終卻歸于人生之道,不管什么樣的人生經歷,都是對人生之道追求般的詮釋。凡積極進取者心中有常道恒道,行為固然隨環境等不確定因素而異,經歷皆有不同,但道卻趨之如一,殊途同歸。人生之路各相異,但人生之道卻是不同選擇后的回歸中之統一。道者,人生之追求。

  人之心靈,自有內在,內在在于修德于性。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尋求幸福,既需要物質般解決肉體的生理需要,而另一方面卻要需要精神般的超脫,但如此二者更多的時候趨于分離,分離于現實與理想的悖論。如此這般,人生需要有真實的內在,而此內在是為修德靜性,追求弘道但卻務本修身,修身在于內在德性在心。世上之事,本為微妙。但多是己心所擾,世間誘惑不已,追求過程中難免有迷茫,尋覓經歷中難免有迷失,只有能夠德常駐自心,才能應萬物不為物所累。一方面人們總渴望著理想意識中把握自己的人生命運、掌握未來,表現出對自己未來成功之道的進取;而另一方面在現實的境遇里人們又總是無法控制那些不確定因素掌控著命運,表現出無奈般的茫然。命運與非命運、自我與非我的矛盾性的解決唯有存德于心,修身養性才能夠求天下之道。德者,人生之內在。

  人之境界,自有根本,根本在于踐仁于行。人需要面對人世的所有與己相關之情,親情、友情、愛情,還需要更深入關切人類之命運,有“仁”于天下,懷有終極愛人之心,“泛愛眾”,大同于天下,和諧于宇宙。人道仁義的推崇,人倫社會的正位,人格修養的完善,人文教育的普及以及人生價值的追求,更應該擁有的是一種謙和和海納百川的情懷。追求成功,擺除失敗,是每個人在心中所想所愿。人生有著種種不同的探求自己成功的方法,但結果的實質都是一致,那就渴望成功,希望成功屬于自己。不同的階層都有著對成功的追求,盡管各種愿望不盡相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生之路,也不盡相同,自身的因素加上外在的環境的不同,每個人的人生道路呈現多樣性,但在這多樣性的背后卻有著最根本的一致,那就是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與否之標準卻在于能永恒于人心天下。而人生之最高境界,是有兼濟天下之胸懷,達人立人于己心,言是為行所立,行為仁所踐。仁者,人生之根本。

  人之經歷,自有動力,動力在于游藝于情。人之追求過程需要精神上的支持,有動力般的支持,生活因人而異,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態度。生活到底需要什么方式,這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每個人對于生活的理解和需要,有人在別人眼里是最幸福也成功,但他自己可能卻傷心和郁悶,絕對自己一點幸福感都沒有,因為在別人眼里的幸福他卻認為不是。而有的人盡管有著種種挫折,但取的一點成功就容易滿足,能夠快樂的生活著,在他心中,他覺得幸福就是如此。看來幸福沒有確定的定義,生活也沒有確定的活法。關鍵在于自己怎么感受生活。感受生活需要自己的情誼般調節,善生活者能于生活點滴中尋求樂意,自身的展示在生活淋漓盡致,能即興于每天每事,能笑對日出日落。樂情于山水,游藝于春秋。藝者,人生之動力。

  人生向內尋求的是心靈之安靜、探求的是價值之理想,往外是需要是注重人與人、我與他人關系和諧的融洽,以及人在自然、社會中的歡樂和興致。弘道為我意所往天下,求我人生之路,立志當有天下之道;修德為我身所向內心,求我人生之原,修德當有完我歸真;踐仁為我所心所得世人,求我人生之根,踐仁當有救世情懷;游藝為我情所欲所發自由,求我人生之興,游藝當有笑對一切灑脫。

  2.修齊治平的理想通途

  “慮”的最高意義在于以自身的睿智賦予情感,以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慮人事”便是尋求“得人功”。而“得人功”般修齊治平的最高理想社會模式便是以“和”為天下之特征。

  “慮人事”是為人生之要害。人事如山,積累在日。人于社會,便要處理日用百事,交流人情,交往人際。無論圣人凡胎,皆需處于社會之中,人倫人情皆要注重,每天應酬面對種種日常生活事務,所有一切皆在事中求,所有一切皆在事中取。世事社會卻多錯綜復雜,官場、商場、情場皆有機謀之處。三思而后行,遇事多思慮。并當有平和之心態、周詳之計劃、細微之觀察、得當之方法、積極之態度、不懈之追求。以人行事,處世于逍遙之中,應變于天地之間,游離于人間,進取于世事。

  “得人功”是為人生之目標。人功如天,成敗有變。人生于世間便是追求人生之夢想,實現人生之價值,尋覓人生之幸福。前者修養皆為此而來、終結于此。人皆想使自己人生能夠最為輝煌、最為精彩。但人的一生中偶然性因素太多,只有以積極進取之心態求世事之功成。人生之路多皆不同,但目標卻是一致,尋求幸福,追求幸福,探索價值,實現價值。所有一切皆是為“功”字而來,隨“功”字而去。

  社會在整體是前進不已,短暫的動蕩必有解脫。當社會有混亂之狀態,必重歸和諧。“和”本就是宇宙之大同,社會之康寧,人生之真諦。和諧才是解決問題真方法,萬事萬物必歸宿于“和”。“和”的本意和真諦是人生大同于宇宙,萬事萬物同歸。人的價值在于人為本,人的素質在于重人文,人的道德在于崇人倫,人的關系在于通人際,人的配置在于行人事,人的真善在于尊人性,人的追求在于順人欲,人的交往在于結人緣,人的團結在于聚人心。天下大同,人生暢悅,社會和諧、人際融通才是人追求人生價值所需。

  “慮”是于人生之認識一切與追求一切的結合,是認識思維形式與價值情懷相統一,只有焦慮、憂慮、思慮才是真正把自己的思維予以價值化,把自己的認識落實到自己的現實人生中去,也只有如此,“慮”使得人生價值得以在情感和思維歷程的得以展現。

  “想、思、慮”三者是把認識方式與價值形式巧妙的融合于一體。正是有著此三者的存在,才使得人們能夠充分發揮主體意識,弘揚人的主體地位。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有“想、思、慮”價值般的解讀,才使得“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能在諸哲人的人生歷程中得以體現,也成了他們的終極追求。“想、思、慮”也演繹了人生價值的歷程,從觀物生象以積累知識到察己通智以理性思維,再到應世達道的終極關懷。這一歷程正是人生價值從形成到實現的呈現,也正是有了此三者的認識性與價值性融通,才使得人生價值有著思維方式的根據。“想、思、慮”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最根本的形態,也是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與認識論的融通表現。

參考文獻:

1趙馥潔《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趙馥潔《中華智慧的價值意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趙馥潔《價值的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4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李中華主編《中國人學思想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6蘇文帥《領悟〈中庸〉之生活真諦》,發表于《國學》創刊號

7蘇文帥《韓愈人學思想的三重性》,發表于《西京論壇》2007年第1期

注釋:

此段論述原是作者以《《論語》“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解》發表于“21世紀孔子”學術網站,此處略有更改

此處論述原是作者以《《論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解》發表于21世紀孔子學術網站,此處略有更改。

此段論述原是作者以《“君子有九思”之解》發表載于21世紀孔子學術網站,此處略有更改。

此段論述原是作者以《“溫、良、恭、儉、讓”之人生態度》發表于21世紀孔子學術網站,此處略有更改。

此段論述原是作者以《《論語》“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解》發表載于21世紀孔子學術網站,此處略有更改。

發布日期:2007-11-29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水县| 苗栗县| 安西县| 铜梁县| 合山市| 石阡县| 浑源县| 东源县| 江西省| 吐鲁番市| 西畴县| 无为县| 九寨沟县| 巴塘县| 卢龙县| 二手房| 乾安县| 九龙城区| 崇明县| 涿鹿县| 丹寨县| 新龙县| 张家界市| 拉萨市| 海阳市| 武乡县| 宣汉县| 沅陵县| 富裕县| 桂阳县| 壶关县| 吉安县| 清新县| 南丹县| 章丘市| 鹤壁市| 大竹县| 沁源县| 田东县| 桦甸市| 邛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