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傳統價值觀演變歷程及其規律的開拓性探索

——讀趙馥潔教授的《價值的歷程》

蘇文帥

(西北政法大學 710063)

 

  中華民族思想文化源遠流長,包含的內容及其豐富,而價值觀是貫穿于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有一個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它跨越了漫漫而曲折的歷史道路,經歷了悠遠而坎坷的時間長河,才凝結于民族的精神結構之中。陜西省社科聯主席、西北政法大學教授趙馥潔先生繼《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中華智慧的價值意蘊》之后于2006年3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價值的歷程——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歷史演變》一書。該書以嚴謹的邏輯結構、全面翔實的資料、系統新穎的內容和優美流暢的文字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歷史演變及其規律進行了系統地論述。綜觀全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突出的特點:

  一、全面地呈現了中華傳統價值觀的演變歷程。

  《歷程》一書對整個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的演變歷程進行了全面系統地研究。全書把傳統價值觀念演變的歷史分為九個階段。即西周的價值自覺、春秋戰國時期的價值沖突、漢代的價值抉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價值轉向、隋唐時期的價值綜合、宋元明時期的價值重建、晚明至清中期的價值反思、近代的價值啟蒙、五四運動時期的價值重估。分別以“敬德”的提出、“人道”的爭鳴、“綱常”的樹立、“自然”的崇尚、“萬善”的同歸、“天理”的營造、“利欲”的萌動、“人權”的伸張、“個性”的解放作為九個時期價值觀念演變的標志。

  趙先生認為,中華民族從夏朝開始進入文明時代,夏、殷時期,人們以“天帝”、“天命”為絕對價值的價值意識,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價值觀念發生演變。西周統治者修正了殷商的“天命”觀念,提出了“敬德保民”價值觀,標志著中華民族價值觀的自覺;春秋以至戰國,是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的重大變革時代,也是中國民族傳統價值觀念體系的建構時代,各派學者都在探索人道問題,形成了“天地之生人為貴”這一價值觀念主旋律;秦漢時代,價值觀變革的最大成果是營造了以君主權力為核心的“三綱五常”價值觀念體系,這種價值觀一直延續道封建社會的終結,成為傳統政治價值觀的核心;魏晉時期中央集權分散,經學崩潰,以門閥士族為代表的地主階級形成了一種新的“任自然”的價值取向;隋唐時期儒釋道三家價值觀念兼容并舉,“萬善同歸”;宋元明時期,價值觀演變的標志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升值和強化,重建“天理”價值觀念;明末至清中葉,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封建社會的衰落,中華民族價值觀又經歷了一次變革,早期啟蒙思潮興起,“利欲”萌動;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尊人權”價值觀體現了中國近代的時代精神,價值觀發生了一次深刻的變革;五四運動高舉科學民主旗幟,對傳統價值觀進行批判,科學民主觀念特別是作為其核心的個性價值觀念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傳統價值觀向現代價值觀念的轉變。

  為了全面呈現價值觀及其演變的歷史面貌,該書在論述每一時期的標志性、主導性價值觀的同時還分析了同一時期其他價值觀念以及這些價值觀念與標志性、主導性價值觀之間的矛盾復雜關系。概括言之,這種矛盾復雜關系具體表現為每一時期的義利之辯、德力之辯、理欲之辯、公私之辯、群己之辯、天人之辯等等。這些沖突從先秦至五四運動時期一直時起時伏,源遠流長。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一次大轉折、大轉向,這是由一元到多元,由儒家到道家、由經學到玄學的轉向,是由名教到自然、由群體本位到個體本位、由道德到自由、由求善到求美的轉向。在轉向中,玄與儒、儒與釋、漢與胡,在價值觀領域中發生著激烈的矛盾、斗爭和沖突。

  通過對價值觀念主導與從屬、一元與多元、建構與解構的格局和發展的全面系統論述,該書把中華民族價值觀念演變的歷史過程和豐富內涵充分地展示于人們的面前。

  二、科學地分析了中國價值觀念演變的社會根源。

  價值觀念的演變有其內在的邏輯路徑,每一時期價值觀發生變革、轉向皆有其緣由。該書明晰地按照社會變遷——主體變化——觀念變更的邏輯路徑,分析了中國價值觀念的演變。以社會歷史的發展為根源、基礎,以主體的需要為關鍵,闡釋中國歷史上的價值觀念演變的原因。趙先生認為,價值觀念是人們從自身需要出發而確立關于價值追求、價值目標和價值標準、價值選擇的觀念,也就是價值觀是主體根據自身需要而進行的評估、選擇、實現價值等的看法、觀念和態度。主體需要發生變化,必然引起價值觀的變化,而主體人又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之下的。所以社會變遷必然引起主體變化,而主體變化又引起觀念變更。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演變正是以社會歷史發展為基礎,以主體需要為關鍵的。每一時期的經濟基礎、階級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環境等因素都是引起價值觀變革的社會原因。

  基于這種認識,《歷程》在論述每一時期價值觀演變時都是首先對當時社會背景、經濟發展、政治演變進行考察。順著生產力的發展,進而導致社會的變革、政權更迭,階級結構發生變動,從而引起不同的主體的利益和需的變化,于是,價值觀也隨之發生演變的路徑分析各個時期價值觀念演變的動因。自西周開始到五四運動,每一時期的價值觀的演變都是在當時經濟轉型、社會變革的基礎上產生的。諸如宋明時期,隨著庶族地主經濟的發展、皇權封建專制的強化、民族矛盾的尖銳和激化以及宗法制度的重建這些經濟結構、政治格局、社會組織和民族關系上的變化,使社會各種矛盾復雜化、尖銳化。也使得社會各階層的主體需要發生著變化,解決和處理這些復雜的社會矛盾,以求得封建制度、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延續成為了當時社會主體的需要,“存天理滅人欲”的價值取向也正是適應這種需要而提出的。晚明至清中葉、清末至五四運動、五四運動這三個時期,社會變遷-主體變化-觀念變更的路徑更為明顯,書中在論述這三個時期價值觀演變時運用大量文字論述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封建社會的衰落、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革命思想的傳播等社會變遷進而主體發生變化,從而這三個時期的價值觀發生著深刻的變革。這種研究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自覺運用。

  三、深入地探索了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演變規律。

  趙先生在對中國每一時期價值觀演變進行具體研究的基礎上,把每一時期價值觀念演變融會貫通成一個有機整體,聯系起來作綜合性的系統研究,從而揭示了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念演變的規律和特征。

  書中指出:價值觀念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以人們的需要(首先是利益需要)為依據的,而人們的需要和利益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決定的。所以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的演變遵循著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個普遍的歷史規律。同時,上層建筑內部其他因素的變化對價值觀念也有影響。主要表現在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經濟形態的變化)是價值觀演變的最終根源;國家政治權力對價值觀的演變起著重大的控制作用;哲學對價值觀的演變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其他價值觀念圍繞著儒家道德價值觀軸心振蕩;各種觀念連續不斷的矛盾沖突和融合為演變的內在動力等幾個方面。

  趙先生把中華民族價值觀演變過程中的主要特征概括為五個方面:價值觀念演變的實質是民族主體性的演變;價值觀念演變的基點始終以人自身的價值為本位;價值觀演變的主題基本上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質特別是道德素質為主題;價值觀念演變的方式是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進行革新,在維護主體的前提下進行吸取,使得一些核心價值觀念成為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

  先生對這些演變規律和特征的總結和概括也為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的演變歷程理清了一個貫穿內在的線索,更好的為我們展示了價值觀演變的脈絡。

  四、充分地體現了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和優美典雅的寫作風格。

  趙先生從事哲學研究五十余年,治學嚴謹而求實。在最近二十年中一直致力于中國傳統價值哲學研究,以求真的態度、優雅的文字以及焦慮的情懷,對傳統價值觀進行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般的正視,予以了“講明義理,別其是非”的審視,給予了“鉤稽索隱、融會貫通”般的透視。既不妄自菲薄于中國自身歷史存在的價值,也不玄虛夸大傳統文化的意蘊,而是將對傳統文化的思慮與對現實的焦慮賦予對中國傳統價值觀人道之提升問題的探索。既嚴謹求實對待書中之每一字皆細細推敲,以求深刻之精髓;又運用典雅優美語言來揭示學術之真諦,以優雅縱筆而顯現深理;既于書中表現美侖美奐之情懷,又于字間表達真善之學問。

  《歷程》一書以傳統原典文本為根據,并聯系古人各學說解讀為參考,結合現代理論方法,對傳統價值觀進行客觀公正之透析。書中以價值哲學原理為指導,以文本原義為依據,首先闡釋了價值觀念演變的規律和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的特征,并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對中國各個時期的價值觀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以古人的語言闡釋古人的精神,以古人的精神解讀當時的狀況,以當時的狀況透析社會價值觀。充滿了嚴謹、求實且濃厚的學術氣息。

  同時趙先生并不是用晦澀的語言和純粹的學術語境來解讀文本,而是用優美流暢的語言形式來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既注重學術的嚴謹慎重之用詞,追求“文以見乎質”的致知之道,又不陷于一味考據的束縛,而是用文學的語言、美學的藝術來表達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求得“辭以睹乎情”的境界。

  《歷程》一書在文字表達上富有對稱之美,內容中又準確反映了各個時期的價值觀的真意。趙先生借用對稱工整以及押韻等寫作手法來揭示整個中國每個時期的價值觀念的意蘊以及演變歷程。如在表達魏晉時期士人崇尚“自然”的價值意蘊時,層層深入,層層對應,優美之情躍然紙上,而此形式之美也正是揭示魏晉“玄對山水”思想深刻之美。在揭示隋唐佛教價值觀時,借用佛家之語而闡釋佛家之價值意蘊,并從世界、人生、境界、理想、道德漸進層次方式以語言之美發掘佛中之深。

  著名哲學家張岱年曾評價說趙先生的研究“彌補了中國傳統價值論研究領域的空白”。趙先生在價值哲學研究方面出版了《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華智慧的價值意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價值的歷程》三部力作。《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一書構筑了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的理論體系,分別從原理、學派、范疇等方面詳細論述了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的理論依據。《中華智慧的價值意蘊》一書確立了研究中華價值觀的思維方式,涵蓋了中國哲學的價值思維、中國哲學的價值觀念、中國文化的價值內涵、傳統價值觀的現代意義、中華智慧的世界意義等方面內容,重點論述了中國傳統價值論的融通性,深化了對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之特征的研究。《價值的歷程》從歷史角度探索了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歷史演變及其規律。這些著作為當代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價值觀精華提供了歷史借鑒和理論依據,具有著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原發于陜西省社科院、陜西師范大學主辦《社會科學評論》2007年第4期)

發布日期:2008-01-25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源县| 水富县| 扎鲁特旗| 开封县| 青州市| 逊克县| 祁东县| 徐州市| 凌源市| 杭锦旗| 山西省| 山丹县| 安岳县| 都匀市| 嘉兴市| 高州市| 孝义市| 礼泉县| 宜兴市| 辽阳市| 绥化市| 墨竹工卡县| 广河县| 会昌县| 霸州市| 德兴市| 巴彦淖尔市| 师宗县| 民丰县| 叙永县| 铜梁县| 修水县| 龙口市| 汉中市| 青阳县| 吉林省| 清流县| 安福县| 商水县| 汶上县| 徐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