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明月·大江——蘇軾詩詞的永恒主題

盧宗寶

(江蘇句容后白中心小學)

 

  內容提要:明月、大江是蘇軾文學中經常描寫的物質意象,它們是作者主觀世界的外在顯現。分別反映著作者婉約的一面和豪放的一面,寄托著作者極具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歷史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本文試圖從蘇軾的明月、大江詩詞中,來了解蘇軾一生曲折起伏的思想,從而多角度地認識這位文學巨匠。

  關鍵詞:蘇軾;明月;大江;婉約;豪放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生與宰相無緣,始進時魏公誤抑之,中歲時荊公力扼之,即論免役,溫公亦深厭其言,賢奸雖殊,同悵君門違萬里;到處有西湖作伴,通判時杭州得詩名,出守時穎州以政名,重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經宦轍便千秋。”

  這兩副對聯,基本概括了蘇軾的文學成就和一生遭遇。第一副對聯是說蘇家一門出了蘇洵、蘇軾、蘇轍三大名家,而蘇軾一人就集文學家、政治家、書畫鑒賞家、史學家于一身。第二副對聯中,“魏公”是宰相韓琦,1065年宋英宗準備破格調蘇軾入翰林院任知制誥,韓琦要先按常規考試再鍛煉培養一段時間后再正式任命,這并非惡意,蘇軾知道后也說“公可謂愛人以德”,所以說“誤抑”。荊公即王安石,蘇軾因對王安石新法有不同意見而被王安石所不容,他把蘇軾排擠出朝廷任開封推官,后來又迫使他申請外調任杭州通判。溫公即司馬光,他任相后要把新法不分好壞一刀砍,蘇軾認為其中“免役法”也有好處,建議“較量厲害,參用所長”。司馬光便視蘇軾為第二個王安石,從而使他接連遠貶杭州、穎州、惠州等地。下聯指出一種有趣的現象,蘇軾所到之杭州、穎州、惠州均有西湖。

  蘇軾,一向被推為宋代最偉大的文學家。他在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舉進士,以后進入仕途。曾任密州、徐州、湖州、杭州、定州等處地方官,也曾任知制浩、侍讀、翰林學士、禮部侍郎和龍圖閣之類的京官。在外放中,蘇軾更有機會接近大自然,因此,明月、大江成為蘇軾詩詞中經常描寫的物質意象。一般來說,“明月”反映著作者婉約的一面:親情、愛情、思鄉情;“大江”反映著作者豪放的一面:渴望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本文試圖從這兩個方面來多角度認識這位文學巨匠。

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此時蘇軾的父親已經去世,妻子也去世了,背負著失去親人的痛苦,蘇軾遠離他鄉在密州任職,與弟蘇轍有六七年沒有見面了。對久別親人的思念,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恰逢異鄉的中秋月圓之夜,蘇軾滿腹惆悵,感慨萬千對月抒懷,寫下了這首中秋的詠月詞。

  詞的上片敘述了作者的身世之惑和思想矛盾。開篇兩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的句子,開篇直入,點明是飲酒賞月。“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筆勢回轉,表面描寫月色,實際上也暗合著不知道當時朝廷政局如何的疑惑,而并非真問天上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映了作者思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表面上是說作者想回到神仙居住的“瓊樓玉宇”中去,又害怕天上太寒冷,自己經受不住。實際上表明了“出世”與“入世”的困惑:想回到朝廷中去,又害怕難以容身;歸隱去吧,又與自己報國理想相違背。實在是進退兩難啊!

  詞的下片由詠月轉為抒發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是寫月光照人無眠,照應開頭“歡飲達旦”。于是作者發出質問“何時長向別時圓?”而作者立即又回轉心情,自我安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此事古難全”。是啊,哪會有十全十美的呢,只要我們兄弟彼此都能保重,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這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也是對自己不幸遭遇的排解。

  這首詞清婉雅麗,飄逸空靈。胡仔在《菬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詞中雖然有“出世”與“入世”之間的矛盾,但并沒有脫離現實,格調是健康的,再加上詞中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使這首詞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蘇軾的另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是受到廣泛的贊譽的悼亡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詞的上片寫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懷念和人世滄桑的悲戚。寫十年里,夫妻陰陽相隔,就算不特意思量,往日深情仍然難以忘懷。“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對亡妻的哀思,對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無處訴說,道出內心深處的愁苦悲愴之情,十年來,顛沛流離,自己是“塵滿面,鬢如霜”,想象著即使與妻子相逢,妻子也會認不出自己,把現實中對妻子的懷念和個人的遭遇相互交融,既寫出了死者的凄涼,也寫出了生者的辛酸。

  詞的下片以“夜來幽夢忽還鄉”為過渡,寫夢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選取妻子生前的生活細節來寫,凸現出妻子臨窗而坐,對鏡梳妝的場景,表現了昔日的幸福的生活,也反襯出如今境遇的悲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酸甜苦辣霎時涌上心頭,相互在這默默無言中傾訴分別十年的相思之痛。夢中醒來,作者仍然抑制不住內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岡,幽幽的松林,想象那兒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斷柔腸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像出妻子在那凄涼冷清的地方思念自己,襯托出自己對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摯感情。

  蘇軾十九歲余王弗結婚,后出蜀入仕。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與十九歲的蘇軾成婚。王弗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后,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夫妻相伴相知,十年后王弗病故。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一次夢見亡妻后所寫,與王弗之逝又是十年,十年來的宦海沉浮,遭貶奔走,外任多年,郁郁不得志。夜中夢見亡妻,凄楚哀婉,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悼詞,詞中“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細節描寫,是全詞中最突出的亮點,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首詞將夢境與現實交融而為一體,濃郁的情思與率直的筆法相互映襯,既是悼亡,也是傷時,把哀思與自嘆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絕,讀之催人淚下。

  蘇軾在元豐七年所作《和李太白(并敘)》“寄臥虛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飲不可掬。流光發永嘆,自昔非我獨。行年四十九,還此北窗宿。緬懷卓道人,白首寓醫卜。謫仙固遠矣,此士亦難復。世道如弈棋,變化不容覆。惟應玉芝老,待得蟠桃熟。”作者感慨歲月如流水,一去不復返,人生如弈棋,變化不容重復,流露出傷感消沉的情緒。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前夕所作《舟中夜起》詩:“微風蕭蕭吹菇蒲,開門看雨月滿湖。”、“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掛柳看懸蛛”。作者感慨“此生忽忽憂患里,清靜過眼能須臾”。元豐元年在徐州作的《中秋月三首》:“殷勤去年月,瀲滟古城東”,“月豈知我病,但見歌樓空”,“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明月不解老,良辰難合并”,“回頭座上人,聚散如浮萍”,“嘗聞此宵月,萬里同陰晴”,“此生此月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作者在這中秋之夜,臥病在床,對月感懷,因此賦詩,寄托著作者無限的思念。

  李澤厚在闡述蘇軾詩詞中講過:“蘇軾把中晚唐開其端的進取和退隱的矛盾心理發展到一個新的變質點。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是事實上的退隱、歸田,要更深刻更沉重。”是啊!明月之詩蘇軾詩詞的一個方面,蘇軾還有豪放的一面。他寫的大江詩詞就是他豪放雄健的一面的集中反映。

二、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理解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局面,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給詞以更深廣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詞家的婉約之風,開創了詞的豪放一派。《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作者豪放詞中的代表作。

  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七月,當時蘇軾被貶謫到黃州,在黃岡城外游覽赤壁磯時寫下了這首詞。這是詞人具有代表性的詞作,也是北宋詞壇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上片描寫古戰場,設置了一個極為廣闊的時間、空間背景,長江滾滾東流,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漸漸被人淡忘,而現在作者能看到的是什么呢?只是舊日的營壘,從凌亂的巖石直刺天空、洶涌的怒濤拍岸的場面中,可以想見當時戰斗的激烈。隨后贊美“江山如畫”,這錦繡河山,曾造就許多英雄豪杰。

  下片著重塑造了三國時吳國將領周瑜的形象。東漢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24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并一同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是在皖城勝利之時。而后十年,即公元208年,他指揮了著名的“赤壁之戰”。“羽扇綸巾”形象地刻畫了周瑜的儀態。這是三國時儒將常見的裝束。“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描繪了周瑜作戰時的從容。蘇軾如此用心塑造周瑜形象,有其深刻的現實意義。當時北宋國力軟弱,與遼、西夏作戰屢戰屢敗,不斷接受屈辱的議和條件。蘇軾目睹國家危機加深,渴望有能像三國周瑜那樣的英雄馳騁沙場,報效國家,盡管作者滿懷豪情壯志,但是當時的政治現實不允許他施展才華。所以當時作者發現自己在壯年時就過早地生出白發,情緒不禁又消沉下去,自笑多情,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結句以長江來襯托自己的心情,流露出壯志難酬的苦悶。

  這首詞氣勢磅礴,境界宏大,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周瑜這一英雄形象,表達作者壯志未酬的感慨與苦悶。清代詞評家徐鄒認為這首詞“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

  蘇軾在游赤壁磯寫下這首詞后,又寫了一篇傳誦千古的散文《赤壁賦》,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先寫泛舟大江的水光月色和飲酒賦詩的暢快心情。為主客對答鋪設情境。“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清風微吹,水面微漾,這是一幅多美的畫面啊!“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月出于東山至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浩浩蕩蕩像凌空駕風而行,飄飄然像離開塵世,超然獨立,飛升仙境……

  “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人!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最后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

  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只能說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不能認為是科學的,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而相對主義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煞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同時,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固然表現了他對政治迫害的蔑視,對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堅持,身處逆境依然那么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但也表現了他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往往包含著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從流連光景中尋求精神寄托。所以他在“而又何羨乎”一句之后,掉轉筆鋒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反倒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前人說過“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恰好切合蘇軾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風”有聲,“山間之明月”有色,江山無盡,天地無私,風月長存,聲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這,又回到了“樂”字上來。

  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情。

  賦分三層意思展開,一寫夜游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又借景說理、寓理于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除采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首詞所表現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切,而不甘沉淪。

  《赤壁賦》正是通過赤壁之游以表達對宇宙人生的見解。作者對宇宙人生的見解,我們當然不會完全贊同,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走出監獄到達流放地而幾乎喪失人身自由的情況下,一點也不灰心喪氣,并且那么坦蕩、曠達,具有強烈的生活信念。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表達對宇宙人生的見解并沒有脫離赤壁之游的特定環境、條件,而把理論的反復申述跟感情的起伏變化及文章的層次結構有機地統一起來,使抽象的觀點具有形象性與感染力,并把讀者帶進一種頗有幾分迷幻色彩的藝術境界。這,就是哲理與詩情的高度融合。奠定了這首詞在宋代文壇的崇高地位。

  蘇軾,這位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出身于書香門第,從小熟讀經史,胸懷大志。他一生從仕四十年,有四分之三的時間是在地方上度過的。在朝任職期間,總計不過十年。應該說,北宋社會的“積貧積弱”的現實和蘇軾思想的沖突是他一生仕途失意的根源。王安石變法,他指出其中的不恰當之處,使他無法在朝做官,外任杭州,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在這期間,有人摘引他的一些詩句,加以“訕謗朝廷”的罪名,使他入獄百日,幾乎定成死罪。出獄后被貶黃州,實則以朝廷罪犯的身份被看管,這種遭遇,正是宋代社會的重重的矛盾在這位敏感正直的詩人思想中的反映,也反映新法的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著距離和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蘇軾在黃州期間雖然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挫折,但在文學創作方面卻獲得極大豐收。不少著名作品都在這期間寫成的。司馬光為相后,蘇軾回京,屢屢升遷,但他又指出司馬光不應廢除新法中合理的改革,又被貶外任,直到大赦天下回朝,病逝在常州。他在去世前不久所作《自提金山畫像》中憤慨地寫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一生憂患重重,所受苦難比任何一個文學家都要多,正是這種平凡的經歷,使他寫下了各種形式的、有創造性的優秀文學作品。他的創作所觸及到的社會生活比同時期的許多作家都要廣闊。豐富的閱歷,使蘇軾更關心民間疾苦,更親近大自然,山川景物,記游詠物,感舊懷古等都大量寫進詞里。他的自然景物寄托自己壯志未酬的郁悶,使得他的明月、大江詩詞婉約得催人淚下,豪放得催人奮進,他創立了與傳統的婉約詞派相對的豪放詞派,為詞的的發展開辟了廣泛的路徑。他把詞從娛樂消遣的工具發展成為獨立的抒情藝術形式,在詞中抒發愛國主義熱情。他的創作標志著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高度成就,從而確立他在北宋文壇的領袖地位,成為北宋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

  時至今日,我們讀蘇軾的明月詩詞,仍然能感到無限的哀怨和悲涼;讀蘇軾的大江詩詞,仿佛波濤洶涌的江潮在耳邊響起,看到蘇軾“挽弓射天狼”的豪情壯志……

參考文獻:

1.《唐詩宋詞全集》第四部,夏于全集著,華藝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1997年8月第一次印刷

2.《蘇軾詩選注》,吳鷺山、夏承燾、蕭湄合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1982年4月第一次印刷

3.《歷代散文選》,黃素秋、李知文選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1980年5月第一次印刷

4.《古文觀止》,周子來、陳穆校注,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1995年11月第一次印刷

5.“唐宋詩詞十大家叢書”《蘇軾詩詞》,王冶主編,濟南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1995年10月第一次印刷

6.《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

發布日期:2008-06-03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安市| 平阴县| 永仁县| 蕉岭县| 民权县| 和平县| 龙陵县| 民丰县| 托克托县| 永嘉县| 清水县| 富顺县| 天等县| 介休市| 广昌县| 苍山县| 安顺市| 罗城| 黎平县| 塔城市| 杨浦区| 东乡族自治县| 玛沁县| 乐昌市| 湖口县| 武宁县| 留坝县| 平遥县| 望谟县| 石景山区| 万载县| 襄垣县| 桃园县| 葵青区| 麻阳| 通州市| 盐边县| 双柏县| 云南省| 甘洛县| 文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