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學研究在二十世紀以元曲研究為最,成績驕人。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相對于其他朝代的文學研究,元代文學研究卻難繼輝煌,進入了“困境”。這一狀況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 。他們有鑒于此,或是高聲呼吁,究其原因,探尋出路;或是著力于基礎性文獻整理工作,以圖從根本上改觀;或是開拓詩曲文詞賦文論諸體,以求全面展開研究;或是努力扭轉民族觀和文學史觀,進而擴大研究視野。河北大學 王素美 教授的精心力作——《吳澄的理學思想與文學》一書,卻是另辟蹊徑,繼《劉因的理學思想與文學》之后,進一步開拓,逐漸構建起完整的理學與文學交叉研究的體系。這無疑給當下的元代文學研究帶來一股勃勃之生氣。
《吳澄的理學思想與文學》計32萬字,共分上、中、下三編共十九章。上編是吳澄的理學思想,從吳澄的生平入手,紹介其思想及著作,并探討了朱熹和陸九淵在思想上的異同之處,然后找出吳澄“會合朱、陸”的切入點及其會合的情況。在詳細論述吳澄在會合朱、陸理論思想的基礎上如何衍化和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后,又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論命題,如:尊德性與道問學會合,易簡與精密的會合,趨實棄虛的知行觀等等。中編是吳澄理學思想與文學的契合,以此為主要內容,展示其理學和文學兼長,理學思想和文學思想交融的學術境地。吳澄的新思想觀點向文學理論的遷移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王素美教授在本編著重論證了吳澄的理學和文學兩者契合的狀況并指出了由此而帶來的巨大貢獻。吳澄在理學中提倡“性其情”的道德情感,而在文論中則提倡性情和情性,尤其是“情性之真”、“自然而然”命題的提出,開明代性靈論之先河。吳澄的氣論極大地發展和豐富了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氣論思想,幾乎是中國古代文論和氣論的全面總結。吳澄的文道合一思想分而合之,不雜不離,提出了儒者之文與文人之文的新命題。吳澄還發展了劉勰以來關于文學通變的思想,提出“文不與世俱”的新命題。下編是吳澄影響下的詩文創作,從吳澄主體人格的兩個方面——既是學者,又是文學家出發,并與其“儒者之文與文人之文”的觀點相聯系,介紹了他的儒者之文及學者之詩,也介紹了他的“文人之文”與“詩人之詩”,著重揭示了吳澄理學思想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并且結合吳澄詩文創作的特點深入挖掘了其詩文中的文化內涵。
通觀全書,讀者可以深深了解到,吳澄是一位有著豐富而深邃思想的出色的理學大師,也是一位卓然的文學批評家、文學家、詩人,更是一位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兼善的杰出之才。而這種體悟得益于王教授扎實的學術功力和精澈的理論見解以及不凡的酌詞行文。這也自然形成了本專著的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其一,縱橫貫通,交叉研究。
在元代文學研究中,尤其是對元代有著理學家稱號的詩文作家,人們往往只關注其理學思想。偶有論及其詩文的文章,卻也只是理學和文學分開研究。王素美教授早年學習哲學,后來轉入中國古代文學領域。這就為她進行理學和文學交叉研究提供了先機。對于吳澄,王教授早在十多年前撰寫博士論文時便已涉獵。經過長時間的充分準備,她精心梳理了宋元理學發展脈絡,并進行了大量的詩文個案研究,最終形成此專著。學術自身多元融合的規律且不論,元代形成了一個多民族大融合的客觀環境,再加上吳澄“會合朱陸”的主體條件,這些也決定了對于吳澄研究應該理學和文學結合起來。本書在體例安排上充分體現了交叉研究的意圖,上編為“吳澄的理學思想”,下編為“吳澄理學思想影響下的詩文創作”;而中編即為理學和文學契合的專論:“吳澄的理學思想與文學的契合”,另外,在中編里更是詳瞻地論證了理學和文學交叉命題提出的根據,內容及其影響。
其二,論證謹嚴,條理清楚。
本書從吳澄的思維方式切入,順沿三條線索展開:以吳澄的思維方法為起點,把“會合朱、陸”作為中心線索不斷遞進,此為明線;邏輯思維方式,尤其為哲學家、理論家所看重,沒有很好的思維方式,其建構學說體系是很難想象的。理學家中朱熹的抽象、概括能力幾乎為最高,而吳澄是其“四傳弟子”,深諳其理論思維真諦,尤其在學術范疇的界定、劃分歸類及其推理論證方面,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吳澄的理論思維方式作為了本書的暗線;吳澄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不能脫離傳統和當時的因素的影響。本書以先秦以來儒學發展和衍變對吳澄的影響為輔助線索。三線齊進,密而不亂。
其三,論述宏觀、微觀兼顧,占有材料翔實、富瞻。
本書在論述吳澄的理學思想和文學時,首先從縱的方面梳理了理學的發展衍變,尤其對元代之前的朱熹和陸九淵兩派的學說論爭進行甄別和歸結;再者,從橫的方面,著者將吳澄放在“元代三大理學家”(另外兩人為許衡和劉因)當中進行比較:許衡偏重政治思想研究,劉因雖曠達卻英年早逝,只有吳澄能擔當形成元代新思潮的重任。詳盡而確鑿的考辨也是本書的一大特點,作者對吳澄的生平思想、交游仕宦都進行了考定。在論及吳澄會合朱陸時,甚至從一句一詞進行比較,例如對“情”的論述,著者詳細地列舉了傳統的“情”說,之后把吳澄的“十情”提出,兩相對照,按著“精密”的思維方式,把吳澄的普通“人情”類分為:民情、私情、常情、老情、真情等。又將從倫理道德的方面再次甄分為:君臣之情、父子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等。諸如此類,舉不勝舉。由于之前吳澄研究冷清,對于其文獻資料整理很少。著者從《四庫全書》里勾稽出幾乎所有有關吳澄的原始資料,尤其是一百卷的《吳文正集》,然后加于標點、批閱,十數年不斷。這就使得此書原創性極強,十分的可信和厚重。
其四,立論新穎、識見獨到,富于開創性。
本書認真參較了前人和當代學人的論說和觀點,卻不為之所囿,而是多方參證,提出自己的觀點。這些新觀點對于當下文學研究非常具有啟發性。例如,前人對于吳澄學說往往評為“會合朱、陸”,但王教授經過考證,認為此會合不是“簡單的拼湊和捏合”,不是“平均地拿來,而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去索取”,尤為可貴的是著者發現,吳澄的“會合”,重在“突破和創新”,最后得出結論:“吳澄的理學思想‘會合朱、陸'而偏于陸,與明清思想的評論和結論大體一致,所不一致的是吳澄的在會合的層面上,多有創新,構建起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主要表現為若干理論范疇的提出!北橛[此書,諸如此類的有很多。
獨到的交叉研究視角,翔實的資料占有與精警的推論分析,使得此書一方面給予了我們學術見解上的借鑒,而且,在方法論上也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這一切都昭示著元代文學研究逐漸走出困境,再續輝煌,進而實現層面的深入和域界的拓展。
《吳澄的理學思想與文學》,王素美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