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歸有光文之審美感知

李雅蘭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內容摘要:明代文學的歷史長河中,后世對歸有光之散文評價頗高。其至事關天屬類散文更是有著“不俟修飾,而情辭并得,使覽者惻然有隱”的特點。作者希望從審美接受的角度探詢其散文感人至深、受人青睞的原因,嘗試從歸文“一唱三嘆”的悲劇審美形式入手,通過文本呈現的悲劇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意象,切入欣賞歸有光文章的感人之處,從心理活動的具體角度來對歸有光散文進行相關詮釋。

  關鍵字:震川;悲劇;審美心理;審美意象

  作者簡介:李雅蘭,女,1985年生,漢族,湖南桃江人,現就讀于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古代文學專業。

 

  美學一詞來源于希臘文,發源于公元前六世紀。照字面意思看,美學當然是研究美。意指“感覺”,研究的是具體的感性思維或形象邏輯。人類自從有了歷史,就有了文藝;有了文藝,也就有了文藝思想或美學理論。從歷史發展看,美學思想一直在側重文藝理論。它要符合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回到實踐的客觀規律,必然要側重社會所迫切需要解決的文藝的問題,必然主要的成為文藝理論或“藝術哲學”。任何哲學離不開思想(在拙作《歸有光詩文之思想態勢》有詳細闡述),而任何審美必須通過作品的鑒賞。作為一種認識論而言,美學必須結合作品來研究,方能較為完整、客觀的的呈現其美學意象。[1]

  在中國,鑒賞文人作品最常探究分析的是文本所呈現的意境。審美觀照不能為孤立的“象”所局限,而應突破“象”“取之象外”——進入“境”的范疇。

  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茍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2]

  境非獨謂景也。喜怒哀樂,亦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3]

  王國維視“境界”為美之本原,言“有境者,本也。氣質、神韻,次也。[4]”陸機《文賦》也寫道:“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5]”情隨景遷,就是講心與物的關系。在意境中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具體表現為情景交融。王夫之曾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6]”,“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姚鼐:《與王鐵夫書》)意(情)和境(景)的關系就是心與物的關系。但是意境需要通過文字的解讀,通過審美者的發掘,不能只靠作者的單方面的賦予生命。對于震川抒情散文之美學意象,我們須從接受者的角度,深入探究其散文所呈藝術世界,進而分析由此帶來的美感經驗,以期更精確掌握其美學意境。意境的創造不是創作主體一方的全部完成,而是有待接受者積極的審美投入。歸文的風格之美往往被描述為用筆平淡,不加雕飾。姚鼐便認為,平淡的語言描寫,奠定了歸有光“為文家之正傳”的地位。因為在他的眼里,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之境,而歸有光的散文達到了這種境界。“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措語遣意,有若自然生成者,此熙甫所以為文家之正傳。”

一、“一唱三嘆”的悲劇審美形式

  王錫爵曾為震川做墓志銘時,把歸有光輿情散文特點作了詳盡描述,并揭示了歸文感人之關鍵所在,曰:

  先生于書無所不通,然其大指,必取衷六經。而好《太史公書》,所為書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嗟嘆之,淫佚之,自不能已已。至于高文大冊,鋪張帝王之略,表彰圣賢之道,若《河圖》《大訓》,陳于玉幾,和弓垂矢,并列珪璋黼黻之間,鄭、衛之音,蠻夷之舞,自無所容。嗚呼!可謂大雅不群著矣。[7]

  清人方苞曾說“其發于親舊及人微而語無忌者,蓋多近古之文。至事關天屬,其尤善者,不俟修飾,而情辭并得,使覽者惻然有隱。”方苞從接受者切身感受的角度出發,談歸文的審美效應,點出了其親情散文為歸文最高價值所在。

  美感這種認識形式帶著明顯的感情體驗愉悅的特征,始終不脫離感性的具體形象,而又暗含著理性的認識,在欣賞中能達到怡然自得的境界,所以一般又叫“觀照”。美感作為一種美的欣賞活動,是一種接受美學,它是認識與情感的結合,要認識對象的美就必須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知對象,一面感受,一面理解,其欣賞的過程即便是再創造的過程,使美感不斷的發展。讀震川的抒情散文能產生“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和“情辭并得,使覽者惻然有隱”之效果,這種抒情效果多呈現出悲情的色彩,是一種悲劇狀態。審美觀照的實質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體和生命,而非單純的物象的形式美。

  悲劇之于喜劇更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在于“悲劇則在狀人之優于實際人生”,其情感更為讓人痛徹、震撼,而不僅僅是“喜劇之目的在狀人之劣于實際人生”,讀者更有認同感,痛苦、悲傷、理解、驚恐、畏懼、震撼……這些悲劇性情感使得這種狀態有著巨大的張力使其能量釋放,于文而言,更容掀動情緒,造成震撼,因而悲劇的魅力和影響遠勝于喜劇。一部的經典悲劇呈現于讀者眼前時,人們是做何感想的,個人的想法如何,那些感嘆是源于壓抑的氣氛、主人公的不幸還是心底的共鳴?面對作品,我心中涌現的往往是困惑與沉思。對于悲劇,人們大都會表露出理所當然的嘆息、震驚,甚至是懷疑,但這些情感的抒發都只是如過眼云煙,并不足以引起人類對自身的反省、對非理性因素的警覺。

  悲劇本身的意義并不在于“誘導觀眾內心深處恐懼和哀憐的情感”,而是要通過個體的毀滅來表現人類面對不可知的命運時無所畏懼的抗爭精神,雖然還沒有上升到荀子的“制天命”,但是這種大無畏的精神,足可以激勵個體生命的生存勇氣。當初的雅典戲劇的演出往往是在每年春天舉行的酒神祭祀慶典之后,任何自由民包括婦女都可以觀看悲劇,由此可見悲劇所承擔不僅僅是娛樂,而且含有“風教”的功用。王國維曾說:“美術之務,在描寫人生之苦痛與其解脫之道。[8]”而歸有光的抒情散文中正是有著這樣的特質:對往事回憶的快樂,對人事無常的悲憫,還有著神圣的崇高感和生命力。這些都讓人于文之外看到震川的敏思和不凡,從而擴大了審美意境。

二、細膩復雜的審美心理

  (一)悲劇的快感與惡意

  談到悲劇,就必須涉及到悲劇的快感和惡意。在震川的抒情散文中,其悲劇情節有少數會讓人閱讀后產生惡意的快感。從常識的角度來看,當災難降臨到我們自己頭上時,便是悲痛的根源,而從別人的悲劇中獲得快感就是一種幸災樂禍,且能給我們最大的快感,這種悲劇的情感效果取決于對自己和悲劇主角的區別意識。我認同朱光潛先生《悲劇的快感與惡意》中提到的盧克萊修的觀點——把悲劇快感的原因歸結為安全感。這不是因為我們對別人的不幸感到快樂,而是對自己逃脫了類似的災難感到慶幸。[9]于他人逆境坎坷中尋求心理的平衡,能大大突顯自身比他們好得多的命運。在《亡友方思曾墓表》中,他避開常規的褒贊之辭,而是感嘆“天之生材甚難,其所以成就之尤難”。這不是憑空立論,而是由亡者的生平事跡而感發的。方思曾“少負奇逸之姿,年二十馀,以《禮》經為京闈首薦。”自此后卻是屢戰屢敗,最后抑郁而終。清初張汝瑚《歸震川先生集》卷十評曰:“不痛思曾之死,而痛思曾之材不得盡其所至,真文章知己也。”震川文中,多寫此類青年才俊,際遇卻不甚順遂,有超異的天賦卻遇了多舛不幸的遭遇,同樣的困頓人生,震川談說其生平,感今追昔,寄于筆端,催人淚下。《張自新傳》也是寫出了自新自幼敏慧絕出,性格方簡,早耕晚讀,飄然若在世外。他代兄受杖,奉母為樂,議古論今,意氣慷慨,笑罵紛集而不以為意。震川以數句描述簡評:

  歸子曰:余與自新游最久,見其面斥人過,使人無所容。儔人廣坐間,出一語未嘗視人顏色。笑罵紛集,殊不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信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見者。淪沒至此,天可問邪?

  深得《史記·李將軍傳》的筆法精髓,讀來讓人覺得主人公的卓越不凡。可這個為文“博雅而有奇氣”的自新,補學官弟子員無法出贄金而“數召笞辱”。“意忽忽不樂,欲棄去。俄得疾卒。”死后,還是朋友“純甫買棺葬焉。”讀來落魄悲涼,奪人心魂。

  這些悲劇的主人公的社會和精神力量都遠遠高于我們之上,讀來不免甚覺遺憾。在這些英才的命運面前,我們卻更像被吉星保佑著一般,在遺憾之余總又產生慶幸和竊喜來補償于平凡之人一點點優越感,從斯人的不幸中尋求到心理平衡的補償和快感。這種快感不是惡意的,只是點明了平凡生活中擺脫了痛苦即是最大幸福。它強烈吸引著我們,那些各方面都比我們強的人遭受著痛苦和災難時,大大突顯了我們比他們好的命運,這也正是悲劇的魅力所在。但不可否認我們多數讀后產生的是一種真切的同情和悲憫。

  (二)悲劇的悲憫與同情

  《先妣事略》、《寒花葬記》等,無不是在文中穿插一些過往細節和心路,讓讀者容易進入作者的心理世界,進而能設身處地的把自己和作品中的人物等同起來,使我們仿佛也有那些人物一般的感覺、情緒或是情感,能夠有感同身受的心境,因而更能從中了解作者的情愫。這就是悲劇的情感——悲憫和同情。而于悲憫和同情之外,我們總能在作品中感受人物的受挫之后有一種悲劇性的崇高感。在《解惑》中,我們看到震川以輕描淡寫的筆調寫出七試不第的原因:

  夫“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人不得而舉與擠也,不得而譽與毀也,是有天命焉。實未嘗舉也,未嘗擠也,未嘗譽也,未嘗毀也。[10]

  考官取試不公輿遭受流言耳語的排擠。雖然輕描淡寫,卻以一種知命、認命的口吻,全然是自我安慰的憤懣。這種命運決定論折射出的只是作者平衡失意的托詞,容易激起讀者的同情。然而,他卻不是真正相信這一套論證,只是于自我寬解中不乏執著的信心和等待的勇氣,我們讀時會不由贊嘆人物在不幸遭遇時表現出的堅毅。《乞改調疏》雖然看似是一篇舊時請求改官調任的應制文,卻在為文之時言不由衷的道出了“甘自退廢”。

  臣謹守教條,悉意撫循。妄謂今天下生民元氣耗矣,宜專務休養之,不當厲蜂銳事,刻覈以取目前之快也。然泥古而不通于時務,信心而不達乎人情,功效蔑聞,罪過山積。[11]

  其子子祜后也在《先君述》記載,云:“會覲京師,署官祿為奸利。后事發系獄,疑先君害之,遂與豪右拘謗百端,誑惑大吏,然終莫得而害也。其明年,遷邢州司馬,天下莫不惜之。”臣下經常罪責自己,越是這樣越顯出其冤屈不平。這其中融入的作者對世事不平和家庭衰落、科舉途上坎坷不遇的傷感和怨憤。

  《項脊軒志》通過叔伯分家瑣事的敘述,展開對母親音容舉止的回憶,娓娓道來中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哀愁,更飽含了對母親的無限依戀。這種生活氣息濃郁的散文浸透著震川的濃濃真情,不經意間卻無不感人至深。歸有光寫過不少的墓志、壙志,其中寫到過母親之亡、妻子之死、兒女之夭。在《先妣事略》中,有光從童稚之年的追憶入手,選取母親的瑣屑事跡,于不經意處下筆,寫到母親周氏十六歲嫁入歸家,二十六歲去世,十年短暫的夫家生活卻養育了八個子女,“吾為多子苦”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勞苦艱辛可想而知。而有光不僅是用方八歲,尚不懂生離死別,“諸兒見家人哭,則隨之泣,”見母親一動不動的,“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人世的巨變與孩子的無知鮮明的沖擊著讀者的感覺,不由為之一動,催人下淚。有光在文中體現不光是母親一生辛勞的追述,點滴寫明母子之情。

  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12]

  描寫自己科考仕宦的經歷,更是提及公車不第對母親的愧對,令人感同身受。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則茫然矣。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

  在《亡兒曾羽孫壙志》中他先寫自己幼年失母之哀,敘及曾羽孫降臨時其母已疾病纏身。

  臨死之夕,數言二兒,時時戟二指以示余,可痛也。[14]

  平實寫來,自生憐憫之心。又追述已故長子的幾件瑣事,提及這個少年天資聰穎、仁愛孝順、豐神秀異,有力爭正義的鮮活個性,極富仁慈之心,本可告慰先妻垂絕之言,在“窮于世久矣”的情況下,也寄托了震川太多的希望,卻不幸十六歲便早早夭折,悲痛無以言表。一個遭受喪子之痛的形象顯現在讀者面前,他對天質問,對命運控訴。

  而天又奪之如此,余亦何辜于天耶!
  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
  天之于吾兒,何其酷耶!
  而以旅死,其又何耶?
  其又足以移禍福于人耶?
  乃享富貴而長世也?
  嗚呼!吾于世已矣。[15]

  《世美堂后記》是震川對續妻王氏的懷念之作。名為堂記,實則懷人。句句不離堂,句句在寫人。以王氏的賢良溫淑作鋪墊。應證了堂名“世美”。王氏和有光生活的十六年中,孝敬公婆,每歲親自“督僮奴墾荒菜”,把家里的事情全都自己承擔,不讓丈夫操心。祭祀、賓客、婚姻、贈遺無所失,還幫著丈夫訪求書籍。克盡為人妻的本分,為家庭犧牲奉獻的精神將其普通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光彩動人。

  庚戌歲,余落第出都門,從陸道旬日至家。時芍藥花盛開,吾妻具酒相問勞。余謂:“得無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藥鹿門,何恨也?”

  尤其丈夫下第歸來,她對丈夫的理解和寬容。這是科舉時代讀書人所依賴的精神支柱。這種在生前淋漓盡致的活著,大大凸顯出生命力的強韌何豐富。在這種審美活動中,我們能感受到生命的能量,能感受到生命真實的躍動。我們為之痛苦哭嚎,也從而倍加珍視家人、友人,以及一切身邊的人。

  (三)死亡與崇高感

  悲劇中常常要涉及到死亡。生命之于人的可貴,與死亡到來的震撼正是組成悲劇的必要要素。這是一種巨大的不幸,卻同時能讓讀者更好的正視生命。生命的積極背后讓他看到了太多的脆弱,因此悲劇中有蘊含著這樣一種崇高感。《書張貞女死事》就飽含著這種悲壯的崇高感。震川聞書貞女事時正卜居安亭,貞女處在一個家庭失序的環境中,公公年邁昏庸,醉不理事,丈夫無能怯弱,家中管事的卻是個淫蕩跋扈的婆婆。一日與婆婆有染的惡少胡巖欲奪其貞節:

  胡巖者四人,登樓縱飲,因共呼貞女飲酒,貞女不應。巖從后攫其金梭。貞女詈且泣。還之,貞女折梭擲地。嫗以己梭與之,又折其梭。遂罷去。頃之,嫗方浴,巖來共浴。欲已,嫗曰:“今日與新婦宿。”巖入,犯貞女,貞女大呼曰:“殺人!殺人!”以杵擊巖。巖怒,走出。貞女入房,自投于地,哭聲竟夜不絕。[16]

  貞女抵死不肯,竟然慘絕人寰的遭到殺害。

  巖與嫗恐事泄,縶諸床足,守之。明日召諸惡少酣飲,二鼓,共縛貞女,椎斧交下。貞女痛苦宛轉。曰:“何不以刃刺我,令速死?”一人乃前刺其頸,一人刺其脅,又椓其陰。共舉尸欲焚之,尸重不可舉,乃縱火焚其室。鄰里之救火者,以足蹴其戶,見嚇然死人,因共驚報。諸惡少皆潛走。一人私謂人曰:“吾以鐵椎椎婦者數四,猶不肯死,人之難死如此。”[17]

  而面對這些事情,貞女都是那么不畏強暴,堅貞不屈。她的言行舉止是完全符合當時的禮儀的。面對婆婆和惡棍不合理的要求,從頭至尾都表現的都是她堅毅拒絕的決心。經過多方努力她改變不了婆婆的惡劣行為,為了保全夫家的名聲,她無助的抗爭來保全自己的清白,即使面對殘酷的折磨,她也依然堅守著名節,寧死也不屈從,“嘆其以童年妙齡,自立如此,凜然毛骨為竦”,身上猶然散出一種不容侵犯的天地正氣,浩然崇高。而有光為了突出這一種崇高感,

三、傳神蘊韻,富于濃情的審美意象

  中國的美學體系是從審美意象為中心的。自唐至宋,隨著散文實用功能的增強和受到唐宋文化雅俗之變趨勢的趨向,既“何必粗豪、亢硬”,又謂“文太美則飾,太華則浮。浮飾相與,敝之極也”[18],情感乃散文之精神、價值所在。關于歸有光散文的特點前面已經論述,黃宗羲也在《明文案》卷三《張節母葉孺人墓志銘》點明:

  予讀震川文為女婦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涕。[19]

  前人多概括有光散文以淡筆寫濃情見長,清水出芙蓉般的文字,至情至性的情感,這與他習得史家之精髓——以神韻來刻畫傳神是分不開的。古代散文中的史傳文一支,同時是小說文體的重要源流。這種同源異流的現象,使得散文創作中的“小說筆法”無遺滲漏——用寥寥幾筆帶出人物的形象,不需費盡筆墨,長篇拉雜的敘述。只需透過簡單的對話和平凡的動作描寫就可以達到對人物生靈活現的刻畫。

  在震川抒情散文中觸動其感情流露的不乏是與社會現象環境相關的,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日常瑣事是人間萬象的組成部分。《亡友方思曾墓表》中有敘及與方思曾交游的情形:

  思曾少善余,余與今李中丞廉甫晚步城外隍橋,每望其廬,悵然而返。其相愛慕如此。后予同為文會。又同舉于鄉。思曾治園亭田野中,至梅花開時,輒使人相召。予多不至。而思曾時乘肩輿過安亭江上,必盡醉而歸。嘗以予文示上海陸詹事子淵,有過獎之語,思曾凌曉,乘船來告。予非求知于世者,而亦有以見思曾愛予之深也。[20]

  一般的交情的話,思曾是很難想到以有光之文給陸子淵看的,那種珍視和欣喜程度是于己更甚的,而文中非僅提及傳文之事,當子淵看完后深深贊賞,思曾聽了便夜半乘船相告,那種不知疲倦的欣然雀躍也不是一般的交情的朋友可以有的,雙方情感早已透過事件的陳述而一目了然。看似是瑣屑小事,但這些細節的記載,不但營造出“不言愛”的含蓄效果,道盡了方思曾與有光深厚的情誼,也因為情感有所寄托,用融情于事的手法,處處是情感的流露,使得文章的意境更為深遠。

  但其文種更主要的、最為感人的還是他身邊那些女性而引起的,女性形象是歸文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審美形象。寫他母親的《先妣事略》、寫亡妻魏氏的《項脊軒志》、為續妻王氏做的《世美堂后記》、寫女媵寒花的《寒花葬志》,寫給早夭女兒的《女如蘭壙志》、《女二二壙志》,為素昧平生的女子發出人道關懷的《書張貞女死事》等等。女性是震川情感抒發的重要主體。在歸文中出現了這么三類女性形象:家人親屬、節婦烈女和其他。出現于其文中的女性多是離不開三從四德的女教規范的。這與有光服膺于儒家思想有莫大關系,卻也予烈女節婦一些人道關懷,雖看似為維護禮法而鳴,但可看出震川對女性所持態度是尊重的,這使他的抒情散文有著一種溫和之美。

  《項脊軒記》中記載有:

  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21]

  “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22]

  一個動作所包含代表的情感與意義是很豐富的。其一中,娘以指叩門的動作性敘述,讓我們仿佛看到那個綣起手來以指叩門的母親,也不禁要綣指去試一試。而其短短幾言里的一“叩”一“問”把母親對兒女難以言狀的關心、呵護表現得淋漓盡致,文章更為細膩生動,我們不禁要為這個母親而感動,為其離去而更感哀嘆。其二講述的是祖母經過有光書房對他說的話,祖母擔心外面有什么聲響會干擾到孫子讀書,當中提到了“以手闔門”四字,這一貼心的舉動飽含了對有光殷殷的期待和愛護,情韻更加扎實飽滿。人的一生中要講很多話、會做很多動作,個性也非單一的,從小到大經歷的事也不少,不予以挑選,就容易造成文章冗長、堆垛而無重點的缺失。袁枚《隨園詩話》卷一言:“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貴者也;生吞活剝,不如一蔬一筍矣。牡丹、芍藥,花之至富麗者也;剪彩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鮮,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與論詩。”[23]我們上面看到的那些例子看似只是普通的言行,但放在文章中卻是意味深長、頗具特色的。所謂的選取的精華所在,要有特殊性、重要性,不需要舉動有多么偉大,言語有多高尚,但必須是寫實的,客觀且易于讓人受感染的。這也與有光散文中另外一個特點推微知著、以小見大是相輔相成的。

  仍然回憶到前面文章提到的《世美堂后記》,落第歸來的有光問妻子:“得無有所恨耶?”妻子答:“方共采藥鹿門,何恨也?”這組簡單的對話加在文章里,將妻子王氏體諒理解丈夫的心情和當時場景刻畫得很傳神。當拔擢有光的恩人張治過世,有光心痛至極時,妻子也陪著落淚,說:“世無知君者矣!然張公負君耳。”僅是一淚一言,使人物神情、個性自然浮現,當妻子這么說時,她是了解有光的。如此淡淡幾筆,使得王氏形象富有生命的躍然于我們心中,生動且富有神韻。這種輕描淡寫的道出,正是有光內心中記憶最深、最柔軟的東西,不舍的沉痛、溫馨的感動等多種復雜情感的交織,那么輕輕淡淡的幾筆實際是感情復雜的,文章的張力也透過對話方式呈現出來了,并在動作性的描述中加以升華,使讀者有狀溢目前、親聞親見般的真實感受。似步經意,卻余韻悠長。

  確乎沒有悖乎倫常的感情內涵,但震川所表現的又不止是“封建倫常觀念”所謂的道德義務和感情。當歸有光全身心地沉浸于散文的創作時,倫理規范那些三綱五常如父慈子孝,夫唱婦隨的教條并不構成對他深情抒發的妨礙。他隨著情感的發生,自然而然地超越了倫理規范的限制,所著力表現的母愛缺失的悲哀、夫妻相得的快樂、妻兒繼亡的苦痛等,正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情感。這才是他文學中最為動人的因素,而絕非是為了表現“封建倫常”的特殊要求。

  震川把一系列抒情文字的審美感知建立在這樣一種審悲之上,在這些悲劇中,我們能同感作者之悲、作者之怒、作者之哀怨、作者之無奈,我們跟文中人物和作者的情感就那樣緊密的聯系起來了。縱然有時候我們會慶幸自己好很多的命運,為他們感到遺憾、悲哀。縱然有時候我們會憤懣無力回天的命運,為他們感到不平,但我們卻無時不能感受到他們生命的能量,無時不能感受到那種真實的存在和生命的跳躍和震撼,這將不僅僅只是有著巨大的張力使其能量釋放的震撼,更多的會讓我們倍加珍惜家人、友人和一切身邊人,讓我們珍視自我生命和自由,在更理性的正視生命的同時有所反思。

  這種有著于生命、理想的崇高感和濃郁的悲劇氛圍中,還洋溢著人間至情至愛的人道主義色彩。生命、理想、溫情、悲劇……交錯著,讓讀者的感知系里在呈現灰色基調的同時,又充滿了細膩和柔軟,有著理解的同情、靈魂的崇高和生命的積極的審美感知效果。他的沖擊是于人心靈的,而不光是字里行間。這也就是為什么歸有光的抒情散文能引起廣大讀者共鳴的原因。不管社會如何不公允,理想如何受擠壓,震川讓不滿為中正平和的態度所包容,始終從人道關懷、體世冷暖的角度出發,這樣寫出的文章沒有激進或消極的言論,而是平和溫情的呈世間人情,這種人性之美使得審美感知和諧,理所當然會出現歸有光散文中感人至深的美學氛圍。

主要參考文獻:

[1](明)歸有光著、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四部叢刊》集部,清康熙十四年刊本

[3]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4月版

[4]周錫山編校:《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C],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年4月版

[5]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北京:人民文藝出版社,1983年2月版

注釋: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4月版,P1-4。

周錫山編校:《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C],《宋元戲曲考》十五,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年4月版。

同注2,王國維:《人間詞話》六。

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十三。

《中國歷代文論選》上,P136。

《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P278,P279。

(明)歸有光著、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M],王錫爵:附錄《明太仆寺丞歸公墓志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P981。

同注2,P17。

參考: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人民文藝出版社,1983年2月版,P41-51。

同注7,《解惑》,P97。

同注7,《乞改調疏》,P791。

同注7,《先妣事略》,P594。

同上注。

同注7,《亡兒曾羽孫壙志》,P532-P535。

同注7,《世美堂后記》,P424。

同注7,《書張貞女死事》,P91。

同上注。

同注7,《莊氏二子字說》,P84。

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M],第十冊《南雷詩文集》(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版,P380。

同注7,P540-541。

同注7,P430。

同注7,P430。

袁枚:《隨園詩話》[M],卷一,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5月第一版,P20。

發布日期:2008-05-26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准格尔旗| 浦东新区| 汾西县| 公主岭市| 安达市| 晴隆县| 尼玛县| 乌鲁木齐县| 荥经县| 工布江达县| 廉江市| 高阳县| 五原县| 康定县| 甘谷县| 万盛区| 浏阳市| 紫金县| 上栗县| 红原县| 余江县| 来宾市| 南澳县| 昆明市| 南平市| 泰宁县| 长白| 安岳县| 丽水市| 稻城县| 桐乡市| 济宁市| 云霄县| 龙门县| 大同县| 禹州市| 南充市| 扬中市| 长兴县| 陆良县| 荆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