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薛寶釵之美不僅在于她美麗姿容的“艷冠群芳” ① ,更在于“珍重芳姿晝掩門” ② 的持重;不僅在于“淡極始知花更艷” ③ 的清雅,更在于“不語婷婷日又昏” ④ 的坦然。薛寶釵的大美在于她的超凡脫俗與處世圓融,這美是回歸人性本真的大美,這是強有力生命的再現(xiàn),她是人類精神和靈魂孤獨的探索者,她向我們展示了超凡入圣的高妙人生境界。寶釵的豐富是基于她對世界的完全了悟,一個了悟了的人,她便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對于了悟宇宙真理的人來說,無所謂出世與入世,無所謂相聚與分離,無所謂失去與得到,世界再也不是矛盾和對立的二元,而是完全的同一了,同一的世界不需要分辨,只需要體驗。有了這樣的體悟,便會有一種面對命運坦然而大度的姿態(tài),這便是凡與圣的差別。偏頗于一邊的讀者無法解讀寶釵那個完整的世界,無法領(lǐng)略她全然的美。寶釵是一位超凡入圣的女子,寶釵是一位圓融無礙的高士。
寶釵的豐富是一個世界,寶釵的神秘也是一個世界。寶釵的出場是那么清談,我們雖無法詳細(xì)得知她成長的心路歷程、生活所給她的苦與樂,但我們卻能從她的遭遇和她處世的態(tài)度上看到她的成長。
我們且看第四回寶釵的出場:
還有一女,比薛蟠小兩歲,乳名寶釵,生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當(dāng)日有他父親在日,酷愛此女,令其讀書識字,較之乃兄竟高過十倍。自父親死后,見哥哥不能依貼母懷,他便不以書字為事,只留心針黹等事,好為母親分憂解勞。近因今上崇詩尚禮,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選妃嬪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親名達(dá)部,以備選為公主郡主入學(xué)陪侍,充為才人贊善之職。 ⑤
酷愛寶釵的父親去世了,我們不知道喪父之痛給過寶釵怎樣的內(nèi)心苦難,但我們看到了一個在苦難中成熟的寶釵,一個將自我放下,為母親分憂的寶釵。父親的去世讓寶釵看到了生命的無常,這無常定讓她對有限生命做過最深刻的思考。寶釵的博學(xué)是大觀園中的女兒們無人能比的,就連最有才華的黛玉也不及寶釵的廣博。一個豐富的靈魂是一定要經(jīng)過知識的浸潤的,而對生命的徹悟卻是要經(jīng)歷通過知而達(dá)到智的轉(zhuǎn)變,絕圣棄知,這是一個大智慧的境界,寶釵在喪父之痛后經(jīng)歷了這樣的轉(zhuǎn)變。凡圣只在一念之間,這不同的一念就在于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寶釵不是一個自由人,她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寶釵充為才人贊善之職也并非自己的選擇,而是因為“ 凡仕宦名家之女,皆親名達(dá)部”。寶釵不能掌握自己命運,所以她選擇一種超然于命運之上的姿態(tài),這種超然正是對小我的掙脫,正是生命的大智慧。正是這種大智慧使得寶釵超凡脫俗、圓融無礙。
寶釵一出場,她已經(jīng)是一個徹悟了的寶釵,所以在以后的整部書里我們看不到寶釵在情感上的大起大落,看不到寶釵的任性悲憤,我們看到的是寶釵的隨緣守份,看到的是寶釵的藏愚守拙。作者將一個完整的寶釵呈現(xiàn)給我們,她不需要再雕琢,我們看到的寶釵已經(jīng)是一個成熟的寶釵,一個“行為豁達(dá),隨分從時” [6]的寶釵,一個了悟了的寶釵,一個豐富而又意韻深長,隨緣卻又超然的寶釵。
寶釵的美貌是艷冠群芳的,她“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 [7] 癡情公子賈寶玉常常忘情于寶釵,也決非與她的美貌無關(guān)。我們且看第二十八回《薛寶釵羞籠紅麝串》一回:
寶釵原生的肌膚豐澤,容易褪不下來,寶玉在旁邊看著雪白的一段酥臂,不覺動了羨慕之心 …… 再看寶釵形容,只見臉若銀盤,眼似水杏,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比黛玉更具一種嫵媚風(fēng)流,不覺就呆了。 [8]
黛玉在寶玉的眼里已經(jīng)是一個“神仙似的妹妹” [9]了,而寶釵比黛玉卻更有一種嫵媚風(fēng)流,這給了我們多么廣闊的想象空間啊!還好書中用群花之首牡丹來比喻寶釵,又有“若教解語應(yīng)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 [10] 的詩句,幫助我們?nèi)ハ胂髮氣O的天姿國色。可美貌超群的寶釵對自己的容貌除持守住天然之外,沒有再多一絲的雕琢。我們從寶釵平時的穿著就可看到:
寶玉掀簾一邁步進去,先就看見薛寶釵坐在炕上作針線,頭上挽著漆黑油光的 纂 兒,蜜合色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鼠比肩褂,蔥黃綾棉裙,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云守拙 [11]。
薛姨媽道:“姨娘不知道,寶丫頭古怪著呢,她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的”。 [12]
一位妙齡少女在一個完全可以奢華的家境里,卻不覺奢華,這是怎樣的一種心境。一位妙齡少女從來不愛花兒、粉兒這些,這又會是怎樣獨特的情致呢?《紅樓夢》整部書都在惋惜女兒們易逝的青春和無常的命運,寶釵卻在豆蔻年華便對青春沒有一絲的執(zhí)著。這不執(zhí)著是生命的冷靜,這冷靜將帶給她紅顏逝去時的平靜,這平靜來自于心底,她再不受肉體的困惑。王熙鳳愛這個世間的名和利,她的穿著是多么的雍容富貴!因為她太在意這個外在的世界了。大觀園里那些既美且才的女兒們,又有哪一個像寶釵這樣的樸素與沉靜呢?這樸素與沉靜是靈性世界的召喚,這召喚是生命根本的聲音。如果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穿著修飾,窺到他的內(nèi)心世界,那么寶釵就再也沒有一絲的虛飾,正是因為她看到了世界的實相,虛飾對她已經(jīng)一無用處,一無吸引了,持純守素這是一個返樸歸真的境界,這是一個不再被欲望紛擾的境界。純素之道是美的大道,這樣的審美情趣,一定是超越在世俗的美和丑之上的。“淡極始知花更艷” [13],這正是寶釵對人生大美的領(lǐng)悟。寶釵是做到了“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14]的境界,擁有了這樣的沉靜那一定是懂得了生命的根本。
看懂了寶釵的穿著我們再去看寶釵的蘅蕪苑:
順著云步石梯上去,一同進了蘅蕪苑,只覺異香撲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蒼翠,都結(jié)了實,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愛。及進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案上只有一個土定瓶中供著數(shù)枝菊花,并兩部書,茶奩茶杯而已。床上只吊著青紗帳幔,衾褥也十分樸素。 [15]
寶釵屋里清淡到除了日常必須用品之外,再無一樣多余,這樣至簡的生活大概只有得道了的高僧可以享用。寶釵這至簡的生活定會有她的真意,那真意一定是內(nèi)心世界的愈冷愈蒼翠,一定結(jié)了累垂可愛的果實。妙玉是最為清高的,妙玉在請寶玉品茗時用了稀世珍寶,而寶釵所用的那普通的茶杯,卻早已在妙玉的珍寶之上了。拋卻了世間的寶物,卻保有了生命最可貴的天真。這樣的脫俗連在佛門中修行的妙玉也是望塵莫及的。
如果說對物質(zhì)世界的超越還較為容易的話,那么對精神世界的超越就更為艱難。王熙鳳熱愛那個物質(zhì)的世界,耗費了一生的聰明才智,卻最終將她陷入困境。黛玉在她詩和情的精神世界里跋涉,化解不開的愁思成了她生命的主旋律。如何能得到生命中真正的自由和幸福?這樣的探索只有寶釵完成了,她松開了手,松開了一切,但一個完整的世界向她展開了。從知到智的過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知識的廣博是一個基礎(chǔ),當(dāng)智慧的大門打開之后,知識便成為度脫苦海的舟筏,失去了被依附的作用,成為了一種方便。此時我們就懂得了博學(xué)的寶釵為何不以“書字為事”的原因了。生命的鮮活不在書和字里,而是在對當(dāng)下的體悟里。
我們且可看一看寶釵的博學(xué)和她對自己才學(xué)的超然, 或可從中了解她豐富人生的冰山一角。
寶玉雖不愛經(jīng)濟學(xué)問,若論對雜學(xué)的旁通,這是連他的父親賈政也不得不承認(rèn)的。因?qū)氂裆钥侦`娟逸,在詩詞歌賦上就遠(yuǎn)遠(yuǎn)強過世人,賈政也愿意在世人跟前賣弄一下寶玉的才情。但作起詩用起典來,他卻又遠(yuǎn)遠(yuǎn)在寶釵之下了。我們且看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寶釵勸寶玉將“綠玉”二字改成“綠蠟”的一段,就可見寶釵在詩詞上功夫的深厚,這也怪不得寶玉要嘆寶釵是自己的“一字師”了。再看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館聯(lián)詩悲寂寞》中黛玉與湘云聯(lián)詩,湘云對出“棔”字,讓黛玉大為贊嘆,原來這是湘云“幸而昨日看歷朝文選見了這個字,我不知是何樹,因要查一查。寶姐姐說不用查,這就是如今俗叫作明開夜合的。我信不及,到底查了一查,果然不錯。看來寶姐姐知道的竟多。” [16]大概喜歡作詩的人對“一字師”都是非常敬佩的吧,雖是一字之差,那學(xué)問的積淀可并非是一兩日可得的。
在大觀園里,黛玉和寶釵所作的詩是每每奪冠的,只是他們兩人所作之詩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不同,所展現(xiàn)的人生境界不同。詩是用來言情詠志的,詩是人生境界和感情世界的再現(xiàn),詩是一門藝術(shù),所有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又是通向人生之大道的。我們來看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jié)海棠社衡蕪苑夜擬菊花題》中寶釵對擬詩題的評說:
詩題也不要過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詩中那些刁鉆古怪的題目和那極險的韻了,若題目過于新巧,韻過于險,再不得有好詩,終是小家氣。詩固然怕說熟話,更不可過于求生,只要頭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辭就不俗了。 [17]
我們再看第六十回《幽淑女悲題五美吟浪蕩子情遺九龍佩》一回,寶釵對黛玉所作《五美吟》的評價:
做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隨人腳蹤走去,縱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義,究竟算不得好詩。 ……今日 林妹妹這五首詩,亦可謂命意新奇,別開生面了。 [18]
寶釵對詩的審美要求是立意清新、不隨人腳蹤、不俗、大氣,這樣的境界是作詩的正道,這樣的境界也正是寶釵的人生境界。
凡是大智者一定是一通百通的,寶釵的廣博正向我們展示了這樣的真理。不同的藝術(shù)只是通過不同的技巧展現(xiàn)人生的境界罷了。我們有幸讀到寶釵所作的詩,看到寶釵精辟的詩評,但卻無福看到寶釵所作的畫。《紅樓夢》中雖然沒有直言寶釵能畫,但寶釵一定是能畫的,只憑她的一首《畫菊》我們就可看到她作畫時的風(fēng)采了:
畫菊 衡蕪君
詩余戲筆不知狂,豈是丹青費較量。
聚葉潑成千點墨,攢花染出幾痕霜。
淡濃神會風(fēng)前影,跳脫秋生腕底香。
莫認(rèn)東籬閑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陽。 [19]
“詩余戲筆不知狂”、“聚葉潑成千點墨”、“濃淡神會風(fēng)前影”,無不把畫者作畫時的胸有成竹、才情萬丈、酣暢淋漓刻畫的入木三分。畫者作畫時的瀟灑放浪、激情如波的神態(tài)已如在目前。一幅濃談相宜、含霜搖曳的秋菊也躍然紙上了,怪不得詩人要感嘆“莫認(rèn)東籬閑采掇”了。藝術(shù)是生命靈性的閃現(xiàn),不完全是生命全然的通透,藝術(shù)再現(xiàn)了生命的激情,而激情過后必將回歸孤寂,這便是“粘屏聊以慰重陽”了,這里有激情之后的孤寂,還有一種深深的寧靜,這寧靜正是寶釵獨有的氣質(zhì)。
我們再看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瀟湘子雅謔補余香》中,惜春因奉老太太之命要將《大觀園》畫出,寶釵對作畫的一篇專業(yè)評論,足見寶釵對于作畫決不是說說而已的門外漢,她作畫的造詣也一定是很高的。人生大致是該經(jīng)歷三種不同的生活的,物質(zhì)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和靈魂的生活。大部分人被困在物質(zhì)的世界里不得解脫,一小部分人在精神的世界里徜徉徘徊,只有極少的人憑借著強而深的生命力進入了靈魂的世界。這樣的人獲得了對生命更深的控制力,這才是生命真正的得到。寶釵是向著生命深處探索的,大概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吧,我們在整部《紅樓夢》里沒有看到寶釵作畫,那是因為寶釵已毅然將藝術(shù)的境界拋在了身后,被激情掌控的生命狀態(tài)已被寶釵全然的超越了。超越了激情也就超越了激情之后的孤寂,獲得的將會是生命中的沉靜和坦然。藝術(shù)已完全被寶釵所享用了,再沒有什么樣的激情可以掌控她了,因為她的激情下流動著源源不歇的寧靜。
如果說我們無法看到寶釵作畫,那是因為寶釵已經(jīng)超越于那個藝術(shù)境界之上,而將這樣的一種才華舍棄了。那么我們也許會追問,寶釵為何要作詩呢?她為何不把作詩也一同舍棄呢?那是因為獲得了圣智之人,不會偏頗于“有”,亦不會偏頗于“無”,她得到的是一種任由自在,這樣的自在是“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nèi),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 [20]的境界。這是一種一切均無所著的任由自在,這自在是出入無礙的自由。這自由的享受已經(jīng)是無須刻意的放下或拿起,一切隨順因緣而已。
我們看到寶釵的詩論極精辟,詩也作的也極佳,但她卻從不把作詩當(dāng)作一回事,且聽她對湘云說:“究竟這也算不得什么,還是紡織針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時閑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書看幾章是正經(jīng)。” [21]寶釵在詩詞上的功夫決不在黛玉之下,但我們看不到她像黛玉那樣沉迷于詩情之中。黛玉將生命的悲苦融進了她的詩歌,詩歌變成她生命的慰寄,情感的依托,黛玉是執(zhí)著的,黛玉是癡迷的。而執(zhí)著與癡迷都是人間的大苦,所以黛玉的一生是伴隨著眼淚的,而這愁苦最終讓她香消玉損了,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惋惜。黛玉那個詩情的境界一定不是人生的至境。寶釵的詩作得極好,她從前也一定沉浸于其中過,一定也喜過,一定也怒過,但她如今卻擁有了不執(zhí)著的超然,這超然才是真正的徹悟。
我們再看她對黛玉的勸說:
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總以貞靜為主,女工還是第二件。其余詩詞,不過是閨中游戲,原可以會可以不會。咱們這樣人家的姑娘,倒不要這些才華的名譽。 [22]
若說寶釵贊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僅僅是向男權(quán)社會的妥協(xié),那么這樣的看法就太為膚淺了。從父系社會開始,男權(quán)已經(jīng)統(tǒng)治世界了,雖然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如意,但這歷史的車輪不是哪一個人可以阻擋的。作為一個女人生在這樣的世界里首先應(yīng)該考慮的是如何存身守神,選擇“無才”就是選擇了“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23]的處世哲學(xué),這樣的哲學(xué)使寶釵有了超然于世俗好惡之外的姿態(tài),這樣的“無才”是與天地大道的合一,這是圣人的境界,這樣的“無才”正是生命的大才。寶釵提出女子要以貞靜為主,這才正是養(yǎng)神的根本。“精”和“神”是渺小人類可通天地宇宙的靈物,是了悟宇宙的唯一通道,是生命最珍貴的元氣,保有這元氣的根本就是持守住“貞靜”,懂得保養(yǎng)它的人已不再是蕓蕓眾生中的一粒凡塵了。懂得了生命大道的人自然不會再在意世間的才華與榮譽了,因為這些都是生命的虛飾,對于人生的大智來說已一無用處。那么曾經(jīng)舍棄了物質(zhì)世界所有虛飾的寶釵,這一次舍棄的是精神世界里的才華與名譽,這樣深深的皈依到生命的純樸之中。
在此種境界的寶釵因隨順因緣而進入藝術(shù)的世界,那藝術(shù)對于她就只有全然的自由的享受了。所以,如果我們說寶釵在藝術(shù)的境界中保持了超然的態(tài)度,不如說是她超然的人生觀在藝術(shù)中的再現(xiàn)。黛玉和寶釵是這么不同,一個是透徹了人生之苦而悲戚纏綿,一個是超然于人生之苦之上對待存在的坦然,這正是她們不同的人生境界。寶釵掙脫了“小我”的最深束縛,思想和情感,她進入了另外一個境界,另外一個世界。她在其中自由舒適、圓融無礙,這種自由的得到,憑借的是她無畏而有力的生命探索。
當(dāng)許多人被困在物質(zhì)的世界里,許多人被困在小我的精神世界里的時候,寶釵卻已超然而出,站在命運之上,對生命進行了智者的觀望。
我們且看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謎賈政悲讖語》:
寶釵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寶玉道:“只好點這些戲。”寶釵道:“你白聽了這幾年的戲,哪里知道這出戲的好處,排場又好,詞藻更妙。”寶玉道:“我從來怕這些熱鬧。”寶釵笑道:“要說這一出熱鬧,你還算不知戲呢。你過來,我告訴你,這一出戲熱鬧不熱鬧。 ----是一套北《點絳唇》,鏗鏘頓挫,韻律不用說是好的了;只那詞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得極妙,你何曾知道。”寶玉見說的這般好,便湊近來央告:“好姐姐,念于我聽聽。”寶釵便念道:
漫 揾 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zhuǎn)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里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寶玉聽了,喜的拍膝畫圈,稱贊不已,又贊寶釵無書不知。 [24]
一出熱鬧的《魯智深醉鬧五臺山》,寶釵卻從中聽出了生命那赤條條來去的單獨,這單獨是每個生命必須面對的,沒有誰能逃脫。而面對這不可逃避的單獨,寶釵所贊賞的是“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 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這是對命運的超然和灑脫。大凡宇宙的真理都是相同的,無所謂用什么樣的文字來表達(dá),這兩句唱詞不禁讓我們想起《金剛經(jīng)》中“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25]的境界。
接下來我們且不說第二十二回中《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寶釵對寶玉所做偈子的評說,也不說寶釵所比出的那段關(guān)于六祖慧能的“語錄”。我們且不看寶釵對佛學(xué)和禪宗的通博,我們只來看一看寶釵的詠柳絮詞《臨江仙》,從中領(lǐng)略她對生命感悟的禪意: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fēng)卷得均勻。風(fēng)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fēng)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26]
我們來看寶釵的這首詞,不妨與黛玉所做之詞對照來讀,或可領(lǐng)略她們不同的境界。黛玉所作的《唐多令》: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 毬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卷,說風(fēng)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fēng)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27]
寶釵的詠柳絮詞是在湘云、探春寶玉、黛玉、寶琴之后所作,我們且看寶釵對前面所作幾首詞的評價及對柳絮的評說:
寶釵笑道:“終不免過于喪敗。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謅了一首來,未必合你們的意思。” [28]
《紅樓夢》中所有的詩詞雖都是從小處落筆,歌詠一花一物,但又無不是言情詠志、感慨人生的。柳絮無根無絆,正像大觀園里女兒們的命運無著無落,青春是那么容易逝去,而命運又不知將每個人漂泊于何處,怪不得這些既美且才的女兒們看到飄飛的柳絮,就要將自己的情思寄予其上了。黛玉的詩纏綿悲戚,纏綿的是青春那化解不開的情思、說不盡的風(fēng)流,悲戚的是易逝的紅顏、漂泊的命運,無常的人生。生命之苦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沒有人可以逃脫,小我在命運的巨掌里是這么的柔弱,無力掙脫徒留慨嘆。透徹了生命之苦的黛玉怎能不悲戚惆悵呢?了悟青春的易逝與生命的無常讓黛玉懂得了人生那無盡的苦味,而在這苦味之上能品出生命的甘甜,真正懂得了“舍生趣生” [29]這才是真正的覺悟。掙脫小我的束縛,進入一種無我無欲的境界,遠(yuǎn)遠(yuǎn)的俯視自我的命運與遭遇,遠(yuǎn)遠(yuǎn)的俯視眾生的命運與遭遇,這將會有另外一種胸懷,另外一種面對生活的姿態(tài)。這樣的姿態(tài)正是寶釵所展示給我們的。大概真正的自由該是莊子所說的無所恃的境界吧,在黛玉慨嘆生命的無依無寄之時,寶釵卻在贊嘆他的無所掛礙。這樣的自由是“東風(fēng)卷得均勻”,如果能超然于紅塵之上,那紅塵中的苦與樂也就變得同一。沒有了分辨心,這時的苦與樂都是得到,生命就變得充實,一切都是獲得,一切都值得珍惜。寶釵超越于命運之上的舞蹈一定是輕盈有度、優(yōu)美飄逸的,這樣的超逸使她不會在塵緣中糾葛沉迷,對待塵緣的聚合寶釵也就擁有了“任他隨聚隨分”的坦然。這是生命的真正自由,再也沒有什么能夠阻擋這自由,無論是離別、苦難還是死亡。寶釵生活在凡俗的世間,這凡塵中從來都是“ 風(fēng)團蝶陣亂紛紛 ”的,而寶釵因獲得了生命中最深刻的沉靜,擁有了這超然于命運之上的姿態(tài),自然就能做到“ 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當(dāng)生命擁有了這樣的定力,那顆如如不動的本心就會“ 萬縷千絲終不改 ”了。寶釵心靈的純凈是沒有什么能夠污染的,因為對于命運,她是這樣純樸,一任塵埃落滿自己的衣襟。這正是“心事無塵土,蓮花自在開”的境界。如果富貴榮華是凡夫們所向往的“青云”,那這青云就決不會是寶釵的青云。一個超越于物質(zhì)和精神束縛之上的圣智之人,她的青云一定是指對宇宙大道的完全透徹,是獲得了無漏智慧的絕對自由的境界,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枉費為人的一生!
二
即使天生慧根和善根都很好的人,如果這一世不努力修行的話,也決不可能得到圣智的。寶釵了悟了,但她了悟了之后沒有對自己放松一刻,她時時刻刻都是覺知的,她對修心的重視是大觀園中所有女兒們不能比的。我們這時不禁想到六祖惠能在開悟之后,在獵人隊里隱居十五年后才出來宏法,這十五年正是自我修行的過程。人的愚癡是有盡頭的,這盡頭就是開悟,而開悟之后的修行卻是沒有盡頭的,因為對生命的探索沒有止境。
我們不妨先從第七回,寶釵從胎里帶來的熱毒和“冷香丸”的來歷看起吧:
……寶釵笑道:“那里的話。只因我那種病又發(fā)了,所以這兩天沒出屋子。”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兒,也該趁早請個大夫來,好生開個方子,認(rèn)真吃幾劑,一勢兒除了根才是。小小年紀(jì)倒作下個病根兒,也不是頑的。”寶釵聽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藥。為這病請大夫吃藥,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銀子錢呢。憑你什么名醫(yī)仙藥,從不見一點效。后來還虧了一個癩頭和尚,說專治無名之癥,因請他看了。他說我這是從胎里帶來的一股熱毒,幸而先天壯,還不相干;若吃尋常藥,是不中用的。他就說了一個海上方,又給了一包藥末子作引子,異香異氣的,不知是那里弄了來的。他說發(fā)了時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藥倒效驗些。”
周瑞家的因問:“不知是個什么海上方兒?姑娘說了,我們也記著,說與人知道,倘遇見這樣病,也是行好的事。”寶釵見問,乃笑道:“不用這方還好,若用了這方兒,真真把人瑣碎死。東西藥料一概都有限,只難得‘可巧'二字:要春天開的白牡丹花蕊十二兩,夏天開的白荷花蕊十二兩,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兩,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兩。將這四樣花蕊,于次年春分這日曬干,和在藥末子一處,一齊研好。又要雨水這日的雨水十二錢,……”周瑞家的忙道:“噯喲!這么說來,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這日竟不下雨,這卻怎么處呢?”寶釵笑道:“所以說那里有這樣可巧的雨,便沒雨也只好再等罷了。白露這日的露水十二錢,霜降這日的霜十二錢,小雪這日的雪十二錢。把這四樣水調(diào)勻,和了藥,再加十二錢蜂蜜,十二錢白糖,丸成龍眼大的丸子,盛在舊磁壇內(nèi),埋在花根底下。若發(fā)了病時,拿出來吃一丸,用十二分黃柏煎湯送下。”
周瑞家的聽了笑道:“阿彌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兒!等十年都未必這樣巧呢。”寶釵道:“竟好,自他說了去后,一二年間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從南帶至北,現(xiàn)在就埋在梨花樹底下呢。”周瑞家的又問道:“這藥可有名字沒有呢?”寶釵道:“有。這也是那癩頭和尚說下的,叫作‘冷香丸'。”周瑞家的聽了點頭兒,因又說:“這病發(fā)了時到底覺怎么著?”寶釵道:“也不覺甚怎么著,只不過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30]
寶釵因從胎里帶來一股熱毒,須得要癩頭和尚從東海神仙處得來的仙方“冷香丸”才能對治,而凡間的名醫(yī)靈藥一概無用。“熱毒”是什么?熱毒正是我們的七情六欲、執(zhí)著迷戀、顛倒癡狂,這“熱毒”與生俱來,身陷其中就是人生的大苦。可是凡人不知,不以“熱毒”為病,反以苦為樂。凡人迷戀生而恐懼死、喜歡富貴而恐懼貧賤、留戀青春而恐懼衰老、喜歡快樂而不愿痛苦、喜歡相聚而害怕別離,可人生中喜歡的偏偏容易逝去,恐懼的又不期而至,這些又有哪一個能逃得過?到頭來只是衰老的身體奔向死亡的懷抱,兩手空空而已。既然我們生時兩手空空,死時亦兩手空空,我們又何必要被“熱毒”揪扯著不能放手,沉迷不歸呢?我們又何必恐懼死而迷戀生呢?苦與樂都是人生的體驗,我們沒有必要偏愛這個而厭棄那個,它們對于我們的一生來說都是得到。而我們與生俱來的“熱毒”損傷了我們的精神,使我們不見清凈本心,生命被空空的耗費,無法領(lǐng)略他真正的奧妙。這正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啊!
“冷香丸”是什么,是按分隨時的吸收天地精華之靈氣、混沌融合為一,再用黃柏之苦湯送下,這才能起到以冷克熱、以香克毒的作用。“冷”是對世界冷靜的透徹,這“冷”是針對執(zhí)著的“熱”而說的,這冷并非我們凡人所知道的冰冷無情,這“冷”是克制了自我的執(zhí)著,超然于命運之上的靈光,這“冷”就是保持時刻的“覺知”。獲得了這樣的“冷”同時也就得到了“香”,這香會是“一陣陣涼森森甜絲絲的幽香” [31],這香定非凡間所有,它的幽香處處彌漫,但又不同凡俗。“冷香”的高妙之處正在于用生命的力量超越自我,正如老子所說的“自勝者強” [32],大概只有對自我的戰(zhàn)勝及超越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自強和成功吧!
“熱毒”不僅僅是寶釵才有的,“熱毒”是我們每個人從胎里帶來的,只是我們不懂得如何去救治它,不懂的人就沒有了“冷香丸”,懂了的就會時時用冷香去化解這“熱毒”。生命的成功來自于對自由的獲得,很大一部分的自由來自于對自我的控制力,這是生命的力量,這力量來自于精進不退的修煉。這修煉就是黃柏苦湯,也正因有了這苦湯,我們才能充分吸收天地之精華,萬花之心蕊。
凡圣從來都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遙的,怪不得寶釵的“熱毒”發(fā)病時, “也不覺甚怎么著,只不過喘嗽些”,凡人不以此為病,圣人卻以此為病。此病的調(diào)治也無非就是養(yǎng)氣存神罷了,可“神”和“氣”正是圣人所貴,凡人所不養(yǎng)者。
寶釵是最重視精神世界的修養(yǎng)的,這種時時的覺醒,不退轉(zhuǎn)的勤修,終將使她步入逍遙自在的境地。寶釵無比堅定的走向了超凡脫俗的境界,這是生命中最深刻的指引,寶釵掙脫了凡間的諸多束縛和羈絆,邁向了一個更為自由廣闊的天地。
我們且來看第四十二回《 蘅蕪君蘭言解疑癖瀟湘子雅謔補余香 》中,前一回中賈母、薛姨媽等長輩、姊妹們行酒令時,黛玉有失檢點,說出了《牡丹亭》與《西廂記》中的兩句,寶釵前來私語相勸:
黛玉一想,方想起來昨兒失于檢點,那《牡丹亭》《西廂記》說了兩句,不覺紅了臉,便上來摟著寶釵,……寶釵見她羞得滿臉飛紅,滿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問,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訴他道:“你當(dāng)我是誰,我也是個淘氣的。從小七八歲上也夠個人纏的。我們家也算是個讀書人家,祖父手里也愛藏書。先時人口多,姊妹兄弟都在一處,都怕看正經(jīng)書。弟兄們也有愛詩的,也有愛詞的,諸如這些‘西廂'‘琵琶'以及‘元人百種',無所不有。他們是偷背著我們看,我們卻也偷背著他們看。后來大人知道了,打得打,罵得罵,燒得燒,才丟開了。所以咱們女孩家不認(rèn)得字的倒好。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就連作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內(nèi)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內(nèi)之事。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么大害處。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偏又認(rèn)得了字,既認(rèn)得了字,不過揀那些正經(jīng)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話說的黛玉垂頭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應(yīng)“是”的一字 [33]
寶釵也經(jīng)歷過看雜書的性情階段,那是一個激情蕩漾的階段,可寶釵走了出來,走出來的原因是她懂得了“ 喜墜陽兮怒損陰 ” [34] 的道理,懂得了養(yǎng)神惜氣才是根本。所以她主張在污濁的現(xiàn)實里,男子耕種買賣,女子針黹紡織,這才不會對精神有大的害處。寶釵認(rèn)為讀書的目的在于明理,如果讀書不能明理,反倒學(xué)得更壞了,這是被書誤了,但也是把書荼毒了!一旦看了“雜書”,被移了性情,失去心靈中的澄靜,這樣就不可救了。從存神養(yǎng)氣的境界來看,作詩寫字也終究不是重要的事。
我們可以來看《莊子》的一段話,也許能幫助我們更深刻的了解寶釵的思想及她的人生境界。
故曰,悲樂者得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不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為逆,粹之至也。
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yǎng)神之道也。 [35]
純粹靜一,以保養(yǎng)精神為重,這才是寶釵勸黛玉不要看雜書,怕移了性情的根本原因。寶釵所講的性情是生命中的純素與虛靜,雜書中所纏綿的無非是凡間的愛恨情仇,而將一生徘徊于其中,終究是走入迷途,不見生命的大道,無法享用生命的大美與大樂。超然于悲樂、喜怒、好惡之上,達(dá)到心不憂、虛靜恬淡的至德境界,這或許才是寶釵這一人物真正要揭示給我們的生命境界。
我們在《紅樓夢》中時常能看到寶釵嫻靜的身影,我們看到“薛寶釵穿著家常衣服,頭上只散挽著纂兒,坐在炕里邊,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鶯兒正描花樣子呢。” [36] 或者聽到寶釵向母親道:“媽既有這些人作伴,不如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我們園里又空,夜長了,我每夜做活,越多一個人豈不越好。” [37]我們在《紅樓夢》里看到鴛鴦、晴雯、襲人這些上等丫鬟們的女紅甚好,湘云因父母雙亡,竟也有時做活到深夜。可在大觀園中除寶釵之外,我們不曾看到哪位小姐每夜做活,這位貴族少女為何如此勤謹(jǐn)呢?這讓我們不得不深思。工筆畫的精髓在于平心靜氣,而平心靜氣、凝神忘我,無論是佛家還是道家,這都是必修的功夫,這樣的功夫是要生命一次次的沉靜下來,越來越深的沉靜。心靜則血凈,血凈則容妍,靜則生慧,靜是真正的存神養(yǎng)生功夫。寶釵每夜做活既不是因生活所迫,也無須邀人贊賞,而是在靜靜的修心。這時我們大概也就更能了解寶釵對黛玉所說的那句女子“ 總以貞靜為主,女工還是第二件 ”的真正含義了吧。寶釵每夜做活,只是在通過女紅來進行修身養(yǎng)性。這樣的修心功夫使寶釵的靈魂逐漸進入了那個生命最本真的虛靜世界,在這種虛靜中她定能獲得洞徹世界的智慧,看到這里我們就理解作者為何說寶釵是“山中高士晶瑩雪” [38],為何會給寶釵如此之高的評價了。
要想對生命了悟,就無法回避生死的問題,就不能逃脫對永恒和短暫的思索。寶釵了悟了,曹雪芹沒有告訴我們寶釵悟道的過程,他只給了我們一個了悟了之后的人的行為。這正是開悟之前是吃飯睡覺,開悟之后是吃飯睡覺,可是這將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我們可來看一看寶釵對生死這一問題的態(tài)度,先來看第三十二回《訴肺腑心迷活寶玉含恥辱情烈死金串》:
……王夫人點頭哭道:“你可知道一樁奇事?金串忽然投井死了!” 寶釵見說,道:“怎么好好的投井?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兒他把我一件東西弄壞了,我一時生氣打了他幾下,攆了他下去。我只說氣他兩天,還叫他上來,誰知他這么氣性大,就投井死了。豈不是我的罪過。”寶釵嘆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這么想。據(jù)我看來,他并不是賭氣投井。多半他下去住著,或是在井跟前憨頑,失了腳掉下去的。他在上頭拘束慣了,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處去頑頑逛逛,豈有這樣大氣的理!縱然有這樣大氣,也不過是個糊涂人,也不為可惜。”王夫人點頭嘆道:“這話雖然如此說,到底我心不安。”寶釵嘆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茲,十分過不去,不過多賞他幾兩銀子發(fā)送他,也就盡主仆之情了。”……寶釵忙道:“姨娘這會子又何用叫裁縫趕去,我前兒倒做了兩套,拿來給他豈不省事。況且他活的時候也穿過我的舊衣服,身量又相對。”王夫人道:“雖然這樣,難道你不忌諱?”寶釵笑道:“姨娘放心,我從來不計較這些。”一面說,一面起身就走。 [39]
沒有思索過死亡的人,一定還不懂得生,生死相隨,如影隨形,它是生命的不同形態(tài)。沒有透徹生死的人,無法得到開悟。寶釵開悟了,這是因為她對生和死保持了同樣的超然。金串投井死了,這時寶釵還不知道金串投井的真正原因。寶釵自然不會相信金串因弄壞了主子的東西,因被打被攆而賭氣輕生,她不能相信誰會對生命這么的不珍視!如果金串真是這么隨意的將生命丟棄了,那她可真真是個糊涂人了,這樣的糊涂人也就不必為她可惜了。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死去的人無法復(fù)生,無論生者怎樣悲痛難舍,這悲痛除過對生者有所損傷之外,對死者徒然無益。人死了,再豪華的葬禮都是虛飾,這虛飾對死者已經(jīng)毫無意義,只是對生者有所安慰。生命在本質(zhì)上是沒有貴賤之別的,這分別完全是人心所造,死生也是齊一的,死亡沒有什么可忌諱的,它是生命必然的歸宿,活著的人能為死者做的已是非常有限的了,寶釵做了她所能做的,我們無法說她對死者沒有情誼!我們也從她的冷靜中看到了她對死亡的超然。寶釵對金串有情誼但卻沒有悲痛,我們不妨來看一下莊子妻死,莊子鼓盆而歌的一段,從中或許能更深入的看到寶釵對生死的理解: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萁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40]
看了這樣的一段對話,我們大概能懂得寶釵對死亡的冷靜了吧。不獨寶釵對生死有這樣的冷靜,大凡通乎命的圣智之人對待生死都會有這樣的冷靜與超然。
我們再看第六十七回《見土儀顰卿思故里 聞秘事鳳姐訊家童》中的一段:
寶釵從園里過來,薛姨媽便對寶釵說道:“我的兒,你聽見了沒有?你珍大嫂子的妹妹三姑娘,他不是已經(jīng)許定給你哥哥的義弟柳湘蓮了么,不知為什么自刎了。那柳湘蓮也不知往那里去了。真正奇怪的事,叫人意想不到。”寶釵聽了并不在意,便說道:“俗話說的好,‘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這也是他們前生命定。前日媽媽為他救了哥哥,商量著替他料理,如今已經(jīng)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說,也只好由他罷了。媽媽也不必為他們傷感了。……” [41]
如果說死是生的歸宿,那么生時所遭遇的命運變遷便如同一場大夢。沒有人可以讓富貴長久、沒有人可以讓生命永駐。天地給我們有不測風(fēng)云,命運給我們有旦夕禍福。從佛學(xué)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因緣合和,生死聚散無不如此,沒有人可以逃脫,既然無法逃脫,那么我們就來坦然面對。每一個生命都想要得到幸福快樂,可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快樂呢?這是每個生命要用一生去探索的問題,問題的答案隱藏在一次次命運磨難的背后,隱藏在對靈魂一次次追問的背后,隱藏在無所畏懼的對生命獨自探索的背后。當(dāng)獲得了,我們也只會拈花微笑,默然無語了。這樣的境界正是莊子所說的“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42]的境界,真正的快樂是超越于凡間之上的無苦無樂的境界,這是真正的自由,這是真正的快樂。寶釵的內(nèi)心明朗燦爛,照徹一切,她的世界不同于凡間的世界,一切對立的事物在她這里都變成了同一,世界渾然一體,無須分辨,無須感嘆,只需珍惜眼前的一切,這就是寶釵對待生命的姿態(tài)。
三
如果有人以為超凡脫俗就是不食人間煙火,就是進入虛空的世界,那么這就大大的偏頗了。世界同時具有空和有兩種性質(zhì),“空”是永恒不變的,“有”是短暫易逝的,這兩種性質(zhì)涵蓋在萬事萬物之中,這就是宇宙的真理,無論佛家還是道家以至于世界上的一切圣智之人,都在揭示這樣的真理。
只有最出世的才會是最入世的,因為她已無內(nèi)無外任由自在了。透徹了生命之苦的人,才能珍惜生活的甘甜,也才能享用豐富的人生。就像一片自在的樹葉漂浮在河流中,任由波濤洶涌或者是微起漣漪,任由清波如碧或者是濁浪滾滾,而這片自在的樹葉只是隨波蕩漾,自在沉浮,欣賞著潮起潮落,欣賞著春秋冬夏,這樣的自在舒適、保有純真本心,便是寶釵對待命運的姿態(tài)。寶釵享用著這世間的一切,但又超然于這一切之上。
能夠達(dá)到超然與脫俗境界的人,一定對凡俗的世間有更深刻的透徹。寶釵時時散發(fā)出成熟的魅力,這成熟的魅力正來自于寶釵對世間萬象的透徹。
我們且從她的《螃蟹詠》中來看她對世人的諷刺:
桂靄桐陰坐舉觴,長安涎口盼重陽。
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皮里春秋空黑黃。
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
于今落斧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眾人看畢,都說這是食螃蟹絕唱,這些小題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諷刺世人太毒了些。 [43]
寶釵所做的這首詩是在寶玉和黛玉所作的《詠螃蟹》詩之后所作,人們常說寶玉和黛玉是黑暗現(xiàn)實的叛逆者,而寶釵則是黑暗現(xiàn)實的順從者。這時我們就不得不思考,為何叛逆者對現(xiàn)實并沒有順從者認(rèn)識得更透徹呢?而且小題目要寓大意才是大才,而這大才即不是寶玉,也不是黛玉,這大才偏偏是這個順從者寶釵,這讓我們怎能不深思呢?我們且看詩中諷喻的世人是怎樣的,“眼前道路無經(jīng)緯,皮里春秋空黑黃。”從古至今,大概每個時代都不乏這樣的世人吧,他們霸道橫行,滿腹的春秋黑黃,躊躇滿志,要在世間的名利場中叱咤風(fēng)云。可是到頭來又怎樣呢?“于今落斧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想要賺取世界的人,除賠上自己之外一無所獲,這實在是令人可嘆可悲的!而在皎潔的月光之下,只有質(zhì)樸的禾黍留有香味。那些曾經(jīng)滿腹春秋黑黃的世人,也只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rèn)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44]那些曾經(jīng)叱咤一時的人物,除了給這個世界制造了一些噪聒之外,于己于人均無利益。他們在人生的迷茫中,在紛亂與浮躁中將一生虛擲,這也就是我們所見到的世人。看穿了世人的庸俗與可悲,也便看到了黑暗現(xiàn)實的根本。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這樣懵懂的濁流,寶釵所采取的姿態(tài)是“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這是決不同流的時刻警醒,這是覺悟者的冷靜。
寶釵對世人有了深刻的洞察,對黑暗的現(xiàn)實有了透徹的認(rèn)識,擁有了警醒與冷靜,然后再去看這個俗世,然后再去處理俗務(wù),這樣的智慧一定不是俗人可比的。我們在《紅樓夢》中雖然只能看到她處理俗務(wù)的一點一滴,但正從她這些許的點滴中,可窺得她處理俗務(wù)的圓融周到與灑脫坦然的氣度。
我們可從三十六回《敏探春興利除宿弊 時寶釵小惠全大體》一回中看到寶釵處理世俗之事的指導(dǎo)思想:
寶釵笑道:“真真膏粱紈绔之談。雖是千 金 小姐,原不知這事,但你們都念過書識字的,竟沒看見朱夫子有一篇《不自棄文》不成?”探春笑道:“雖看過,那不過是勉人自勵,虛比浮詞,那里都真有的?”寶釵道:“朱子都有虛比浮詞?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辦了兩天時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虛浮了。你再出去見了那些利弊大事,越發(fā)把孔子也看虛了!”探春笑道:“你這樣一個通人,竟沒看見子書?《姬子》有云:‘登利祿之場,處運籌之界者,竊堯舜之詞,背孔孟之道。'”寶釵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只斷章取義,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罵我自己不成?”寶釵道:“天下沒有不可用的東西;既可用,便值錢。難為你是個聰敏人,這些正事大節(jié)目事竟沒經(jīng)歷,也可惜遲了。”李紈笑道:“叫了人家來,不說正事,且你們對講學(xué)問。”寶釵道:“學(xué)問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學(xué)問一提,那小事越發(fā)作高了一層了。不拿學(xué)問提著,便都流于世俗去了。” [45]
寶釵處理俗務(wù)的根本原則正是“學(xué)問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學(xué)問一提,那小事越發(fā)作高了一層了。不拿學(xué)問提著,便都流于世俗去了。”這便是寶釵所主張的讀書是為了明理的根本原因了。讀書并非要讀死書,書中的道理必定要在生活中實踐運用,能將真理在實踐中和諧的運用,這便是寶釵的圓融與高超。生活中最細(xì)小的事情都隱含著真理,而真理又能在生活中最細(xì)小的事物中體現(xiàn)出來。寶釵將高深的學(xué)問和生活的細(xì)微完全的統(tǒng)一起來,這樣她便做到了出世與入世的同時擁有。她將這樣的思想告訴探春,探春定能從中得到啟示。王熙鳳的聰明與能干是眾人皆知的,可她卻缺乏了這樣的智慧,她和寶釵在處理俗務(wù)上完全是兩個境界。人類的最高智慧便是對世界的一切現(xiàn)象不偏執(zhí)于一端,進行狹隘的分辨。只有同時接受所有的存在,同時進入所有的存在,不偏執(zhí)于出世也不偏執(zhí)于入世,而是完全擁有世界的全部,這樣的智慧才是人類的最高智慧。
有了這不偏執(zhí)于一端的思想,寶釵便無須避世,她將會把自己的智慧運用在最細(xì)小的生活瑣事中,因為她在生活里,智慧也在生活里。我們從第三十六回《時寶釵小惠全大體》中看到寶釵處理事物的細(xì)致周到、以及言語的恰到好處,還有她綿里藏針的威嚴(yán)。寶釵處理俗務(wù)時是洞徹萬象的,所以能做到體貼周到,又無一處疏忽遺漏。我們僅從探春在選擇由哪些婆子來管理大觀園中的草木花果時,從寶釵的一句“幸于始者怠于終,繕其辭者嗜其利” [46]中,就可見她對世人了解的深透與處世的成熟,世人的一絲私欲都無法逃出她的眼睛,這可真是“世事洞明皆學(xué)問,人情練達(dá)即文章” [47]了。寶釵處理俗務(wù),竟然達(dá)到了這么高超的境界,我們不得不贊嘆圣智之人的慧眼無遮和圓融無礙了。俗人處理事務(wù)與超凡之人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在俗務(wù)上洞徹萬象、游刃有余,但又時時保持警醒與超脫,不被俗務(wù)所纏,不流于世俗,這便是寶釵入世的姿態(tài)。這樣的姿態(tài)讓寶釵在俗世中仍然能持守住沉靜的本心,這個俗世還有什么能將她污染?還有什么能傷害她的精神?寶釵這一人物確實給了我們太多的啟示。
我們接下來再來看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diào)情遭苦打 冷郎 君懼禍走他鄉(xiāng)》中薛蟠挨打后,寶釵對母親的勸說:
……薛姨媽又是心疼,又是發(fā)恨,罵一回薛蟠,又罵一回柳湘蓮,意欲告訴王夫人,遣人尋拿柳湘蓮。寶釵忙勸道:“這不是什么大事,不過他們一處吃酒,酒后翻臉常情。誰醉了,多挨幾下子打,也是有的。況且咱們家無法無天,也是人所共知的。媽不過是心疼的緣故。要出氣也容易,等三五天哥哥養(yǎng)好了出的去時,那邊珍大爺璉二爺這干人也未必白丟開了,自然備個東道,叫了那個人來,當(dāng)著眾人替哥哥賠不是認(rèn)罪就是了。如今媽先當(dāng)件大事告訴眾人,倒顯得媽偏心溺愛,縱容他生事招人,今兒偶然吃了一次虧,媽就這樣興師動眾,倚著親戚之勢欺壓常人。”薛姨媽聽了道:“我的兒,到底是你想的到,我一時氣糊涂了。”寶釵笑道:“這才好呢。他又不怕媽,又不聽人勸,一天縱似一天,吃過兩三個虧,他倒罷了。” [48]
在薛蟠挨打之后,寶釵卻比她的母親冷靜很多,她沒有被私情沖昏頭腦,而是通過冷靜的分析之后,提出了處理此事的方法,這個處理的方法體貼周到,無懈可擊。遇到突發(fā)事件仍能保持沉著與冷靜,這是生命的定力,這是凡人所不具備的生命力量。寶釵平時修心的作用在此刻都顯露了,深深的沉靜才是應(yīng)對萬變世事的根本力量。在這件事中寶釵始終保持著不被私情私欲控制的平常心,他沒有贊同母親仗勢欺人的想法,而是將事態(tài)化小,她用平常心將此事作為一件平常事去處理,這也是她讀懂了書中的道理而有的智慧。寶釵的這種智慧和修養(yǎng)是非同凡響的,因為我們何曾見過或聽說過哪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吃了虧之后,不橫行霸道、仗勢欺人呢?如果僅僅聽說過,我們也要直呼此人為圣人了,可這樣的圣人我們又何曾見過!從此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寶釵的智慧、寶釵的沉靜、寶釵的品質(zhì)、更看到寶釵平等思想的光輝。擁有了圣智的寶釵不會認(rèn)為壞事只壞,好事只好的,她能洞徹事物的每一層面,因此當(dāng)她母親又是心疼、又是發(fā)恨的時候,寶釵卻說薛蟠因無人能管,在外面吃上兩三次虧倒是好事。從壞事中看到好的一面,這需要一雙慧眼,這雙慧眼能洞徹世間一切磨難之后所隱藏的真理,也許這才是我們的真正得到。
真正的智慧是全然接受這個世界的存在,全然接受自己的存在,接受這個世界的白天和黑夜,接受自己命運的幸與不幸。只有全然的接受了,我們才懂得珍惜這短暫的生命,才能沉浸于其中享受生命所賜予的苦與樂,同時也才能擁有超然其上旁觀的智慧。寶釵對生命的探索是深刻的,她所擁有的人生境界也是常人所無法達(dá)到的,因為她擁有了全然的世界,所以她無須喜歡白天而痛恨黑夜,她會在白天和黑夜里都任由自在而不失本心的。
說到這里不由得想起莊子的幾句話,倒像是對寶釵的絕佳注解:
……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靡,必與之莫多。……圣人處務(wù)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 [49]
了解了寶釵的從容入世和圓融無礙,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寶釵為何勸寶玉要留心經(jīng)濟學(xué)問了,寶釵是不傷物者、亦不被物所傷者,她是與物化者,她能對這個世間的一切都保持超然的進入,經(jīng)濟學(xué)問當(dāng)然也不會例外。作為男人的寶玉是無法逃避在社會上立足的社會與家族責(zé)任的,既然無法逃避,寶釵當(dāng)然會主張積極的進入了,她自然就會勸寶玉要留心經(jīng)濟學(xué)問。可是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境界,而兩個人如果是在同一個精神境界,這就容易溝通,如果不在,那么就會有誤會產(chǎn)生。寶釵和寶玉正是在此一問題上產(chǎn)生了誤會。寶玉厭惡這個污濁的世界,他逍遙于大觀園中,躲開那個濁臭的世界,保有自己的清白。他還沒能進入寶釵所擁有的那個圓融無礙、無善無惡、無須分辨的完整世界。每一個人都只能透徹自己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那個較低的境界,而永遠(yuǎn)無法看懂自己還沒有經(jīng)歷過的那個高超的境界。寶玉也不例外,寶玉還不懂得寶釵的高潔,他用分辨心去看待寶釵,以為寶釵是被經(jīng)濟學(xué)問污染了的女子。這樣的誤會,最終導(dǎo)致他們無法在心靈上完全溝通。身處不同境界的人,就是身處不同的世界,這不同的世界就是他們的距離,也是他們的不幸,這就有了那首《終身誤》: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50]
寶玉是自誤了,可這也是命運的安排,寶玉身陷其中又能怎樣?寶玉終究無法和寶釵進入那個愛情的世界,這是因為黛玉之死讓寶玉無法釋懷,這是因為寶玉和寶釵對人生的探索在不同的兩個層次、不同的兩個境界所導(dǎo)致的。誰也沒有錯,每一個靈魂的探索都是孤獨的,他們也不能例外。所以即使是“山中高士”對自己“齊眉舉案”,但寶玉仍然只能“空對著”!這是生命最深刻的孤獨!這也是二寶婚姻不幸的根源,這不幸具有人類普遍的意義,因此這不幸才讓人們這么哀婉嘆息、惆悵難解,這惆悵慨嘆的正是靈魂深處那無可排遣的孤獨!
如果我們以為具有了圣智之人是沒有了七情六欲之人,那我們所知道的不過是死的圣人,而不是活的圣人。具有圣智之人,他的感情比凡人的更豐富更深沉,凡圣的不同正在于凡人被感情所控制,而圣人則有控制感情的力量,她用這種力量將感情升華,使它變得更加深沉純粹。凡人被命運拖著走,圣人在命運之中漂泊、任其沉浮,同時又在命運之外觀望,保有沉靜的本心不變。人生的不幸會降臨在每個人頭上,無論你是凡是圣,不同的是凡者在不幸面前愁苦不堪、虛擲生命;圣者在不幸面前沉著冷靜、超然旁觀。我們無法看到《紅樓夢》原著中寶釵婚后的生活,但我們卻從第二十二回中寶釵所作的燈謎詩中看到了寶釵不幸婚姻的輪廓:
朝罷誰攜兩袖煙,琴邊衾里總無緣。
曉籌不用雞人報,五更無須侍女添。
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fù)年年。
光陰荏苒需當(dāng)惜,風(fēng)雨陰晴任變遷。 [51]
寶釵是不幸的,即使她能夠超然于命運之上,人生的大苦也不能逃脫,這不僅僅是寶釵不能逃脫,基督也不能逃脫,佛陀也不能逃脫。這是我們這個有壞有滅世界的局限,這也是整個人類的局限。寶釵這首燈謎前六句預(yù)示了他不幸的婚后生活,這不幸是一個女人情感的煎熬,這煎熬真是痛徹靈魂的,這痛徹是那個世上最多情的男子給她的。如果世上最憐香惜玉的男子,也能讓一個女人這么痛苦,那么愛情又有什么可值得期盼的呢?寶釵是水做的女人,水做的女人有萬種柔情,即使這柔情無人能懂,盡付東流,她也會漣漪款款、恣肆蕩漾的。女人就是情感,情感就是女人,智慧只能讓情感升華,卻決不能讓情感泯滅!寶釵將自己的情感鍛造的成熟深沉,可惜寶玉卻無緣讀懂,這是女人最深的不幸,這痛又怎能不痛徹靈魂呢?面對這樣的不幸,我們看到的是寶釵對自己的勸慰“光陰荏苒需當(dāng)惜”,每一個人的歸宿都是死亡,我們每一天都在奔向死亡,時光荏苒,我們不該在不幸中徘徊,還是應(yīng)該珍惜當(dāng)下的光陰,好好珍惜我們短暫的生命。有了這樣的勸慰,寶釵就能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來俯視自己命運的不幸了,她便得到了“風(fēng)雨陰晴任變遷”的超然。這可真正是智慧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她在不幸的命運中得到了盡量多的寬慰和自由。
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jié)之。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 [52]
對待命運的不幸,我們除了子輿給我們所建議的方案之外,難道還有其它更好的方法嗎?而那個超然物外,逍遙于江湖之上的莊子不是也在悲傷的慨嘆:
哀樂之來,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而不知所不能。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務(wù)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 [53]
只要有肉體的存在我們就不能得到完全的自由,這是我們這個世界一切有情的局限,智慧的修煉只可讓我們的精神進入廣袤的宇宙,而只有掙脫了肉體的負(fù)累,才能得到完整的自由。這是永恒與短暫的問題,這是宗教的命題,進入了這樣的命題也就進入了人類智慧的最高領(lǐng)域。我不得不贊嘆寶釵對生命探索的無畏與深入,她給了我們后人一個指引,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生命的高度!
四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用這句話來形容寶釵是再恰當(dāng)不過的了,這也是對“任是無情也動人”的最佳注解。寶釵的“無情”正如程顥所言:“圣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這“無情”是“無私情”,是化解個人情感,使其完全敞開,達(dá)到無內(nèi)外、無滯礙的情性理合一的境界,這是被升華了的理性化的情感,這情感是“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yīng)”的大情。這樣的情是萬物皆為有情的多情,在這樣的大境界下,愛將轉(zhuǎn)化為慈悲,用這慈悲之心對待世間的每一人、每一物、每一事,這樣的愛才是“大情”,這樣的愛才是“無私情”,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多情”。了解了“任是無情也動人”的真正含義,我們再去領(lǐng)略寶釵的多情,就看懂了寶釵娓娓細(xì)語中那如同春雨般滋潤萬物又悄然無聲的多情;款款豐韻之后那如同澄靜湖面上的漣漪般細(xì)膩柔和的多情;這樣的多情向萬物澆灌,但又無所掛礙,寶釵多情,但多情的同時又達(dá)到了王弼所推崇的“圣人有情而無累于情”的境界,這樣的“多情”正可稱之為“佛心”。
如果所有的人都不愿拒絕寶釵的多情與關(guān)切,那黛玉對寶釵的多情開始卻是懷有敵意的,這敵意是愛情中的獨特情感,是因?qū)氂衩棵客橛趯氣O而來的。但寶釵的多情最終還是得到了黛玉真誠的回應(yīng),她們之間的友誼是不得不提的。
我們且看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 風(fēng)雨夕悶制風(fēng)雨詞》中黛玉的肺腑之言:
黛玉嘆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只當(dāng)你心里藏奸。從前日你說看雜書不好,又勸我那些好話,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細(xì)細(xì)算來,我母親去世的早,又無姊妹兄弟,我長了今年十五歲,竟沒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教導(dǎo)我。怨不得云丫頭說你好,我往日見他贊你,我還不受用,昨兒我親自經(jīng)過,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說了那個,我再不輕放過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勸我那些話,可知我竟自誤了。若不是從前日看出來,今日這話,再不對你說。……” ……寶釵笑道:“將來也不過多費得一副嫁妝罷了,如今也愁不到這里。”黛玉聽了,不覺紅了臉,笑道:“人家才拿你當(dāng)個正經(jīng)人,把心里的煩難告訴你聽,你反拿我取笑兒。”寶釵笑道:“雖是取笑兒,卻也是真話。你放心,我在這里一日,我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煩難,只管告訴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雖有個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個母親比你略強些。咱們也算同病相憐。你也是個明白人,何必作‘司馬牛之嘆'?你才說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媽媽說了,只怕我們家里還有,與你送幾兩,每日叫丫頭們就熬了,又便宜,又不驚師動眾的。”黛玉忙笑道:“東西事小,難得你多情如此。”寶釵道:“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應(yīng)候罷了。只怕你煩了,我且去了。” …… [54]
寶釵的多情正是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體貼之情由心而發(fā),這樣的愛是慈悲,這慈悲的根源是對生命最深刻的悲憫。這樣的慈悲會讓每一個人動情,因為這樣的愛只是給予,完全不被小我的私情所困,這樣的愛像花的芬芳四處飄散,你只要經(jīng)過就能聞到它的香味沁人心脾,就能感受到它愛的滋潤。
人們常以為只有在愛情中的情感才是最多情動人的,愛情是凡間最深刻最濃烈的感情,它至美至幻。黛玉可算是愛的精靈,她的愛情純粹深刻,她把最深的愛給了寶玉,同時也把一生的眼淚給了寶玉。愛情總是把痛與樂一起給你,帶你去天堂又帶你去地獄。癡情的黛玉為愛情付出了她的生命,黛玉在愛情里的探索已經(jīng)達(dá)到了極致,再沒有誰能夠比得上黛玉的多情了!但這還不是情的極致,對感情的探索寶釵給了我們新的啟示,她向我們展現(xiàn)了真正的多情。凡間的感情都有痛苦,包括愛情,這痛苦的根源正是“私情”。被私情所困的人總是希望感情得到回報,這便就有了無盡的痛苦與彷徨,這種對愛的渴望才是人生的大苦!透徹人生的人能夠面對自我的單獨,能夠面對眾生的單獨,對于眾生她有了無限的悲憫,對于自我她懂得了愛不可從外部獲得,它得要從自心中生發(fā),愛就是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存在就是愛,這樣的愛再也沒有痛苦彷徨,這樣的情才是大情,這樣的情才是多情。人生所有的探索都在圍繞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就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得到最大的幸福。想要得到幸福就必須研究人生的諸多苦惱,渴愛就是人生的諸苦之一,當(dāng)愛從自我的心中生出,對于愛我們就再也不覺得饑渴,這時我們就向幸福邁進了一步。
黛玉是懂得了寶釵的情誼的,她把自己那顆清澈的心也捧給了寶釵。寶釵是多情的,而黛玉是癡情的。寶釵是對每個人都有情的,不獨對黛玉有情,只是她對黛玉的情又有些不同平常罷了。她對黛玉的情發(fā)自內(nèi)心,這情有著來自心底的關(guān)切,這情沒有一絲虛假,她是那么真實,以至于寶釵也向黛玉說出自己的實情:“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應(yīng)候罷了”。寶釵是想要對每個人都好的,這是她的實情,這也是對癡情的黛玉的勸慰。這是勸黛玉不要過于留戀這樣的情感,以至又被這種情感所困,她不愿讓黛玉為情所累。如果我們以為寶釵的這句話是真正的無情,那么我們就沒有看懂這無情后面的多情。
我們來看第六十七回《見土儀顰卿思故里 聞秘事鳳姐訊家童》中薛蟠從蘇州帶了些土物,寶釵一一分配送人:
且說寶釵到了自己房中,將那些玩意一件一件的過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一份配合妥當(dāng),也有送筆墨紙硯的,也有送香袋扇子香墜的,也有送脂粉頭油的,有單送玩意的。只有黛玉的比別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 [55]
寶釵的細(xì)心體貼是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能流露的,而寶釵對黛玉的情誼確實又與別人不同。這也是寶釵體貼到這些土物是黛玉的家鄉(xiāng)之物,送得更是比別人厚。就連寶玉也取笑說道:“那里這些東西,不是妹妹要開雜貨鋪啊?” [56]這樣的真情引得多愁的黛玉又一次傷感。當(dāng)寶玉道:“寶姐姐送咱們東西,咱們原該謝謝去。”黛玉道:“自家姐妹,這倒不必。 …… ” [57]只黛玉的這八個字,我們就看到了她們之間的友誼及默契,這默契是心靈的交流與關(guān)懷,這默契是靈魂的相知,這相知已然超越了凡間的世俗。
我們再看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藥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群》中寶釵和黛玉共吃了一杯茶的一段:
……襲人便送了那鐘去,偏和寶釵在一處,只得一鐘茶,便說:“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寶釵笑道:“我卻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夠了。”說著先拿起來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遞在黛玉手內(nèi)。襲人笑說:“我再倒去。” 黛玉笑道:“你知道我這病,大夫不許我多吃茶,這半鐘盡夠了,難為你想得到。”說畢,飲干,將杯放下。 [58]
黛玉給我們的印象從來都是以孤高自許的,而高傲的黛玉此時竟那么自然的飲了寶釵剩的半盞茶。這個因為無依無靠而表現(xiàn)的過于自尊的黛玉,此刻與寶釵在一起竟能如此謙卑與大度,她們的友誼中定有黛玉最真摯的感情和發(fā)自心底敬服。大概人類最深刻的溝通就是心靈的共鳴吧,有過這樣的共鳴,黛玉便將自己赤誠之心完全的打開,此刻的心是那么真純,連自尊都被放下,她們的友誼是真誠的人性的回歸,她們定是有過靈魂的默契和對對方生命最深刻的關(guān)切和欣賞的。一生中有過這樣深摯的友誼是幸運的,伯牙和子期曾給過我們一個靈魂默契的高度,而黛玉和寶釵的友誼也在向我們揭示這樣的境界。《紅樓夢》不斷向我們展示著美的幻滅,向我們揭示著世界萬象終將壞滅,只有虛空永恒不變的真理。寶釵和黛玉那深刻的友情,在黛玉仙魂遠(yuǎn)逝之后,變得那么不可觸摸了,留給寶釵的痛楚長久的刻在了她生命的深處,無從排遣。
我們此時再來看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中寶釵所作的《憶菊》。菊花的品格與黛玉的品格有著相似之處,所以黛玉的菊花詩奪冠,而寶釵的《憶菊》卻成了黛玉香消玉損之后寶釵思念之情的讖語:
憶菊 蘅蕪君
悵惘西風(fēng)抱悶思,潦紅葦白斷腸時。
空籬舊圃秋無跡,瘦月清霜夢有知。
念念心隨歸雁遠(yuǎn),寥寥坐聽晚砧癡。
誰憐我為黃花瘦,慰語重陽會有期。 [59]
在《紅樓夢》中我們看到的黛玉有太多的眼淚,看到的寶釵卻是隨緣守份、坦然大度的,她時常超然于生活之上,處于無喜無悲的至樂境界。她對生活是積極而樂觀的,就連柳絮那最輕薄無根令人傷懷之物,她也能吟詠出灑脫自在來,我們很少看到寶釵的悲苦。然而在寶釵的兩首詩中我們看到了她的痛楚,這痛楚是命運刻在她靈魂上的印記,這痛楚讓讀者無法釋懷!這兩首詩一首是預(yù)示她婚姻不幸的謎底為更香的燈謎詩,一首就是這首《憶菊》,這兩首詩的痛苦之深,讓我們讀后久久感傷,那深深的孤寂彷徨和無法排遣的思念,痛心斷腸。超然的生命仍然會有這么深切的痛楚,這才是真正鮮活的生命,這才更值得我們思索,這樣的痛楚會給讀者最深的震撼!
這首《憶菊》中的思念,是從靈魂的深處蕩漾開的,每一句都有深深的愁苦、深深的思念,這思念無抓無寄、無著無落,這思念在歲月中彌漫開來,以至于晚上它會深深的進入了夢境,而白天又使作者在思念里癡坐。這樣的思念是靈魂的知己仙去之后最深的孤寂,這樣的思念也許只有死亡才能把它釋放。此時我們不禁想起尼采的那句“偉大的歡樂和偉大的痛苦并肩而行”!
如果我們從寶釵對黛玉的情感中看到了她情感的深度,那么我們再來看一看寶釵情感的廣度。寶釵的愛正像莊子所言“圣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 [60],寶釵的愛給了長輩們,給了兄弟姊妹們,也給了那些身為下賤的奴婢們。她的愛是這么的真誠,沒有一絲刻意與執(zhí)著,她的愛平等的給了身邊的每一個人,用最恰當(dāng)?shù)姆绞健K膼凼沁@么平靜的流淌、她的愛像芬芳飄散,以至于她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這愛對心靈的浸潤,但又那么的無影無蹤、不露痕跡。
我們且看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謎賈政悲讖語》中,賈母替寶玉過生日的一段:
誰想賈母自見寶釵來了,喜他穩(wěn)重平和,正值他才過第一個生辰,便自己蠲資二十兩,喚了鳳姐來,交與他置酒戲。…… [61]
到晚間,眾人都在賈母前,定昏之余,大家娘兒姊妹等說笑時,賈母因問寶釵愛聽何戲,愛吃何物等語。寶釵深知賈母年老人,喜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食,便總依賈母往日素喜者說了出來。賈母更加歡悅。…… [62]
儒家文化是很講究孝道的,寶釵領(lǐng)會了賈母為自己過生日的好意與慈愛,她對賈母的體貼使得賈母更加歡悅。能讓長輩歡悅又不失自己的本分,這才是孝道的至境,真正的孝道也是對長者心靈和情感的關(guān)懷,所以我們看到寶釵住進大觀園后仍“日間至賈母王夫人處省候兩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閑話半時” [63],僅僅是一個親戚的身份,寶釵就能對長輩如此孝敬,我們可看到寶釵的涵養(yǎng)和美德,而這美德的根本正是寶釵內(nèi)心世界的慈悲與多情。這也難怪賈母要贊寶釵:“提起姊妹,不是我當(dāng)著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萬真,從我們家四個女孩算起,全不如寶丫頭。” [64]這位經(jīng)歷了人生風(fēng)雨榮華的長者竟對寶釵有如此的贊譽,我想寶釵的體貼之情一定是打動了這位老人的。
寶釵把她的關(guān)切給了暮暮垂老的長者,也給了大觀園里的姊妹們,而在姊妹中對父母雙亡的黛玉和湘云又格外不同,對那個出身貧寒的邢岫煙也更是關(guān)心倍至、體貼周到。這關(guān)切從她的心底里發(fā)出,因為她懂得了人生的苦難,她的愛充滿悲憫,她的愛更多的給了這些命運不幸的姊妹們。
我們且看第三十二回 《訴肺腑心迷活寶玉 含恥辱情烈死金串》中,寶釵體貼湘云苦處的一段:
寶釵因問道:“云丫頭在你們家做什么呢?”襲人笑道:“才說了一會子閑話。你瞧,我前兒粘的那雙鞋,明兒叫他做去。”寶釵聽見這話,便兩邊回頭,看無人來往,便笑道:“你這么個明白人,怎么一時半刻的就不體諒人情。我近來看著云丫頭神情,再風(fēng)里言風(fēng)里雨的聽起來,那云丫頭在家里竟一點作不得主。他們家嫌費用大,竟不用那些針線上的人,差不多的東西多是他們娘們動手。為什么這幾次他來了,他和我說話兒,見沒人在跟前,他就說家里累的很。我再問他兩句家常過日子的話兒,他就連眼圈都紅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說不說的。想其情形來,自然從小沒爹娘的苦。我看著他,也不覺得傷起心來。” …… [65]
黛玉把自己的煩難告訴了寶釵,湘云也把自己的煩難告訴了寶釵,這是因為寶釵對她們的關(guān)切是發(fā)自心底的,是因為寶釵能給她們情感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幫助,更是因為寶釵是值得信賴的。大觀園里也還住著其他的姊妹們,可誰像寶釵這么細(xì)心體貼?每個人生活的不易她都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在恰當(dāng)?shù)臅r間給予幫助,還有誰像她這么多情?難怪湘云要深情的感嘆了:
湘云笑道:“ …… 我天天在家里想著,這些姐姐再沒一個比寶姐姐好的。可惜我們不是一個娘養(yǎng)的。我但凡有這么個親姐姐,就是沒了父母,也是沒妨礙的。”說著眼睛圈就紅了。 [66]
寶釵把她的關(guān)切給了需要關(guān)切的人,她不需要任何回報,她的關(guān)切就像春雨一般潤物細(xì)無聲,她對每個人的關(guān)切是那么體貼周到、隨緣順勢,她的言談舉止又那么恰到好處、亦莊亦諧,她讓被她關(guān)懷幫助過的姊妹們對她的情誼不要有一絲的掛礙,這才真是體貼之極、多情之極。在黛玉對她有感激之意后她說:“ 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應(yīng)候罷了。 ”對于岫煙的體貼接濟她又說:“倘或短了什么,你別存那小家兒女氣,只管找我去。并不是做親后方如此,你一來時咱們就好的。便怕人閑話,你打發(fā)小丫頭悄悄的和我說去就是了” [67]有了如此的體貼與關(guān)切就怪不得“岫煙心中先取中寶釵,然后方取薛蝌” [68]了。湘云一時興起要邀詩社,但在家又做不得主,寶釵提議替她辦螃蟹宴,“湘云聽了,心中自是感服,極贊他想的周到。寶釵又笑道:‘我是一片真心為你的話。你千萬別多心,想著我小看了你,咱們兩個就白好了。你若不多心,我就好叫他們辦去的。'” [69] 寶釵不要姊妹們對這份情有一絲掛礙,她真是多情如此,誰會不為此情動容呢?這才是真正的情誼,這是真正的體貼。寶釵的多情是佛心,是從心底蕩漾開來的慈悲!
當(dāng)慈悲從心里蕩漾開來,那愛便會給一切有情的,充滿悲憫的心看待眾生是平等的,她的愛便會向甘露一樣灑向這苦難的眾生。我們且不說寶釵對丫頭們?nèi)绾危膊徽f下人們對寶釵的贊譽,我們只來看一看她對那人見人嫌的賈環(huán)如何,就會讓我們懂得慈悲的廣大。賈環(huán)最是個不爭氣的,和丫頭們玩錢也還耍賴,連丫頭們也看不上他的品性。但“寶釵素習(xí)看他亦如寶玉,并沒他意。” [70]薛蟠從蘇州帶回送給寶釵的土物,寶釵一一打點送人。就連趙姨娘這著三不著兩的人,看到寶釵送賈環(huán)的東西也禁不住感嘆起來:
且說趙姨娘因見寶釵送了賈環(huán)些東西,心中甚是喜歡,想道:“怨不得別人都說那寶丫頭好,會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來果然不錯。他哥哥能帶了多少東西來,他挨門兒送到,并不遺漏一處,也不露出誰薄誰厚,連我們這樣沒時運的,他都想到了。” [71]
如果說對品性端莊才華靈秀之人容易產(chǎn)生體貼與愛憐之意,那么對那些猥瑣怪誕品貌不端的人仍然心存體貼,那這種愛就決不再是凡間的愛,這愛就是超凡脫俗的慈悲。只有透徹了生命之苦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慈悲,這慈悲會給一切有情,這慈悲需要有博大的胸懷。這樣的慈悲才是真正的多情,這多情里有洞徹世界的智慧,這多情更是情感的細(xì)膩與豐富的再現(xiàn),這樣的多情才是人類情感的至境。寶釵已修煉的超凡入圣了,她的愛也鍛造到了至境,愛就是她的存在,她的存在就是愛,她身邊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愛,這愛是這么舒服自然又沁人心脾。凡間的愛渴望回報,因為有渴望就會有種種的苦痛;而慈悲只是給予不需要回報,這種愛進入了自由博大的境界,這種愛就再也不會有苦痛,因為給予就是得到。寶釵的愛是從心里生發(fā)出來的,因此她的世界充滿了愛。上帝就是愛,佛陀就是慈悲,“仁者愛人”也是儒家的最高境界,這是人類靈魂的歸宿,這是生命真正的家園。愿我們能像寶釵一樣無畏的對生命進行探索,最終走向那個充滿智慧和慈悲的世界。
寶釵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生命的高度,帶給我們生命至美至善的情韻,而她向我們揭示的生命大道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們不禁要慨嘆:“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dāng)名。” [72]
2006-7-31
① 《紅樓夢》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88 年版。第六十三回, 891 頁。
② 《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505 頁。
③《紅樓夢》第三十七回,505頁。
④《紅樓夢》第三十七回,505頁。
⑤ 《紅樓夢》第四回, 64-65 頁。
[6]《紅樓夢》第四回, 64 頁。
[7]《紅樓夢》第五回, 69 頁。
[8]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 401-402 頁。
[9] 《紅樓夢》第三回, 52 頁。
[10] 羅隱的《牡丹花》
[11]《紅樓夢》第八回, 123 頁。
[12]《紅樓夢》第七回, 109 頁。
[13]《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505 頁。
[14]老子《道德經(jīng)》上篇道經(jīng),第二十六章。
[15]《紅樓夢》第四十回, 555 頁。
[16]《紅樓夢》第七十六回, 1090 頁。
[17]《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513-514 頁。
[18]《紅樓夢》第六十四回, 916 頁。
[19]《紅樓夢》第三十八回, 525--526 頁。
[20]《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卷一。
[21]《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514 頁。
[22]《紅樓夢》第六十四回, 913 頁。
[23]《莊子》,《逍遙游》篇。
[24]《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303 頁。
[2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鳩摩羅什譯。
[26]《紅樓夢》第七十回, 997 頁。
[27]《紅樓夢》第七十回, 996 頁。
[28]《紅樓夢》第七十回, 996-997 頁。
[29]《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卷二。
[30]《紅樓夢》第七回, 108-109 頁。
[31]《紅樓夢》第八回, 126 頁。
[32]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三章。
[33]《紅樓夢》第四十二回, 583 頁。
[34]《道經(jīng)知識寶典》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
[35]《莊子》,《刻意》篇。
[36]《紅樓夢》第七回, 107 頁。
[37]《紅樓夢》第四十八回, 660 頁。
[38]《紅樓夢》第五回, 84 頁。
[39]《紅樓夢》第三十二回, 450-451 頁。
[40]《莊子》,《至樂》篇。
[41]《紅樓夢》第六十七回, 947 頁。
[42]《莊子》,《至樂》篇。
[43]《紅樓夢》第三十八回, 531 頁。
[44]《紅樓夢》第一回, 18-19 頁。
[45]《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784--785 頁。
[46]《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787 頁。
[47]《紅樓夢》第五回, 71 頁。
[48]《紅樓夢》第四十七回, 656--657 頁。
[49]《莊子》,《知北游》
[50]《紅樓夢》第五回, 84 頁。
[51]《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314 頁。
[52]《莊子》,《大宗師》
[53]《莊子》《知北游》
[54]《紅樓夢》第四十五回, 624--626 頁。
[55]《紅樓夢》第六十七回, 949--950 頁。
[56]《紅樓夢》第六十七回, 950 頁。
[57]《紅樓夢》第六十七回, 951 頁。
[58]《紅樓夢》第六十二回, 878--879 頁。
[59]《紅樓夢》第三十八回, 522--523 頁。
[60]《莊子》《知北游》
[61]《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301 頁。
[62]《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301 頁。
[63]《紅樓夢》第四十五回, 623 頁。
[64]《紅樓夢》第三十五回, 478 頁。
[65]《紅樓夢》第三十二回, 448--449 頁。
[66]《紅樓夢》第三十二回, 443 頁。
[67]《紅樓夢》第五十七回, 810 頁。
[68]《紅樓夢》第五十七回, 810 頁。
[69]《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513 頁。
[70]《紅樓夢》第二十回, 282 頁。
[71]《紅樓夢》第六十七回, 953 頁。
[72]《莊子》《知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