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一章)
(松雪書“道德經”)
一般研究“老子”的著作,大多認為其第一章是“老子”哲學的總綱,在這一章中,提出了產生天地萬物的“道”是該哲學的核心。由此可見這第一章的重要性。但恰恰在這一章的解讀上,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斷句與注釋,從而得出的譯話也就各具特色、眾說紛云了。這種情況的出現使“老子”這一古典哲學名著陷入了難分難解神秘莫測的境地。這一章僅58個字,就出現了六處不同的解說:
1.首句第二個道字
當作“道”講的:“世俗所謂的道,可以管它叫‘道’,可不是天地間永恒不變的‘道’”。(老子譯話)
當作“說”講的:“道”,說得出,它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老子譯話)
2.“無”“有”與名,分連各異
與名連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莊子)
與名分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全譯)
3.“無”“有”與欲,分連不一。
與欲分開:“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全譯)
與欲連讀:“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莊子)
4.觀物?還是觀道?
解作觀道的:“以觀其妙”“以觀其徼”即“觀道的微妙”“觀道的顯赫”。(老子全譯)。
解作觀物的:“以觀其妙”“以觀其徼”即“觀天地萬物微妙之處”。“觀天地萬物的表面現象”。(老子,莊子)
5.關于“玄”的涵義
幽冥難知之物象 (老子譯話)
奧妙 (老子,莊子)
玄妙深遠 (道德經)
6.“玄之又玄”的解釋
“從有形的深遠境界到過無形的深遠境界”。 (老子全譯)
“不斷探索奧妙,即探索再探索的意思。” (老子,莊子)
其他各種版本的注釋與上所述大體相同。雖然各本注釋解說都有著自已的依據,但那些注釋或解說是否與“老子”本身的邏輯相合,則是值得推敲剖判的。例如:“象帝之先”(第四章)這句話的譯話,都譯為:“它好像呈現在上帝之前”。從字面上看是無可非議的,但這樣的譯話不符合“老子”的邏輯。因為“老子”中沒有上帝這一概念,在第二十五章闡述道的文字中,非常明白地說:“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這里根本沒有上帝的位置。如果第四章的譯話成立,那么在第二十五章中的“道大”之后應有“帝大”二字;如以第二十五章為據,第四章中的“象帝之先”的“帝”字便不應解釋為“上帝”。二者相較,第四章的譯話欠妥因此不能以注釋者的理解去修改“老子”的邏輯,應以“老子”的邏輯來推敲注釋者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將前面所述第一章中六處不同的解說加以推究判定。
1.首句第二個“道”字,不能當“說”講,應與第一個“道”字同義。其理由有二:其一“道”字在戰國時代,不當“說”講,比戰國晚一千多年的唐、宋時代才有了這一作法。因此不能將后世才出現的事,硬套到相距千年前的著作上。其二:在五千言的“老子”中,有許多關于道的論述,更明顯的是第二十五章中將“常道”進行了明確的論述。怎么能說“道”是不能用言語文字表達的呢?
2.“無”“有”和名應分開讀,連讀是行不通的。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讀法,前半句還免強說的過去,后半句:“有名,萬物之母。”則講不通了。因為物的名稱是人付與的,“母”字表示的是物的本源,物的名稱和物的本源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不能把物名當作物的本源。有的注釋為了避開這個有明顯弊病的作法,在有名二字后加上有形二字,表示有名即有形,將有形說成是萬物的本源(即有天地然后有萬物之義)。但這樣理解后又與把“道”作為本源的主張相抵觸。所以“無”“有”和名不能連讀,只能分開才行。即“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3.“無”“有”和常字不能分開,應與“欲”字分開讀,才能順理成章。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讀法,把人們觀察行為的效果寄托在欲望的有無上。工作和生活的實踐告訴我們,人的觀察行動,任何時候都是在一定欲望驅使下進行的,沒有觀察的欲望,也就沒有觀察的行動,當然也就談不上觀察的效果了。所以,“常無欲,以觀其妙”這句話于理不通。因此,這整句話應讀作:“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4.“觀其妙”“觀其徼”中的“其字,應代表“物”,不能認為代表“道”。
“道”是沒有形象的,“徼”所表示的是邊界,有邊界就有輪廓,有輪廓就有形象,有形象的只能是“物”,不可能是“道”。所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應解讀為:“從空虛部分來觀察萬物的妙用;從實體部分來觀察萬物的輪廓”。
5.關于“玄”的涵義
依照:“同,謂之玄。”這句話的意思,“玄”應是“同”的代稱,但以“玄”代“同”后,使“同”所表示的涵義上升到一個哲學概念,而不是僅表二者在一起。這個概念的涵義應為:“相反相成”。因為空間和實體是性質完全相反的,但二者確又是不能分離的。擴展開來看客觀事物中,這種性質相反而又不能分離的對立面,比比皆是。這種現象即是“老子”所說的“玄”。
6.“玄之又玄”的哲學意義
從“玄”的涵義可知,其內容為:“相反相成的統一體”,在這個意義一加上“又玄”二字,即指這樣的統一體中對立面的相互轉化。因此,“玄之又玄”的哲學意義應是:“相反相成的相互轉化”。
在以上的系列分析后,得第一章的斷句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眾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將斷句后的第一章譯為白話:
一般所說的道,已認可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一般所說的名,已認可的名,都不是永恒的名。用“無”稱謂天地的開始;用“有”稱謂萬物的本源。從“常無”去觀察萬物的妙用;從“常有”去觀察萬物的形狀。“常無”與“常有”連在一起組成不可分離的統一體,但其表象卻有著不同的名稱。把這種相反相成的現象稱之為“玄”。“玄”中對立面的相互轉化稱為:“玄之又玄”。這是各種奧妙的關鍵。
關于譯話的解說:
〈莊子。天下篇〉對老子學說的介紹中有這樣一段話:“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虛空不毀萬物為實。”是理解“老子”第一章最好的參證。
從上述的內容看,有以下幾個觀點是值得關注和深思的:
1.天地不是神造的,也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天地是演化而來的。其演化過程為從無到有,演化天地的法則稱為“常道”。
2.“常無”“常有”是組成萬物的兩個部分。“常無”(空間)形成了萬物的妙用;“常有”(實體)形成了萬物的形狀。
3.“常無”(空間)“常有”(實體)的性質相反而又不能分離的現象,引伸出“相反相成”(玄)和“相互轉化”(玄之又玄)的客觀法則,是萬物變化奧妙的關鍵。在解老中,有一說法:“此二者同出而異名”或“此二者同出,異名同謂”并解釋成:“有”“無”都來源于天地萬物之本源——“道”。如此解釋在“老子”中是找不到的。“老子”書中提到本源(母)問題有三處:
第一處在第一章:“有,名物之母”
第二處在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帝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第三處在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從這里講本源的三處所述可知,第一處將“有”作為萬物的本源;第二處將“常道”稱作可以為天地的本源;第三處將有始稱為天下萬物的根本。整個五千言中沒有出現過以道為天下母或為天地母的說法。
由此可知,對“老子”哲學的研究,應從其第一章的解讀入手。對第一章的斷句和有關概念的理解是解釋“老子”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