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蘇詩“山胡”考

李 勝
(涪陵師范學院中文系,重慶涪陵 408003)

 

[摘要] 本文廣泛查閱古今載記,在前人相關成果的基礎上,對蘇軾《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韻》詩中所寫做了進一步的名物考證,認為“山胡”即今黑喉噪鹛。

[關鍵詞] 蘇軾;涪州(涪陵);山胡;黑喉噪鹛

 

  嘉祐四年(1059)十月,蘇軾蘇轍兄弟服母喪期滿后,與父洵再度出蜀,前往京師開封。舟過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時,得鳥名“山胡”者,蘇轍作《山胡》詩云:“山胡擁蒼毳,兩耳白茸茸。野樹啼終日,黔山深幾重。啄溪探細石,噪虎上孤峰。被執應多恨,筠籠僅不容。”①東坡則次韻相酬,寫下了以理趣見長的《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韻》:“終日鎖筠籠,回頭惜翠茸。誰知聲囗囗(說明:囗代字為“口”、“畫”左右結構,下同。),亦自意重重。夜宿煙生浦,朝鳴日上峰。故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②

  坡公詩所詠之“山胡”,除了其題下本有自注“善鳴,出黔中”③而外,明人彭大翼亦曾有考:“山胡,一名山呼,一名珊瑚,出嶺南,巧聲之鳥。”④當代辭書、詞典,或取注⑤,或取考⑥,或注、考兼收⑦,固是鮮有增益⑧,也算得載列詳備,便于稽核。然則世易時移,今之讀解該詩者,往往疏于查證,無心求實,于“山胡”此一名物之所知,竟至不如古人,輒曰:“今為何鳥,未詳”。如,林堅、陳華、沈彥選注《歷代詠鳥詩品評》:“山胡子,亦稱‘山胡',古籍中鳥名。羽色青翠,善于鳴囀;產于西南地區的丘陵地帶。今為何鳥,未詳。”⑨;張秉戍、張國臣主編《花鳥詩歌鑒賞辭典》:“山胡子,亦稱‘山胡',古鳥名。傳說羽色青翠,善鳴。今為何鳥,未詳。”⑩十分清楚,二書中撰寫者在釋說“山胡”時,不惟對蘇轍之原唱、彭氏之《肆考》置諸不理,甚至連前面舉到的常見工具書也憚煩一查,而僅僅只是依據了坡公詩本身(含小注)的“翠茸”、“善鳴”、“聲囗囗”、“出黔中”等語進行隨便的發揮。特別“傳說”兩字,更屬率爾落筆,又見得其讀詩不看詩題,亦不看“舟過涪州而得,故題云然”⑾之類別人早已寫過的案語。故,其所謂山胡“今為何鳥,未詳”云云,自然也就是順勢開出的一張“空頭支票”而已。

  謹按:山胡今為何鳥,可詳。合坡公詩注與彭氏《肆考》提供的“黔中”、“嶺南”之地域方位線索,于古今圖書特別是川、渝、黔、滇、湘、鄂、閩、粵、桂等地的方物志書,以及關涉到這些地方的風物描寫的文學作品中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不少有助于我們了解“山胡(山呼、珊瑚)”為何物的記載和描寫。擇要如下:

  1、[北宋]鄒浩《山鶘》:“大如青菜小如烏,色亦蒼然二者俱。嗣歲不惟催布榖,可人尤是勸提壺。巧兼琴弄端誰使,追得年光賴爾呼。萱草堂高欣屬耳,筠籠隨我入東吳。”(《道鄉集》卷十一,《四庫全書》本,集部第1121冊第258頁)

  2、[明]李夢陽《貢禽賦》:“鳥則秦吉了、畫眉、山鶘……”(《空同集》卷三,《四庫全書》本,集部第1262冊第29頁)

  3、[明]楊慎《羅甸曲》其六:“林間山胡鳥,聲聲啼我前。何似故園里,花亭聞杜鵑。”(《升庵集》卷十二,《四庫全書》本,集部第1270冊第110頁。又,羅甸,在貴州省中部,故鄂爾泰、靖道謨《貴州通志》卷四十五亦載該詩,見《四庫全書》本,史部第572冊第553頁)

  4、[明]楊慎《滇載記》載僧奴詩句:“珊瑚勾我出香閨,滿目潸然淚濕衣。” (《叢書集成新編》本,第94冊第576頁)

  5、[明]王濟《君子堂日詢手鏡》下卷:“橫地多產珍異之鳥,……珊瑚鳥,比畫眉差大,彼皆寫‘珊瑚'二字,不知何義。余謂以其珍貴故耳。或別有名,考諸《埤雅》、《爾雅》,皆不見錄。然此鳥好斗,彼人多畜以賭勝負,甚至以鞍馬為注者,如吾地斗促織然。”(《叢書集成新編》本,第94冊第172頁)

  6、[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五十九《方物記第一·鳥》:“黔中有山胡鳥,善鳴,一作山呼。”(《四庫全書》本,集部第592冊第6頁)

  7、[明]謝肇淛《滇略》卷三《產略·十四》:“山呼似鸚鵡而差小,樊之易馴。宋蘇軾有詠山呼詩……”(《四庫全書》本,史部第494冊第127頁)

  8、[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卷三十三:“山胡鳥大如鳩,蒼色,兩腮圓點黑白相映,清調如鶯。”(《四庫全書》本,子部第883冊第796頁)

  9、[明]劉文征《滇志》卷三《物產·元江府》:“山呼鳥,調之能為百鳥音。”(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古永繼校點本,第119頁)

  10、[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十《禽語·山鶘畫眉》:“山鶘青紫,畫眉紅綠,形色小異,而情性相同。……山鶘一名山烏,其鐵腳者眼赤而突者善斗,臆間有黑毛一片圓小而長者善鳴。雄者尾長雌尾短,雄者音長雌音短。……山鶘喜棲水,自調其聲,與流波相應以自娛。……陽春、東安人喜斗此鳥及黃頭,購以重金,致有以駿馬易之者。美食雕籠,視若嬌子,家家皆有之。畫眉性燥,山鶘性靜,尤易畜。一名珊瑚,珍之也。予詩:“人家盡養珊瑚鳥”是也。”(《續修四庫全書》本,史部第734冊第723-724頁)

  11、[清]吳綺《嶺南風物記》(十四):“山呼鳥出廣州府,一名珊瑚,形似喜鵲,能為百鳥之音,甚可聽。”(《四庫全書》本,集部第592冊第835頁)

  12、[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卷八十一《鳥類·五》:“《事物紺珠》:珊瑚鳥大于畫眉,好斗。《山堂肆考》……”(《四庫全書》本,子部第1032冊第513頁)

  13、[清]姚之骃《元明事類鈔》卷三十七《飛鳥門·珊瑚鳥》載楊基詠珊瑚鳥詩:“黒翎紅嘴珊瑚鳥,映花一點珊瑚小。”(《四庫全書》本,子部第884冊第601頁)

  14、[清]郝玉麟、謝道承《福建通志》卷十一《物產·福寧府·羽之屬》:“喜鵲、烏、鳩、鴝鵒、鶯、燕、山呼、……”(《四庫全書》本,史部第527冊第483頁)

  15、[清]郝玉麟、魯曽煜《廣東通志》卷五十二《物產志·鳥》:“山烏形如八哥(雙行小字原注:按一名山鶘,又名珊瑚),能作種種禽獸音,敎之能學人語。臆間有黑色圓長者善鳴,眼紅者善斗。彼處多畜之。”(《四庫全書》本,史部第564冊第454頁)

  16、[清]金鉷《廣西通志》卷三十一《物產·南寧府》:“山鶘色青紫,鐵腳赤眼者善斗,臆毛帶黒色圓小而長者善鳴。各土州俱出。”(《四庫全書》本,史部第565冊第777頁)

  17、[清]《欽定續通志》卷一百八十《昆蟲草木略·禽類七》:“珊瑚鳥大于畫眉,好斗。出嶺南,巧聲之鳥也。見《山堂肆考》。”(《四庫全書》本,史部第394冊第868頁)

  18、[清]《欽定鳥譜》卷二“珊瑚鳥”條(按,條目下雙行小注:亦作山鶘,一名山烏):“珊瑚鳥形如百舌,赤目黑睛,黑嘴尖喙,頂有幘,黑頰,頰旁有白毛一片,通身至尾純蒼色,足細而黑纖爪。《閩書》云:山鶘鳥大如鳩,蒼色,兩腮有圓點黑白相映,翔跳不定,聲清調如鶯,人籠畜之。《粵志》云:山鶘一名山烏,其鐵腳者眼赤而突者善斗,臆間有黑毛一片圓小而長者善鳴。雄尾長雌尾短,雄音長雌音短。喜棲水自調其聲,與流波相應,嘴爪最利。東安人籠畜之以斗勝負,一名珊瑚,珍之也。”(《續修四庫全書》本,子部第1119冊第507頁)

  19、[清]李調元《南海竹枝詞十首》其二:“自是繁華地不同,魚鱗萬戶海城中。人家盡蓄珊瑚鳥,高掛欄桿碧玉籠。”(《續修四庫全書》本,集部第1456冊271頁;廣州荔灣區文聯《歷代名人詠荔灣》,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頁)

  20、廣東省昆蟲研究所動物室、中山大學生物系《海南島的鳥獸》:“黑喉噪鹛,別名:山土鳥(原注:瓊山)、黑喉笑鶇。地理分布:遍布全島。”(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33頁)

  21、浙江動物志編輯委員會《浙江動物志·鳥類》:“黑喉噪鹛地域分布:浙東南及海島。”(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頁)

  22、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廣東鳥類彩色圖鑒》:“黑喉噪鹛別名黑喉笑鶇。……棲息于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濱海臺地的次生林或竹林中。喜集群,常見幾只或十幾只成群活動。”(廣東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頁)

  23、陳青林、鄧曾《百只珊瑚鳥回歸林區》:“9月8日,永福縣百壽林業公安派出所在百壽鎮查獲一起非法狩獵案,繳獲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珊瑚鳥100余只。……目前,100余只珊瑚鳥已全部放生。”(《廣西林業》1995年第6期第18頁)

  24、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生物志》第二編第四章《鳥綱·雀形目》:“黑喉噪鹛,別名:珊瑚鳥(原注:南寧等地)。……為廣西南部常見的經濟鳥類之一,其啄食多種農林害蟲;因其善鳴唱,觀賞價值僅次于畫眉,南寧、梧州等地百姓家中飼養的數量不少。”(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1頁)

  25、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云南野生鳥類》:“黑喉噪鹛……分布于云南西南山地,為留鳥。”(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頁)

  26、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動物志·鳥綱》第十一卷《雀形目·鶲科·畫眉亞科》:“黑喉噪鹛……分化為6個亞種,其中3個產于我國境內。①指名亞種:頭頂藍灰色,與背部區別不明顯;背部橄欖灰褐沾綠色;眼后具一大形白色塊斑。②滇西亞種:頭頂藍灰色,與背部區別明顯;背部橄欖褐色;眼后具一大形白斑。③海南亞種:頭頂深藍灰色,與背部區別明顯;背部棕褐;眼后無白色塊斑。”(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頁)

  27、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鳥類圖鑒》:“黑喉噪鹛,全長198—290毫米。額斑、眼先、眼后紋、頦、喉和上胸的中央均絨黑色,額斑后緣綴有白羽;頭頂至后頸灰藍色。上體呈沾棕或綠的橄欖褐色;尾羽橄欖褐,先端黑色并具暗斑。兩翅黑褐,外側初級飛羽外翈灰白。耳羽及喉側白色,形成一塊白斑;下體橄欖灰,向后轉為橄欖褐色。棲于季雨林下的灌叢、竹叢間。結小群活動。以昆蟲和植物種實為食。分布于云南、廣西、廣東、浙江、海南島(原注:留鳥)。”(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頁)

  28、鄭光美、張詞祖《中國野鳥》:“黑喉噪鹛……棲息于1000~1500米的季雨林中,常結小群在次生林、竹叢,或林下茂密處活動,鳴聲清晰悅耳。以昆蟲、草籽為食。為云南南部至廣東及海南等地常見的留鳥。”(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頁)

  29、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常見貿易鳥類識別手冊》:“黑喉噪鹛……保護級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分布:云南、廣西、廣東、浙江、海南。國外分布于越南、緬甸、泰國、老撾。”(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頁)

  30、鄭光美《世界鳥類分布與分布名錄》雀形目畫眉科:“黑喉噪鹛,拉丁名:Garrulaxchinensis;英文名:Black-throatedLaughing-thrush”(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頁)

  根據以上材料,我們可以知道:所謂“山胡”,當為“山鶘”之異、俗寫。以其巧聲善鳴,“能為百鳥之音,甚可聽”,一作“山呼”。名之為“珊瑚”,則是“以其珍貴故耳”。在廣東、海南,該鳥又叫做“黑喉笑鶇”。廣東人大概因為發音的緣故,又稱之為“山烏”,而海南瓊山一帶則有稱為“山土鳥”的。無論怎么稱呼,所指實一,即今“黑喉噪鹛”。而結合子由“山胡擁蒼毳,兩耳白茸茸”之句,我們還可以知道,東坡詩所詠,當為其中的“指名亞種”。由于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該鳥至遲自蘇軾時代起,即被作為賞玩鳥馴養,一直為人所愛。今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保護動物名錄》),特別是在廣西,更被列為重點保護之野生動物⑿。而且,據中華新聞網消息稱,在2003年臺灣中華郵政公司發行的故宮鳥譜古畫系列郵票的最后一套中,還曾印行過一枚清朝宮廷畫院所繪的“珊瑚鳥”郵票。

   

   

   

  注釋:

  ①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卷八四九,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9816頁。

  ②《全宋詩》卷七八四,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9087頁。按:該詩詩題,馮景《蘇詩續補遺》卷下作《涪州得山胡》,查慎行《蘇詩補注》卷一作《黔中得山胡》,見《四庫全書》本,集部第1110冊第759頁、第1111冊第38頁。又,“朝鳴”一作“朝吟”,見舊署王十朋之《東坡詩集注》卷三十,《四庫全書》本,集部第1109冊第588頁。此外,查本在詩末尚附錄有蘇轍《山胡》詩,并云“附子由次韻”。考以別本及二詩內容上明顯之先后承續關系,其以東坡詩為原唱,顯誤。

  ③按:善鳴,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作“山胡善鳴”。見《蘇軾詩集》卷一該詩注,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語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6冊第349頁。

  ④《山堂肆考》羽集卷四五,萬歷乙未刻本。

  ⑤見《辭源》“山胡”條,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498頁。

  ⑥見《中文大辭典》“山胡”條,臺灣中國文化研究所民國五十七<1968>年版,第4320頁。

  ⑦如:《大辭典》“山胡”條,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四<1985>年版,第1325頁;《漢語大詞典》“山胡”條義項②、“山呼”條義項③、“珊瑚”條義項④,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3冊第778、776頁,第4冊第451頁;《中國古代名物大典》“山胡”條,華夫主編,濟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7頁。

  ⑧按,增益處僅見《漢語大詞典》“山胡”條義項②之引例:“黃庭堅《青玉案·至宜州次韻上酬七兄》詞:‘山胡聲囀,子規言語,正是愁人處。'鄧初民《我要歌唱》:‘可惜我不是一只善于歌唱的山胡鳥'。”

  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16頁。按:該書詩題“山胡”下多一名詞后綴“子”字,故云。今查四庫本《東坡詩集注》、《蘇詩續補遺》、《蘇詩補注》等,概不作此,莫知所據。

  ⑩中國旅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7頁。

  ⑾(清)馮應榴(《蘇軾詩集合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頁。

  ⑿見桂政發[1993]107號《(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保護野生動物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的通告》。

   

   

本站論文均獲作者授權,其他單位或個人引用或轉載必須取得作者本人書面授權,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opyright©2000
guoxue@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牌县| 乐山市| 乐都县| 清徐县| 家居| 石城县| 寿宁县| 和林格尔县| 密山市| 达尔| 清丰县| 莱西市| 汶上县| 东莞市| 霞浦县| 正安县| 寿宁县| 九龙县| 烟台市| 黄平县| 伊宁县| 牙克石市| 玉山县| 泰安市| 乡宁县| 衡水市| 句容市| 稷山县| 江川县| 龙川县| 鄂温| 天台县| 雅安市| 台东市| 北碚区| 阿拉善盟| 奉贤区| 会东县| 会同县| 渑池县| 龙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