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本文比較分析了魯迅《阻郁達夫移家杭州》與毛澤東《七律·和柳亞子先生》,揭示了兩者的相同之點在于都是摯友之間友誼與分歧的產物;都顯示出博大的胸懷與恢宏的氣度。差異在于魯詩重理,毛詩主情;魯詩嚴謹而充滿張力,毛詩自然而多面兼得。這是魯詩秋肅,毛詩春溫,但都很有默化潛移之效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魯迅;毛澤東;七言律詩;思想內容;藝術特征
作者簡介:
段留鎖(1963—),男,陜西商洛人,1991年畢業于山西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文學碩士,現為武警工程學院基礎部語文教研室教授。
程小龍(1984—),男,陜西商洛商州人,現為西安財經學院2004級法學系學生,喜歡寫字,愛好文學。
一
魯迅《阻郁達夫移家杭州》寫于1933年12同30日,全詩如下:
錢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隨波不可尋。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滿蔽高岑。
墳壇冷落將軍岳,梅鶴凄涼處士林。
關于這首詩的題旨,當事人郁達夫曾說:“說起杭州,魯迅絕端的厭惡;……對于山水的愛好,別有見解,也是他厭惡杭州的一個原因!薄昂髞,我搬到杭州去住的時候,他曾寫過一首詩送我,頭一句就是‘錢士登假仍如在';這詩的意思,他曾同我說過,指的是杭州黨政諸人的無理的高壓!盵《回憶魯迅》(1939年)]的確,這首勸阻詩,正是緊緊圍繞杭州“諸人”及“山水”的。
首聯“錢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隨波不可尋。錢王,即錢镠(852—932),臨安(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時吳越國的國王。據宋代鄭文寶《江表志》載:“兩浙錢氏,偏霸一方,急征苛慘,科賦凡欠一斗者多至徒罪。徐瑒嘗使越云:三更已聞獐麂號叫達曙,問于驛吏,乃縣司征科也。鄉民多赤體,有被葛褐者,都用竹篾系腰間,執事非刻理不可,雖貧者亦家累千金。”登假,同登遐,舊稱帝王的死亡為登假!抖Y記·曲禮下》:“告喪,曰‘天王登假'!睗h代鄭玄注:“登,上也;假,已也;上已者,若仙去云耳。”伍相,即伍子胥(?—前484),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他出奔吳國,助吳伐楚。后勸吳王夫差滅越,吳王不聽,賜劍迫令自刎,“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見《史記·伍子胥列傳》。又《臨安志》稱潮來時,有人著見子胥“乘素車白馬在潮頭”。這一聯是說:錢镠雖然早已死了,可是仍舊像活著一樣,這種殘酷高壓還存在。伍子胥是忠于吳國而為殘暴的吳王所殺,雖然人民追念他的忠心,說他成為神道,駕著素車白馬在潮頭上,但這究竟是神話,不可追尋。
頷聯“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滿蔽高岑。”平楚,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望遠》:“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明代楊慎《升庵詩話》:“楚,叢木也。登高望遠,見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猶所謂平林也。”翮,羽莖,俗稱“羽管”,常被用來指代為鳥的翅膀,如魏代曹植《送應氏詩》:“愿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健翮,矯健的翅膀,常借指高飛搏擊的鯤鵬鷹隼一類的大鳥強鳥,并常喻為堅強奮斗的人,如明代顧大典《青衫記》:“喜交知萬里扶搖,行看健翮登樞要!贬稜栄拧め屔健罚骸吧叫《咴会!币仓干椒、山頂,如南北朝宋代謝靈運《晚出西射堂》詩:“步出西城門,遙望城西岑!眳蜗蜃:“岑,峰也!庇秩缛龂捍豸印兜菢琴x》:“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边@一聯是說:平林綠野,風和日麗,山明水秀,花香鳥語的杭州風光與蒼蒼群山,漠漠大野,疾風勁草,振翅雄鷹是不協調的,不相容的。你如果是“健翮”,你便不喜歡花香鳥語,風和日麗;反過來,這樣的環境也容不得你。你若在“小山香滿”“平楚日和”中流連忘返,不僅會忘卻自已是“健翮”,看不到也不想看到高山大漠,長風曠野,久而久之,還會討厭憎惡盤旋疾飛于峭壁絕頂的“健翮”。
頸聯“墳壇冷落將軍岳,梅鶴凄涼處士林!睂④娫,指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南宋抗金將領。后被主和派趙構(宋高宗)、秦檜謀害。杭州西湖畔有岳墳。處士林,指林逋(967—1028),字君復,謚號和靖先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詩人。隱居西湖孤山,喜種梅養鶴,自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著有《和靖詩集》。孤山有他的墳墓、鶴塜和放鶴亭。這一聯是說:作為愛國者而名揚天下的岳飛的墳墓,如今因無人訪顧而一片荒涼,隱居在這里的高士林逋的寓所遺址也因無人踏訪而一味地寂寥著。
尾聯“何似舉家游曠遠,風波潔蕩足行吟!焙嗡疲q言還不如。游曠遠,到無拘束的曠遠地方去。行吟,《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這一聯是說:還不如全家搬到更空曠、更遼遠的地方,在那風波廣闊的所在,盡可以像屈原那邊走邊吟了。
二
毛澤東《七律·和柳亞子先生》寫于1949年4月29日,全詩如下: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毛澤東所“和”的柳亞子的原詩是《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寫于1949年3月28日,全詩是“開天辟地君真健,說項依劉我大難。奪席談經非五鹿,無車彈鋏怨馮驩。頭顱早悔平生賤,肝膽寧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边@首詩,一、二句表達的是對自己處境的不滿:說項依劉,勸說項羽接受劉邦的領導。柳詩作時正值中共中央爭取南京國民黨政府接受和平解決方案,希望民主人士共同努力。柳在此處表示他雖也是國民黨元老,自覺無能為力。一說,用的是楊敬之到處講項斯的好話和王粲去荊州依附劉表的故事。唐楊敬之《贈項斯》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薄度龂尽の簳ね豸觽鳌罚骸澳酥G州依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也。”柳表示說人好話、依附他人,他很難做到。三、四句隱含待遇不厚:奪席談經非五鹿,后漢戴憑駁倒許多講經的學者,奪取了他們的講席(見《后漢書·儒林·戴憑傳》)。又,前漢顯貴受寵的五鹿充宗講《易經》,曾被朱云駁倒(見《漢書·朱云傳》)。這里借指自己有奪席談經的學問,決不是五鹿充宗那樣依附權勢、徒具虛名的人! o車彈鋏怨馮驩,戰國時齊人馮驩投靠孟嘗君田文。田文門下食客分三等:上等坐車,中等吃魚,下等吃粗飯。馮驩列下等,他彈劍唱:“長鋏歸來乎,食無魚。”田文把他列為中等,他又彈劍唱:“長鋏歸來乎,出無輿!(見《史記·孟嘗君列傳》)鋏,劍,或說劍把。馮驩,《戰國策·齊策四》作馮諼。五、六句訴說思想矛盾:頭顱,代表自己。南北朝陶弘景《與從兄書》:“今三十六,方作奉朝請(一種閑散官職),頭顱可知!备文,代表內心。一寸丹,即一寸丹心,一片丹心。七、八句表明回家隱居之意:分湖,湖名,在江蘇省吳江市南。這里指代作者家鄉。柳亞子原注:“分湖為吳越間巨浸,元季楊鐵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余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勝村。第宅為倭寇所毀,先德舊疇,思之凄絕!
顯然,柳詩因“事”而“感”的是郁悶不平,是怨氣、泄氣、賭氣等牢騷,毛詩正是對此而“和”。
首聯,敘過去交往;浐,指廣州。古屬粵(也作越)地,南濱大海,辛亥革命后又曾為粵海道道治,故稱。1926年5月,正是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在廣州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編《政治周報》,主辦第六屆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同月,國民黨中央監委柳亞子來廣州參加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于會議期間第一次會見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毛澤東,并曾一起赴茶樓品茗敘談,議論國事。當時國民黨新右派蔣介石提出排擠打擊共產黨的《整理黨務案》,國民黨左派柳亞子、何香凝等憤然投了反對票。柳亞子在1941年《寄毛主席延安》詩中,曾有“云天倘許同憂國,粵海難忘共品茶”之句,問憶他們這段交往往事。索句,索取詩章。渝州,四川省重慶市舊稱,簡稱渝。1945年8月28日至10月11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代表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同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當時,柳亞子也在重慶。8月30日,毛澤東借曾家巖桂園宴請王昆侖、柳亞子。柳曾賦贈一詩道:“闊別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焙笙蛎珴蓶|索取《七律·長征》一詩。10月7日毛澤東復信柳亞子,附手書《沁園春·雪》詞相贈。信說:“初到陜北看見大雪時,填過一首詞,似于先生詩格略近,錄呈審正!鄙院,他應柳亞子之請,再把此詞寫在柳的紀念冊上。23日柳在毛澤東手書后附記道:“一九四五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勝陵谷滄桑之感。余索潤之寫《長征》詩見惠,乃得其初到陜北看大雪《沁園春》一闋!(1951年1月8日《文匯報附刊》)
頷聯,敘今日重逢。三十一年,指毛澤東1918年初次來北京(時稱北平)到1949年再來,前后相隔31年。舊國,這里指故都。古代“國”字,可當都城講。唐代杜甫《元日寄韋氏妹》詩:“京華舊國移!北本┰跉v史上曾多次作為國都,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又未成立定都,故說。落花時節,指暮春時候。唐人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詩:“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比A章,華美的篇章,對別人作品的一種美稱。柳亞子《北行日記》l949年3月25日載:“下午,赴飛機場迓毛主席,以代表名義去者三十人,余亦其一!薄耙,毛主席派車來迓,赴頤和園飯局,共兩席!保ā蹲詡鳌つ曜V·日記》)宴歸,他即興奮地連賦三首七律,其中一首說:“二十三年三握手,陵夷谷換到今茲。珠江粵海驚初見,巴縣渝州別一時。延水鏖兵吾有淚,燕都定鼎汝休辭。推翻歷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詞!3天后,他卻寫《感事呈毛主席》一詩,向老友傾吐到北平10天以來的內心抑郁不平之感。
頸聯,坦誠勸導。腸斷,形容極度悲傷,這里含有損害身心健康的意思。風物,風光節物。晉代陶潛《游斜川》詩序:“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边@里引申為世事。放眼量,打開眼界,觀察衡量。
尾聯,真心挽留。昆明池,即昆明湖,在北京西郊頤和園萬壽山下。4月25日后柳亞子搬居頤和園內。觀魚,觀賞游魚!肚f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后人常用濠上觀魚來比喻別有會心、自得其樂的境地。富春江,浙江省錢塘江中游河段!逗鬂h節·嚴光傳》載:東漢嚴光(字子陵),不愿當光武帝劉秀的官,曾隱居富春山,垂釣富春江。后人因名其釣魚赴為嚴陵瀨、子陵灘。這里針對柳亞子“分湖便是子陵灘”詩句,借比他家鄉吳江分湖。
三
1961年,毛澤東在《七絕二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其一》中對魯迅有“博大膽識鐵石堅”等贊譽,1966年在《給江青的一封信》中又說過“我跟魯迅的心是相通的!眱H就魯、毛這兩首《七律》而言,“博大膽識”的確是其“相通”之處。這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兩首詩都是摯友之間友誼與分歧的產物。郁達夫(1896—1945)是創造社的重要成員,但在1928年創造社錯誤地攻擊魯迅時,郁達夫不但沒有參與,反而與魯迅站在一起,加深了與魯迅的友誼,并和魯迅一同編輯《奔流》月刊。1930年左聯成立,經魯迅提議與力爭,郁達夫得以列入發起人名單。以魯迅為旗幟的左翼文藝運動一方面篷勃發展,一方面受到反動當局的摧殘。革命文藝工作接連遭到綁架,暗殺,郁達夫也受到恐嚇,謠傳黑名單中有他的名字。1933年郁達夫舉家離開上海到杭州,躲避白色恐怖的威脅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墒,離開上海,不等于能夠避開惡劣的環境,杭州甚至更甚于上海。魯迅深知這一點,自然關心朋友的行蹤。因此,“阻”“移家”這看似有干涉別人“私生活”嫌疑的詩句,正是至交之間“心的呼喚,愛的奉獻”。
柳亞子(1887—1958)是我國近現代杰出的革命詩人。他的學識、詩詞和為人得到世人的高度肯定。毛澤東曾經高度評價柳亞子的詩詞為“慨當以慷,卑視陸游、陳亮,讀之使人感發興起”。[《致柳亞子》(1945年10月4日)]在毛澤東的詩友中,相互酬唱奉和最多的恐怕要數柳亞子了。在政治上,柳亞子是國民黨元老、孫中山的追隨者、著名的民主人士,毛澤東與柳亞子的交往和友誼,是以政治上、詩詞上的共同語言為基礎的,政治上的志同道合,是他們成為金石之交的思想基礎;詩詞往來,是他們結為摯友、諍友的橋梁。因此,“牢騷太盛防腸斷”這看似“大不敬”的“逆耳”之言,給人的卻是“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也精”(鄭板橋對聯)的中肯直率之感。
其二,都顯示出博大的胸懷和恢宏的氣度。魯迅向來推崇“砉然勁翮剪荊棘”的壯美。他本人一直在創造著“老拳勁翮奮搏擊,風毛雨雪齊飛揚”的人生境界。他多次使用“隼”、“旅隼”、“翁隼”的筆名。他曾說:“假使我的血肉該喂動物,我情愿喂獅虎鷹隼,……它們在天空,巖角,大漠,叢莽里是偉美的壯觀,捕來放在動物園里,打死制成標本,也令人看了神旺,消去鄙吝的心。”(《魯迅全集》第6卷597頁)魯迅也不是不喜歡杭州旖旎的風光,偶而去玩玩,還是很開心的,但他的另一種感受更為強烈:他“自覺和靈峰之梅,并無感情”,他說“杭州的市容,學上海洋場的樣子,總顯得小家子氣,氣派不大。至于西湖風景,雖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連忘返,湖光山色,也會消磨人的志氣的,如象袁子才一路的人,身上穿一件羅紗大褂,和蘇小小認鄉親,過著飄飄然的生活,也就無聊了!(川島:《億魯迅先生1928年杭州之游》)他甚至說“站在沙漠上,看看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即使被沙礫打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摩自己的凝血,覺得若有花紋……”(《魯迅全集》第3卷4頁)因此,“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滿蔽高岑。”“何似舉家游曠遠,風波浩蕩足行吟!蓖耆梢钥醋魇囚斞溉绱巳松^、審美觀的詩意注解。
1917年秋至1918年春,毛澤東寫有《四言詩·奮斗》:“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1918年春,在《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中,有這樣的詩句:“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洞庭湘水漲連天,艟艨巨艦直東指。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秭米。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边有1964年的《七絕·賈誼》:“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梁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把這些“奮斗”,“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秭米”,“梁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等與“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作一比較,更能突現毛澤東“登高壯觀天地間(李白)”的氣度與胸懷!舱驗槿绱,魯、毛都對郁、柳的歸隱,表達了旗幟鮮明的反對立場。
但從藝術特征來看,兩詩的差異卻是明顯的,僅舉兩點:
一是魯詩重理,毛詩主情。魯詩前6句句句含有為什么不應該把杭州作為居住地的意思,后兩句明確指出應當到什么地方去。首聯從政治環境方面寫杭州不可居。頷聯從生活環境方面寫杭州不可居。頸聯把政治與生活兩方面結合起來加以說明:或干預社會,或歸隱山林,兩種生存方式的結局都是冷落又凄涼的。在杭州,無論哪條路都不可行,行不通。尾聯是結論,——不管從哪方面著想,都不如快快離開杭州這個地方,離開這個“錢王”仍在肆虐,伍相終不可尋,戰士隱士同歸凄涼的地方。因此,魯詩可謂層層深入,有著以理服人的力量。
毛詩針對柳的牢騷,借奉和方式敘舊談心,進行了坦誠懇切的開導規勸,表達了對摯友的一片愛護真情。首聯,從遠處著筆,敘舊發端。頷聯,承上由遠而近,逐步收筆,敘寫眼前的第三次會見。頸聯才接“讀華章”三字發表議論,轉到了對原詩思想情緒的坦誠勸導。尾聯,在啟發老友“放眼量”之后,便自然引出由衷慰勉、挽留之意作結。因此,毛詩可謂聲聲見心,有著以情動人的力量。
二是魯詩嚴謹而充滿張力,毛詩自然而多面兼得。魯詩前三聯每一句都實寫杭州——寫歷史、寫人物、寫風光、寫世情,通過對描寫對象的精到的選擇,構成兩兩相對相比的醒目格局,在相互聯系與比照中展現層層情景,既從外在的人與物的關系上,又從內在的情感上凝結為內蘊豐厚的緊密整體,嚴謹而充滿張力。句句寫杭州自不必說,每兩句相對相比也十分清晰:錢王仍在對伍相難尋,上句對下句;“平楚日和”“小山香滿”對“健翮”“高岑”,句內對,上下句也對;精忠報國壯懷激烈的岳飛對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歸隱者林逋,也是上句對下句。三聯創造出三層情境;第一層為社會歷史層面,也是以古喻今的社會政治層面;第二層為自然風物生活情趣層,也是以自然審美暗含人生審美的個人生活層面;第三層同第一層有相同之處,都寫歷史人物,但這一層寫歷史人物的現實遭際,重在表現今人對古人的態度,從而形成現實的人情世象層面。一層進一層地表達出規勸之意,既層次分明又渾然一體。從內在邏輯關系看,第三層是對一、二層做結的一個層次:不論是向往伍員岳飛的英雄豪壯,還是羨慕平楚日和小山香滿的恬靜閑適;不論從干預社會政治生活方面審視,還是從歸隱山林的退隱思想出發,只要在杭州這塊地方,都將得到與個人愿望相反的結果——冷落與凄涼。從時間關系上看,三層之間由遠而近,由歷史而現實。內在的邏輯關系,使得前三聯形成的整體更現出一氣呵成之勢。尾聯是前三聯的自然發展,但不是平穩發展,而是如湍急的流水突遇斷崖,詩的節奏、音調、氣勢突然改變,飛流直下,并揚灑為白色瀑布,掀起層層激浪,浪花四濺,仿佛一切都被裹挾著沖向別一番風波潔蕩的廣大天地之中,眼前的景物為之一變,頓生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之感。
毛詩起首沒有用突兀之筆,中段沒有用翻騰之筆,收處也沒有用逸宕之筆。通篇平易近人,煦煦可親。正因為句句都是言出肺腑,誠于中而形于外,所以不講章法,而自然一氣相生,旋轉自如,血脈動蕩,首尾渾成,所謂“好詩圓轉如彈丸”:首聯“飲茶粵!、“索句渝州”,說的是過去的交往,句不求駢儷,事自成對偶;頷聯,“還舊國”、“讀華章”,說的是今日的重逢,用流水對法,語勢流走;頸聯,“牢騷大盛”、“風物長宜”,又是緊承“華章”而言,也是用流水對法,自相生發,直達詩的頂峰;尾聯,拈出“昆明池”與“富春江”,趁勢收轉,結在實處,既符合與眼前生活環境,又針對所和詩句原意。全詩貼切、自然、深厚、溫煦,言近旨遠,語短情長,頗有情理融會、多面得兼的特色。
總之,魯詩如秋,毛詩如春,肅也罷,溫也罷,的確都很有默化潛移之效。
參考文獻:
[1]周振甫.魯迅詩作鑒賞[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2]周振甫.魯迅詩歌注[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3]倪墨炎.魯迅舊詩探解[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4][日]鈴木正夫著,李振聲譯[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5]公木.毛澤東詩詞鑒賞[M].長春出版社,1994.
[6]吳功正.毛澤東詩詞鑒賞[M].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7]胡億肖.毛澤東詩詞白話全譯[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8]張義方.不朽的詩篇[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