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返回目錄

國家調控經濟方式之轉變

一定的剝削要能夠存在,首要條件就是這種剝削關系包涵于其中的生產關系——或者再宏觀一些說,經濟結構——能夠存在,生產關系的穩定存在需要一定的秩序,而且生產關系本身也就是一種秩序,因此,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關系到社會本身的存在,對一定的剝削關系來說當然至關重要,無序狀態無法使具有確定結構的社會存在,當然也無法使確定形態的剝削存在,而維護秩序,這便是國家的首要職能。恩格斯曾經對國家下過這樣一個定義:

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頁。)

國家的社會職能首先在于調和階級矛盾,而不是鎮壓某一階級,因為在對立統一關系中存在的各主要社會階級,互為存在依據和條件,其間的均衡對各個階級的存在都必須的,一方面過分削弱,打破平衡,必然會危及另一方面的存在,只有在“秩序”之中,才能使各階級都得到正常的存在。當然,在社會各階級中,總有一個階級處于主導的方面,國家不能不表現和維護這個階級的主導地位。

那么,在中國古代社會,同時又作為一大利益集團的國家究竟是怎樣實現這一職能的呢?毫無疑問,這一職能的實現是與國家經濟利益的實現相統一的,也就是說,國家在實現自己經濟利益的同時實現了其社會職能,而實現其社會職能的同時又實現了其經濟利益。從國家經濟利益的角度來考察其社會職能的實現,可能更為方便和清楚。

國家經濟利益的實現有兩個基本途徑,一是稅收,一是經營。稅收包括實物、貨幣、勞役。觀察稅收演變史,唐兩稅法無疑是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人頭稅為主,此后,財產稅為主。均田制、占田制下,法律明文規定租賦徭役以人頭為基本征收依據,即使在兩漢,人頭稅仍然是主要部分(馬大英先生算過一筆帳:據歷朝墾田數和戶數統計,漢代農民平均每戶耕作土地約在67.66~79.24畝之間,姑以70畝計之;平均畝產據仲長統“今通肥墝之率,計稼穡之入,令畝收三斛”(《后漢書·仲長統傳》),平均以三石計之;平年粟價以30錢計之;則每戶農民糧食生產總收入折錢6300錢。稅收中田租(以三十稅一計)為210錢;以一戶五人計,其中應納算賦者以2/3計,則須交400錢;應交口賦者以1/6計,須交19錢;服役者以每戶1.5人計,過更折錢450錢,踐更折錢1500錢。以上各項合計2579錢,已占自耕農總收入的40.93%(馬大英:《漢代財政史》第二章、第三章,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3年版)。上述數據盡管可能還有可討論之處,但已足反映兩個事實。一是國家租賦徭役征發繁重,其中顯然已不僅是后來意義上的國稅,而還包括一部分類似后來地租的剝削收入。一是人頭稅在賦稅徭役中占有絕大部分,其與地稅之比為11.28比1。)。唐兩稅法之后,財產稅成為國家稅收的主要內容,兩稅中的地稅依畝征收,戶稅依戶等征收,而劃分戶等的依據是該戶資產的多少。盡管宋代之后增加了種種以身丁為對象而征收的雜稅,總名之“丁口之賦”,其中包含有人頭稅內容,但也不盡然,如明代丁役并不單純以人口計算,而是“量地計丁”,有地一頃,征丁一名。同時,從明代的“一條鞭法”到清代的“攤丁入畝”,人頭稅一次又一次被并入財產稅之中,清雍正年間的“地丁合一”終于最后廢止了人頭稅。

國家經營包括農業和工商業兩方面。農業方面主要表現為在屯田、營田、官莊、學田等土地上對農民的各種類型的剝削。農業方面的經營有時規模相當大,收益也相當多,如明初洪武年間全國屯田數為 893 000 余頃(《明史·食貨志》:“萬歷時,計屯田之數六十四萬四千余頃,視洪武時虧二十四萬九千余頃。”),永樂年間雖低于此數,但估計相差不至太遠,永樂元年(1403年)所收屯田子粒為 23 450 799 石;同期民間墾田約400余萬頃,所收田賦米麥為 31 299 704 石(梁方仲:《中國古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360、186頁。),多出屯田所入僅三分之一。工商業方面的經營則包括各種專賣經營,如漢代的鹽鐵酒專賣,宋代的鹽茶酒礬專賣等,也包括一般商品經營,如漢代的均輸平準,既收到了平抑物價、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又為國家獲取了一定的商業利潤。

國家正是在自己利益的實現過程中,實現了對社會經濟關系的調控。在以人頭稅為主要稅收的時期,控制人口是國家利益實現的基本前提,因此國家以賦民公田、占田制、均田制等等措施扶植、維護小自耕農的存在,同時又以賑濟等行政措施救援破產、流亡農民。與此同時,還以各種方式限制、清查地主占有勞動力。在這一過程中,國家與地主的斗爭主要表現為爭奪直接勞動者農民,從劉秀“詔下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后漢書·光武帝紀第一下》。)之“度田”,一直到隋代之“大索貌閱”,都是這一斗爭的表現。而爭奪的最有效手段還是經濟手段,國家剝削過重,農民則逃亡成為地主的隱戶,相反,則農民又從隱戶變為編戶。正是在國家與地主的這種斗爭關系中,農民所承受的剝削被穩定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國家、地主、農民三大利益集團的關系在一定秩序之中穩定了下來。在以財產稅為主要稅收的時期,控制實際墾田數額是國家經濟利益實現的基本前提,因此國家以種種方法與地主的隱冒土地進行斗爭,從王安石“方田均稅法”,張居正丈量全國田畝,一直到清代編制《賦役全書》和魚鱗冊。在保證稅收的獲取、從而使自己經濟利益得到實現而外,國家沒有必要再去過多干預社會經濟活動,社會經濟在自運轉過程中實現了自平衡。由于怎樣使現有財產帶來更多的剩余產品成為關鍵,這就迫使地主不得不千方百計吸引勞動力,例如宋代在佃戶較缺乏地區,每有農民流徙而來,地主“爭欲得之,借貸種糧與夫室廬牛具之屬,其費動百千計,例不取息。”(薛季宣:《浪語集》卷十七。)而且平時還須盡量“撫存”,“富戶召客為佃戶,每歲未收獲間,借貸周給,無所不至,一失撫存,明年必去而之他。”(《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九七。)在這種關系之下,國家通過財產稅獲得了較穩定的收益,而地主與農民之間的關系通過地主之間互相爭奪勞動力而達到平衡,使社會剝削率穩定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

從兩漢直到清代,國家、地主、農民三者之間的三角形關系并沒有發生什么重大變化,但是以兩稅法為界,國家與地主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或者說國家與地主分割社會總剝削收入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家對整個社會經濟關系的調整手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控制、爭奪勞動者人身,轉變為用經濟手段進行調控,即以財產稅為基本稅收內容,解脫農民人身依附關系,讓地主與農民在自由的斗爭中自我調控。宋代土地關系就是在這樣的經濟關系基礎上形成的。

返回目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鄱阳县| 双流县| 久治县| 虹口区| 巴马| 南投县| 体育| 晋中市| 华池县| 东乡族自治县| 陆河县| 红河县| 利川市| 德阳市| 封丘县| 景谷| 三门县| 土默特左旗| 南宁市| 拉萨市| 甘南县| 双峰县| 双流县| 昌乐县| 闽侯县| 景东| 金塔县| 秦安县| 蕲春县| 屯昌县| 抚顺市| 呼图壁县| 永济市| 平陆县| 七台河市| 衢州市| 盖州市| 阿荣旗| 古交市| 景宁| 梅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