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2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重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學習,就有可能因誤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險。
本章是孔子對于真知的獲取途徑之闡述。由于知是義的基始,而義在孔子學說中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真知的獲得也就是相當重要的事情了。
本章字面上的重點就是這四個字:學、罔、思、殆。因此我們先分別解釋一下這四個字:學即是學習,著重在取法及理解,是見聞的知;思是思考,著重在分辨及判斷,是推悟的知;罔原是羅網(wǎng),引申有蒙蔽、拘束之意,亦可通惘字,而有迷惑、困惑之意;殆則有危險、不安及疲乏的意思。
綜合此四字的意義,便能對本章有清楚的了解:專靠學習、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斷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珍貴正確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確的,另外還有一些問題可能是前人尚未有解答的,因此如果受到前人的思想的蒙蔽及限制,就難免陷入迷惑之中了。相反地,有許多問題前人已有解答,然而他們在解答的過程中,曾誤入歧途,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才得到正確的解答。如果專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則有可能像前人一樣誤入歧途,導致虛擲精力甚有走火入魔的危險。
因此學思并重便是本章之意,這同時也是建立真知的良好途徑,也是孔子的治學方法之一。
其次,我們來看看論語中另一章相近的,卻又好象有點矛盾的記述。衛(wèi)靈公篇,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說: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全部時間用于思考,可是沒有得到什么益處;還不如去學習)。表面上看來,此章之中似有學重于思的感覺。其實此章有兩點要仔細注意一下:第一點是“嘗”字,嘗即是曾經(jīng),因此可知此章所指應該只是某一兩次的學習經(jīng)歷;第二點是其實此章整章只是在強調(diào)思而不學,虛擲了光陰及精力。嚴格講起來,只是等于為政篇本章的后半段,并無學重于思之意。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論語中與本章有互補作用的另一章。為政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除了學思并重之外,積極地吸收新知,也是一種能拓展真知領域的做法。當然在吸收新知的過程之中,還是必須兼顧到學與思并重的原則,如此方可得到正確的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