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6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說:我給顏淵講課,他經常都只是默默地聽著,感覺起來好象笨笨的。可是離開教室之后,我觀察他私下的言行,倒也能充分發揮課堂上我講的那些道理。所以顏淵其實并不笨啊。
本章有幾處需要強調一下:
1.此章的斷句除了以上的方式之外還有一種方式“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但此兩種方式的文意相差不遠。
2.“不違”的原因。分析起來,默默地聽課少有反應(不違)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膽小,膽小的學生不論聽得懂不懂,都有可能反應少;第二類就與智能有關了。由于孔子注重“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所以智能低的學生的確有可能因為聽不懂,而少有反應。智能中等的學生也有可能因為一知半解,而成為少有反應的填鴨對象。至于智能高的學生則有可能因為覺得老師講得不好,而意興闌珊;亦有可能因為老師講得非常好,自己又心領神會,故而不需要多有反應。
公冶長篇,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孔子問子貢說:你覺得你和顏淵相比,誰比較優秀呢?子貢回答說:我那能比得上顏淵呢?他知道一件事情,可以推悟出其它相關的九件事來;至于我啊,知道一件事情,只能推悟出相關的一件事來。孔子說:是啊!的確比不上他,我和你都是比不上他的)。及本章的下文“亦足以發”看來,這里“不違”的原因其實相當明顯,就是智能高的學生因為老師講得非常好,自己又心領神會,故而不需要多有反應。
3.本章除了從顏淵的角度來分析之外,還可以分析一下三件有關孔子這方面的事情:
第一是孔子的言教與身教。
如同前面“不違”的原因一節一樣,孔子在本章委婉地借著智能聰明的顏淵上課時的“不違”,及下課后的“亦足以發”來表達了自己上課的內容實在是相當完整詳實的。相較于本章,論語中另有一章可以與此章一起讀一下。述而篇,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大家以為我對你們有所隱瞞嗎?我對大家其實根本是毫無隱瞞的啊!我的一切作為都呈現在你們眼前,那就是我啊)!在此章中孔子就以比較直接的方式點明:除了言之外,行也是相當重要的。所以孔子除了言教之外,還相當重視身教,畢竟一切學問道理還是得經由行為來落實到人生之中。把為政篇本章及述而篇此章合起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孔子的言教及身教都是相當完整詳實的,作為他的學生如果能對此兩者都付以心力努力學習,必能有成。
第二是因材施教。
由本章的“退而省其私”,也可窺見孔子為了提升教學效果,的確花費了相當多的精力在了解學生的本性及資質,以作為他因材施教的根據。
第三是教學相長。
孔子于本章中雖無對此點說明,但論語中有另一章系從這個不一樣的角度來看“顏淵不違如愚這件事”。先進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孔子說:顏淵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啊,因為他對我所講的道理,無一不是滿意的)。孔子在此章中是以顏淵因為聞一知十,而對孔子言行少有疑問。雖然因此對于孔子自己直接的幫助不多,但是身旁有此高足,對自己的言行不是也有著一定程度的提醒作用嗎?況且感覺起來,孔子此章中的語氣恐怕還是欣喜更勝于遺憾吧。
4.論語中有另兩章與本章也稍有關系,在此順道提一下。
季氏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孔子說:侍奉君子時,有三種容易犯的過失:在不該說話的時候說了話,就是過于急躁;在應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話,就是有所隱瞞;沒有注意君子的神色反應之下便輕易開口,那就像盲者一般瞎了眼)。
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疑思問(孔子說:要成為君子,必須要注意考慮九件事情:…有疑問時,要考慮問及如何問)。
由于心領神會、聞一知十,所以本章中顏淵的不違,不能算是隱,也不能算疑而不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