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gx.gif (2967 bytes)

奇形怪狀

《論語今解·為政第二》 衛君翰

000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便立定志向于學習之上;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于迷惑;五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于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于規矩的境界了。

    我們知道孔子享年七十三歲。由內容看來,此章應出于孔子人生暮年,乃孔子回首其一生在進德、為學、從政上的歷程。若與孔子生平相對照起來,當更能清楚孔子此章之原意。換另一個角度來看,整部論語如果編輯時有記錄下孔子說出每句話的年代,那參照此章或將更能了解孔子每句話的心境。就本章內容而言,除應參照孔子生平之外,尚有兩點值得注意:一為“耳”字的意義;二則又與性善與性惡有關。最后本章另還有一種引申的意義。以下便一一介紹。

    參照孔子生平:

    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三歲喪父。小時跟著母親過著不算富裕的生活。事實上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學習。滿十五歲后,為了幫助家用,從事過儒的工作,在當時儒是在貴族遇有婚喪祭祀等需要禮儀的場合,雇來配合奏樂念禱的人。后來因為孔子的母親反對,認為這是低賤的職業,使得孔子再度重拾書本。母親過世之后,年輕的孔子求職受挫,故更堅定向學之志。

    三十而立。經過了十余年苦讀有成,并曾在季桓子家中任職。三十歲時名聲漸漸響亮,且開辦了私學,開始以有教無類的精神來教育貴族、平民甚至奴隸的子弟。三十五歲時,魯國內亂,魯昭公被三桓打敗,遭趕到齊國。孔子也去齊國,任高昭子家臣,一心希望能為齊景公服務,但為齊相晏嬰所阻。

    四十而不惑。孔子居齊三年之后,失望地返回魯國重拾教鞭。以作學問和教學彌補了在政治上的失意,并且在其中領悟了更多的事理。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五十歲時魯國發生了陽貨之亂,五十一歲時重獲起用為官,任中都宰。孔子以三個月的時間肅清小偷、賭博、游民。因績效斐然,晉升為大司寇(最高司法官)在一年之內執法公正,之后孔子又在夾谷齊魯會上取得外交勝利、降低三桓居城并平其家臣內亂、誅殺少正卯。這當中又以誅殺少正卯一事較具爭議。另外“三月使魯國大治”的說法亦指此時。可惜于五十六歲時,齊人致贈女樂與魯君臣,定公與季桓子于郊祭時又不分祭肉與孔子。(這是辭退不稱職、不想用的官員之方法)孔子只好離開魯國與學生一齊周游列國去了,這其中的過程艱辛。

    別人以為他是——論語憲問篇,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就是那位明知道行不通,卻還是一定要去做的人嗎)?他自己也承認——論語微子篇,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君子出來從政,只是為了希望能依其所學,以推行合宜之事,為其所當為而已。至于天道無法實現,則早已了然于胸了)。

    其中并兩度遇到生命危險,孔子都立即訴求于天。論語述而篇,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說:天是我一生德行的來源,桓魋真能對我怎樣呢)?修德雖是自己的事,但孔子認為他修德的原因其實就是知天命以及順天命,所以說其德實源于天。也因此桓魋雖欲加害孔子,但應當也無可奈何。論語子罕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在匡遭人圍困,就說:周文王死后,文化傳統豈不都在我這里?如果天要棄絕這文化傳統,那后世的人沒有機會再學到它了;如果天還不要棄絕這文化傳統,那眼前這些匡人又能對我怎樣呢)?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后來得學生冉有之助,奉召反魯。當時孔子已經六十八歲了。之后,孔子便把精力放在整理經典及教育后進之上,直到逝世。

    耳字的意義。耳字有二解:一、 耳為衍字。本章的六個階段都是動詞為主,順天命與孔子生平相符,敦煌石經的版本是“六十如順”;二、 一切入于耳的東西。此解詳見于最后的本章引申意一節。

    性善與性惡。孔子享年七十三歲,窮其一生于進德修業,但也直到七十歲才能做到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可嘆當時他不但時日無多,且垂垂老矣。由此可知:從心所欲其實是很難不踰矩的。以性善的角度看來,真正由心而發的,應為既真且善又美的,當然應能符合人類社會所形成的規范。可見得孔子此說又隱約顯示人性中并非僅有善一個成份。

    本章引申意。本章亦可稍作引申為修德進學的階段:一為有志向學;二為建立自己的基本思想以確有所立;三為不惑,人事多異,雖自己已有志且能立,但與外在事物不免有沖突矛盾,此心因而會有惑,所以必須窮究事理,以求得不惑;四為知天命,雖已有志有所立又能不惑,但實行時又可能遭遇困難阻礙,所以必須要能知天命;五為耳順,入耳之事有順,有不順,因為知道那些不順的其實亦有其道理(由不惑來),甚至也屬天命(由知天命來),是故應能修養到一切入耳的皆為順;六為從心所欲不踰矩,到此境界則一切發于心所為,皆合于天命,所以自然可以符合人類社會所形成的規范。這也就是為學修德的最高境界了。

 



網站簡介 | 網站導航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招聘專才 | 幫助信息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陆县| 资中县| 沙田区| 迭部县| 太仆寺旗| 望城县| 黄冈市| 白河县| 平乐县| 陇南市| 宜宾市| 鸡东县| 屏南县| 吉木乃县| 运城市| 讷河市| 太保市| 哈尔滨市| 大冶市| 镇宁| 隆昌县| 宕昌县| 道孚县| 万载县| 临武县| 嵊州市| 大连市| 江油市| 博罗县| 贵德县| 易门县| 颍上县| 博白县| 阜宁县| 宾川县| 阿拉善盟| 莱州市| 漠河县| 宁波市| 开化县| 平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