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說:以德行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便會自行在周圍旋轉運行。
這章牽涉到幾個主題:德治、無為、性善與理想。
我們先來看看無為而治。
為政篇本章常與衛靈公篇的一章拿來相比較。衛靈公篇,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說:能夠做到事不需躬親,而又能把天下治理妥當的,該是舜了吧。他自己都做些什么呢?不過是恭敬端正自己的言行態度,坐在面向南方的天子之位罷了)。
事實上這兩章的確相當相近,但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無為而治。孔子所謂的無為而治應該有修己正身,任官得人,而不需每件大小事都得親自執行的意思。換句話說,即舉用賢才,而且本人必須德行良好,并以之行于自己份內應盡之職事,使周圍的部屬能效法修德,且各自盡其職事。事成之后還得要能做到不居功。
為何能做此種解釋呢?既然孔子認為只有舜能做到無為而治,我們就拿舜作例子。泰伯篇,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舜有五位賢臣而天下得以大治。孔子說:人才難得,不正是如此嗎)?
顏淵篇,子夏曰:…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子夏說:…舜統治天下時,從眾人中舉用了皋陶,不仁的人便都遠去了)。
堯曰篇,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堯對舜說:舜,注意聽著啊!天的大任已經落到你的身上了,你要忠實地秉持合義之道而行,如果讓天下百姓陷于困苦貧窮之中,那這天所賜給你的祿位就會永遠終止了。舜后來也以相同的話告誡禹)。
孟子萬章章句上,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堯死而且三年之喪也結束后,舜為了避讓堯之子而遷居于南河之南。可是天下諸侯都來朝覲舜,而不去朝覲堯之子;要打官司的人也都來找舜,而不去找堯之子)。
由這段可知當時的天子至少要斷獄、要接受諸侯朝覲。
禹的父親鯀,堯封于崇伯,因治水無功,被舜殺于羽山。其后舜又命禹治水多年。這表示舜之時,確有影響重大的水災,經眾人多年的努力才得以平息。
泰伯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孔子說:這是多么偉大啊!舜、禹雖有天下,他們自己卻不像是真有參與其事一樣)。
此章有三種解釋,把它們合在一起,似乎最能夠解釋孔子說這句話的原因:舜、禹之所以得到天下,并非自己有心求來,乃是經由他人禪讓而來;有天下之后,又能舉用賢能,不以天下為一己之私;待治理天下有成時,又讓人感覺好象是天下它自己太平的,舜、禹他們本人并沒有太大的功勞。這些正是舜禹真正偉大之處。
經此章間接可以得知:舉用賢才一起治理天下,使得自己看似無勞,又不居功。乃是舜治天下的方法與精神。
由以上舉例可知:舜要恭己、要斷獄、要接受諸侯朝覲、要知賢、要舉才、要殺鯀、要治水、要執義行中、要使四海不窮不困,這要做的事還真不少,怎可能真的不做事呢?換個角度來看,既然要執義行中,如果真不需做事,又何須執義行中?
是故孔子所謂的無為而治應可理解為:要能舉用賢才,適才任用,而且自己必須品德良好,并以之盡力于自己份內之職事,使周圍的部屬能效法修德,且各自盡其職事。成大事之后,還得要能做到不居功。
其次我們來看看性善與理想。
孔子本章以德來要求當時國家的主人,認為主政者本人如果品德良好,就可以使周圍的人注重他們自己的德行修養,依此類推則國自治,不需耗費大量成本。但如果參酌:
雍也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陽貨篇,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孔子說:只有最明智的人與最愚昧的人是不會改變的)。
及孔子當時的君主世襲制度,萬一國家的主政者有先天資值上的限制,就難免覺得這章有點性善及理想的味道。事實上論語中還有一些章節理想的味道相當濃厚,也確一些章節小弟讀來有點性惡的味道,這些都留待以后提到時再詳細解釋。畢竟孔子并無明言性究竟為善抑或惡,倒是強調了義。所以既然現在國家的主人已經不應該再是一兩個人而應該是全體人民了,所以如果我們拿德來要求每一個人,應該并不違孔子對義的見解。
至于小弟所理解的孔子之德治思想,已略述于小弟前帖「孔子的德治思想」一文:http://cnlu.org/club/club/disp.asp?owner=A202&ID=1975
以上為小弟對為政篇第一章的理解。
|